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怀集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承前启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是我县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我县实现由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大县、由人口面积大县迈向综合实力强县,争当山区发展县域经济标兵,建设奋发活力、文明富强、和谐安宁怀集的发展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省、市九次党代会以及省委张德江书记、市委林雄书记视察怀集重要讲话,县委十次全会的各项部署,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举“泛珠三角”之旗,践跨越发展之略,乘高速公路之势,打资源能源之牌,倾招商引资之力,走工业强县之路。狠抓“二个迈向”和标兵工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勇于改革和创新,抓调整,抓稳定,战胜了“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县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2005年,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对比按可比价,下同)53.11亿元(经济普查后数据,下同),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9亿元,增长2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62亿元,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5.96亿元,增长18.3%;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0.1%、104.7%、101.5%、100.2%。外贸出口总额1580万美元,增长40.9%。实际利用外资1408.2万美元,增长12.6%。整个“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7%,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5.5%。
    2、工业立县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七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我县坚持把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资源型、能源型、金属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四大特色产业。加快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推进,着力壮大工业规模,培植和壮大了钢铁、乙醇、汽配、板材、建材、林产化工和金属加工七大支柱产业。到2005年底,全县拥有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登云牌”气门成为省著名品牌商标。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7.7亿元,增长29.1%,年均增长9.05%。
    3、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有效推进。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良品种,全县初步形成了“三大品牌”、“七大基地”,2003年茶杆竹标准化项目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青山羊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2000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引进了穗深、基良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养殖公司到我县投资兴办养殖项目,至2005年底止,全县颇具规模的养殖场有300多个,养殖粟米鸡1000多万只。其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林业生产逐步朝着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先后引进了鼎丰、绿洋、顺糖、励通、绿丰等企业到我县投资兴办速生丰产林基地,2004年获得“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称号。板材、松脂、厘竹、乙醇、糖醇等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稳步发展,带动力逐步增强,实现工农互动,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3.3亿元,增长7.1%。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638元,增长3.6%,比2000年增加331元。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难、住房难、行路难问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4、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旅游亮点,启动两广六市无障碍旅游区自驾车旅游团怀集站,打造“燕之旅”品牌,大力开发燕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世外桃源、燕峰峡温泉漂流和生态公园等精品旅游项目,使我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提升了我县的旅游品位和知名度。2005年接待旅游人数122.5万人次,增长20%;旅游营业总收入4.38亿元,增长21.6%。游客的增加,带旺了我县交通、运输、商贸、旅业和饮食等服务行业,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2.55亿元,增长18.6%,年均增长12.7%。
    5、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05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年的1084公里增加到1573公里,村道硬底化完成560多公里,新开农村公路358公里;广贺高速三水-怀集段已开工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电源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白水河梯级电站、水下二级、银龙等电站的建设,怀集至四会110千伏双回线路架设,使我县电力供应能力有所提高。至2005年底,全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0.65万千瓦,五年净增14.41万千瓦;电网五年新增110千伏线路387公里。05年9月通过了省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达标验收委员会验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防灾和供水能力不断提高。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商业步行街、燕城广场、燕都广场、沿江堤路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购物的好去处。完成了主要街道的升级改造、57条巷道硬底化及54公里巷灯改造工程,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灯的绿化亮化美景。雅豪居、怀集新城、雅豪庭苑、海景花园、燕鸣居、星豪苑、凯旋豪庭、迪比利豪城、畔江花园等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大大地改善了县城的人居环境。拥有腾业、新世界、海逸、燕城4间三星级大酒店,商贸、旅游、饮食等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政管理上了新台阶。
    6、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以“不许设门槛,只铺红地毯”、“一切为了投资者”的招商理念,充分发挥我县位于“泛珠三角”咽喉、粤桂湘“东引西连”交通枢纽中心,广东联接大西南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广贺、昆汕、太澳(二广)三条高速公路纵横延伸贯穿怀集的效应,矿产、水力、旅游、土地、农林、劳动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加各种类型招商会,精心组织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狠抓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近年,全县招商引资新增和扩建的较大型项目有:乐居矿业、岭南钢铁、中科天伦、汽配二期、顺龙木业、嘉耀木业、林产化工、溪湾水泥、志威水泥、大田塑花、工业硫酸等。2005年新批注册合同外资4004.32万美元,完成市、县年任务286%,实际吸收外资1408.2万美元,增长12.6%,年均增长85.5%。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1580万美元,增长40.9%,年均增长13.2%。“十五”时期进入国家、省投资计划项目29个,中央、省投资及补助资金达11749.9万元。
    7、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改革成本,多种方式引入各类资金参与国企改革,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切实有效地完成了国企改革阶段性任务。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能源、服务优势,以举办国际攀岩邀请赛、全国攀岩锦标赛、广东首届漂流大赛、泛珠三角与燕都文化论坛、广东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怀集论坛等方式推介怀集。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腾业公司、乐居矿业、岭南钢铁、鑫源矿业、钧威汽配、顺龙木业、中科天伦、南湖国旅、怡金科热矿泉、新世界大酒店等一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县域经济生力军。至2005年12月底止,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9888户,增长1.0%;私营企业242家,增长11.5%;全县民营企业上缴税金13805万元,增长72.6%,占全县税收的70.2%。成林、永成等个体私营企业年经营规模1000万以上。乐居矿业、鑫源矿业、岭南钢铁公司等企业已成为我县纳税超千万元的重点企业。
