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年规划
来源:中国成都 更新时间:2012-04-14

 

    《成都市武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成都市武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主要阐明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奋斗目标,制定战略措施。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围绕建设西部一流经济强区和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辉煌业绩。
   
    专栏1“十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人均GDP由2000年的27187元增加到2005年的40971元(约合5100美元),增长50.7%。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2:53.2:45.6调整为2005年的0.3:31.9:67.8。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82亿元,增长179.3%。投资消费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7%。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累计利用外资2.04亿美元,累计引进到位内资322亿元,年均增长51.4%,累计出口创汇4.43亿美元。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两年位列全省180个县(市、区)之首。
   
    2、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改扩建草金路、打通武阳大道等道路网化工程加快实施,城乡一体的道路格局初步形成。城区旧城改造基本完成,农民新居工程、场镇改造全面启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施武侯祠大街等主干道景观改造、中小街道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力度,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绿化覆盖率达到3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平方米。城市管理一体化,环卫作业市场化,长效管理机制系统化,新的城市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区先后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集体等称号,2005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分别达到125家和114家,69个项目被纳入国家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首个“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工作受到省、市政府表彰;多元化办学模式在巩固中提高,教育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成果进一步巩固,“平安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圆满完成,持续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文体活动迈上新台阶。区文体活动中心建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社区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寓教于乐、参与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卫生事业实现新突破。2003年成功抵御“非典”,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乡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广大农民获得实惠。民族、宗教、侨务、台务及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档案、地方志、外事、保密、社会公共安全等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取得新进展。
   
    4、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0.4%、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5。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综合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基本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并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全面启动,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创建“充分就业区”活动深入推进。
   
   
    “十五”期间,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开拓创新、强势推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取得的丰硕成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区在“十一五”战略机遇期更新、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导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与此同时,在力争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目标指引下,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1、发展机遇
   
    (1)产业支撑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西南物流中心建设将引领我区商务商贸经济、总部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红牌楼—外双楠等片区改造和一批已征土地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房地产业优势。武侯科技工业园建设将初具规模,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依托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传统产业将焕发新的生机。
    (2)资源整合拓宽空间
    坚持贯彻落实“三个集中”原则,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整合和盘活土地资源。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积极推动太平寺机场搬迁,为我区经济发展拓宽了新的空间。
    (3)项目拉动增添活力
    依据《成都市武侯区“十一五”政府主导项目规划》,初步安排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体、环保等公共领域和农民新居工程等政府主导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达60亿元;规划实施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文化旅游区等领域的政府主导招商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有影响力、带动力的项目建设,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4)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有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长,推进村和社区干部制度改革,基层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的各项保障措施坚强有力。
   
    2、面临的挑战
   
    (1)打造城区特色经济的难度加大
    特定的城区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区经济资源和项目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错位竞争难度加大。突出打造城区特色经济这个重点,增强后劲、加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2)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难点问题增多
    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和办法,切实解决好就业、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等各种社会难点问题的能力面临新的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更充分地发挥高科技文化区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突出以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高效益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果、高水平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构筑“一园六区两带”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城市化水平更高、综合竞争力更强、社会和谐氛围更优的中西部一流经济强区和文化强区。
   
    (二)原则
   
    1、必须坚持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把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加快发展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开创经济共繁荣、社会共和谐、人民同富裕的新局面。
   
    2、必须坚持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为核心,以优化经济结构,构建产业支撑体系为着力点,开拓现代服务业新优势,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新跨越,推动民营经济迈上新台阶。
   
    3、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00美元,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城市化水平更高、综合竞争力更强、社会和谐氛围更优的现代化城区。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3%以上,到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以上,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70。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2006年实现“充分就业区”和“平安区”目标,并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巩固和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市人口基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提高普及15年基础教育成果。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目标: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平方米以上,2010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低于0.33。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实现更大的改善。
   
    环境建设目标:2010年水、气、声等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环境建设基本达到生态型城区要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以上,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90%以上。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区要按照成都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力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改善城乡面貌,发展的空间布局将构筑“一园六区两带”格局。
   
