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增城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工作回顾

   去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增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卫星城的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稳健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新提高

   全市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1.3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21%:工农业总产值725.34亿元,增长16.21%;固定资产投资83.23亿元,增长13.06%;财政总收入46.15亿元,增长36.8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6亿元,增长22.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86亿元,增长14.05%;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70.98亿元和137.89亿元,分别增长17.85%和9.61%。

   工业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和支柱产业逐步壮大。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75.8O亿元,增长16.96%;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6.27%,同比提高5.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2.55亿元,增长11.82%。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增城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正式设立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了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等12个工业基地,金市现有入园企业400多家。广本增城工厂、五羊本田新工厂顺利建成投产,以广本汽车、五羊本田摩托车、牛仔服装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汽车、摩托车及牛仔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9.18亿元,增长3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79%。

   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公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新批办外商投资项目28宗,引进了福耀玻璃等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外贸出口强劲增长,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2.35亿美元,增长39.59%,其中民营企业出口4.9亿美元,增长67.17%,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39.65%。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发展私营企业1012家,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6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3.63%,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力军。推进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公有企业改革,市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关停公有企业的资产得到盘活,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初现品牌优势。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商贸、物流、金融、电信、饮食娱乐、教育、文化等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55亿元,增长14.99%,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4亿元,增长13.29%。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优质社区不断成熟。举办了荔枝文化旅游节、全国登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白水仙瀑景区成功推向市场,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00多万人次,增长52.48%,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知名度越来越高,名列全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榜首。

   二、城市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心城镇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在高起点修编《广州增城片区发展规划》、《增城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两城、三中心”的城镇发展格局和南中北“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布局,完成了增城市区和新塘、石滩、中新、派潭等中心城镇的总体规划,完善了中心城区等重点发展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指导中心城镇有序开展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城镇的辐射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北三环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广河高速、北三环二期、增从高速正抓紧规划建设;坪中公路二期工程、荔新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广本东路、南香山大道南区段等工程顺利竣工;增正、增滩、新新等一批地方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荔城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江龙进出境货运车检场全面竣工,增城客运站及石滩、中新客运枢纽站抓紧规划建设。

   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推进。积极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完成了广惠高速公路增城段景观林带建设及增江西岸整治首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增城广场、蕉石岭森林公园、东湖公园、荔枝文化公园等市政公共设施,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6平方米。深入整治水泥、漂染、电镀等工业污染,依法依规关闭了新塘二级水源保护区的7 6家洗漂印染企业、25家采石采砂场和7家水泥厂。深入整治“五无”工程和城市“六乱”,“五无”工程初步得到遏制。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扎实有效。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农民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积极推荐农民就业。全年免费培训农民8728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7279人,转移就业率84.6%。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3581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3.02%。

   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9.54亿元,增长6.6%。大力发展面向都市的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和推进了朱村先科、合利菜场等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培育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产值2亿多元,带动农户2万多户。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认证工作,有27家种植业生产基地和10家渔业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完成了21个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设了增城名优特产直销店和直销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

   农民安居工程取得新进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加强对全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制定了《增城市村庄规划指引》,加强旧村整治和新村建设规划编制,逐步规范了农村建房行为。大力推进文明示范村建设,树立了西南村、上邵村、蒙花布村、东西境村等先进典型,2004年以来全市共有6个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19个村被评为“广州市卫生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投资1.16亿元,新铺设自然村道176.3公里,完成339条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和313条自然村通洁净水。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标准化改造扎实推进,投资3120万元改造农田17000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得到加强。成立了市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监管,全市有226条村实行集体货币资金基本帐户管理,281条村实行“村帐镇代管”,村帐镇代管率达99.6%。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措施。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增城建设初见成效

   创建教育强市工作迈出新步伐。投入3.46亿元,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初步完成了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新撤并中小学38所,新增广东省一级学校6所、广州市一级学校15所,新增初中和小学优质学位26946个、高中学位8500个,新塘、中新、石滩三个中心镇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扎实推进。从去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机制和新教师准入机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录用了352名优秀教师。高考再创佳绩,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广州四个郊县市(区)第一。民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全市高等院校7所,在校大学生近3万人。