    8、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得到初步落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题,通过树典型、抓亮点,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开创城乡文明建设新局面。岗勇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县工作,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社会大局稳定。2003年我县被市府授予“严打”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优秀县称号。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开展了“教育百万行”活动,着力打造教育强县,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开始转入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获得了较快发展,高考上省线人数创历史新高。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十五”时期,全县有23个项目列入省、市“星火”及科技计划项目,有11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促进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组建了以县汽配公司为依托的广东省发动机气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县开展了科普镇和科普示范村创建活动。2002开通了怀集县政府信息网站、2004年开通了省金科信息网络中心怀集分中心网络平台,为开展信息网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就业经费稳定,2003年16个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级劳动助理员机制,2004年县成立了外出劳务者协会,各乡镇设立分会,劳务经济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下岗再就业率达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6万人、2.68万人和2.84万人,分别完成市确保任务100.02%、100.2%、105.02%。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军烈属优抚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体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广东.怀集国际攀岩邀请赛,建立了国家攀岩训练基地,积极组织举办各种体育比赛,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国民体质普遍增强。“十五”时期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150枚,银牌52枚,铜牌30枚和54个第一名,7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4个第五名,1个第七名的好成绩。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防治重大疾病为重点,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卫生成绩显著,2001年经省初保委组织评审通过我县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县城评为省卫生先进镇。2002年被全国爱卫运动委授予“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获省、市表彰先进和嘉奖单位3个,先进个人4人。加强食品卫生、药品卫生和公共卫生监督,成立了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控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招聘200名计生工作人员,投入300万元为20个镇(乡)配备计生专用车和育妇信息管理系统;2004年投入1170万元,为323个村建起了高标准、上档次计生三栏,创办了38个计生示范村,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以内,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掘人文历史资源,加快发展文化经济,有效地推进文化名县建设。连年完成市下达义务献血任务;征兵工作实现“全优十连冠”;安全生产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矿山开采通过专项整治,收到明显效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发展环境
    1、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关系进入以协调、磋商、合作为主的阶段,多极化趋势将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向和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有利于我县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区域合作的加强和“泛珠”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我县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架构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从我县自身发展来看,“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发展潜力较大。随着珠三角产业升级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我县资源型、能源型、金属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广贺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为我县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2、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从国内外环境来看。一是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难度加大。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的波动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二是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国内市场制约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我县面临增创产业竞争优势的重大挑战。在泛珠三角合作架构下,地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县争创县域经济发展标兵目标,将受到更为明显的挑战。
    从我县现状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占有量少;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偏低,主导产业不明显,缺乏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未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缺少对经济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工业占GDP比重仍然偏低,传统的工业加工技术比重大,先进适用技术比重偏低,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产业化程度较弱,养殖业比例和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四是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制约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五是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及人均储蓄存款大大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民间资本少,贷款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六是民营经济科技含量低,产业扩张能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勇于挑战,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以实现由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大县,由人口面积大县迈向综合实力强县,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当山区发展县域经济标兵,实现全县人民富裕小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奋发活力、文明富强、和谐安宁怀集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战略
