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中国成都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2010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十一五”期间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实现了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取得重要突破,人居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经济、社会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逐步得到体现。

  全区经济增长快速稳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市第一位。城乡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老城区高效改造、沙河大规模整治和府南河延伸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取得成效。全区实现信息技术“村村通”。实施了“三治一植”(治尘、治脏、治水和植树)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城市环境整治工程,有力地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本完成了撤乡建街、撤村并组建社区和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出台了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险办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倾力打造了“五朵金花”,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导向,农民不离乡进城的城乡一体化新模式。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教育、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率先在全市实施了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信访工作标准化示范工作不断加强。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投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完成数在全市(高新区除外)排名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助于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推动我区商贸业向高品位、时尚化升级,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金融、地产、传媒咨询、都市休闲旅游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的潜在优势;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区域,有助于提升我区优势产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成都市中央商务区的打造将为我区未来发展提供更高的起点;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措施将对我区城东腹地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区还面临着一些潜在问题和挑战。商贸服务业部分卖场业态落后不适应现代商贸服务业业态要求;工业发展中产业关联度、集中度较低造成工业经济缺乏竞争力;区内机关单位较多不利于区域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面临与周边区(市)县在第三产业和工业等领域的竞争压力。

  “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经济基础较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商业经济竞争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挑战,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成都市加速建设中央商务区为契机,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和拓展商贸服务业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崛起,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构建“时尚锦江、人文锦江、现代锦江、和谐锦江”。到201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全国一流强区。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把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区“十一五”的战略主线。着眼于不断创新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城乡互动带动城乡一体化,加强城市文明向涉农区域延伸和渗透。加强城市管理,提高人口素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障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城乡统筹的先行区。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兴商、强工、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三次产业快速均衡协调发展。努力促使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商务业形成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集约型产业转变,在打造产业链、实施集群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涉农产业要由传统城郊型农业向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现代乡村旅游转变,并实现与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挖掘和发挥科研机构优势,搭建孵化和风险投资平台,促进产、学、研联动。加大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000美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以上。全面提升城区竞争力,把锦江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全国一流强区,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到3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39:60.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8%,2010年达到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

  3、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低于0.3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33平方米以上,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4、社会进步目标
  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到2010年,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到2010年,累计实施市及市以上技术创新项目50项,区级技术创新项目100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5、环境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园林绿化面积达1600公顷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四、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形成功能明确、特色突出的四大片区,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区域协调。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包括一环路以内区域,即春熙路、盐市口、督院街、书院街、水井坊、合江亭街道辖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业,大力推进金融、地产、传媒、资讯、中介、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崛起。该区域又划分为商贸核心区、现代商业延展区、现代商务经济区和现代传媒区。

  1、商贸核心区
  商贸核心区即盐市口、春熙路街道辖区。形成以大型商业零售业、特色专卖店为主,以展示活动、特色餐饮和商业城市景观为特色的,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建设西部商贸服务业高地,打造西部商贸第一品牌。

  2、现代商业延展区
现代商业延展区即水井坊、合江亭街道辖区。承接商贸核心区的辐射,完善商业功能,并依托大慈寺、水井坊遗址、合江亭滨河风光等,发展文化旅游业。

  3、现代商务经济区
  现代商务经济区包括一区两带,一区即督院街街道辖区,两带即围绕督院街、合江亭和水井坊街道辖区沿河区域形成的沿河商务经济带,以及依托东大街为发展主轴形成的东大街商务经济带。该片区主要依托酒店、商务地产等大力发展现代商务业。

  4、现代传媒区
  现代传媒区即书院街街道辖区,主要围绕四川日报等传媒集团,打造以报业为主体,带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现代传媒区。

  (二)城市住宅区

  城市住宅区包括牛市口、莲新、龙舟路、双桂路、东光、沙河、狮子山、成龙路街道辖区。

  在城市住宅区大力引进以中高档住宅开发为主的高质量地产开发项目,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兴建区域公共设施,完善区域商业网点布局,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三)工业集中发展区