   文化、科技、体育事业有新发展。完善了增城广场及万人永久舞台等一批文体设施,增城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市图书馆、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楼加快建设。成功举办了“中国(增城)摇滚音乐·啤酒狂欢节暨第五届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等系列大型活动,广场文化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了“扫黄打非”工作。全市列入广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77项,在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有4项发明专利获得铜奖。建设了一批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举办了2006中国广州(增城)全国登山旅游节暨全国首届登高大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7项次、全国冠军26项次,破超世界纪录8项次,我市被评为“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十四年荣获“广东省体育贡献奖”。

   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城乡医疗机构布局进一步完善。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我市被评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石滩、中新镇医院已完成选址,永和卫生院新大楼建设顺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站建设扎实推进。加强了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力度,有48.85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5.28%,住院费用报销最高金额从5000元增至8000元。创建计划生育“两无“活动顺利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大进步。武装及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扎实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依法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我市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市”。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统计、物价、档案、方志、文史、保密、气象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步。帮助4916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7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等贫困群众救济力度进一步加大,低保救济、分类救济工作顺利开展,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救济金按时发放,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494元/月提高到690元/月。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3879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3元,增长7.6%,其中工资性收入11166元,增长6.8%,占可支配收入的71.47%。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682元,增长8.91%。全市小汽车保有量49169辆,其中新上牌11309辆。

   五、坚持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作用。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及意见58件、政协委员提案81件,办复率100%。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我市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进了政务公开。进一步理顺市、镇两级城市管理执法体系。切实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开展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审计、监察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成立了公安便衣侦查大队,以市区和新塘地区为重点,深入开展以打击“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黑恶犯罪和毒品犯罪为重点的系列严打整治行动;大规模整治“黑摩托”、“黑网吧”,有效遏制了多发性案件的发生。全市刑事立案同比下降5.9%,其中“两抢”案件下降24.2%,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管,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形势保持稳定。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和传销、变相传销及偷逃骗税、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体系建设,清理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业户1476家。

   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注重加强政府班子成员学习,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注重决策管理,完善决策程序,对重大事项都进行充分调研,深入论证,集体决策。注重完善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推进了资金管理、工程投资管理、财政综合预算管理等制度建设。注重加强土地管理,积极盘活整合闲置土地,优先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注重加强计划管理,强化发展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公共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注重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较好地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注重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和调整产业布局,“两城、三中心”五大组团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南中北“三个经济圈”互动互补发展。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城的发展,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增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上级垂直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外来工作者、驻增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和支持增城建设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比较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道路交通网络不够通畅,城镇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还很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7年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卫星城,努力构建和谐增城的重要一年。增城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增城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广州市的战略部署以及增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以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卫星城为目标,积极实施南部带动、外向带动、中心城镇带动和基地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心城镇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工业总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7%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加速工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是吸引投资、促进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园区经济逐步展现活力,但当前我市工业园区普遍存在规划范围不够完整、土地使用中的遗留问题比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入园进度慢、部分入园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园区经济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工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管理、统一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科学经营管理的理念不强。因此,要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的主导作用,打造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加强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广汕公路以南600多平方公里制造业产业圈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要求,抓好规划论证和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要着力抓好对全市园区的全面摸底和评估,推进园区功能完善和升级改造,把我市南部的工业园区努力建成广州市乃至广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推进现有入园企业建设的同时,抓紧做好广东增城工业园区、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石滩郑田工业基地、中新三迳工业基地、宁西工业基地等工业基地各项规划的优化、深化工作;在做好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环保、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专项规划,完善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当前要重点加快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认真做好与广州科学城的交通衔接,对南香山大道北段、永宁大道、新新公路改造、永宁大道与广州永和开发区的连接线等关键交通道路进行详细规划和深度设计,力争尽快动工建设,把汽车产业基地、新塘镇的交通建设融入广州城区的骨干交通结构体系,增强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开发区对我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汽车产业基地真正打造成集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展示、物流为一体的现代汽车产业基地。抓紧研究和制订促进园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招商方式,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确保工业生产要素和有限资源向园区集聚,把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工业集聚的载体。同时,统筹抓好工业园区与周边农村的规划建设。结合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对拟保留的村庄、迁建村庄及农民的预留地进行同步规划,鼓励引导农民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发展产业配套服务。

   完善产业规划和管理机制。深化园区产业规划编制,明确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功能配套产业体系;统筹制定园区产业项目准入制度,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密度、工业产值、财政贡献能力等指标建立招商引资评估机制,坚决限制规模小、效益低、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入园。建立园区自主创新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大对园区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园区经济的绩效评价体系;园区所在的镇街和各部门要集中专门力量,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经营管理到位,实现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引资、科学经营管理。

