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战略构想。针对玉溪经济下滑、生态治理保护艰巨两大严峻形势,下决心用3年时间,扎扎实实调结构,使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3年后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为全省经济再作新贡献。为明确未来5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特编制《玉溪市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3—2008年)》。在新形势下,规划建设优势产业,力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树立新的发展观,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性作用。《纲要》力图突出玉溪比较优势,体现宏观性、指导性,尽力与微观实际结合,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突出可操作性。
一、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玉溪地处滇中,是距昆明最近的城市,是滇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及阳宗海(大部)等高原湖泊,湖泊水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总量的68%,抚仙湖是全国第二深水湖,水质良好,蓄水量189亿立方米;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保有储量近6亿吨,居全省首位,镍矿储量52万金属吨,是全国第二大镍矿,铜矿储量近140万金属吨,是云南重要的产铜地区,磷矿石储量12亿吨,居全省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玉溪抓住了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跃居全省前列,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是云南省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与全省其他地州相比,玉溪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73.1亿元,占全省的12%,其中:第一产业29.8亿元,第二产业177.4亿元,第三产业65.9亿元,比重为11∶65∶24。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两烟”及其配套产业已经成为玉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作为著名的云烟之乡,玉溪烤烟种植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中上等烟比重多年稳定在85%以上,为红塔集团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烤烟种植面积接近70万亩,卷烟产量222万箱,“两烟”增加值占GDP比重70%以上。伴随烟草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卷烟配套工业,卷烟配套产业共有32户企业,占县区GDP比重10%以上。
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旅游、矿冶、建筑建材、食品、医药、蔗糖、机电等骨干产业,占县区GDP比重为27%左右,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2002年,全市旅游人数363万人次,旅游收入7.2亿元;铁、镍、铜、磷等矿冶业产值42.3亿元;建筑建材业产值22.8亿元;食品、医药、蔗糖、机电等产值12亿元。
从玉溪产业发展的格局看,“两烟”及其配套优势明显,其它产业发展深度和广度不够,开发层次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地方工业总量小,占GDP比重仅为15.5%。全市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仅占10%左右,65%以上的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35.6%,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玉溪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
“九五”末期及“十五”以来,玉溪经济出现了大幅波动、逐年下滑的严峻形势,GDP由325.3亿元下降为2002年的27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6.4亿元下降为22.2亿元。主要原因是:发挥“两烟”优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充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为地方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加工率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慢。根本的原因是:结构调整中,优势产业建设指导不力,产业投资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总量增长乏力,产业建设缺乏大项目支撑。
未来五年,要充分发挥玉溪在全省区位最好、资源富集、人口素质相对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等优势,全力做好项目的推进工作,以大项目为支撑,加快支柱产业群体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规划建设优势产业,既是当前,也是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产业发展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一)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我市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第二次党代会、第二届人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围绕扎扎实实打基础、调结构、抓生态、建支柱的思路,发挥“两烟”及其配套、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抚仙湖为重点的高原湖泊三大优势,建设“两烟”及配套产业、钢铁为主的矿冶业、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群体,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二)规划目标
