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下午,山西省应县农民刘建银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后心情特别激动,网上信息显示胡萝卜已经涨到了6毛钱一斤。他说,胡萝卜价格每涨一毛他们村就能增收300万元,按当地的行情,这可以娶回300个媳妇。
山西农民:鼠标也是生产工具
刘建银所在的龙泉村共有722户,2810口人,当地农民过去就有种胡萝卜的传统。上世纪50年代,曾被国务院表彰为“太阳村”。然而,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龙泉村宗族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访告状蔚然成风,“大告三六九,小告天天有”,成了远近闻名的“告状专业村”。为告状,有的人“荒了田撂了地”,有的人干扰公务进了监狱,甚至还有打架斗殴、投毒放火的。告状告得村无正气,人无志气。
上级领导不敢到龙泉,怕群众起哄死缠烂告脱不开身,镇干部不愿到龙泉蹲点,怕完不成任务引火烧身。有一次,公安机关来村办案,竟遭到围攻,差点没平安撤出。就这样,十几年间,工作组进了一拨又一拨,工作做了一遍又一遍,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龙泉的告状依然是山重水复,“告”声依旧。渐渐地,龙泉村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是怕,有的是躲,任务完成不完成,经济发展不发展,没人过问,成了“没娘的孩”,掉队的兵。2002年,金城镇党委想到了在外打拼多年已经小有成就的刘建银。
2003年,刘建银到县城一位朋友家时,偶然从网上看到了一条胡萝卜种子的信息,经联系很快就引进了两个新品种,当年村里种胡萝卜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结果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当年实现了丰收,忧的是怎么把胡萝卜卖出去,尽管刘建银等村干部带领村民到县城既发传单又是搞展销,终究龙泉村2000多亩胡萝卜大多数还是烂在了地里。尽管这样,2003年,龙泉村全村种植脱水萝卜一项全村创收600万元,带动劳务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创收2300元,成为三晋萝卜第一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比2001年前的700元净增2400元。
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却给了龙泉村一个启示,而这个启示改变了龙泉村的命运。
有产量、没销量,根本原因在于信息转化上。能在网上找到种子,为什么不能让别人在网上找到龙泉村?于是他们开始着手开拓网络服务。2004年,龙泉村率先开通了“龙泉在线”网站,迈出了网上查询、网上交易的关键一步。此外,网上还增加了龙泉村和胡萝卜的视频录像,设置了导游线路说明。刘建银还把手机号码放在网上,用上了QQ聊天。生意从此接踵而至,龙泉村成了网络上远近闻名的“中国胡萝卜第一村”。
2006年在全国蔬菜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龙泉村胡萝卜一枝独秀,取得了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创下历史新高。
如今的龙泉村已经不能离开网络了,他们要根据网上信息制定种植方案,根据网上知识科学种植,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然后根据网上的行情出售胡萝卜;如今的龙泉村农民也进行了明确分工,现在龙泉村2/3的农民在专心种地,1/3的人已经成为了农业经济人;如今的龙泉村拥有6家冷库5家脱水厂,还吸引了1000多名农民工到村里打工;如今的龙泉村人均收入一年一个样,2005年4000元、2006年5000元、今年要突破6000元大关。这一切都显示着龙泉村正高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刘建银把这一切归功于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的努力。他说:“在新农村建设中,鼠标就是生产工具,是农村信息化工程将这个现代化的生产工具送到了农民的手中。”
基层官员:农村信息化促使了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2006年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全省2.8万个行政村实施开通移动电话、农村网络文化站和有线电视3项信息化工程。而在2005年3月以前,山西还有4754个行政村不通电话。
受命承担农村网络建设的山西移动通信公司,在2005年就投入12亿元,实现了村村通电话,2006年又追加投入10亿元力争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80%的行政村宽带进村。目前,此项工程在山西特别是10个试点县里搞得红红火火,省内一大部分农村通过2.5万个农村网络文化站受益,柳林县高家沟乡是红枣的盛产地,开通网络后,市场信息灵通,每斤红枣比以往至少多卖0.5元钱,全乡仅红枣一项每年增收800万到1000万元。
在各个试点中榆社县更为突出,在这里目前已经实现了“三网合一”。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属革命老区,2006年10月以前,该县有3万户农民无法正常收看电视,其中,6000多户农民收看不到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不足10%,网络还是空白,老百姓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虽然当地盛产山杏,但当地农民却没有从中得到实惠。
县委书记曹煜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当地的故事:几年前一个广东客户来榆社买山杏,来之前他们商量好的价格是每斤1元,到了这里价格却是每斤最低1.1元,由于手机没有信号,没法跟老板汇报,收购只好放弃。
作为当地的父母官,曹煜感触良多。在他看来,榆社发展的瓶颈就是信息匮乏,党的政策方针这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信息也没有渠道获取,照这样的路子下去,农村会永远落后,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就在于信息共享。
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推行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了榆社盼望已久的“东风”,中国移动公司山西分公司总经理高步文去参加榆社一个网络文化站的剪彩仪式时,曹煜找到了他。曹煜半开玩笑说:“我们一拍即合。”曹煜提出了“新三通”(即在全县实现村村通电视、村村通移动电话、村村通互联网)也开始实施。
经过一年的努力,“新三通”在榆社已经初具规模,全县1500多户农民看上了有线,所有农村都通了手机信号,去年全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900多元,今年更是创造了100万斤山杏在27个小时内销售一空的奇迹。
对于农村网络化和他的“新三通”,曹煜有自己的看法:“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地域、空间导致的鸿沟被抹平,对促进公平、构建和谐有重大意义,是又一次生产力的解放。”
人大代表:有了新农民 才有新农村
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山西农民的眼界越来越宽,想法越来越多,对农民的定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富裕的道路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他们在市场大潮中如鱼得水,成为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榆社县云竹镇网络文化站的负责人王芳,今年只有27岁,依托农村网络文化站她先后培训了400多名妇女掌握上网技术,本人也成为晋中市的三八红旗手。
农村信息化让更多的农民也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开始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学习他们中大多数找到了自己擅长的工作。今年6月21日,山西省妇联同中国北方人才市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实现“三晋妇女出太行进京、津两地就业”规划,输出目标是10万人。
而刘建银在这些新农民中显得特别引人关注,人大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特级劳模等20多个头衔集中在他的身上。
打开笔记本,键入“中国胡萝卜”,龙泉村的网页立马蹦了出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刘建银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起了“信息账”:“信息值多少钱?我觉得是无价的,如果非要找感觉的话就算算今年的,今年最低的时候胡萝卜在河北卖到了7分钱一斤,但是网上信息显示,一些地区的胡萝卜紧缺,所以我们没有放弃种植,反而种了有史以来最多的5500亩,从8月6日开始就是一天一个样,现在涨到6毛钱一斤了,这样算来这条信息就至少值600万。
他说他最近一直在思考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而农民不可能再去上大学,怎样才能变成新农民?只有通过网络、电视去学习才能提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