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绵阳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对柳州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本报记者李永斌 


    编者按:
    年初,市委明确提出了“学成都,赶柳州,超德阳”的目标。柳州市地处西部,与绵阳市情相近,地位相当,近几年的发展却呈现出勃勃生机,势头很猛,已经跑在绵阳的前面了。柳州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追赶?我们应向柳州学习什么?近日,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本报记者对广西柳州进行了实地采访,特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中国西部的经济版图上,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两大方阵,第一方阵是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因其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发展速度让其他城市不可企及。第二方阵是大批的二级城市,这些城市各具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先恐后,千帆竞发。
    柳州,便是西部城市第二方阵中的一匹“黑马”。2006年,柳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2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在西部城市的排行榜上,不但冲到了绵阳的前面,而且把许多省会城市甩在了身后。
    访柳州,看绵阳,一个问题始终萦绕脑际:柳州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经济发展速度惊人
    8月的桂中,热浪袭人。车行驶在柳州的街上,尽管街道比前几年宽了,也设置了很多单行道,但仍然时有堵车。挂着各地牌照的车子川流不息,让人一到这块土地,就感受到一派繁荣的景象。
    而在柳州市统计局的采访,印证了记者的第一感受,2001年以来,柳州发展呈现出了惊人的速度。这组数据勾勒出了柳州经济发展的清晰轨迹。
    2001年,实现GDP155.65亿元,财政收入13.35亿元;
    2002年,实现GDP230亿元,财政收入45.1亿元;
    2003年,实现GDP327.82亿元,财政收入58.18亿元;
    2004年,实现GDP404.88亿元,财政收入67.74亿元;
    2005年,实现GDP512亿元,财政收入80.18亿元;
    2006年,实现GDP622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
    2007年上半年,实现GDP335亿元,财政收入59.18亿元。
    查阅历年的统计公报,绵阳与柳州的差距赫然纸上:
    2001年,实现GDP330亿元,财政收入26.62亿元;
    2002年,实现GDP370亿元,财政收入27.04亿元;
    2003年,实现GDP396.6亿元,财政收入30.75亿元;
    2004年,实现GDP454.94亿元,财政收入34.34亿元;
    2005年,实现GDP482.53亿元,财政收入40亿元;
    2006年,实现GDP560.84亿元,财政收入50.1亿元。
    柳州市在谋划发展上有两句话:“能快不慢,又好又快”。而让柳州跑出惊人速度的“动力源”是工业。1992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突破百亿大关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2003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00.19亿元,从100亿到500亿仅用了11年时间;2006年,柳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从500亿元到1000亿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
    目前,柳州的工业企业已有3000多家,其中有5家进入了中国500强,产品涵盖了30多个行业、4000多个品种,工业经济总量占广西的四分之一,迈入了现代化工业城市行列。 
    柳州工业经济发展更宏伟的目标已经敲定:到2010年,柳州的GDP要超过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工业化水平达到53%,柳州要成为广西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
    传统产业不衰反兴
    两面针本是盛产于广西、贵州山区的一种药材,然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两面针是一个牙膏的品牌。是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营销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两面针有多大规模?”“不大,年销售收入只有20个亿!”行走在两面针现代化的车间,企业负责人如此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
    传统产业不衰反兴,两面针只是其中一例。两面针产销量连续23年位居全国知名牙膏第一;花红药业每年以80%的速度快速增长;金嗓子喉宝的前身是一个国有性质的糖果厂,如今,已经达到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规模……
    在柳州,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还列不进支柱产业的队伍,也不足以说明柳州传统产业显示出的巨大活力。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是汽车、机械、冶金。这些企业的前身,无一例外地都是国有企业。经过国企改制的阵痛后,这些企业活力大增。
    目前,柳州市有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企业1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户,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2户,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4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6户。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
