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根据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我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安排,遵循《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以及《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省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编制本专项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基础及发展环境
(一)“十五”信息化建设状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信息化建设按照“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解决矛盾、开拓创新”的思路,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逐步推进,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信息化综合指数已达34.71。
1、信息化整体建设步伐加快
政务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农业信息、公共信息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初见成效;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向扩大应用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范围正在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已覆盖我省全部乡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正在逐步扩大覆盖面;教育信息化发展良好,各大专院校普遍建立校园网并接入国家教育科研网;城市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贵阳市市级行政中心智能化一期工程顺利完成,贵阳地理信息系统(GYGIS)开始实施,六盘水市市级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遵义市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进展顺利;“金字”工程建设项目和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培训、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以及基础省情、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及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草案)》和《“数字贵州”建设实施方案(草案)》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通信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75亿元,光缆线路总长达7.81万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1369.55万门,互联网出省带宽达22.78Gb/s,电话用户数达975.9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25部/每百人,村通电话比例达85%,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一个覆盖全省、通达国内外,拥有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多媒体等多层次、多内容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无线电事业发展迅速,监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已建成覆盖全省的无线、有线传播和接收相互配套的广播电视网络,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3.3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50%。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全球IT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依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础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组织和实施“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化基地,培育了一批技术先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以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通信产品、磁存储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电产品、军工电子产品、电子新能源材料产品为主的产品格局。
4、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已形成一定基础
按照国家“以应用促发展”的方针,狠抓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示范和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积极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努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系统集成和软件业的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全省系统集成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82家企业及152个产品通过国家软件企业认定和软件产品登记;35家企业通过国家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系统集成和软件产品应用领域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受到重视
我省互联网上网用户达109万,占全国互联网上网总人数的0.98%,占我省总人口的2.8%;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达9,752个,占全国域名总数的0.4%,WWW站点总数达3,052个,占全国站点总数的0.4%;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23.99台;信息化综合指数34.71。政府、企业、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重视,省内各个领域信息资源库或数据库总量初具规模。税务、国土、萍肌⒔鹑凇⑼臣啤⒐ど獭⒔煌ā⑴┮怠⒔逃⒐病⒓苹⒑9氐炔棵沤⒘嗣嫦蛏缁崽峁┓竦男畔⒆试纯狻P畔⒎竦哪谌荨⑿问健⒐婺!⒏哺敲娴扔辛艘欢ǚ⒄埂?BR>6、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力度不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较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还相当窄;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化建设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等。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是我省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调整了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不断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势头。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在部分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取得成效,积累了信息化建设的初步经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自身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开始逐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围绕着重点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日益突显,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地区之间的竞争将会比较突出,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其主要表现在政策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利用、资金聚集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发达地区将会继续利用其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占据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制高点,在信息和知识领域引领新一轮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其他欠发达地区也将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量资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中,信息及其相关资源将成为竞争的焦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是竞争的主要手段。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弱,信息消费能力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高层次研发人员紧缺。因此,我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围绕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以信息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推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发并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切实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各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互联互通。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组织协调、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的方针,在积极推动中心城市、重点领域率先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区域合作、领域合作,促进全省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务实高效,安全可靠。结合我省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加强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网络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力资源基本满足我省需求,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发展和产业的信息化与信息的产业化。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47.12,年均增长6.30%。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基础支撑。完成各市(州、地)至县(市、区)的长途光缆干线建设和省、市(州、地)两级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改善全省信息化基础条件,扩大城乡有线和无线通信覆盖率。进一步优化基础传输网,完善宽带接入网,持续增强综合通信能力,为我省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平台。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农村电信和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建设省级数据处理交换中心、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省级基础数据库群,构建“数字贵州”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级电子政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务应用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振兴信息产业
围绕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依托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磁存储产品、视听产品和电子新能源材料等产品,力争形成若干个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其软件开发工具等;扶持“四小”软件企业,形成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系统集成和软件企业。努力培育50个以上具有发展潜力的系统集成和软件企业,推动我省系统集成和软件业形成规模;加强精品电子出版物的开发,重点发展具有我省传统文化特点以及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子出版物、游戏软件、数字内容产品等。
3、整合网络和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加快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体系,构建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发布和使用的规范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基础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重点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
4、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经济领域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推进电子政务为先导,以企业信息化为龙头,以农业信息化为重点,全面整合政府、社会、空间、环境、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信息资源,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手段,建立涵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环境保护、灾害预防、智能社区等的综合集成应用系统。特别要注重围绕“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信息化,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支持软件、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电子信息材料等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优化配置和市场导向,围绕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磁存储产品、视听产品和电子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建设,振兴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5、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制。实行信息安全等级制度,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软件、产品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管理特点,建立有效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评估机制。基本完成数字认证体系和信息网络安全保密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和防御体系,加快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二)重点工程