   强力推进土地资源的征用、整合和管理。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工业用地出让政策的变化,认真做好园区土地的征用方案,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征用、储备、出让管理制度和机制,认真做好土地的报批工作,实现土地征用和报批工作的同步互动。对已经获得土地使用权但未真正投资开工的项目,要督促其抓紧建设或依法收回土地;对已形成债权债务或历史遗留问题的闲置土地,要一地一策,明确每块闲置土地盘活整合的具体方式方法、完成时间、责任单位,依法激活和盘活存量土地,确保土地的尽快利用和招商引资;对已入园但产业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企业,要督促其按园区产业规划调整土地使用方式,加大技术、资金投入,腾笼换鸟,实现企业的升级换代。要切实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实行产业用地的全市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科学布局和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工业厂房的建筑容积率,依法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出让全面实行“招拍挂”,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确保生产力骨干项目的用地需求。

   狠抓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引进生产力骨干企业是推进工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各园区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和培育1至2家生产力骨干企业,形成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以广州本田增城工厂和五羊本田新工厂建成投产为契机,大力引进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企业为核心的生产力骨干项目,鼓励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大力发展专业化、协作化、配套化的关联产业,促进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鼓励发展为契机,大力引进和发展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高精密加工设备、数字化精密仪器等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发展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广州市“退二进三”为契机,以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广州市相关产业转移,努力争取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条件的项目落户我市,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石滩郑田工业基地等园区要做好相应的承接准备工作。建立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要主动做好福耀玻璃、豪进摩托、广州本田发动机、广州本田研发中心、贵冠电子、有色金邦合金等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和投产见效。

   二、坚持内外并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继续把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作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抓,形成内外资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建立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融资难等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鼓励银行为发展前景好的高增长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培训、质量检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做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等保护,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经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开展行业间、地区间的合作,鼓励民营企业淘汰落后的管理方式,积极进行联合、重组、兼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行业指引,科学整合牛仔服装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服装设计、服装交易市场等高端产业,鼓励现有企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牛仔服装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纯粹从事加工的低端生产向拥有自主品牌的高端生产转变,逐步走上规范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的轨道。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跟广州及我市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步伐,积极投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

   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充分发挥国际中介、商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等机构的招商引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选商引资工作,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力骨干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引导外资企业改善投资结构,在积极投资第二产业的同时,投资第三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出口产品,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外贸出口结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投资设厂的同时,迁入企业总部,逐步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的新路子。加强大“通关”建设,尽快开通江龙进出境货运车检场,改善口岸通关环境。

   深化公有企业改革。健全公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公有企业改革,重点加快推进市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燃气总公司等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并引导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想方设法盘活公有资产,筹集资金,妥善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

   三、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有税收贡献大、吸纳从业人员多、产业拉动效应强的特点,为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必须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城市区及新塘城区要培育和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仓储、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品牌经营、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当前要重点抓好汽车零配件及用品交易市场、东凌集团申报的华南地区机械装备交易中心、合生创展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前期服务工作,力争项目尽快动工建设,让项目成为工业设计龙头、现代采购平台、物流配送基地和金融交易服务中心,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优化产业布局创造条件。要根据城市规划,重新整合土地利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新塘、荔城城区内与城市规划要求不符、安全隐患多、产出效益低的地块“退二进三”或多元化发展,腾出空间,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服务业。

   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根据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按照全市组团分区规划,合理安排布局和突出重点,依法依规有序发展房地产业,鼓励民营企业按城市规划要求参与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原居民居住环境。加强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商业中心,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星级商务或度假酒店,尽快启动会展酒店等项目的招商和建设。鼓励企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参与村庄整治和生态旅游度假村建设。积极培育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拓宽服务消费领域和增长空间。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发展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旅行服务、信息咨询以及各类协会组织等中介服务组织,对全市中介服务业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鼓励发展出版、网游、广告等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系统制定生态旅游规划,高起点抓好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道路交通、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硬环境。加快星级酒店的建设和招商引资,积极主动配合做好高山温泉酒店营业前的服务工作,大力推动大封门漂流、锦绣温泉城、高山温泉二期工程、农副产品商业街、石马龙湿地公园、正果湖心岛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北部三镇要选择和扶持一批有特色的村庄,完成环境整治和新村规划建设,新建一批农家旅店、农家饭馆、农家庄园等旅游设施,积极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特色游,进一步提升“荔乡仙境健康游”品牌,促进北部地区脱贫致富。