    1、工业立县战略。牢固确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观念,立足工业主战场,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培育壮大发展“四种类型、七大支柱”为主的特色工业,形成以工业经济带动总体经济,以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2、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面对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把科教人才工作作为事关我县跨越发展的智力支撑,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在争当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标兵中,把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科技、教育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规模和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和龙头企业,迅速壮大经济总量。要树立“品牌兴县”、“品牌兴业”的观念,把一批名、特、新、优的工业产品,农林产品、特色旅游及旅游线路打造成知名品牌,提高怀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沿路推进战略。要抢抓广贺、昆汕、太澳(二广)三条高速公路纵横延伸贯穿怀集的契机及带动效应,以怀城为中心,沿高速公路向东、西、南、北四路推进,大力发展沿高速公路经济带。并逐步完善配套各项设施,形成多个新的经济园区,多个增长点和多项竞争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领域,吸引产品和项目集聚,着力发展特色经济,配套经济、劳务经济、税源经济。
    5、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外向经济加速发展;就业矛盾适度缓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山水特色、中等规模、功能配套、管理科学”生态型现代城市建设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大局稳定,社会更加和谐。
    整个规划要求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突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名县建设。发挥四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资源优势;三是产业优势;四是后发优势。
    根据上述总体构想和要求,“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约7.5%、25%和16%左右。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5年接近翻番,人均GDP年达到12000元,折合1481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4.1∶34.2∶31.7。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
    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9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5‰和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2%和4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5平方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有线电视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生态环境目标:实施青山、碧水工程,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水排放、空气环境质量、噪音、垃圾处理等控制在上级规定的范围以内。
    三、“十一五”时期的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壮大工业总量
    1.立足工业主战场,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要继续扎实推进工业立县战略。要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实现怀集跨越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来抓,促进工业发展。继续抓好资源型、能源型、金属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四大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壮大钢铁、乙醇、汽配、板材、建材、林产化工和金属加工七大工业支柱,促进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结构优化、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4%以上,年均增长25%左右。
    ⑴建筑材料业。发挥我县石灰石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材料业,改造和扩大现有水泥项目的生产规模,抓好溪湾公司年产150万吨新法转窑水泥项目建设,新增产值4.5亿元,年产20万吨特种水泥项目,新增产值0.6亿元;威信公司年产150万吨转窑水泥项目,新增产值4.5亿元。
    ⑵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利用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鑫源公司年产40万吨球团钢项目,新增产值6亿元;岭南钢铁公司二期年产15万吨模具钢生产项目,新增产值15亿元;汽配公司与外商合作增资扩产年产汽门5000万支项目,新增产值2亿元;鑫源公司新建年产40万吨铁矿石开采项目、扩建年产20万吨工业硫酸项目,新增产值2.5亿元;开发建设4个年产10万吨铁矿项目,新增产值2亿元。通过采矿、冶炼、深加工、制造等环节,拉长产业链条。
    ⑶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水力资源充沛,可开发利用30万千瓦的优势,大力发展小水电建设,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5.5万千瓦,使全县装机容量达到26.5万千瓦的规模。重点加快装机容量1.7万千瓦的莫湖水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的新湾水电站建设。
    ⑷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挥我县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优势,加强现有微粒板、顺龙木业、东邦林化、中望实业等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抓好威通公司年产5万吨山梨糖醇项目,新增产值1.1亿元;顺龙公司年产8万立方米板材项目,新增产值0.96亿元;东邦公司施胶剂项目,新增产值0.5亿元;以及中科天伦公司乙醇二期工程、5万吨松香深加工基地等项目规划立项和建设。新建年产8万吨铜材项目,增加产值4.5亿元。新发展1~2间中型以上规模的厘竹加工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2、优化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优化工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建设一批支柱产业基地和重要产业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加快工业园区经济建设。二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推进资源节约与合理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限制淘汰一批落后设备和产品。严格限制低水平及重复建设的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3、加快发展步伐,争创名优产品。“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才能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34%以上的目标。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实现兼并、联合、重组,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二要迅速壮大规模。抓数量发展,以质量取胜。抓大项目,培植工业“小巨人”。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末,年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到5家。坚持大小兼蓄,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三要抓品牌产品。支持和引导企业向“专、精、新、特、名、优”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县小康,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来抓好,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以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发展。以我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为发展方向,通过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品牌+龙头企业”等有效形式,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提高养殖业比重,建设发展一批畜禽、水产养殖和林产品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实现养殖、林产、优质谷、中草药大县目标。
    1、推进农村“三化”建设。在农村要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坚持“三化”并举,破解“三农”难题。要充分发挥山区的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牢牢把握和用足用好省扶持山区发展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吸纳民资,结合实际,兴办农村特色工业,扩大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专业镇(乡)、专业村,推动镇村工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壮大50间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纳税2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抓好粮食种植,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突出抓好蔬菜、茶叶、畜牧养殖、优质水果和中草药等五大基地,致力推进种桑养蚕,形成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形成合理的粮经种植结构,在确保稳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加大经济作物发展速度,到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4.5万亩,糖蔗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果蔗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争取“十一五”时期末粮经种植比例为5.4:4.6。全面推进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改进耕作制度,提高作物复种指数。
