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武宁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武宁加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构筑产业框架、初具工业化发展规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务必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分析形势,明确战略重点,深化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措施,为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加快武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
    1、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9亿元,比2000年增长99.1%,年均增长14.8%;财政总收入2亿元,比2000年增长150.1%,年均增长20.1%。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7.0:30.4:22.6调整到2005年的34.8:39.0:26.2。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27.0%提高到36.4%;矿业、食品、建材、电力、医药胶囊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县工业园已具备一定规模,工业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象征农业基础地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13万吨;优质稻、中药材、果竹、商品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食品罐头、中药材、蔬菜果品、精制粮油、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旅游业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接待旅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00万元。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一批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建成或得到改造,品牌经营、连锁经营发展迅猛,市场网络进一步健全,流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200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75亿元。金融、信息、中介、社区、运输、保险、房地产等行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其中争取国债资金、中央专项资金、省市配套资金2.67亿元,是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五年,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改善,五年新建、扩建、改建国、省道公路44公里,县乡公路147公里,通村公路254公里,新增油(水泥)路287公里,特别是武宁大桥的贯通,实现了全县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时修建了一大批小水电工程,新增发电能力2万千瓦,改造了农村电网,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新增程控电话1.65万门、小灵通0.9万户、移动电话3.3万户。
    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面改造了老城区道路,拓宽了建昌东路,修建了协和大道、湖滨北路、交通路、建昌西路、九岭大道、月山路、东升路、青年路,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改造了县文化广场,新建了万福广场、协和公园、豫宁立交桥、旅游码头、新汽车站,完成了自来水厂扩容工程;建成区面积由4.8平方公里扩展到7.1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发展到6万人,比2000年增加2万人;经上级评价审定,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省园林城市等称号。小城镇人口发展到4万人,比2000年增加2.9万人,城镇化水平上升到28.8%。
    5、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五年来,我县深入进行产权制度、行政审批、财政体制、医疗保险、林业产权和农税制度等多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县域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全县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国外、境外资金5780万美元,引进县外资金27.6亿元,完成外贸出口供货总额5238万美元。
    6、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年来,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狠抓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得到明显提高;教育事业逐步发展,新建校舍3.4万m2,改建校舍2.5万m2,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345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3%。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成效显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达到;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6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7、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0元,比2000年增加1248元,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年均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4250元,比2000年增加2507元。城乡居民吃、住、行及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05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达60%。
    “十五”时期,我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业基础脆弱,结构层次低,名牌产品少;二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财政增长点不明显,地方财政增长乏力;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欠帐多;五是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只有正视这一现实,才能加速发展步伐。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按照市委、市政府“3+1”战略部署,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武宁而奋斗。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县初具新型工业化发展规模,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把武宁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强县、生态旅游大县和最佳人居城市。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年均递增17%,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年均递增20%,引进县外资金年均递增30%,外贸出口年均递增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形成新格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48:32。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3%以上,工业经济创税达到6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吨标煤以下。
    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县城规模结构及乡镇布局合理,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46%。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县城辐射和带动力增强,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较大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面实现安全饮水,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加快乡村公路建设进程,构建出县快速通道,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2000元和54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m2,农村人均砖混结构居住面积达到40m2。电视人口覆盖率99%。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以上,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到3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以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
    加速工业化构架进程,是我县“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手段,遵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的原则,培植发展工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武宁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做好产业规划。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群,逐步建立健全我县新的工业体系。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20.9%。(2)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充分利用矿产、竹木、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矿产采掘加工、医药胶囊、竹木深度加工等传统产业。(3)着力培植汽车配件、玻璃饰品、矿产化工、电子电器、医药胶囊、纺织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4)科学安排工业布局。县工业园重点发展矿产化工、汽车配件、玻璃饰品、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竹木深度加工、食品加工和医药胶囊产业,清江、石门楼镇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产业,船滩、鲁溪镇重点发展大理石加工业。(5)以产业招商为重点,抓好项目建设,力争新上一批效益好、有市场前景的规模型、创汇型、科技型项目。(6)继续抓好工业园平台建设。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提高产业素质为重点,着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建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高成长型工业园,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工,互相补充,产业关联,具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园内工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28.3%。