   四、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生产基地,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推动农业企业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现有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有机结合。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丰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等节庆活动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荔枝、丝苗米、菜心、冬瓜等品牌效应,加快创建正果腊味、黄塘头菜、派潭凉粉草、乌榄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积极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研和开发,大力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应用。加快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名优农产品直销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进我市特色农产品进入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的中高端市场,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继续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市、镇(街)、村农民职业培训基地和网络,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两个关键环节,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村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盘活集体资产,在保证农副产品收益和工资性收益不断增加的同时,逐步扩大投资性收益和资产性收益的比例,特别是要做好农村预留集体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经营管理,确保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能增收,建立起农民增收富裕的长效机制。

   实施农村整治和安居工程。大力开展村容村貌专项整治行动,做好农村禽畜的“圈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农村集中堆放和清运垃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加快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教育引导农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村。认真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做好规划区内农村用地的规划控制和农民带征用地的规划管理工作,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引导农民集中建房,免费为农民提供水平较高的房屋建筑设计图纸,因地制宜进行旧村改造,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村,杜绝出现新的违章建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统筹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农田标准化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面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乡镇船舶和渡口的改造和管理。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小康村活动。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征地补偿金及农村集体预留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征地补偿款,实现集体资产和预留地的保值增值,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和再发展问题。推进以规范财务管理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村账镇代管”和“社账村代管”或“社账镇代管”制度,强化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全面开展村社财务审计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集体经济监管制度。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

   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努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打造“两个适宜”城市,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尽快成立市规划委员会,建立健全规划决策、审批、责任追究和监督等管理机制,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土地征用整合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新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高起点编制新城市中心的总体规划,抓好整体风貌设计和功能分区,综合抓好新城市中心市政、通讯、供水、供电、道路、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整合新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统筹零散村庄的集中规划建设和发展问题,规范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用地和建设行为。成立专门机构,启动新行政中心的规划建设,抓紧做好新行政中心主体工程和道路配套工程的设计和招标工作,今年下半年新行政中心要破土动工,力争两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带动城区南拓战略实施,逐步把新城市中心建成一片有特色、有个性、有品位的新城区。

   加快中心城镇的规划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镇建设的决定》,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要求,把中心镇逐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新型城区。新塘、石滩、中新三个中心镇以及其他镇街要从重点发展区域入手,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逐步扩大和延伸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中心镇的基础设施投入,争取省、广州市对中心镇建设的资金扶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集中资源优先建设镇区道路交通、市政、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加快发展与镇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增强中心镇的集聚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各镇街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选商引资,互补互动,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镇。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抓好广河高速、广州北三环、增从高速、广园东路四期、广汕公路升级改造等工程规划和建设,抓紧推进广深、广惠等高速公路在我市出入口的环境整治和改造工程。加快以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为重点的城市主干道网络规划建设,积极实施新新、增滩、石新、增正、荔三、增派等主干道及镇际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加快修复和开通江龙大桥,系统研究城区道路收费站的整合优化问题。加快增城市汽车客运总站和中心镇汽车客运站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主干道红绿灯、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和市域公交网络。加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城区车辆停放管理。强化对出租车行业的规范和整治,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造电网和水网,加快荔城第二水厂和宁西110千伏变电站的施工建设。结合老城区整治改造,加快推进增江西岸附城围加固达标工程,开展内河航道综合整治工作。

   加强城市综合治理。以创建绿色小康县(市)为契机,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加快南香山森林公园、白水仙瀑景区等林带林区建设,积极开展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居住小区、工业园区、学校园区、交通道路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富鹏区、增江大道以及城区重要公共节点的光亮工程。推进老城区主干道下水道的改造建设,逐步解决老城区“水浸街”问题。大力推进荔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截污管网建设,确定新塘、石滩、派潭等污水处理厂规划选址、排污口设置及管网走向规划。抓好棠厦垃圾填埋场的有效整治,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依法查处“五无”工程,下大力气整治城乡结合部“两违”建设,综合整治市区夜宵档占道经营、乱张贴乱涂写、破坏公共设施等损害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实施规划环评,认真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污染源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对水泥、洗漂印染和电镀企业的整治力度;推进采石、采砂、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坚决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严重污染类企业,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增江河、西福河、东江等重点流域及主干河涌的综合整治,严禁在基本农田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发展畜禽养殖项目。认真学习借鉴广州市城市管理的经验,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部门和镇(街)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问题,强化政府城市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集中统一指挥功能,着手研究如何有效地实现属地管理与市职能部门执法的有机结合,尽快形成一套城市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和谐增城建设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建设和谐增城。