通过10年努力,建成“三大基地”、“一个胜地”、“一个中心”,即:亚洲最大的卷烟及配套产业基地;云南省重要的矿冶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加工基地;抚仙湖高标准康体、文化旅游胜地;玉溪南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今后5年,继续巩固“两烟”及配套产业支柱地位,加快钢铁为主的矿冶业、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建设,抓好县域特色经济培育与发展,形成三大优势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群体鼎足发展的格局,力争地方工业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服务业以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发展,带动全市经济进入快速增长轨道,把玉溪建成滇中现代经济强市。2008年,三大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现价,下同),增加值占GDP比重58%。2010年,确立三大优势产业支柱地位,加快其他特色产业群体培植,三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60%以上。
三、三大优势产业建设
(一)三大优势产业
1、“两烟”及配套产业
牢固树立“红塔兴、玉溪兴、红塔荣、玉溪荣”的思想,抓好优质烤烟生产,确保玉溪烟叶质量世界一流的优势,全力支持红塔集团加快发展,提质创新。紧紧依靠红塔集团,面向全国,强化市场开拓,全面提升和加快卷烟配套产业发展,巩固“两烟”及配套产业的支柱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全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发展目标:建设亚洲最大的卷烟及配套产业基地。卷烟配套企业本着服务红塔集团,确保与红塔集团配套的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全国,开拓市场。2005年,配套企业生产负荷由2002年30%左右提高到70%,2008年达到80%以上。考虑到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和现有生产能力负荷提高两大因素,到2005年,卷烟配套产业新增产值60亿元,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户左右;2008年新增产值78亿元,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户左右。
发展重点:突出抓好优质烤烟原料、卷烟主辅料、包装印刷及材料、烟叶化工及香精香料四个重点。筹资47亿元,建设20个主要项目。
——烤烟。围绕红塔集团卷烟提质增效的要求,严格按照红塔集团生产所需的标准种植烤烟。以提高质量为主攻方向,继续优化品种结构,坚持大面积轮作与土壤改良并举,优化种植布局,完善科技和政策支撑体系,全力解决好坝区烟菜争地和山区的旱灾问题,在生产指标和品种布局上向最适宜地区转移,向质量好的地区转移,向种烟能手转移,在巩固和提高6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基础上,用3年时间,新建20万亩高标准的一流烤烟生产基地,确保生产国际一流的优质烟叶,确保烤烟种植面积60万亩,总量165万担。
——卷烟主辅料。追踪国际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保持生产技术在国内领先地位,满足红塔集团卷烟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全国卷烟配套市场份额。
筹资22亿元,抓好四个主要项目:1、红塔集团烟草薄片工程;2、光华纸厂3000吨新型水松原纸;3、水松纸厂1万吨水松纸成品生产线升级换代;4、溶剂厂5000吨环保型滤嘴棒减害增塑剂。新增产值9亿元。
——印刷业。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设备优势,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立足云南300亿元的印刷市场,面向全国,大力拓展出版、娱乐、医药、食品、日用品等中高档印刷领域。强化研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筹资3亿元,抓好四个主要项目:1、玉溪印刷厂引进高速全自动对开单张纸胶印机;2、通印集团引进激光全自动胶印机;3、红塔彩印引进六色胶印机、烫金设备;4、现有7户企业生产技术设备改造提升。新增产值4亿元。
——包装材料。围绕卷烟、食品、医药等领域,扩大包装膜材料生产规模。开发蜂窝纸板、塑纸复合材料等外包装材料,向高强度、环保方向发展,重点围绕鲜切花、五金、家用电器等外包装进行拓展。
筹资6亿元,抓好四个主要项目:1、红塑公司3.6万吨BOPP膜;2、玉溪金宝来3万吨真空镀铝纸;3、新兴仁恒2万吨镀铝卡纸等包装材料膜;4、江川翠峰1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新增产值10亿元。
——烟叶化工及香精香料。依托烟叶研究所,建立国家级烟用生物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开发烟用农药、烟用生长调节剂、硫酸烟碱、生物农药,在满足卷烟配套的前提下,以天然香精香料为开发重点,大力拓展日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市场。
筹资4亿元,抓好四个主要项目:1、云南冀翔科技利用废次烟叶提炼20吨茄尼醇合成辅酶Q10;2、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β—蒎烯合成高级系列香料的基础上,扩大芳香醇、芳香樟的开发规模到1万吨;3、天宏公司扩大香精香料规模1.5万吨;4、引进法国亚特兰大等企业,发展玫瑰、茉莉花精深加工,开发香水及食用、药用香精3000吨。新增产值6亿元。
——鼓励配套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积极向高技术领域拓展,开发新产品。
筹资4亿元,依托金灿公司、汇龙科技公司,抓好四个主要项目:1、基材激光打孔设备制造、打孔高透成型纸5000吨;2、批量生产制频设备和印制设备;3、激光全息涂层材料400吨;4、5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开发车用蓄电池系列产品。新增产值7亿元。
2、矿冶业
发挥铁、镍、铜、磷等矿产资源优势,依托昆钢、宝钢、云铜集团、云天化等大型企业,以规模化开发为重点,强化资源勘查,整合矿冶产业,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深度,延长产业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发展目标:建设云南省重要的矿冶加工基地。2005年矿冶新增产值86亿元,2008年新增100亿元以上。
发展重点:突出抓好钢铁工业、镍铜有色冶金、磷复肥三个重点。筹资100亿元左右,建设八个主要项目。
——钢铁。依托昆钢整合玉溪钢铁工业。抓紧新平大红山和鲁奎山、峨山化念和他达等骨干矿山建设。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采取“扶大淘小”的办法,以红塔区、峨山、新平为重点,对规模大的企业扶持做大,对规模较小的企业采取引导的办法,实现平稳转产,整合现有小炼铁、小炼钢、小轧材,做强玉溪钢铁工业。
抓好三个主要项目:1、建设大红山年产400万吨铁矿;2、建设玉溪昆钢1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积极开发型钢、专用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3、由新平、峨山、红塔区现有的3—5户主要钢铁企业牵头,整合形成地方年产200万吨铁矿、100万吨生铁、50万吨钢、50万吨钢材、60万吨焦生产能力。新增产值54亿元。
——镍。依托上海宝钢,在云南坤能矿冶开发研究有限公司1000吨电解镍基础上,扩大镍资源开发规模。
抓好一个主要项目:建设年产300万吨镍矿、2万吨电解镍及相应的金属镁、钴生产能力,新增产值22亿元。到2005年,形成150万吨镍矿、1万吨电解镍、1万吨金属镁、1200吨硫酸钴生产能力。