  工业集中发展区主要位于柳江街道辖区、成龙街道辖区和金堂工业园区。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锦江工业开发区一期用地;二是位于新成仁路以东,石胜路以南,外环路生态保护区以北,城市通风口以西之间的二期用地;三是位于三环路以南,成龙路以西,城市通风口以东,东洪路以北之间的以成都卷烟厂为中心的烟草工业园;四是金堂工业园区。

  工业集中发展区要引导工业走集群式集中发展道路,促进现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上规模,围绕印务、烟草主导产业,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建设“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打造烟草工业产业链,加快形成印务、烟草主导产业。

  (四)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

  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主要包括位于三圣街道辖区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区域。

  在该片区逐渐实现城郊农业向现代乡村旅游转型,促成涉农产业向精品化、多元化、产业化和公司化方向转变,并加强与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创服务业新优势

  加快成都中央商务区建设,以商务强固商贸,促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重点发展商务、金融、传媒、信息咨询等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巩固商务商贸核心区地位,形成现代服务业新优势。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4%,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5亿元。

  1、打造西部商贸服务业高地,构建时尚锦江
  突出商贸品牌优势。充分发挥春熙路、盐市口商圈的品牌效应,举办各类商圈品牌推广节会活动,发挥我区引领潮流的信息发布功能,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提升商圈的知名度和靓丽形象,充分展现“时尚锦江”风貌。

  积极加快业态调整。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和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提高入驻企业的档次和规格。通过合资、租售、拍卖、兼并等资本运作手段,对繁华地段的老化商贸企业进行置换,鼓励兴办知名品牌旗舰专卖店、新型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建立服务区内商家的信息平台“锦江商务信息港”,为商家提供商贸信息资讯、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等方面的服务。

  大力提升商圈物态。对传统商贸繁华街区进行改造,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包装、整体改造和整体营销,建成一批具有现代气息和时尚外观的商贸物业。在繁华地段,大力发展地下车库和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络,建立地下与地面联接的快速通道,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通达条件。对隔断春熙路、盐市口商圈人气、商气的街道进行重点改造以加快老城区商圈的融合,打造“锦江大商圈”。

  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发展以盐市口、春熙路商圈与合江亭、水井坊商业延展区为主的商业核心区,以城市住宅区为主的商业副中心发展区,以特色街区为主要形式的商贸极点,形成商业核心区、商业副中心和特色化商贸极点的商业网点格局。整体规划商业核心区,努力建成西南第一大商业步行街区。在城市住宅区完善商业设施建设,建成牛市口、狮子山等多个商业副中心,弥补商贸断层和商业薄弱区域。

  2、加快现代商务业发展,打造现代锦江
  实现合理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特色,明确现代商务经济区“一区两带”的功能分区。督院街街道辖区主要依托商业地产发展现代商务业;在沿河商务经济带全力打造中央酒店区(CHD);在东大街商务经济带主要发展以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建设,明确招商引资重点。

  重点建设东大街商务经济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信托投资集团及其分支机构,力争建成四川省品种最齐全、环境最优良的金融服务区。对不同区位和性质的土地资源严格设定开发品质和开发密度,加快待开发土地的招商和建设工作。

  全力打造中央酒店区。以督院街、水井坊、合江亭和书院街街道辖区沿河区域为重点,打造中央酒店区,与成都市中央商务区实现功能互补、产业互动、资源共享。鼓励区内酒店向高星级、高档次方向发展,到2010年,在现有6家四星以上级酒店的基础上,再引进4-6家高等级(四星以上)酒店,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商务型酒店,建设全国知名的酒店业集中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督院街街道辖区以及春熙路、盐市口两大商圈周边集中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等类型的知名企业总部、办事处、销售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

  (二)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优化工业布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烟草、印务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新跨越,努力推进我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经济全面发展。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家,实现产值15亿元。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度达到70%。

  1、重点发展烟草、印务支柱产业
  做优做强印务产业。进一步提高印务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档次,培育印务产业旗舰。引入印务产业链中价值链高端企业,建立印刷物资器材市场,设立印务广告设计中心,开展印务广告展示展销等,在印务产业链条的上下游进行扩张,壮大印务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成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