    专栏4:武侯区“十一五”区域发展布局图
   
    1、一园:武侯科技工业园
    范围:涵盖武侯科技园区和西部鞋都工业园区。
    重点:武侯科技园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集群,建设精品高科技园区。
    鞋都工业园区依托“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优势,建设以鞋业为主,集研发、生产、贸易、物流为一体,产业链完善,各种服务配套的现代轻工业园区。
    2、六大发展区
    (1)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
    范围:以人民南路武侯段为轴线,辐射两侧200米范围。
    重点:整合人民南路沿线土地资源,加快建设星级宾馆、酒店、高档写字楼和其他大型商贸设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总部经济聚集区。
    (2)红牌楼—外双楠商贸居住区
    范围:包括三环路以内以川藏路为轴线的红牌楼片区和以武侯大道为轴线的外双楠片区。
    重点:依托红牌楼场镇改造、二环路内外两侧土地整合、沙河配置地开发、外双楠高档楼盘开发,推动商住、商贸产业发展,构筑商贸经济新走廊。
    (3)晋阳商住商贸发展区
    范围:“五大花园”综合整治片区,辐射晋阳、机投桥所辖部分区域和武侯科技园区配套生活服务区域。
    重点:“五大花园”综合整治基本完成,推动商住商贸业发展。带动机投桥集中居住区商贸业和武侯科技园区配套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4)簇桥新经济业态发展区
    范围:整个簇桥片区和金花桥所辖部分区域,包括太平寺机场搬迁范围。
    重点: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新兴商业业态,推动传统专业化市场提档升级。积极推动太平寺机场搬迁。
    (5)现代物流集中发展区
    范围:西南物流中心区域。
    重点:加快中粮集团投资西南物流中心建设,基本实现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目标。
    (6)武侯行政新区
    范围:三环路外侧、武侯大道东侧区域。
    重点:加快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建设工程,推动房地产和商贸业发展,初步形成新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3、两条经济带
    (1)武侯祠、锦里一条街文化旅游经济带
    范围:以武侯祠大街为纵轴辐射的周边区域。
    重点:形成集旅游、餐饮、娱乐和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2)江安河生态休闲、餐饮娱乐经济带
    范围:包括江安河沿线以及三环路沿线绿化控制带。
    重点:加大江安河公园、永康森林公园、清水河公园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休闲餐饮等项目,打造特色生态休闲娱乐经济带。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栏5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已于2004年提前实现城市化,但是在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尚有部分非城市建设用地,一部分不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收入来源的农民仍然存在。“十一五”期间,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将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因地制宜探索新模式,推动非农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新领域。按照“理顺产权、按股分红、民主管理”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抓好村社集体经济改制工作。加快农民新居工程和道路、管网、通讯、环保设施、社区服务、商贸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基础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力度,深入推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和社区管理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二)创建城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
   
    坚持贯彻“三个集中”的原则,完善我区城市建设规划满覆盖,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力度。切实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统筹,加大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面。整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建立和完善规划指导、民主管理、项目推动的管理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农民新居工程、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新模式。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向社区延伸,建立健全适应城市化发展新要求的长效管理机制和体制。
   
    四、加快构筑产业支撑体系
   
    专栏6服务业优化发展区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我区与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在发展布局中定位为“服务业优化发展区”。发展重点是现代服务业,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规范都市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形成科技商务区。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促进总部经济快速发展
    把加快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和引进总部经济作为重点,紧抓成都地铁工程机遇,着力打造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在加快丰德国际广场、国航大厦等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新希望大厦、省博物馆地块等项目加速前期工作并尽快启动建设。进一步研究、制定和落实政策,大手笔做好一批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新建10座以上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使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初具规模。加快西南物流中心建设,打造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现代物流业企业总部经济集中区。发挥“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优势,实施“武侯建都、周边建园”的规划,打造鞋业交易国际国内平台,推动商务经济快速发展。依托浆洗街、科华路等区域写字楼相对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决策咨询、管理、法律、营销等现代服务业态,形成商务经济相对聚集区。
   
    2、推动商贸流通业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新兴商业业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加快高档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娱乐等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商业业态。三环路以外区域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扩大商贸业覆盖范围,重点抓好簇桥、机投桥、金花桥新建住宅小区、农民新居工程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加快建设的步伐。
   
    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档次。大力推动专业市场不断拓展外延功能和聚集功能,积极开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展经济、信息发布等多种服务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益,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之都”等品牌优势,坚持专业化市场精品化、特色化、信息化发展,树立市场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期间,要把西南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成都市具备标示性的,集管理、销售、展示、调配、货运、仓储等多种功能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形成物流产业集中发展区。要加强协调配合,优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西南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步伐。
   