——铜。依托云南铜业集团,在大红山铜矿、易门铜冶炼厂基础上,扩大阳极铜生产规模,发展铜材压延深加工。
抓好两个主要项目:1、大红山70万吨原矿、2万吨铜精矿;2、争取云南铜业公司支持玉溪加快铜深加工产品开发。新增产值15亿元。
——磷。发展黄磷深加工,加大污染治理,加强节能降耗,抓好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托优势企业,整合发展玉溪磷复肥产业,积极发展精细化工。
抓好两个主要项目:1、以江磷集团为主,发展60万吨磷复肥;2、以峨山银河、通海化工为主,建设35万吨合成氨,开发甲醛、二甲醚等系列产品。新增产值13亿元。
3、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
按照“一流生态、一流水质、一流旅游”的目标要求,以保护为前提,生态建设为重点,实施环湖防污、环湖生态、环湖交通、环湖旅游“四环工程”,把文化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大力弘扬古滇文化和民族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特色,以建设古滇文化中心、高尔夫球群等旅游产品为突破,加大策划、包装和广告促销力度,高标准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抚仙湖品牌,构建抚仙湖高标准康体、文化旅游胜地。带动形成以抚仙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康体、文化、会展旅游东线,以红塔山现代工业、大营街休闲娱乐和秀山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中线,以哀牢山—红河谷为主体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西线,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目标:建设“云南一流、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抚仙湖康体、文化旅游度假区。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左右,2008年达到20亿元。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实现旅游人次的低速增长和旅游收入的高速增长,环抚仙湖旅游接待人数控制在200万人次左右。
发展重点:抚仙湖重点开发阳光海岸、禄充、北岸湖滨、海口水城四个片区,发展康体运动、生态体验、科普考察、古滇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文化产品。
筹资70亿元,抓好七个主要项目:1、建设古滇青铜文化博览、古生物化石、大型娱乐等旅游文化设施;2、以老鹰地、鲭鱼湾为重点,建设抚仙湖高尔夫球群;3、抚仙湖径流区退耕还林40万亩,以经济林、景观林为主,在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尖山禄充生态休闲度假社区;4、利用海口特殊的自然条件,开发建设海口东方水城;5、建设阳光海岸商务、会展中心;6、建设阳光海岸、禄充、北岸湖滨、海口水城四个景区配套基础设施;7、建设广电影视中心、新闻出版中心、烟草博物馆、元江低海拔训练基地等文化设施。
在发展三大优势产业的同时,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业,加快建筑建材、制糖、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二)优势产业布局
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建设四条产业带、一个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矿冶重工业发展带。玉溪以南峨山、新平、元江县沿213国道,建设以铁、镍、铜为重点的矿冶重工业发展带。研和、峨山、新平片区以整合钢铁资源为主,元江重点开发镍矿资源。
——以“两烟”配套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沿昆—玉、玉—江公路两侧,建设以“两烟”配套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在巩固提升“两烟”配套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物药业、精细化工、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技术产品,强化高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引进为主要方式,抓好九龙片区建设,大幅度增加国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和产值,同时做好九溪片区的规划开发工作。
——制造、加工工业发展带。启动易—峨—高高等级公路,配合泛亚铁路的实施,形成连接易门、峨山、通海、江川、华宁五县的制造、加工工业发展带。以通海片区建设中国西部五金城为重点,发展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机械、电力设备、铜材深加工、新材料、高档陶瓷等。在制造加工工业发展带适宜范围内,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以抚仙湖为重点的“三湖”旅游文化发展带。以抚仙湖为重点,沿“三湖”,建设集古滇文化、古生物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发展带。严格控制环抚仙湖污染负荷,整治、搬迁沿湖污染企业,严禁一般工业项目和其他有污染项目的布点。
——玉溪南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发挥泛亚铁路、昆—曼高速公路、规划中的昆明—景洪铁路在研和交汇的区位优势,抓住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配合全市优势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高水平规划建设面向滇中、滇南,走向东南亚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结合昆钢新建1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项目,近期盘活以昆玉铁路南站为重点的现有物流设施。发展矿石、煤焦、钢铁、大宗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加工业制成品、生活资料的储运、配送,2008年,储运、配送量达到1000万吨。
四、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壮大县级财力
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三大优势产业建设的重要支点,高度重视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各县(区)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抓好县域骨干项目,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增加县域经济总量,壮大县级财力。
发展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每个县(区)建成1—2个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支柱产业;GDP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不低于4%;县级财政经常性项目实现自求平衡,县(区)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超过市本级。