  壮大烟草产业。以成都卷烟厂为核心,吸纳烟草企业重点发展相关物流、包装和贸易服务等配套产业,建设服务于烟草业集中发展的物流配送和交易中心,拉长烟草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打造集烟草生产、物流、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重要烟草业中心。

  2、增强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
  加大“一区三园”建设力度。继续完善“一区三园”(一区指省级锦江工业开发区,三园包括印务工业园、烟草工业园、金堂工业园)的工业发展布局,提高工业聚集度、壮大工业规模、打造特色精品工业。

  工业项目专业化。印务产业园着重培育印务产业“旗舰”,促进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博瑞传媒集团印务公司、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等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烟草印务园加强与烟草物流相关企业合作,拉长烟草产业链;工业集中园围绕发展总部经济,与大企业合作进行工业地产开发,形成研发中心;“九龙服装工业园”采取“总部+基地”模式,合力打造纺织及服装加工产业集群。

  优势产业集群化。以印务产业基地、新增3000亩工业用地和“锦江—金堂工业园”为载体,围绕印务、烟草主导产业,加大工业招商力度,打造印刷文化,重点发展印务、包装、装潢、广告、物流等配套产业,加快形成以印务、烟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优势。

  园区形象景观化。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印务工业园打造大印刷文化,在工业集中园加快都市工业地产开发,在烟草产业园打造烟草物流基地,促进金堂九龙服装园建设,提升各园区形象,搭建项目引进载体。

  3、加快“火炬孵化园”建设
  重点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医药化工、环保科技等孵化项目,采取完全孵化、灵活参与、房屋租赁、产权转让等形式引进企业,把孵化园建设成为创业环境一流、管理服务一流的示范性科技孵化器,把初创型科技企业逐步培育成为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三)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服务城市为基础,以城带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构建城乡统一的保障体系,改善涉农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现代文明向涉农区域融合,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围绕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按照产业村的发展模式,利用特色资源和位于大城市近郊的优势,发展现代乡村旅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产业,提供娱乐性、可参与性强的各种项目以满足休闲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加快传统农家乐向休闲度假转变,发展乡村休闲客栈、乡村酒店等,打造高品质绿色商务休闲项目,大力推广体验旅游,推动“五朵金花”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导向。加大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土地流转,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着力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形成更加科学的公司与涉农居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制。加大投资体制创新,探索投资模式上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吸引民营资金参与开发经营管理。

  2、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切实保障城乡共享文明。继续完善城乡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全面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全面“普九”,进一步改善涉农区域中小学教学条件,解决好校舍、师资、教学设备等问题,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涉农居民参保入股、剩余资产的租赁、社保、医保及低保等形式,实现涉农居民租金、股金、薪金和保障金“四金”收入,建立多元化增收体系。

  建立健全村务管理体系。按照政府补贴、村民入股、量化股份、按股分红的原则,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由村民以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方式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依法成立公司,经营管理经营性集体资产。健全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实物登记制度,进行清产核资,依法界定资产所有权。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代表理财制度和村会计委派制度。认真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决定重大事项的制度。

  3、改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按照城市服务设施的标准,抓好涉农区域道路、排洪设施、垃圾清运站、污水管道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现代生活设施建设,提高供电、供气、给排水和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推进绿化工程,扩大绿化面积,加强景观特色设计。对新居工程统一规划、供地、标准、配套、建设和管理。实现涉农区域基础设施道路、自来水、电、天然气、光纤、通讯、污水处理“七通”目标,改善涉农区域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

  (四)坚持文化润色经济,建设人文锦江

  以文化润色经济,努力实施人文锦江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再现活动,构建集商业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锦江”。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不断壮大传媒出版业。依托以红星路为主的现代传媒区,围绕四川日报等传媒集团,以及“中国成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的建设,不断壮大我区的传媒出版业。鼓励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传媒集团,形成集团化经营模式。加快西部印务基地的大型综合印刷中心、特色包装装潢印刷中心、印刷设计与人才培训中心、印刷物流配送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提高设计创意水平。并以传媒出版业带动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在我区聚集发展,培育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数字内容产业兴起,打造一批艺术创作中心、产品设计基地、广告策划中心。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大慈寺、水井坊遗址、李劼人故居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实现文化、商业、旅游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掘农业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内涵,利用其冬春赏梅,夏观荷,秋赏菊的优势举办独具特色的参与性旅游节等商业文化活动。

