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采集水情信息 随时把握淮河水情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2007年6月下旬~7月下旬,淮河流域暴雨接连不断,干支流洪水并发,淮河流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此次抗洪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淮河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淮河防汛信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水情应用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

信息采集系统采集11.5万份水情信息


为进一步做好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工作,淮河防总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要求沿淮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和水文部门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工作。

沿淮各省适时增加水情报汛段次。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控制站在水情尚未达到加报标准时,及时将水情报汛段制提高到每小时1次、雨情每两小时一次,并对重要水情随时加报,淮河干流控制站采用先进的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加密实测流量频次,保证每天至少有两次以上的实测流量。据统计,入汛以来,淮河防总共收到各类水情电报信息11.5万份,信息收集相当于正常年份的全年信息量。实测河道流量600余次,频次是常规的5倍以上。

沿淮各省大部分测站和约40个地区分中心先后共配置1200部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自行开发研制的水情信息传输系统,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较以前提前约20分钟。

气象服务系统定点 定量 定时

淮委气象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决策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2007年淮河洪水期间,气象服务系统每日提供定点、定量、定时雨量预报,在汛情紧张时,加密滚动预报,及时进行时空修正预报,将降水细化到水系、重要水文控制断面。据对比分析,淮委水文局雨量预报更接近实际,优良率达90%。

遥测系统“千里眼”优势凸显

2007年淮河洪水期间,沿淮各省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以及水文遥测系统在水文测报中体现了实时、准确的优势。

该系统可获取分布在流域内重点防洪地区333个雨量遥测站的实时雨情信息,包括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时段雨量以及日雨量、次雨量等雨量信息,以及监视流域降雨的实时雨量分布。

该系统为各级防汛部门及时提供流域内132个水位遥测站(大型水库、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控制站、行蓄洪区等)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水位信息,这些站的水位信息只要涨落0.01m,就能被纪录、传输,并在淮河防总的办公室内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计算机网络防汛指挥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防汛指挥系统的基础,是淮河防汛信息化保障的生命线。气象、水情和水利工程现场实时视频监视系统信息的传输、检索、查询,以及这些数据入库、更新、删除和改动,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洪水预报会商、调度方案会商、视频会议会商、重要调度方案发布等需要进行的异地信息交流的业务,也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

根据截止到8月1日的资料统计,今年汛期,网络系统共计接收各类水情电报11.5万份,发布水情预报42期,提供重要水雨情分析专题报告50余份,发布淮河流域水情公报41期,每天发布有关淮河汛情的手机短信上百条,发布短期流域降水预报62期、重要天气信息16期、暴雨警报12期,每天接收处理水文遥测记录3万余条。

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预报优良率达到90%

水文情报预报作为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被人们誉为防汛的耳目和参谋。在这场抗洪斗争中,淮河水文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情预测预报信息,为淮河防总指挥防汛、调度洪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防汛信息接收系统日夜接收着来自流域各地的雨情水情信息,防汛信息监视系统画面以最快的速度不断刷新着流域各地的水情信息,淮河洪水预报系统中的水文学模型、水力学模型以每秒亿次的速度进行着洪水预报计算。水情人员24小时密切注视天气变化,每6小时滚动一次洪水预报,并根据防汛调度要求模拟不同后继降雨情况下的水情预报,及时与有关省进行会商,反复分析,仔细比选,力求预报结果及时准确。洪水期间洪水预报优良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