鼓励条件较好的县(区)先行一步,加快发展步伐。2008年,争取红塔区、通海、澄江、江川、新平、元江6个县(区)属GDP提前2年完成翻一番的目标,3个以上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行列。红塔区(含高新区)地方财政收入接近10亿元,通海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澄江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江川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新平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元江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发展重点:在全力推进三大优势产业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两大重点,以重大项目为切入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县域特色产业。
(一)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业
结合各县(区)实际,在稳定提高烤烟种植水平的基础上,以产业链开发为主线,加工为核心,依靠新技术,强化农业产业化开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抓好优质种业,加快绿色食品及深加工、花卉、生物药业、麻类加工四大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产业链建设,力争通过5年努力,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全市非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调整为7∶3,种、养产值比例调整为5∶5,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济。
1、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
以生猪屠宰加工为龙头,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百信有限公司为主,建设2×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2×1万吨宠物饲料生产项目;发展养殖大户,建设250万头的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抓好配套1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20万吨饲料生产,建设育种体系、检疫体系,带动商品牛羊、禽蛋奶生产和加工,把玉溪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畜产品加工区。
打好绿色品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加工业,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争取每年10个以上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通过认证。今后5年,重点抓好优质蔬菜70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50万亩、出口蔬菜基地5万亩),特色林果50万亩;建设年加工净菜30万吨、脱水蔬菜2万吨、酱菜5万吨、野生食品2万吨、果汁2万吨等农产品加工及基地建设,使大宗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推进花卉产业规模化发展
依托现有8个花卉出口基地,扩大优质鲜切花种植面积,发展食用花卉、园林绿化苗木。
2008年,新增鲜切花面积3.5万亩(总面积发展到5万亩),产量10亿只,出口比重70%;形成7亿只鲜切花采后集成及处理能力;食用花卉玫瑰达到1万亩、茉莉花2万亩;城市绿化苗木3000亩。
3、壮大生物药业
立足现有12户制药企业,以完成GMP改造的5户骨干企业为重点,发展生物原料药、现代中药产业化,壮大生物药业。
依托唯和,发展三七总皂甙、三七衍生物等三七系列产品2亿粒;依托万方,发展灯盏花素等原料药系列产品1.5万吨;引进省内外优势企业,盘活现有医药企业31条生产线能力,整合206个准字号药品,力争一半以上药号实现规模化生产,进入全国市场。
4、发展工业大麻产业
按照国家西部开发产业链项目—云南省工业大麻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规划,围绕种植、纤维、造纸、油脂、药业等工业大麻特色优势产业链开发,率先启动,力争成为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链的核心加工区。重点抓好工业低毒大麻45万亩(市内30万亩、周边县发展15万亩),2×10万吨麻纸浆、20万吨卷烟用纸及高级生活用纸,突破产业链开发的关键环节,继续延伸麻纤维、麻油保健品、药品等系列产品研发。
5、积极发展优质种业
发挥玉溪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种子、种苗、种球研发、加工基地。发展烟草、蔬菜、花卉、工业大麻等种业基地10万亩。重点抓好中烟种子有限公司年产800万亩优质烟草籽种,花卉、绿化等企业年产特色种苗3000万株、特色种子7.5万公斤。以优良仔猪为重点,加快畜牧业繁育体系建设,江川、通海等县发展标准化仔猪育种场300个,年产商品仔猪400万头。建设种鹅、种鸡育种场20个。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对建筑建材、制糖、机电等县域传统优势产业,要走引进整合的路子,在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的同时,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继续巩固和提高其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浙商,建设通海五金城
借助浙江投资商,发挥其五金市场优势,用8年时间,开发建设“中国西部五金城”,形成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三大类产品的生产研发加工区,把通海建成全国知名、辐射东南亚各国的五金大市场。首期投资9.7亿元,完成3000亩基础设施配套,引进15家企业,发挥通海现有上百户五金传统加工企业优势,建设五金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5亿元。
2、改造提升建筑建材业
引进、整合发展旋窑水泥,淘汰污染严重、能耗高、质量低劣的立窑。按照功能化、高档化和无公害发展方向,积极开发新型、轻质、多功能墙材、装饰材、多功能塑料管壁材、优质塑钢门窗、钢结构件,重点抓好华宁2×150万吨旋窑水泥、易门1200万平方米高级墙地砖项目。引导和鼓励建筑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调整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重点培育1-2户集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综合承包为一体的大中型企业,提升企业资质,参与省内外市场竞争,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3、整合制糖工业
