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中国成都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到2010年,是我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准确把握全市现阶段发展特征和未来五年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五”成绩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十五”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1%,2005年分别达到57亿元、1.88亿元、24.14亿元和29.85亿元。

  “十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2%,2005年分别达到8264元和4022元。全市2005年恩格尔系数为48%,较2000年末下降了5.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有所加快,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7.9∶31.9∶40.2 调整为2005年的24.6∶36.4∶39.0。

  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了食品、包装、制药、化工等主导产业。2005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6.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7%,“十五”年均递增12.8%。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畜、竹、茶、桑”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年产值上千万的龙头企业达19家,对农户的带动面达58%以上。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02亿元,“十五”年均递增6%。

  以旅游业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天台山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级旅游区”,平乐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商贸街区打造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金融、保险、通讯等其他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1亿元,“十五”年均递增10.4%。

  3、城乡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十五”期末,城市化率达到21.5%。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市规划区内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85%。完成了羊安、平乐两个重点镇规划,城镇规划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70%。完成了5个区域中心镇、5个一般镇乡和23个中心村规划。

  滨水新城区主干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北片区开发正式启动,老城区成片改造取得成效。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有线电视网络体系。固定电话用户增长100%,2005年末无线通讯网络覆盖面达98%,有线电视村通率超过80%。实施了农村集镇气化和电网改造工程,集镇天然气用户增长122%。2005年末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达60%。实施18万亩土地整理,将新增耕地2.16万亩。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沥青)路。

  4、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效,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预验收。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农村新能源、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严格执行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废”排放达标。城市垃圾处理卫生填埋场建成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和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一费制”和“两免一补”。“科技兴市”深入推进,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推进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加快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血吸虫病防治达到国家传播控制标准,初步建立了疾病防控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大、政协工作不断加强,依法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体现。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财务”公开。加强依法治市,“四五”普法全面完成。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1、综合竞争力不强
  工业主要行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偏低、效益不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速度较慢,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项目策划包装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2、城乡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发展定位不准,城乡规划滞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路网系统不尽合理。

  3、经济发展外向度不够
  引进的规模以上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外资企业数量较少,对外贸易额较低。

  4、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发展不够协调。尤其是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在收入水平和生产、生活居住条件上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且存在扩大趋势。

  (三)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央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入实施,西部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合作更加紧密;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纵深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加速、市场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提高等,将为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机遇。

  1、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有利于加速城乡发展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陆续实施一大批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远郊县(市)的支持力度,这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投资的持续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我市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交通条件的变化有利于改善区位条件
  成温邛和成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温邛高速公路延伸线和川西旅游环线的规划建设,将使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地位凸现。这有利于我市接受成都市辐射,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市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市从远郊区向近郊区的功能转型。

  3、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有利于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加大,有利于我市利用丰富的天然气、钾盐卤水、林竹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利用丰富的种养业资源,大力构建现代农业;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古镇民俗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山水休闲、古镇文化为特征的特色旅游业;利用较为宽裕的土地资源更多地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镇两区一带”建设,加快“四化”进程,打造一流人居环境,锻造高质量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的四川省资源利用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生态强市。

  专栏1:三镇、两区、一带、四化三镇:临邛镇、羊安镇、平乐镇;两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带: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四化:工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建成全省资源利用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生态强市,力争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成都市级文明城市、“四川省综合经济评价十强县(市)”。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16∶43∶4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到2010年达到4亿元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5%以上。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90%。

  环境建设目标: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5%,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0%。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农村规模化养殖废水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60%。

  (三)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全市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发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强村镇规划与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居住条件,实现村容整洁。以农民身份转变、收入增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解决农村居民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按照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共同进步、共享文明。

  ——工业强市。坚持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能力,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以食品、天然气化工、医药及药用包装等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努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延伸和扩张主导产业链,积极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开放富市。依托资源优势、传统物资集散优势和正日益改善的区位条件,高度重视与各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专业招商工作重点跟进,承接好产业转移。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改善投资创业软环境。

  ——旅游兴市。围绕都市休闲旅游主题,大力抓好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及精品旅游项目的包装策划,加快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强化旅游促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三、市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我市平坝、丘陵、山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状况,按照有利于统筹城乡产业、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形成以临邛镇为中心,羊安、平乐镇为两翼,固驿、回龙、高埂、火井、夹关镇为网络支撑点的城镇发展体系和山丘坝协调发展的总体构架,逐步形成“一点两翼三区一带”的市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专栏2:一点、两翼、三区、一带“一点”:即以临邛镇为中心的核心增长点;“两翼”:即以羊安和平乐为中心的重点发展翼。“三区”:即平原经济区、丘陵经济区、山地经济区;一带: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

  (一)核心增长点——临邛镇

  临邛镇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二产业和以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
 