    (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十一五”期间,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全民创业为载体,持续推进“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发展思路的落实。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形成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1)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立足“五新一好”(新产业、新风貌、新机制、新农民、新村镇、好班子),制订好《2006-2010年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及其配套文件,既注重长远目标,又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展现时代风貌,又体现传统特色。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使我县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有序地推开。(2)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优质稻基地建设,使全县粮食生产总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3)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植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养殖业,按照“水面兴特色养殖”的思路,建设一批高特水产特色工程,发挥武宁湖水面优势,实现养殖、捕捞、加工一条龙服务,到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9万吨。“十一五”期末,全县形成优质稻、中药材、果业、三竹、食用菌、商品蔬菜、畜禽、油茶、水产品九大农产品生产基地。(4)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公司加农户、专业市场加农户、中介组织加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20家,并创建1-2个驰名省内外的农产品商标,各类农业产品流通组织达到80个以上,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流通组织销售。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防疫检疫四大体系。(5)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6)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开展乡镇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整体面貌。(7)抓好扶贫和库区移民工作。加大扶贫力度,采取易地搬迁、以工代赈、社会扶助等形式,逐步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积极稳妥地处理移民遗留问题,尽快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完成移民二次搬迁0.6万人,切实解决0.5万移民人畜安全饮水,实现移民行政村通水泥路,并做好移民科技技能培训工作,实现移民向非农产业转移1万人。
    (三)以创建生态旅游大县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运输方式,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1)充分利用武宁湖湖光山色、九岭山脉奇峰异石、幕阜山脉峡谷岩溶与温泉热水等丰富生态资源及历史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一湖一城四区”为旅游业基本框架,形成以武宁湖旅游带为主轴,以县城为接待中心,以武宁湖景区、武陵岩景区、鲁溪洞景区、九宫山南景区四大景区相互映衬的武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旅游新品牌。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向旅游经济质量效益型转轨,使之成为囊括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比较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关联度较强、总收入水平较高的综合型外向型产业群。到2010年实现游客接待量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元。(2)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继续加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建设;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配送系统、连锁经营、多式联运、超市等商贸形式、促进商品营销和流通现代化。(3)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房屋开发、市场销售、物业管理专业化。积极发展住房公积金、住宅储蓄、住宅融资相结合的金融业务,扩大住房消费。改革和完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4)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基本实现对外宣传、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网上招商、网上为民服务、网上领导信箱。基本实现网络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推广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络,实现社区上网、家庭上网。(5)大力发展中介和社区服务业。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工程咨询、投资顾问、业务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扶持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6)繁荣金融保险业。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营造国有、民资、外资等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相互补充的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商业保险,逐步实现保险业社会化、产业化。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支撑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架体系
    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工作力度,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要求,加快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增强综合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等级公路网络,改善农村公路状况,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及等级,重点建设大庆至广州武宁段高速公路、宋溪至通远公路,改造316国道武宁段公路和澧溪至县城一级公路。到2010年,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依托,与出境公路相配合,构建二级以上县域公路主骨架,纳入全国交通大动脉。实现100%乡镇通油(水泥)路,争取85%行政村通水泥(油)路,97%行政村通等级公路,50%自然村通公路,初步形成结构配置合理,桥梁和交通附属设施较为完善的县域公路网,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69公里。继续加强水上运输建设,以发展旅游船舶为重点,完善水上安全监控体系,规范水运秩序,在县城筹建货运码头,在鸦雀山、巾口、罗坪、杨洲等处筹建客货码头。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以柘林湖旅游开发为重点的水运交通网。(2)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开发水电,稳产原煤,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新增电力装机1.2万千瓦以上,使总容量突破8万千瓦,加强电网建设,新建50万伏输电线路100公里、22万伏输电线路200公里和22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力争五年内,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使全县都能享受到充足的电力保障。(3)完善农村排灌设施,强化防洪保安体系。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农村排灌设施建设,加强干堤加固、河床整治、尾闾疏浚、小流域治理,使修河干流重要堤防都能达到防御2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标准。加强城区防洪工程建设。
    (五)、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
    大力引进境外资金、人才和技术,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宣传我县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1)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境外、县外资金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县矿产、竹木、水产、旅游、农产品等资源及劳动力、水、电、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势,采取多种招商形式,积极吸纳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新上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招商引资项目。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条件,力争引进名扬国内外的品牌企业来我县落户。努力争取世界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全民创业,鼓励公平竞争,扩大开放领域,在加快引进制造业的同时,吸纳民间资本,兴办社会事业,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商贸、旅游、金融、农业的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速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商品等自由流动。(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商品贸易、加工贸易并举,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出口商品,培植一批具有经营实力和外贸出口自主经营权企业,并充分利用自营出口的有利条件,着力发展创汇产业,推动出口贸易不断扩大。(4)创新投资环境,优化服务方式,着力解决各类企业融资、土地、用工难题,坚决兑现招商承诺,使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
    四、“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
    以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教育新体系为目标,着眼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重点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师资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十一五”期间,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5%以上,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7%以上;在办好特教班的基础上积极筹建县特教学校,确保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70%以上。到2010年,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网点撤并工作。(2)大力发展幼儿教育、高中阶段(含职业)教育、成人再教育。“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3)加快科技体系建设。建立以人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新体系。实行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并举,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并举,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并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4)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在先进科技引进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在农业关键技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新突破。(5)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人才机制、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五个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当、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目标。