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优化品种结构,使单产和含糖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抓住全省制糖业整合的有利时机,引进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形成集团优势,提高日榨规模和综合利用水平,着力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制糖企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5年,食糖产量18万吨左右。
4、积极发展机电制造业
积极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型变压器、电线电缆、高低压电器、烟机零配件、高强度、高精度螺栓、高级铸件等优势产品。配合红塔集团抓好汽车发动机项目前期工作。
结合各县(区)实际,建设卷烟辅料、印刷包装材料、钢铁、五金、蔬菜、花卉、畜产品、汽车、旅游商品等区域性专业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体系。
五、优势产业规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按照规划的主要项目,到2008年,优势产业及县域特色产业投资总量为470亿元左右,2003—2005年力争完成投资260亿元左右,其中:“两烟”及配套产业投资32亿元,矿冶业投资63亿元,以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投资50亿元,其他产业投资59亿元,直接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46亿元(不含“三湖”生态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建设投资)。分年投资进度初步考虑是:2003年投资21亿元,2004年投资115亿元,2005年投资124亿元。具体项目在分年度投资计划中落实。
产业发展资金筹措的原则是: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盘活存量、利用外资,金融贷款、上级支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
1、放开民间投资。每年市内民间资本性产业投资达到20亿元以上,其他民间投资20亿元以上。
2、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每年引进外资1亿美元,市外国内资金30亿元以上。
3、盘活存量资产。盘活公路、市政设施及可经营性政府资产,通过拍卖、转让、租赁、经营权出让等方式,筹集资金20亿元。
4、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以优质项目,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存贷比例由目前的52%,提高到2008年的70%左右,每年利用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30亿元左右。用好国家开行的授信贷款75亿元(含政府信用30亿元,产业发展45亿元)。
5、创造条件,争取上市融资或借壳上市融资。重点推进通印集团、红塔塑胶。
6、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每年争取上级支持10亿元,市、县区政府筹资10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六、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保障
优势产业发展要与“三湖”生态城市群发展、环境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重大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综合平衡、相互衔接、互为推进。按照优势产业的基本布局框架,抓好点、片、带的配套设施规划。围绕优势产业骨干项目,同步抓好直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
农业设施:开工建设董炳河、马鞍山两个中型水库,新增中小水库容量2600万立方米,2005年水利化程度提高到77%左右。建设设施农田1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120万亩。市财政三年内每年投入5000万元,在农村20万贫困人口中,实施“八个一工程”,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交通:配合国家修建泛亚铁路。市内交通网络按照“一改、二建、三提高”的思路,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到各县一级公路228公里,逐步达到高速公路标准;完成“三纵四横五出口”高等级公路网,近期以建设环湖公路及“三湖”城市群快速道路网,提高县际公路路面等级、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社公路通达能力为重点。
电力:坚持“大电为主、小电为辅”的思路,建立大电源支撑点,推进主干网升级,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择优开发水电资源。新建玉溪南500KV、4座220KV输变电工程,新增220KV输变电容量126万KVA,形成较为完善的220KV电网骨架,建设10座110KV变电站,新增输变电容量80万KVA,提升110KV供电网络,满足2008年用电总量近100亿度的需要。对现还可开发装机500KW以上的65万KW左右水力资源(全市水力资源可开发量87万KW,已开发22万KW,占可开发量的25.1%),按照效益优先、先易后难、矿电结合的原则,围绕南盘江、红河流域水电开发规划,择优开发水电资源。尽快启动建设开发条件较好的华宁糯租7.5万KW电站、新平瓦窖河、元江清水河、南盘江3座各2×6000KW梯级电站,推进水电开发与矿冶、生态建设相结合。抓紧落实项目业主,抓好元江桥头11万KW、新平三江口14万KW两座中型电站的前期工作。
通信:建设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网络,到2005年,全市光纤传输网总长度达到8548皮长公里,市县骨干网带宽60GB;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95万门,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68万门,电话普及率57%(其中移动电话30.6%,固定电话26.4%);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45GB,加快电子政务进程,互联网用户数27万户,构建方便、通畅、快捷、高效的信息互换平台。