  (二)重点发展翼—羊安、平乐

  羊安是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建设化工工业聚集区,建成区域中心小城市,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翼。

  平乐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成都市重点镇。“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以“古镇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保持和发展作为片区商贸中心城镇的功能,建成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区域中心小城市,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翼。

  (三)“三区”

  平原经济区:平原经济区是以发展食品工业、天然气化工、医药及药用包装等特色工业和商贸流通、房地产为重点的经济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临邛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其中城镇经济要大力发展工业、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农村经济要重点发展生猪和优质粮油,在符合条件的镇乡发展家禽、水产品、食用菌、优质果蔬、花木苗圃等。

  丘陵经济区:丘陵经济区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区域。“十一五”期间,要突出生态畜禽、优质茶叶、优质水果、优质蚕桑产业发展。沿川西旅游环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山地经济区:山地经济区是以生态建设和为医药、食品、化工、包装工业提供原料为重点的经济区域。“十一五”期间,要突出优质肉羊、优质蔬菜、优质茶叶、经济林竹、中药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两江水源保护区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慎重规划发展养殖业。

  (四)“一带”

  专栏3:四园四园:邛陶文化产业园、文君文化产业园、古镇文化产业园、民俗文化产业园。
  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是以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经济产业带。“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天台山环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加大“四园”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7%,到2010年,达到16亿元。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专栏4:五龙出海五龙出海:以畜禽、优质粮油、果蔬、林竹和茶桑五大产业为龙头,构建农业特色产业。

  1. 加快实施“五龙出海”工程

  实施“五龙出海”工程,壮大畜禽、优质粮油、果蔬、林竹、茶桑五大支柱产业,形成“龙头+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土地利用、资金使用、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制约、能源制约、人才制约等问题,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引进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3个以上,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成都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以上。

  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加强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五龙”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推行ISO9000、ISO14000等管理体系,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实行标准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十一五”期间,畜禽产业建设标准化养殖生态示范区3个以上,优质粮油、果蔬、林竹、茶桑产业分别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5个以上。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名优名牌。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扩大农产品销售量。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重点,扶持“五龙”产业创名优、树品牌,积极争取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以及HACCP、IFS、SQF2000等国际食品认证,实现农业特色产品品牌化营销。“十一五”期间,实现创国家级品牌的名优名牌2个以上,创省级品牌的名优名牌3个以上。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微水治旱”二、三期和五绵山分干渠节水改造项目经验,结合实施以土地整理为重点的“金土地”工程和“拆院并院”工程,加快农村水利和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防汛、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等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道路规划和建设,在村村通水泥(沥青)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村道路的技术等级,加强村组之间的道路建设和现有道路维护保养工作,提高乡村道路通行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讯网络和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广播电视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

  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5:两网两网: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建立以建制镇卫生院为核心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网”,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买药难”问题。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深入开展帮困助学工程,逐步推行农村免费教育,进一步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率。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农村适用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进一步规范、培育、完善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4、推进农民新居建设
  结合土地整理,加强中心镇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和建设“农民新居”及相关配套设施,强力推进农民新居建设,促进农民向集镇、中心村、聚居点集中居住,形成一批配套设施完善、以川西民居风貌为主的聚居点。以村镇规划、农民新居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为切入点,以饮水安全、能源建设、信息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末,全市农村人口聚居度达35%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增强社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5、加强扶贫新村建设
  按照中央、四川省、成都市的统一部署,深入实施《邛崃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5—2010年)》,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加快革命老区建设。重点实施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四大工程,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着力培育贫困村优势产业,列入农村扶贫开发对象的村社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

  6、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依法加快农用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二)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实现“工业强市”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加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入50亿元以上,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4%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3.8%以上,到2010年分别达到38亿元和30.4亿元。

  1、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6.3平方公里的临邛绿色食品加工区、医药及药用包装区和4平方公里的羊安化工聚集区)建设。以《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完善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6.3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发展区主干道建设工程;完成羊安化工聚集区110KV变电站建设,适时启动工业集中发展区(临邛)110KV变电站建设;完善供水、供气、广电通讯、雨污排水、消防等设施。到2010年,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

  2、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特色优势企业要充分发挥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强、政府引导效应较明显的作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档升级,逐步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群体。着力引进和培育以食品、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及药用包装业为重点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形成产业集群。到2010年,新增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9家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10亿元企业2家,1—5亿元企业6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邛酒产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强强联合,扶优限劣等措施向大型集团化方向发展,力争形成20万吨品牌酒规模。畜禽、果蔬、茶叶、粮油加工等要通过产业链招商,积极扶持和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形成2个以上在全国享有知名度,具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医药及药用包装业要积极开发高新产品和生化原料药,以及中药材深加工,继续扩大药用玻管等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加速开发以玻管为原料的其它高端产品。林竹纸包装业要着力加强资源基地建设,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化工产业要重点开发以甲醇为起点的天然气化工产品,适时开发钾盐卤水资源,延伸化工产业链,壮大化工产业规模。