    (二)发挥中心城镇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
    以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不断增大城镇绿化面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有序集中,形成分布合理的城镇体系,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十一五”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6%。(1)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湖滨大桥,实施湖滨路三期、四期、五期工程,完成樟岭路改造,基本拉通环城道路,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成行政中心、豫宁公园、体育中心建设和新宁四小、县看守所、县计生服务大楼搬迁等工程,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朝阳湖改造工程,完成自来水扩容工程、使县城供水能力日产达5万吨,完成县城弱电管网改造、力争实施县城管道燃气工程;努力实施移民安居工程。“十一五”期末,城市建成区达9.9km2,县城人口达10万人。(2)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打造“最佳人居”品牌,继续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力争三年见成效,五年拿牌子。(3)建设杨洲、罗坪、石渡、石门楼、鲁溪、泉口、澧溪、船滩8个重点乡镇及边贸乡镇。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在城乡发展中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十一五”期末全县小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4)逐步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完善农民工培训大楼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原则,逐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公用设施建设一体化。
    (三)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老年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投入,扩大享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城乡居民覆盖面。到2010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万人,医疗保险人数2.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1.8万人,并在2010年以前全部启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达到“五险合一”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2)缓解就业压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促就业,加快形成创业培训、咨询服务、小额贷款、税费优惠及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扶持措施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创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发展,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健全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体系,提高失业人员和农民就业、创业及职业转换能力。(3)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由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组成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县城镇社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设设施比较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和安全设施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责任追究,健全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特别是矿山、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安全设施建设,建设矿山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大事故,保障公共安全,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服务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5)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趋向合理,深化计生优质服务,倡导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6)优化人文环境。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等文化事业和产业,推进小康文化示范县建设,大力开展群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六项工程”,推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推进绿色银行工程。以保护和恢复天然林为核心,加强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十一五”期间,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00万亩。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山上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花卉苗木林、“三竹”油茶林、优质药果林等特色林业产业体系。(2)推进水质保护工程。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发展工业中严格控制废物排放,推广清洁生产。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合理规划污水管网,在新建成区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效率。(3)推进空气净化工程。在生产领域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强化废气处理。在建设领域推进清洁施工,对项目建设实行无尘化管理。(4)推进家园美化工程。按照山水园林城市要求推进县城建设,创建绿色居民庭院和社区,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在农村开展硬化道路、净化街院、绿化村庄、改水改厕、推广使用沼气,大力推进农村小康生态村建设。(5)实施循环经济工程。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强对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开展示范区建设,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城镇。(6)推进山江湖治理工程。进一步建立修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成九岭山、伊山两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50万亩,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保护工程,“十一五”期末面积达到30万亩。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突破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励发展的动力和活力。(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与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经济规则对接,建设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有限型、服务型、责任型、效率型和廉洁型政府。(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国有资产重组、转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县乡(镇)二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财政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4)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推进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选用制度,促进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多元化。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5)着力营造透明便利的体制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建立以信用诚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建设诚信武宁。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创业的精神。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抓好最佳人居环境、省级文明优胜县城等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认真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和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使政府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现代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2)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坚持公正执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机制,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执法队伍。积极推进政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努力实现组织机构、执法执勤、内务管理、教育训练、警务保障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服务,提高全县人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3)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建设和谐平安武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保障经济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正确处理各种影响稳定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体系、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人民防空能力建设。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积极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创造安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