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投资7000万的信息亭叫好不叫座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记者童曙泉“能打电话吗?这和电话亭有什么不一样?”“听说过这东西,但不知道怎么用。”“里面闷死了,呆上半分钟就受不了。”……面对已在街头竖立三年多的“数字北京信息亭”,路过的众多市民大多仍表现得很陌生。这些原本是方便市民生活的信息化设施,可以提供电子地图查询、查看新闻等服务,却为何受到市民冷落?

  自行车堵门整三年20多辆自行车、一面2米高的卖报夹、一辆面包车,从四个方向将阜成门外天意市场门前的信息亭包围得严严实实。信息亭的两扇门已被自行车顶死,隔着落满灰尘的有机玻璃门往里头看,只能看见一地厚厚的灰尘,但没有任何脚印。

  记者在2004年6月9日曾为这个信息亭拍摄照片,那时的场景和现在颇为相似,一样是被众多自行车包围。“三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天意市场里的个体户王海生证实道。紧挨着信息亭的是一家报刊亭,负责经营的一位女士抱怨说,信息亭“堵了人行便道”。

  有着如此遭遇的信息亭,并不只有阜外这一个。在陶然亭公园往北的太平街路边,圆形的信息亭也落满了灰尘,一面有机玻璃门一度只剩下一个门框。记者近日在这里观察了约半个小时,未见一位路过的市民进入其中。王府井、宣武门等地的信息亭也都“门前冷落车马稀”。在人来人往的王府井,1小时内只有8人进入信息亭。

  目前负责数字北京信息亭运营的是北京首通万维公司。据公司市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现有的617座信息亭日点击率为65万次左右,按平均每个人在信息亭点击25次计算,平均每座信息亭每天只有约40人光顾。

  服务离实用有点远针对信息亭“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运营商表示,这和市民的信息化意识差有关。例如,天意市场的王海生每天至少路过信息亭三四次却从来没有进去过,至今仍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但记者调查发现,信息亭的服务内容才是导致市民不愿使用的主要原因。

  目前,信息亭能提供新闻、政策法规、电子地图、证券财经、餐饮休闲、教育培训、求医问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购物等众多方面的信息。但市民并不买这些“为公众量身定做”内容的账。在他们眼里,屏幕上的十几条新闻阅读起来不解渴,也没有阅报栏方便;查询电子地图时打字困难、速度太慢,不如114查询快捷;政策法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内容一般不用急着查询;求医问药的事情出门前就打听好了。“感觉没有什么内容是特别需要在信息亭看的。”在宣武门外一家财经咨询公司上班的王曦说。

  在王府井信息亭1小时的观察显示,有3人进入信息亭几秒钟后即出来了,表示“误以为可以在这里打电话才进去的”;5人在亭内稍微停留了至少一两分钟才出来,但有3人是出于好奇“看看而已”,仅有2人查询地图后“有点收获”。

  另据了解,通过信息亭购买鲜花、交纳电话费等服务目前还只在测试阶段,尚未正式投入应用。对这一颇为实用的功能,不少市民也心存疑虑:在无人值守的信息亭,通过银行卡交费安全吗?

  此外,信息亭的环境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现在天气还很热,在不通风的信息亭里呆上一分钟就汗流浃背了,还不如费点口舌问路省力。”来自河南新野的游客王先生昨天中午使用信息亭后“总结经验”说。事实上,通过信息亭查询地图、打印乘车线路纸条,总共需要三四分钟时间。

  种种原因,使每座造价近5万元的信息亭陷入被冷落的局面。

  今后主攻社区服务“2002年立项时候,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些困难。”首通万维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承认,信息亭现在确实处境困难。他表示,未来信息化服务应该以移动信息服务为主。“也许在5年之内,个人掌上电脑的使用就会很普遍了。通电话将只是其基本功能,依靠高速稳定的无线网络,未来手机可以拥有信息亭大多数功能。”

  据介绍,目前为止,信息亭建设投资已达7000万元人民币,大部分来自政府投资。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目前仍未找到有效的赢利模式。”由于市民使用较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无法使这一便民项目实现自我赢利、自立运营。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将取消每年650万元的财政补贴;信息亭身广告今年被叫停后,每年还将减少约800万元收入。这逼迫运营商去寻找新的赢利途径。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不让先期投入的7000万元“打水漂”,数字北京信息亭未来发展思路将作一定调整。目前,他们已经和有关方面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一些社区内建立新的信息亭,并相应增加一些针对居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具体内容尚在制订中。据介绍,社区信息亭将是他们今后重点发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