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我们不能把信息化单纯地当作一个好听的名字,农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农民需要真正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并不是说每个农民都在使用信息技术。
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不能简单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的农民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民在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无法消灭,所以,只能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推进信息扶贫、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农村,我们不能把信息化单纯地当作一个好听的名字,农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一点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也有体现。
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三增”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精细农业技术理念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重视。“精细农业”实际上是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现代农业精细经营技术,是传统农业经营技术思想的革命,但具体的运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规模,我不同意用“精准”二字,农业不是搞精准的,精准是技术上的概念,如果我们将一定的技术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却不能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那这个模式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信息技术只能帮助或辅助决策,而不是直接进行决策。
今年,农业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过量施肥30%,造成了水体污染、环境污染、食品品质变坏、成本提高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就是缺乏信息造成的盲目施肥。但只有信息,缺乏相关的知识也不行,两者要相互配合才行,所以我们所说的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和知识来管理农业系统,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农业谋求的是技术和经济的统一,这种关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是随着产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细化的,所以,我认为,“精准”这个提法是不准确的。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三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所有科学技术的组合都要解决增产、增收、增效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本着“三增”目标,实践三大战略:第一是转变战略,就是转变传统农业的经营观念,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第二是拓展战略,农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由初级农产品生产拓展到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由小农生产拓展到企业化经营,由单一生产拓展到贸工农一体;第三是提升战略,提升科技水平,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要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
农户究竟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是有帮助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包括市场信息服务、农机知识服务、农机推广与咨询服务等等,农村基层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新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基层政府对此要加大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另外,如何完善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探索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农村基层信息应用人才与农村信息员的培训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作为公共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为面向“三农”开展经营性服务的信息服务产业,提供公众信息资源产品支持和扶持政策;将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普遍服务的主渠道;统筹协调解决体制性障碍,建立分工、协同工作机制,减少重复建设与提高资源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