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沈阳视察纪行
记者 祝魏玮
金秋8月,在国务院刚刚批复东北振兴规划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便来到沈阳地区视察。视察过程中,他对中科院沈阳分院各研究所自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兴和赞赏,同时鼓励科研人员不要满足现有成绩,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以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路甬祥说:“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的讲话,对我国科技界和我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全面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认真贯彻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迅速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明确中科院的目标定位和使命责任。”
科技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沈阳的天空蓝了,空气清新了,街道整洁了,绿化面积增加了……”在视察时,路甬祥也谈到了他这次来沈阳的感受。
路甬祥指出,中科院尤其是沈阳分院各研究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也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作出贡献,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举措。随后,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纲要》,要求中科院系统各单元从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全局出发,准确把握东北地区老工业振兴的重大科技需求,选准领域方向,统筹兼顾,找准切入点,持续推进机制创新。
8月20日上午,路甬祥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时指出,在国家振兴东北的总体规划背景下,生态所的重点科研项目应为东北地区经济服务、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服务。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次生林恢复、碳循环和国家碳汇评估评价及全球变化,辽河、浑河等主要流域的污染问题及老矿区的土壤修复和生态修复,“东四盟”的森林与草地交错脆弱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粮食主产区内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等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废物排放和农业污水灌溉的历史原因,区域水土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结合“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大专项“辽河流域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与综合治理模式示范”,与辽河油田华油实业公司合作,发明了生物—物化协同的稠油污水处理工艺,解决了辽河油田稠油污水达标排放的难题。
路甬祥说,在全球经济发展显现巨大的活力和动力的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生态环境的研究将面临重要机遇。科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要在已有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更加关注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联系、与人们生命健康之间的联系。
谋求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规划布局
东北地区还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8月20日~21日,路甬祥视察了为东北装备制造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金属研究所。
看到沈阳自动化所近年来在创新工作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路甬祥非常高兴,他在参观了光电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水下条件实验室和激光拼焊装备实验现场后说,沈阳自动化所的工作完全符合“两个面向”,不但体现了“需求引领科技发展”,还体现了“科技可以引领需求”。
路甬祥说,自动化控制领域是一个多学科集成的领域,国家的战略需求拓宽了该领域的整体科研布局和服务范围。沈阳自动化所通过知识创新工程,面向国家需求,积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不断使自己迈上新台阶,研究所自主创新的信心大为增强,体现了科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沈阳自动化所在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尤其要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多学科集成和多学科交叉,加强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节能、环保和减排中的应用,努力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已成为铸件产量大国,年产量居世界首位,东北地区更是我国铸件的主要生产基地。
但是在热加工行业,我国还不是世界强国,有些工艺技术已经几十年停滞不前,一些特殊关键构件,如轧钢行业大量使用的大型铸钢支承辊、船舶行业的大型船用曲轴等全部依赖进口,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造船业经常出现“船等机,机等轴”的被动局面。
路甬祥在中科院金属所视察时高兴地看到,该所有关课题组开发了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模拟和X射线实时监测结合起来,在“看得见”的条件下制订新的工艺设计原则。利用该项技术,金属所已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出50吨、65吨级铸钢支承辊,并已投入使用,目前百吨级铸钢支承辊的制造工艺正在研发中。另外,金属所还研制了60机、70机曲轴锻件,初步实现大型船用曲轴的国产化。目前已与鞍钢等企业开展合作开发。
路甬祥指出,技术支撑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平台,影响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金属所现在不仅能做出新的“料”,而且能做出新的“材”,做出新的“器件”来,这说明金属所有一套优秀的技术支撑体系,否则只能在实验室里做样品。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金属所不但能够进行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而且也能够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金属所取得的成果绝非偶然,说明该所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发展目标方面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特别是在人才方面,金属所顺利完成了代际转移。一方面,老一辈科学家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中青年科研人员已经在一线研究工作中成为主力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很高、不断开拓进取、配合良好的科研队伍。
路甬祥强调,中科院要实现科技创新跨越与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技术支撑队伍。而青年人才的培养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培养,为知识创新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中科院各系统和资深科技专家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待青年人才工作,肩负起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责任,使中科院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科研事业始终后继有人。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更需思考
在沈阳期间,路甬祥还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系统的所级干部举行座谈,并听取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以及正在筹建的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工作汇报。
路甬祥指出,中科院沈阳分院拥有历史悠久、科研实力强的研究所,也有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工作性质转制成为企业的单位,同时也有中科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统一部署的新建研究机构。原有的研究所经过两期知识创新工程以后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正在向新的目标前进。转制单位积极瞄准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转制前期的阵痛,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新建研究机构在地方政府和分院的支持下顺利开展筹建工作,明确了发展目标和理念。这为我国创新事业、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所有的成绩都只能够代表过去,中科院的科研机构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向未来。”路甬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巨大发展的时代,今后50年,全球将有包括中国人口在内的20亿~30亿人迈入现代化。从国际上来看,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依然不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创新方式,而且信息技术本身还在不断酝酿着新的突破;生态环境、能源将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人类不仅要进行太空探索,更要走向海洋;生物技术从原来比较集中关注提高农业产量、解决医疗健康问题,发展到利用动植物生产各种高附加值的药物或其他的生化产品……这些变化要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加强战略研究,不断作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贡献。”
路甬祥指出,作为国家级科研团队,中科院要更前瞻地思考与谋划未来发展,要根据国家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从经济持续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持续进化与人类社会相协调等三大目标出发,开展面向未来20至30年的路线图战略研究,审视和规划各研究机构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