供水:围绕“三湖”生态城市群和优势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供水项目,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结合研和钢铁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与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配套,实施引水入研、引水入城工程,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完善全市主要城镇供水基础设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优势产业发展的领导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把抓好重大项目作为推进优势产业发展的第一重点,想方设法抓项目、引项目、上项目。成立三大优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联系推进制度,落实重大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工作。加快市政府部门职能向宏观管理和为县乡服务转变,逐步向县级下放人权、财权、物权,调动县(区)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县域发展的能力。切实落实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套政策,突出今明两年能够实施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推进。
(二)始终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以出流改道工程为突破口,加强以抚仙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抓好退耕、退塘、退房,还林、还湖、还湿地,对环湖污染源进行有效治理,在保护好抚仙湖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三湖”及生态脆弱地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加大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同时”。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树立借助外力谋发展的观念,把实施招商引资项目作为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高投资率的最重要工作抓紧抓好。遵循资本流动一般规律,以投资者的资产收益率、风险收益率为核心,认真研究如何降低外来企业、外商投资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以良好的信用和较好的投资回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坚持开放,统筹全市主要行业的整合。对外联合,对内整合,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使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借别人的资金扩大规模,借别人的品牌拓展市场,借别人的智力创新思维,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按照《云南省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整合三年工作方案》,积极争取进入省整合盘子,整合壮大钢铁、水泥、医药、印刷包装、磷化工、制糖、旅游等优势产业。
(四)加快“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
在三大优势产业建设中,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互为推进的关系。一方面,要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发展重点、生产力布局框架,以及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基本布局,推进“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调整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外部配套环境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相应的城镇集中,通过产业扩张,支撑城镇建设,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2008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3%左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五)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投资。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内对外开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出台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促进政府、企业、个人、外商多元投资主体的形成,积极启动民间社会投资。在继续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基础上,不断与商业银行探索银企、银政合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建立健全借贷、投入、管理、偿还的运作机制和信用制度,吸引利用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争取市县财政资金拉动社会各类投资在2002年1:5.3元的基础上年均提高1元。
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未来五年,投资结构宏观调控目标是:第一产业投资占6—8%,第二产业50—60%,第三产业30—40%。力争投资效果系数提高到0.4以上。
政府产业引导性投入的重点由直接投资向间接投资转移,主要方式:一是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补助性投入,市级每年安排前期工作经费在5000万元以上,各县区不低于500万元;二是对重大竞争性项目的贷款贴息,市级每年安排3000万元,县区要安排相应的预算;三是通过健全专业投资公司资本进入、退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选择地对优势产业中的骨干项目进行资本性投入。
(六)高度重视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拳头产品核心竞争能力为重点,健全和完善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普遍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市院市校合作,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优势产业中的重点行业、骨干产品的技术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升级、优势产品换代。
(七)建立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公开、公平、开放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盘活和用好现有各类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柔性管理机制。落实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划、方案及相关政策,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市财政每年教育投入6000万元,在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