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建设、完善、整合现有“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各种网络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面,从多层面推动网络融合。实施网络提升改造工程,加快传统网络的改造,提高网络带宽,提供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实施“村村通电话,乡村通宽带”工程,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提供多种终端和接入方式,实现行政村通电话率达100%,乡镇通宽带率达100%。力争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实施农村普遍服务工程,建立和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互联网络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电信、互联网络和邮政服务的通达深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助农”工程,其中包括: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入乡工程、“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工程,推动各类农业信息及其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利用;实施省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省级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库群、数据处理交换中心,实现省级电子政务信息的规范化采集,标准化处理,集中式管理,实时性更新,全社会共享,社会化服务。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在建立我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宏观经济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级建设覆盖全省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实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程”等项目,以办公、财政管理、税收管理、金融监管、进出口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监管、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保障、司法保障、疾病防控等业务为切入点,促进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设“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步伐,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的共享共建,更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信息网及信息系统建设,为开展跨地区合作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建成一批数字图书馆或数字档案馆,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十一五”末,力争实现互联网用户年均增长20%,达到271万,互联网络普及率年均增长19%,达到6.61%;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年均增长20%,达到59.69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
3、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实施省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规划和设计,加快党政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开展各项电子政务应用。以现有的网络为基础,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通过合理整合,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网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省、市(地、州)、县三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继续实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其他部门电子政务工程。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监管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
4、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逐步理顺我省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我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经网”、“金农”工程和“电脑农业工程”的建设、整合及应用速度;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的建设和服务;完善邮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通过实施“三电合一”(电脑、电话、电视)、农产品市场动态电子屏联播系统、农村直通车等项目,积极为政府、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决策信息服务,引导农村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向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市场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提供农、林、牧、副、渔业科技及产供销信息服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良好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5、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程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扩大企业覆盖面和带动面,实施信息化应用示范的企业达150家以上,带动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达1000家以上。加快中小企业的ASP制造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建设10个以上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攻关体系和服务体系。
省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化工和冶金、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旅游和服务业、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各方面信息资源,重点建设行业监管、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理系统。
实施省级城市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重点是实施以“数字贵阳”为主的城市信息化示范工程,以遵义市和六盘水市为主的省级城市信息化试点工程。通过示范试点,加快以中心城市为纽带的区域信息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促进各信息网在国家公用信息通用平台基础上联网,整合城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从而带动全省、市(地、州)政府所在地和经济强县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全省中小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试点工程,为“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提供信息化支撑。
建设一批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综合应用项目。重点是在教育、科技、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旅游、文化、气象、民政等部门和领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6、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电子信息职教资源整合工程,整合相关职业技术院校优势资源,组建我省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实施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工程,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今后5年,城区内的中小学及其县级政府所在地70%的中学与互联网联通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部分农村中心完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设专用计算机教室。实施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掌握并整合我省各方面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根据信息技术人才特点,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和软件、信息服务,组建应用研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检测监理、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专家队伍,服务我省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培训工程,使农民掌握信息应用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7、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实施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推进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建设和公共数字认证体系建设,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动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建立公共数字认证中心,通过建立互信机制,开展区域性、社会性数字认证工作,并采用身份统一标识和密码技术确保安全,为用户提供数字证书的申请、审核、生成、颁发、存储、查询、废止等服务,为全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其他互联网应用安全提供保障。
建立省信息安全评估中心,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薄弱环节、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考虑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涉密程度和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等因素,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信息化发展观念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机制改革的试点,强化业务协同、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的整体观念,打破部门、地区间的界限,破除制约信息化发展中的各种障碍。
(二)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强化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监管作用,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县级以上政府应设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明确统一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强化各级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制定、资源整合、投资审核、项目监管的职能,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建设监理与项目验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和拟定有关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交换目录、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政务信息管理、数字认证等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争取出台《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贵州省电子政务框架》、《贵州省信息化条例》、《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贵州省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贵州省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验收办法》、《贵州省公共信息网络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努力把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营造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投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服务环境等。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信息化财政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此为基础,以后每年以上年为基数递增10%以上。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关键领域、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农业和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化、网络及平台的升级改造、运行维护的引导等。各级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每年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科技经费、重大项目安排计划都要实实在在地向信息化建设项目倾斜。
努力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支持、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通过制定项目指南,引导、支持、鼓励国内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我省信息化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我省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整合高校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职业教育,构建我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依托各级各类院校、科研院所、骨干军工电子企业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采取以提升学历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在职人员和广大群众信息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逐步形成学历层次多样,学科设置比较齐全,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各种信息化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的有效机制,在政策上对技术骨干的经济待遇、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给予必要的倾斜,千方百计营造吸引和留住信息化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跟踪国内外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动向、发展趋势和保护期限,运用知识产权战略,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等不法行为。
(七)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我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贯彻执行中办发〔2003〕27号文件要求,加强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认证服务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要逐步建立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和重要数据备份基础设施;从思想认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