  2、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再现活动
  对成都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重要的文化场所进行整体宣传。搜集、整理和挖掘锦江区文物掌故、历史史实,打造历史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和再现历史文化景点,开展历史文化再现活动,充分展现锦江区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五)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城区

  城市建设与管理并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科学的城市生态体系,提高城区的承载能力,以信息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城区。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完善交通建设。建成由贯通整个区域的对外联系的干线公路、联系周边区县和区内各片区的县道及县内道路、通达各产业园区、新居工程、涉农居民聚居点的乡道共同构成的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成万路、十洪大道西延线、成仁路快速通道、机场路东延线锦江段、万科路、大安园专用道路等6条主干道。加强通达“五朵金花”、新居工程、工业园区等区域的乡道建设,增强通达深度。到2010年,我区公路总里程(其中高速公路与国道为静态统计)达到206.267公里,路网密度达332公里/百平方公里,城市实有铺装道路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心城区、街道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能力。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大中央商务区、东部副中心建设力度,树立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区环卫设施的数量和等级,完善雨污分流设施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抓好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强主要街道景观风貌改造,精心打造城市景观。

  2、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建立健全各项污染控制工程,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切实做好区域内生态廊道与节点建设、绿地系统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区建设等工程项目的规划。重点实施水系整治、植绿工程、城市气流通道、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工程。2010年,实现全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m2。

  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技术含量、工作效率和总体水平。继续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以锦江公众信息网为载体,整合政府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逐步把我区打造成以高速宽带网为依托、以城市应用平台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集综合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城区,逐步建成适应生产经营、人民生活、管理决策等信息化需求的网络支持体系。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加快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社会稳定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群体事件。加强安全生产,防范安全隐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管理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深化社区建设。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完善社区功能,建立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到位、运作良好、衔接顺畅的社区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整合社区资源,不断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以现代化、信息化为重点的社区网络建设,实施社区网络管理,建设“数字社区”。

  (六)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锦江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体事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供给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全社会共享。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到2010年,全区的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卫生服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立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户生活和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扩大涉农区域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服务和保障水平,构筑城市危机干预机制、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和重大事件应急机制。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促进比较充分就业。积极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加强引导劳务输出,实现就业转移就业和走出去就业相结合。配合成都市加快形成市、区县、街道(镇乡)、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劳动力供求电子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推进灵活的就业形式,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推动非正规就业、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加强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对城镇事业人员就业情况实行实名制管理。

  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构建以职业技术院校、就业培训中心等为骨干,各类社会力量培训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向社会全面提供各类上岗培训、转岗培训、岗位培训,对涉农区域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实行免费培训。开展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技能培训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再就业指导。结合涉农居民城市就业的技能需求,加大城市就业培训力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至2010年,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力争开发就业岗位60000个,帮助指导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0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3、优先发展教育
  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形成民间力量、行业、企业、部门共同兴办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建成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精品学校,打造名校、名师、名校长。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创建以提升学习创造能力为主的学习型社区。到2010年,3至5岁幼儿入园率达98.5%;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总量达到4000名。

  4、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广泛开展集娱乐、休闲、教育、健身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挥“春熙放歌”的品牌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完善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结合青少年特点,深入开展各种主题竞赛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5、加速构建公共卫生体系
  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设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抓好妇幼保健与涉农区域卫生、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涉农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机构设置、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价廉的医疗服务,逐步建立与综合、专科医院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环状管理”。

  6、加强人口、计生管理
  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区域内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区域内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一五”时期,我区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5%以内,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7、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区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强化公德意识,推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发展、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强化诚信观念,形成全社会讲求诚实信用的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全面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政府工作法制化,强化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健全仲裁制度。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七)深化改革开放,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以推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中心环节,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增强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树立和展示我区良好的开放形象。