  (三)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开放富市”

  “十一五”期间,要抓住成都市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有利契机和构建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尤其要在重大项目引进和经济合作协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进到位内外资累计分别达到70亿元和2500万美元以上。

  1、突出抓好招商引资
  大力开展“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形成招商引资亮点。加强招商引资载体、招商机构、招商网络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引进招商人才,着力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懂营销的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继续实施“以企招商”,鼓励企业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实施委托招商,借用专业招商机构的力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2、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努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实现招商引资工作从政策优惠型向环境主导型转变。围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政策措施,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考核奖惩机制,继续执行“首问责任制”,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市级领导挂帅、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相关部门负责的限时包干服务制,降低商务成本,促进项目落实。

  3、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采取合资、合作、“异地”联合等多种方式,整合与利用周边地区的信息、人才、市场等资源,弥补发展要素不足。大企业要抓住机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既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又要积极寻找在整个区域经济中为大企业配套的机会。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旅游兴市”

  专栏6:一山、一城、一镇、一带一山:天台山;一城:临邛古城;一镇:平乐古镇;一带: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

  “十一五”期间,要挖掘和利用我市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围绕都市人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到2010年,达到41亿元。

  1、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重点围绕“一山一城一镇一带”,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古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多主题的都市休闲旅游业,培育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到14亿元。天台山风景名胜区要充分利用山水特质和宗教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休闲娱乐旅游项目,力争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形成中国西部独具魅力的山水休闲体验旅游胜地。临邛古城要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做好古城的规划和改造,打造都市人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平乐镇要以八大文化为支撑,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旅游古镇。要充分发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风光资源优势,实施“四园”项目,形成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广泛开发以民俗、民间艺术品和土特产为主的旅游商品。

  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品牌塑造。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引进大型旅游产业集团,以集团化运作模式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对区域旅游发展进行整体开发和营销。各旅游景区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引入民间资金,与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策划,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品牌。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四星级宾馆1个以上。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环卫设施,按照通用标准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做好景区治安、交通安全、卫生安全等工作,完善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

  2、大力发展物流业,积极发展商贸业
  依托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在城区东北面打造成都市西南翼重要的物流服务站。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善物流设施设备,降低物流成本。引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流通企业,注重发展连锁经营、专营、专卖、物流配送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巩固和发展城区商业中心地位,发展大型综合商场,打造特色商贸街区和特色市场,进一步提高城区商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快建设面向农村的各具特色的商业网点,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商品质检、计量、消费者投诉处理等行政执法及行业自律工作,严格商贸信息管理,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商贸市场经营环境。

  3、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发挥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立足本市、面向成都、辐射周边及三州的房地产业。做好房地产发展规划,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地产业管理。城区以高品质精品大型楼盘的开发为支撑,使房地产开发与整个城市规划相结合。在白鹤山、竹溪湖都市游憩带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一点两翼”建设,完成城镇发展体系规划,完善城镇功能,规范城镇管理,初步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

  1、建设“一点两翼”,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专栏7:五区以行政、文体、物流为主的城北片区;以文化、商贸、一般商住为主的老城区;以高档住宅、餐饮服务为主的滨水新城区;以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及药用包装业为主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以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高尚住宅为主的十方堂文化产业片区。

  重点建设好“一点两翼”,初步形成以临邛镇为中心,羊安、平乐两个重点镇为两翼,固驿、回龙、高埂、火井、夹关镇为网络支撑点,其他集镇为辅助的城镇发展体系。“一点”为临邛核心增长点,要按照建文化旅游城市的要求,做精做细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0万人以上、“五区”协调发展的中等城市。“两翼”分别为羊安镇、平乐镇,到2010年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小城市。羊安镇要按照城市副中心要求,调整完善相关规划,努力建成工贸型小城市。平乐镇要按照建全国一流名镇的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努力建成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市。其他镇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培育自身特色,主动承接“一点两翼”辐射,形成城乡互动、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体系。

  2、完善城镇规划,强化城镇管理
  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到2010年,中心城区及重点镇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加快一般镇及农村地区“三个集中”规划编制步伐,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完成城镇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风貌改造的步伐,着力解决城镇基础设施与整个城镇发展配套问题。尽快完善城镇公交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和路网系统。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等。

  进一步理顺城镇管理体制。明晰城管职责,理顺条块关系,建立和完善功能互补、分工合理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政、绿化、环卫等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加快城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加强一流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态强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中央、省、成都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和工作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一流人居环境打造,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投入产出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化工、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力争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能源消耗率有较大程度降低。严格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工业集中发展区的规划、建设要符合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工业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大力推广现代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积极推行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工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全市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十一五”期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70%,无危险废物排放,重点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大于95%。