    4、壮大科技产业和知识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产业。坚持以武侯科技园区为重点,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都国际企业孵化器、四川大学科技园等为补充,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服务体系,形成我区科技产业化项目相对集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以科技一条街为载体,以繁荣信息产业专业市场为手段,进一步聚集资本、品牌、人才和技术,推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T产品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态的发展。以区政务服务中心、区公众信息网为载体,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快电子政务进程,推动政府管理、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促进知识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建设为契机,以浆洗街写字楼群和丰德国际广场等商务地产项目为支撑,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知识型人才参与到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等知识经济服务领域,不断壮大知识服务群体,抢占知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5、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区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市场运作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导向数字娱乐产业,打造“成都数字娱乐体验交易中心”,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行业管理,促进文化娱乐软件开发企业和文化产品营销商健康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厚重的三国蜀汉文化优势和武侯祠的知名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蜀汉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依托武侯祠—锦里—春江花月一线文化旅游、餐饮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三国蜀汉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完善江安河生态带沿线以江安河公园、永康森林公园和清水河公园为重点的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突出各公园的特色主题,打造特色生态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要依托著名的望江公园,加强与四川大学合作,整合四川大学周边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开发建设望江楼文化博览旅游经济带纳入产业布局规划。
   
    6、建立和完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
    社区商贸服务业是以便民商品销售为特征的传统商业,同时又涵盖社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家政、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对于丰富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解决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要在符合总体建设规划要求下,预留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建设社区商贸服务体系要在大力发展贴近社区生活特色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小而精的品牌店、精品店向特色商业街方向发展。要强化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二)优化发展工业经济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我区工业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集中发展为支撑,努力培育高科技产业和品牌制鞋业;以优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强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大力培植和扶持重点优势企业为着力点,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2、加快工业集中区发展
    武侯科技工业园(包括武侯科技园区和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是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工业经济产业支撑的主力军。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为突破口,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项目引进的质量和规模经济效益。
   
    武侯科技园区要打造成为精品高科技园区。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为主导产业,扶优扶强,构建高科技产业支撑体系。要基本完成规划范围内的道路、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进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十一五”末,力争培育5-10个产值过5亿元、税收过1000万元的重点优势骨干企业。
   
    西部鞋都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中国女鞋之都”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积极引进和发展与鞋业生产相关联的研发设计、会展经济、信息交易、物流运输等新兴业态,延伸鞋业产业链。
   
    3、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鼓励和扶持科技型、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壮大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知识服务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延伸产业链,参与大企业集团的协作配套,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共同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五、坚持实施科教强区战略
   
    (一)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1、大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研发机制。发挥我区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优势,大力推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有效协作,促进产学研互动,推动我区科技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种子资金、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和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资金等的扶持,积极发挥成都川大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科院成都分院技术转移中心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科技三项费等政策措施的激励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集中资金和力量增强核心产品竞争力,大力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同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建设人才高地。利用高等教育优势,结合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重点引进掌握现代技术的科技人才、拥有资金项目的创业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专业化技术人才。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措施,推动各类人才合理流动,构建人才高地。
   
    构建创新体系。充分发展孵化器产业,建立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不同层次的孵化网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扶持、保护力度,建设知识产权平台;活跃技术产权交易,形成创新要素流通平台;大力发展知识服务业为主的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决策咨询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2、加强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巩固和发展“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成果,推动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试点区”等项目广泛深入开展,掀起创特色科普、品牌科普活动热潮。充分发挥武侯区图书馆和武侯祠历史博物馆、四川大学标本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科技知识的教育宣传,促进公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不断增强。
   
    (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又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办学模式,以现有学校为基础,按规划布局要求,新建和改扩建42所高标准的小区配套学校,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亿元,夯实教育基础。要按照《教育法》和有关政策规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2、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深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指导体系。继续推行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模式,加强校际横向交流和业务互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广远程互助教学,全面提升城郊学校办学水平。不断巩固我区特色教育品牌效应,积极开创教育事业新成果。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向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开放范围。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智障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活民间资金、盘活社会资金投资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依托名牌学校办好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丰富办学模式。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力量为主,逐步建立包括就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定向培训、继续教育等全方面、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培训等灵活方式,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六、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一)深化体制改革
   
    1、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公示听政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2、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投入力度,重点放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政府收支,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审计。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行使经济调节职能,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城乡公共服务体制。
   
    3、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把不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交给市场、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扩大对外开放
   
    1、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形成透明、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投资软环境治理工作,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对外开放的最佳形象。
   
    2、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思路,以“一园六区两带”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增强重大产业化项目、总部经济、宾馆酒店业、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项目招商引资针对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抓住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以项目为载体,拓宽发展空间,加大对餐饮娱乐、运动健身、医疗保健、民办教育产业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3、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鞋都工业园区要以打造鞋业国内外集中贸易平台为重点,积极协助区内鞋业生产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外贸流通权,不断开辟新的贸易渠道,增强品牌影响,提高创汇能力。引导和鼓励我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增强产品出口能力,争取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外贸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推进国家标准认证,鼓励企业实施管理、质量、环境和安全认证,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七、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完善城区基础设施
   
