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 莫玮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规划提出“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这对将东北地区建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战略意义,也为东北地区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
对东北地区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继续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三年来,东北三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资源型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是加快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维护生态安全,扩大城镇就业的重要手段。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东北地区要实现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必须要推进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才有可能使东北彻底改变长期依靠高水平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从而走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关键之一。三年来,东北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逐渐摆脱困境。但东北地区装备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部件和控制系统落后始终是国产装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加快发展以机床电子、汽车电子、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加强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的互动融合,是以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为突破口,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关键环节。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是东北地区振兴的大背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是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当前,区域市场需求对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影响不断加大,全球信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仍在继续。东北地区邻近俄、日、韩,辐射欧洲,又拥有大量高素质产业工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全球制造基地的先天优势,特别是服务外包等新的产业转移形式迅速兴起,为东北进一步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
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2004年以来,东北地区信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近30%。2006年,东北三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71.69亿元,工业增加值230.63亿元,利润总额65.77亿元,税金20.08亿元。东北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通信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东北三省通信业务总量达到1303.3亿元,同比增长25.1%,通信业务收入593.1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亿元。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34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401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58.3万户。
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在东北电子信息产业中,辽宁省销售收入占东北三省的81.69%,信息产业不断向大城市聚集。二是,软件、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等与信息化和装备制造业振兴相关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实力的产品和企业。
总体来讲,东北地区信息产业规模依然较小,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总量仅占全行业的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也蕴藏着巨大潜力,各省市纷纷将信息产业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开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
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
(一)围绕东北优势特色和信息化需求,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按照《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统一部署,继续落实信息产业部《关于贯彻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联合,加快车船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专用集成电路、传感器、光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产业,支持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东北地区有技术实力、竞争优势强的产业化项目给予倾斜和扶持,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加快互联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数字内容、数字电影制作和动漫网游等信息服务业发展。
(二)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各省市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加速要素资源流动,推动区域合作,在支撑信息技术创新的研发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探索共建共享。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中心城市的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具备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以基地和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目前东北地区有三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是国家(大连)电子元件产业园、国家(大连)视听产品产业园和国家(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大连也是国家的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长春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国家产业基地、产业园和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三)提高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中俄信息产业园建设,面向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周边区域市场需求,用好区位优势,引导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东北建立生产基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周边国家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和经济贸易合作区。
提高各级政府对信息产业的认识水平,支持各地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专业化招商。继续办好“大连国际软件交易博览会”和其他交流推介活动,促进沿海地区和优势企业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合作,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为地区间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加快东北地区宽带接入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边境地区的网络建设国际合作,提高无线电管理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开发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普遍服务水平。以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为重点,继续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物流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五)坚持产用结合,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信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联合。在东北地区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电子和系统工程的骨干企业。鼓励电子信息企业与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开发产品,联合申报相关专项。培育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系统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控制系统提供商。加大国家专项对东北地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重点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鼓励电子企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开发电子节能产品,提供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注:此文中的东北地区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