  2、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畜禽粪便实现资源化,利用猪粪等生产有机肥。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城区要积极推行生态小区建设,到2010年,建成生态小区3个以上。加大景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维护。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城乡绿化系统,努力建设文化生态强市。

  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农村新能源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生活污染防治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加快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镇排污管网,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积极实施城市和镇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项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

  (七)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邛崃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构建和谐邛崃的目标,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卫生、人口与计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增强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1、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建立对重大科技成果、优秀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群众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科技意识。要加快教育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十一五”期间,引进一所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继续实施高水平、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结构,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开展帮困助学。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普高教育,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和自学考试途径。到2010年,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加强社区文化教育,逐步建立“学习型”社区,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2、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市、镇(乡)、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实名制网络化建设,加强充分就业预测、预警和失业调控;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政府扶助、社会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体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把劳务输出与回引创业有机结合,拓宽城乡人员就业渠道,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形式实现充分就业;继续完善和实施促进充分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推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充分就业。最终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4050”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其他城乡劳动力就业保障率达到90%以上,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每年不低于2万人。通过劳动保障网络化管理和劳动用工社会保险达标认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社会保险稽核力度,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发展。健全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险种为主,农民工综合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险种为补充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保险覆盖面稳中有升,各项基金征集率达到95%以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3、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和文化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着力挖掘邛陶文化、文君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重点要加强对十方堂邛窑遗址、文君井、回澜塔、南宋石塔等重点文物资源的挖掘和项目包装,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加大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备的城乡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积极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建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市场经营机制。加快体育中心、群众艺术馆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体育生活。加快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发展,到2010年,按节目套数标准实现广播电视户通率达80%以上。加强档案和地方志工作。

  4、大力发展卫生及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
  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其他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市、镇(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形成健全的老龄化社会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5、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继续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构筑和谐的人文环境,争创成都市级文明城市。

  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广泛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集聚各级基层组织、人民团体等社会力量,把构建和谐邛崃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生动实践。加强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巩固和发展省级村民自治成果,扩大基层民主,完善选举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推直选,并不断扩大公推直选范围。大力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和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加强公检法队伍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推进社区工作实现管理、协调、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和谐社区。

  6、提高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社会安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预案,提高国民经济的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实施邛崃境内的断层研究工程和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构建反应快速的完善的防震减灾系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促进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五、重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重点镇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农民新居、农村饮水安全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城镇的区域路网建设、旅游公路网建设、乡村公路网建设、成温邛高速公路延伸线和邛名路改造等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天台山风景旅游区建设、变电站建设、输变电线路建设、线路配网建设和改造等项目。

  新区建设及旧城改造方面,主要是城北片区开发建设、引水入城、旧城改造、新城区滨河路建设及景观打造等项目。

  城市保障供应体系方面,主要是自来水管网扩建、排污管网建设、城际电网扩建、天然气管网扩建、城镇防洪堤建设等项目。

  (二)重大产业化工程

  农业方面,主要是畜禽、优质粮油、果蔬、林竹和茶桑等基地建设,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及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项目。

  工业方面,主要是食品产业项目,林竹纸一体化项目,磷化工产业链项目,天然气化工产业链项目,钾盐开发项目,医药及药用包装项目,高磷土开发项目等。

  服务业方面,主要是“四园”(邛陶文化产业园、文君文化产业园、古镇文化产业园、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文化旅游业、环城游憩旅游带打造、物流基地、商业服务网络、房地产建设等项目。

  (三)社会事业工程

  主要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基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体育中心建设、文化遗址保护、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失业预警系统等项目。

  (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主要是农村新能源、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土地集约利用、水系整治、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项目。

  六、保障措施

  要做好党的建设、体制改革、技术创新、融资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努力锻造一支思想素质高、战斗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的宏伟蓝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快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完善市场体系。

  (三)加强技术和观念创新

  全面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着力提高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最新科学技术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农业产业化、特色工业发展领域,广泛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先进制造业技术和信息技术,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工作,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开展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资金保障

  顺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关注国家资金投向,研究和策划包装重大项目,搭建融资平台,提高与同类投资平台的市场谈判和对接能力,争取国家国债投资、政策性贷款等各种建设资金,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社会诚信意识,加大企业对银行投资的吸引力,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增强区域融资能力。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重大项目和科技创新,提高城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益。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突出“五支队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建立自由流动的人才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构建与人才效用密切挂钩的多元化分配体系,营造人才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教育和测评机制,采取上挂、下派、外联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本市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职业技能鉴定和人才素质测评范围,创新测评机制,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六)加强《规划》实施

  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做好“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把“十一五”规划落到实处。对于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加以落实,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和修正机制,及时总结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订规划内容。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促进规划全面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