    重点抓好涉农地区的通信管网、污雨水管网、污水处理、供水、供电、供气、公交、区域内防灾减灾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公共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等建设。完成金花桥、簇桥、机投桥三个场镇的污雨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新建和扩建重点公路150公里以上。到“十一五”末使我区交通能力明显增强,路网结构更加合理,建成城乡一体的城市道路网络和管理养护体系。
   
    (二)优化城区环境
   
    综合整治城区环境。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和提高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加强区域内锦江、清水河、江安河沿线管理,完善河道整治和管理机制。强化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确保环保投资指数不低于2%,提高环保质量,抓好废水、废气、废渣治理,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营造立体绿化系统。加大公共绿地建设,实施城市森林、园林绿化、小区绿化等项目,增加绿地面积。构建沿锦江、清水河、江安河等河道以及三环路沿线的带状绿色走廊。以江安河公园、永康森林公园和清水河公园三大主题公园为基础,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公园、名胜古迹的绿化优势,倡导建设园林式单位。积极开展居住区、小广场和小乐园等地邮票式绿化。规范房地产开发,提倡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发展屋顶和墙体绿化,确保绿化覆盖率达到或超过全市标准。
   
    (三)实施新一轮旧城改造和行政新区建设
   
    实施新一轮旧城改造。以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五大花园”综合整治等为重点区域,坚持以规划为导向,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着力于项目的策划包装,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修定我区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实施,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违章搭建。要把场镇改造和实施土地流转中的农房拆迁纳入新一轮旧城改造范围,加快农民新居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面貌。
   
    实施行政中心向外迁移。我区行政中心向三环路外迁移,符合成都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要加快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做好行政中心建设规划论证工作,加强对周边区域规划的控制,基本完成行政中心的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先行介入做好规划,为力争“十一五”期间启动太平寺机场搬迁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把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贯彻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常态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城市管理向社区发展。创新城市管理投入机制,加快城市管理市场化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快全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和网格化。要以完善制度、落实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对中小街道市容市貌的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八、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06年实现“充分就业区”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就业的作用,积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强和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在市场信息、就业培训、就业渠道、服务手段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及小额贷款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消除体制障碍,完善和拓展城乡统筹的就业信息网络管理体系,积极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救助机制。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与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由社会基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和家庭保障、个人保障等多层次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快福利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老龄服务设施,兴办老龄服务业。维护城乡贫困人群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环境状况,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灾难的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弱势群体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工作等制度。加强和创造性地完成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医院、疾控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成区疾控中心办公楼、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永丰、机投医院改扩建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与制度建设。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机制。强化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安全执法。提高安全意识,加大安全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涉及严重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经济行为的市场监管。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流通环节的经营秩序,强化餐饮消费领域的卫生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权益。
   
    2、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以创建“平安武侯”为目标,完善和规范预警信息的网络,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调解机制,努力把各种社会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断巩固和提高“平安区”创建成果。
   
    (四)构建和谐社区
   
    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新型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党建全覆盖”新模式。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和落脚点落实到社区,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积极创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明楼院,营造和谐共处、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五)繁荣文化事业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多层次、广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和高质量、低成本文化服务产品。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类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的一流文化强区。
   
    (六)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认真落实民族、宗教、台务、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加大依法治区工作力度,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倡导厉行节约、注重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形成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消费模式,树立全民节约意识和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巩固双拥、兵役、统计、人防、物价、档案、外事、保密、地方志等各项工作成果,不断开创新局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九、建立健全规划执行机制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在区委的领导下,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区政协的支持下,区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编制和落实好《成都市武侯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武侯区“十一五”政府主导项目规划》。通过年度发展计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认真将“十一五”期间各项奋斗目标分步骤加以贯彻和落实。
   
    专栏7关于《成都市武侯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武侯区“十一五”政府主导项目规划》
   
    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是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保证。为落实“十一五”各项任务,编制了这两个专项规划。其中,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园六区两带”发展格局和重点;政府主导项目规划明确了政府主导投资项目和政府主导招商项目规划。
   
    (二)完善机制,强化监督
   
    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济和社会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认真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和街道要细化发展目标,增添发展措施,确保我区“十一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锐意创新,和谐发展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促进体制创新、措施创新为保证,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化解社会矛盾,探索发展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