    柳州的汽车产业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解放柳特三大公司为支撑。2002年以前,柳州生产的汽车总量刚过10万辆,到了2004年,柳州的汽车生产总量就突破30万辆,2006年,柳州的汽车产量上升到53.3万辆,在全国12个超过10万辆汽车产能的城市中排名第五,其中,微型汽车综合排位居全国第二。目前,柳州拥有各类整车和零配件生产企业130多家,拥有总资产140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3.42万人,汽车行业年产值300多亿元。
    柳州的冶金产业以柳钢为龙头。2003年,柳钢的产量超过200万吨,2004年超过300万吨,2005年超过400万吨。柳钢的销售收入也从2003年的64亿元一路攀升到2006年的200亿元。除此之外,柳州还有柳锌集团、华锡集团等一批冶金企业。2006年,柳州的冶金行业年产值达到264亿元。 
    柳州的机械工业以柳工为龙头,形成了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在内的产业,拥有柳工、欧维姆、柳州富达机械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起重机等30多个大类产品。2006年,柳工装载机销量连续两年雄居全球第二。柳州机械行业的总产值近百亿元。
    传统产业比重大而发展滞后,是我国许多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然而,柳州市的传统产业呈现勃勃生机,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与绵阳市情相近
    行走在柳州的街头,从身旁驶过的一辆辆“桂B”牌照的车子告诉人们,这是广西的第二大城市。事实上,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柳州一直是支撑广西经济的“顶梁柱”。
    柳州地处广西中部,建城有2100年的历史。下辖6个县、4个区,总面积1.87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83.5平方公里,人口110万。辖区内有汉、壮、苗、瑶等28个民族。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沟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枢纽,是国家一类口岸,柳州的白莲机场达到国家4D级标准,桂林——北海高速公路横贯柳州。
    从发展条件看,柳州与绵阳十分接近。
    在广西,流行一个说法:“柳州工业一打喷嚏,广西经济就感冒。”柳州工业的产业规模建设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柳钢、柳工等一批来自东部地区支边的企业迁入柳州,到1978年,柳州基本建立了钢铁、机械、电力等产业。改革开放后,柳州一度成为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柳州成为全国最早进入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目前,柳州已经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和冶金为支柱,化工、造纸、制糖、制药、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
    从发展基础看,柳州与绵阳有诸多相同之处。
    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柳州也曾经历了阵痛。上世纪80年代,柳州制造的“都乐”冰箱、“双马”电扇等产品也曾风靡一时,海尔曾到都乐学习,玉柴曾到柳州发动机厂取经。然而,由于体制的制约,这些企业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痛定思痛,上世纪90年代后期,柳州工业开始了突围。1997年,柳州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开始了国有企业改制的探索。国企改制力度最大的阶段是2002年至2003年,2002年5月至2003年8月一年多时间里,柳州就完成了130多家企业的改制,国有经济比例从70%下降到40%。改制之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借助外力,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仅以2006年为例,工业技改投资达到了65亿元。
    从发展轨迹看,绵阳工业虽没有柳州工业那样的大起大落,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西部城市竞争的“赛场”上,柳州无疑是一匹扬鬃奋蹄的“黑马”,也是与绵阳市情相近、可学可赶的目标。学柳州、赶柳州,正当其时!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柳江,冲过崇山峻岭,行至桂中,来了一个完美转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U”字形的回水湾。柳州市就在“U”字形回水湾的怀抱之中。
    发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柳州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新求变,进入新世纪,同样来了一个完美转身,搭上了市场化、全球化的快车,飞速向前。
    柳州,这个地处西部的城市,有着与众多西部城市不同的魅力。
    观念:战略思维与国际视野
    采访完柳州,手握一张登机牌打道回府,登机牌的背面是“金嗓子喉宝”的广告。形象代言人是球星罗纳尔多,包装盒上的头像不是老板,而是专利发明人——华东师大教授王耀发。这个细节诠释了柳州企业家的视野和胸怀。
    199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金嗓子喉宝”,这个前身是柳州市国营糖果二厂的企业正为如何打开市场发愁。总理指路:到上海找专家开发新产品。随后,厂长江佩珍几赴上海,在专家的指导下,把主打产品从普通糖果换成了可以治疗慢性咽炎的“金嗓子喉宝”。
    如今,当国内众多国营糖果厂烟消云散的时候,“金嗓子”却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年产值一路飙升到了5个多亿。这个仅有600多名员工的企业,每年要创造8000万元的税收和5000万元的利润!