  1、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创新决策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推动行政监督法制化进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作协调、反应快捷、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询服务平台,加强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劳动分中心、公安分中心以及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受理中心窗口服务功能建设。积极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协同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互联互动。

  深化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审批和约束。规范政府收支,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重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和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办法,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为重点,拓宽投资体制改革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用BOT、TOT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建设与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机制。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以直接投资、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社会事业等领域。做好东大街沿线、大慈寺片区和红星路广场等商业地块的项目包装和招商工作。利用城东坡地独特的地貌优势,在城市住宅区引进地产、商贸、文化、服务业精品项目。围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加强城乡一体化项目招商力度。围绕烟草、印务主导产业和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突出重点招商区域和重点客商,开展高密度专业化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全区统一的招商统筹协调机制,在成都市的统一协调下,实行招商引资异地落户、利益共享政策。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大力开展以会相商,积极探索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新形式。

  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抓住WTO“后过渡期”、“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国家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和宏观调控后带来的沿海产业和资金加速向内地转移的契机,促进我区与沿海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围绕我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发挥驻津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招商分局的作用,积极引进各类公司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管理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以大带小,形成产业集聚。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出口创汇型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获取发展资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六、重大工程与项目

  为保证本规划能落到实处,特规划以下重大工程和项目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基本支撑。

  (一)基础设施项目

  成万路、十洪大道西延线、成仁路快速通道、机场路东延线锦江段、万科路、大安园专用道路项目、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乡道建设项目。大慈寺片区改造、商业场片区改造、书院辖区低洼棚户改造、青石桥片区改造、沙河堡片区改造、钢管厂厂区改造等旧城改造项目。东部新区三圣片区建设、东郊火葬场搬迁项目。工业集中发展区二期道路、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乡一体化项目

  琉璃老场镇旧城改造项目、大观片区建设项目、柳江、棬子树、祝国寺、琉璃片区、大安桥、潘家沟“新居工程”项目、三圣花乡国家AAAA级风景区建设项目。

  (三)产业类项目

  东大街11号地块等开发建设项目、一、二环路商务地产开发建设工程、中央酒店区项目、春熙商圈打造工程、水井坊仿古街区项目、大慈寺片区保护性开发项目、狮子山沙河片区住宅开发项目。工业集中发展区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产业化等项目、西部烟草和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火炬孵化园项目。

  (四)社会事业项目

  区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站建设、李劼人博物馆、锦江体育公园二期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建设项目、市二医院扩建项目、就业培训体系、福利机构建设、综合减灾应急系统等。

  (五)环境建设项目

  府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区内雨污分流管网完善、生态廊道与节点建设项目等。

  七、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科技保障、人才保障,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跟踪监督的实施机制,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领导班子和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和建立高效运作的党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建,增强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坚持从严治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改革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以良好的政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区域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加强社区建设。加强全面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公推直选。

  (二)科技保障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设立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核心产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专利保护,指导企业将专利产权管理,专利运用,专利保护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行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筹、融资、引资等多种手段筹措科技投入资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究以及公益性研发,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建设和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制、成果转化、推广辐射的机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整合前沿科研技术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科技资源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三)人才保障

  建立人才开发新机制。消除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自由流动的人才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创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理论奖励为主体的社会人才奖励机制,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岗位培养、个人自我提升等方式实施综合性培养技能人才方式。依托区内高校、职业教育机构、科技孵化园,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级商务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创业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等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外地人才兼职、咨询、讲学、技术合作等引才工作,积极拓展信息网络的无形市场引才工作。合理使用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以用好人才提高人才开发效益。

  (四)实施保障

  政府引导。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十一五”规划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内容。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总体规划落实,把总体规划落实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中。对一些跨地区、跨行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做好衔接工作。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社会投资方向做好引导工作。

  企业主体。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工作,明确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把政府的规划目标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社会参与。“十一五”规划一经批准,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规划部门要制作各种宣传文本,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定期向社会发布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跟踪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规划全面有效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收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反应和意见。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及时总结规划进展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订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