   努力创建教育强市。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落实“创强”工作各项措施,确保今年我市“创强”目标如期实现。合理调整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合理安排学校建设规模和投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增城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等学校的建设,扩大城镇中小学校优质学位。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和学校危房改造。在农村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市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继续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和特困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建立和优化教师、校长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教师节日补贴,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快建设和提升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提升教学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广东省重要的教育基地。

   大力推进文化、科技、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增城图书馆和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楼,推进新塘城区文化广场建设,继续完善增城广场演舞台等文化基础设施,循序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抓好镇村两级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增城广场、挂绿广场和体育广场,抓好策划和组织,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认真办好“广场音乐文化节”,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鼓励文艺创作,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加强文明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求知活动,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申办2010年亚运会比赛项目,抓住机遇,推进亚运项目比赛场地建设,改造和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完成全市行政村篮球场等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承办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我市的龙舟比赛项目,组团参加广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策划推动体育运动与生态健康游的有机结合。

   加快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市、镇(街)、村三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新塘、石滩、中新镇医院,建设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站。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卫生系统管理体制,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借鉴和引进广东省、广州市优质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规范医疗行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加快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尽快建立起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治工作水平。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全力做好“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评审验收工作。积极探索在社区和村(居)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政府协议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办法,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责。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住院费用报销最高金额提高到1.2万元,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规划建立城镇居民及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两无”活动,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积极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示范点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老干、统计、物价、档案、保密、方志、文史、气象等工作。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和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市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劳动监察,完善工资支付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各类社会保险金足额征缴发放。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知青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我市退役士兵免费培训、推荐就业机制。探索建立“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救济、分类救济的补助标准,加大政府对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救济力度。加快建立慈善基金会和危难医疗救助基金,做好社会救助工作。鼓励社会捐赠,大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建立和完善住房规划,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推进平安增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控制社会面和高发案部位为主线,强化警力配置,增加街面见警率,加强便衣警察队伍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市重点路面、重要部位、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和社区的治安视频与交通监控系统。切实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尤其是市区及新塘城区要以抓好社会治安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确保年内全市刑事发案持续下降、“两抢两盗”案件下降两位数以上,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明显提高,力争成为广州地区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全面实现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加强信访、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照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传销、变相传销的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强力整治安全隐患,重点深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统筹安排政府管理事项,细化科学管理方式,运用财政和计划管理两个手段,努力形成一套市政府统筹指挥、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各方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政府信息披露和民意反馈机制。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城市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推进各项工作。加强“五五”普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实施财政综合预算和全面计划管理。按照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要求,以完善部门预算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财政综合预算;强化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计划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政府管理事项和建设项目,促进财政预算与政府管理事项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宽聚财渠道,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与稽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合理整合各类资金和各方资源,真正形成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安排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办法,规范投资建设项目审查程序,完善招投标制度和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稽查,逐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项目投资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市政设施、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新路子,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工作,加大对北部山区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理顺市、镇(街)两级财政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机关作风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有效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应急管理水平。继续清理行政许可事项,科学设定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和公开内容,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真正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多做深入实际的基础性工作,多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办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大力提倡勤俭节约风气,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培训体系,规范公务员行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结合“法纪廉政教育年”活动,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和健全各项制度,深化领导干部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努力建设责任型、高效型、法治型和廉洁型政府。

   八、为民办十件实事

   在积极完成往年为民办实事的同时,今年确定继续为民办十件实事。

   一是建设农村信息化工程;

   二是实施农村整治安居工程;

   三是完善和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四是全面实施荔城、新塘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五是建设南香山森林公园首期工程;

   六是规划建设正果湖心岛湿地公园首期工程;

   七是规划建设荔新花卉苗圃示范基地;

   八是规划建设新城市中心湖景大道; 

   九是开展全民植树绿化活动;

   十是开展全民阅读求知活动。

   同志们,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开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安康、文明、和谐的新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