    在柳州,像江佩珍这样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不止一个,而是一个庞大的团队。
    如果说江佩珍开发新产品的创举折射出了柳州企业家的视野和胸怀,那么,柳州五菱与上海汽车集团、美国通用公司的“中——中——外”改制模式,则体现了柳州决策者的视野和胸怀。2001年,国企改制进入攻坚阶段,柳州五菱先将75.9%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成立上汽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再由美国通用购买上汽五菱34%的股份,实现重组。
    在这场改制中,五菱将价值4亿多元的优良资产“拱手相让”,也引来纷纷议论。这个交易是否划算?柳州市委、市政府有自己的一本账:改制不到3年,上汽通用就向五菱投入了14亿元,微型车产量从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此外,三方按照股权比例成立董事会,“三足鼎立”,这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上汽和通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对五菱的提升作用还正在逐步显现。 
    继上汽、通用之后,国内外一批强势企业陆续进入柳州,一汽进入柳州,催生了“解放柳特”,二汽进入柳州,催生了“东风柳汽”。国内三大汽车巨头都在柳州“安营扎寨”,这种现象绝无仅有。此外,深圳华强控股柳州建筑机械总厂,瑞典阿特拉斯公司整体收购富达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公司进入广西花红药业……外来资本激活本地资源,柳州的传统产业被一一激活!如今,柳州70%的资源来自西部,70%的资金来自东部,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面向东盟10国。
    柳州人发展旅游同样体现出了其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活跃。柳州旅游起步晚,于是,他们搭乘桂林的“旅游快车”。2005年,两市签署了《柳州——桂林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实施区域合作,共同推介“山水桂林,风情柳州”,根据柳州少数民族众多、节庆活动多的特点,引客入柳。同时,在目标客源地实施品牌代理营销,已经在韩国、日本和台湾、香港地区实行了旅游品牌代理。在谋划“十一五”发展方略中, “战略思维”、“国际视野”、“配套全球”这样的词汇也频繁出现在柳州党政领导的讲话中。柳州市长陈刚说:“我们正在按照全球化、区域化分工的要求和广西的发展定位重新谋划柳州今后的发展,长远目标是锁定在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上,调整对外开放战略,针对东盟和北部湾经济区做文章。”
    路径:从“柳州制造”到“柳州创造”
    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原装载机,填补了世界空白;两面针集团拥有的专利总量已跃居国内牙膏行业第一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0%以上,成为业内研发周期最短、产品更新最快的企业之一;欧维姆建机厂是广西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其拥有5项专利的“MD悬索桥锚碇”产品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在自主创新上,让柳州人骄傲的企业很多。
    采访柳州的干部和企业家,许多人认为,柳州传统产业的二次崛起,是全国改革开放、柳州战略定位正确以及产业转移等综合因素推动的结果,但关键还是依靠自主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基础雄厚的柳州也曾推出了一些响当当的产品,当海尔、玉柴、漓江啤酒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柳州制造的“都乐”冰箱,“双马”电扇已经风靡一时。然而,市场无情,没有创新,最终被残酷地淘汰。
    进入九十年代,制造业面临的两个重大变化趋势引起了柳州决策者的重视。一是世界制造业的价值向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产业链的两端转移,生产环节跌入了价值链的低端,加工制造业成为附加值低、利润少的“汗水工业”;二是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必须改变发展路径,从“柳州制造”转向“柳州创造”!
    在推进“柳州制造”转向“柳州创造”的进程中,柳州人先是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1997年至2003年间,柳州盯住国内外制造业巨头搞国企改制,让这些企业来柳州兼并、重组国有企业,引进了大批强者入驻柳州。这些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水平领先、资本雄厚,接管柳州的企业后,就掀起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大潮,使柳州的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在推进“柳州制造”转向“柳州创造”进程中,柳州于2005年提出“创意、创新、创牌、创业”的目标,抓住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的契机,推进新产品的研发。目前,柳州全市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3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47户重点企业建立了53个技术开发机构,欧维姆建机厂的技术研发中心位居业内全球八大技术中心行列。柳州已经培育出了5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市的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30%左右。
    创新之树常青不衰,才能为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如何使自主创新常盛不衰呢?柳州市委书记蒋济雄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城市的创新文化。他说:“只有创新的手段,而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文化,这样的自主创新工作就会缺乏动力。”
    柳州工业的起步,是从当年上海支援广西,搬迁一批企业到柳州开始的。柳州也因此成为一个移民城市,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因子,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文化。
    柳州市正在挖掘、发展、培育其创新文化,用创新文化塑造城市灵魂。去年,柳州面向全市开展了创意、创新、创牌、创业竞赛,奖励了一批好的创意和创新成果。柳州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媒体也开展了热烈的创新大讨论。青年学生们正在有组织地到先进企业参观,接受创新文化的熏陶。大批专家院士应邀到柳州演讲,在全市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创新热潮。
创新,正在成为柳州发展的又一强大推动力。
    服务:电子监察系统与行政审批改革
    在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来这里办事的人必须操作完最后一个程序才能拿到批件,这个程序被称作“电子打分”。大厅里有一台电子显示屏,你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要作个评价。而这个评价的信息被传到中心惟一的一台电脑上,一个月下来,每位窗口工作人员的业绩如何?便一目了然。
    对工作人员考核的科学化、民主化,折射出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不仅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电子打分”, 柳州市还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把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政府热线12345系统、行政效能投诉系统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有机联合,形成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并为其它综合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的通道。柳州市还计划通过开发软件接口的方式,实现与自治区监察厅电子监察系统的数据传输。
    电子监察系统成为落实责任、提高效能的“利器”。
    说起柳州市行政审批改革,与绵阳还有“缘分”。柳州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时,还来过绵阳“取经”。如今,务实的柳州人做得更细、更实、更新,已经走在了绵阳的前面。去年,柳州市在原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把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和行政收费也纳入了进来。实行一个目录锁定审批事项、一个系统收费、一个窗口发证、一次性告知、一个时间并联审批、一个承诺时限办结、一事一评。办事承诺时限被压缩到了法定时限的50%,而对窗口工作人员的考核,是依据承诺时限,而不是法定时限。行政审批改革使办事效率大大提速。柳州市在“阳光100”广场建设中,为该项目节约了45天的时间,是“阳光100”全国39个在建项目中审批速度最快的一个。
    在我市的招商引资中,常常遇到“中阻梗”现象。一件事情市领导批示办理了,可是在一些职能部门的科长这个层面常常被卡住。以前,柳州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今,柳州建立了一个“否定报批机制”。柳州市规定,对所有外资项目、5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职能部门要否定的,必须说明原因,层层上报,防止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现象发生。
    为了提高行政效能,柳州市还在探索政府职能部门审批与监管分离的路子。比如,建委、规划局、卫生局等部门,把审批职能归并到一两个科室,放在行政服务中心,其他科室主要负责行业规划和日常监管。
    种种迹象表明,柳州已经在更深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改善“软环境”,柳州的“软环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0强”排名中,柳州名列67位。
    访柳州,看绵阳。我们不甘落后,我们应当学习柳州人开阔的视野、创新的观念,学习柳州人共谋发展的整体素质、说实话、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和说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态度。学柳州,赶柳州,我们应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