    林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业基地,加快我县林业大县建设。在巩固提高现有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的基础上,抓好顺龙、绿洋等七大外来投资造林公司为主的农林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末,建成10万亩水果林基地、12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50万亩厘竹基地、50万亩松脂基地,5万亩中草药基地,对残次林、远山林开展飞播造林。
    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温氏集团、穗深公司、基良公司等三大养殖公司,大力发展食草型与节粮型高效畜禽,大力发展生猪,按年均4%递增,2010年饲养量达145万头以上,其中:瘦肉型猪占40%以上;加大“南德文”优质肉牛品改发展工作力度,建成年产1万头生产基地,以年均1%递增,到2010年末全县牛存栏量达到19.12万头;加快优质土鸡、良种鸭、本地鹅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全县饲养量达到4152万只,年均递增约10%。其中山地鸡1200万只,基良鸭400万只,抓好以诗洞、冷坑两镇为主的肉鹅重点养殖区建设。到2010年末,力争全县养殖大户总数达到1000户以上,打造具有一定规模水平和地位的养殖大县。
    渔业结构:加大优质鱼种的引进和发展,积极推广立体养殖。抓好低产鱼塘的改造,五年内改造低产鱼塘1万亩,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鱼塘(水库)面积达到4万亩,鲜鱼总产2.5万吨,年均递增4.6%。同时,要做好三江口斑鳠产卵场自然保护区工作。
    3、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培育、引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抓好40万亩优质谷基地打造成为优质谷大县,5万亩蔬菜、2万亩优质水果、2.5万亩糖(果)蔗、5万亩中草药、2万亩茶叶、1万亩蚕桑、1万头优质肉牛、25万头瘦肉型猪、500万只肉鸭、1000万只山地鸡等十一大基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每镇有一家年产值达10万元规模的“三高”立体农业企业。加快推行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树立名牌效应,创造穗深鸡、基良鸭、冷坑花生油等名牌农产品,将我县建设成为珠三角的“菜蓝子”基地和“后花园”。
    4、大力推进农业服务业。全面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完成“绿色证书工程”任务,按“6个一”标准,完成镇、村信息接收、发布设施的农业信息体系。积极推广科技农业,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到2010年机耕面积达31.1万亩,农机总动力29.08千瓦,农机总值1.7亿元,机收面积8852亩。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元融资为辅的方式扩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扶持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抓好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路、改厕、改圈、改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都要抓好示范、全面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稳步推进具有怀集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建设。
    6、搞好“民心工程”建设。各镇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协调联动、为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再掀“民心工程”建设热潮,确保“十一五”时期完成“民心工程”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三)构建旅游网络,发展旅游经济,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全面实施县旅游总体规划,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打亮“燕之旅”品牌,提升我县旅游、文化发展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培植壮大旅游产业。加快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强与泛珠三角的区域旅游和我市千里旅游走廊的合作互动,发挥丝绸之路对接点,国家攀岩运动训练基地等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以加快集温泉疗养、健身康体、竹林探秘、宗教朝观、会议度假、美食购物于一体的“六区、一中心、十二景点”开发与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品位高雅、动静结合、粤港澳知名、综合性游赏度假胜地,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旅游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⑴优化整合旅游资源。以中国最佳溶洞奇观,广东最美的地方、广东最美的溶洞的桥头燕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抓好双色莲湖景区建设。建成燕峰峡温泉漂流旅游度假区、“六祖禅文化旅游区”、“厘江竹韵生态旅游区”、“岳山森林温泉休闲度假区”,新岗林场旅游度假区,形成中心辐射、区域联动、特色互补、层次配套的全县大旅游格局。使怀集真正成为“短线”的终点站,“长线”的中转站,自驾车旅游最佳目的地。
    ⑵拓展旅游产业链。积极推进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拓展旅游产业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围绕高速公路、省道,加快通向主要景区的接口和道路建设,形成旅游交通的快速通道。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现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与推介,境外重点开拓港澳台地区;国内重点开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通过区域合作逐步培育“泛珠三角”客源市场,打造两广六市“绿色通道”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建设旅游商品基地,开发具有怀集特色的旅游产品、食品和工艺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2、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我县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和逐步形成的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扩大内需,大力推进商业零售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末,基本形成商贸、矿产和农产品流通企业集聚地。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在城区建设商贸大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省道沿线站点、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接口建设物流园区和大型专业产品批发市场,在全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初具规模的商贸物流体系。引导发展新兴流通方式,促进我县优质农产品进名市名店,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放心食品。
    3、大力发展房地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同时,加快推进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装饰服务业的发展。
    4、加快发展社区、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不断扩大信息用户。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积极培育行业协会,鼓励发展一批为社会服务的中介组织。
    (四)倾力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围绕省委、省政府“泛珠三角”战略的实施,要充分利用我县独特区位优势和矿产、水力、农林、土地、劳动力、旅游等资源优势,电价低廉等优惠政策和近期多项体育文化盛事在我县成功举办的良好效应,进一步抢抓机遇,创新引资方式,全力招商引资,力争在大招商、招大商,大引资,引大资上取得新突破。做到签约一批,跟踪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创效一批。
    1、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珠三角。一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实行“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推介怀集,积极参加和精心组织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适合我县发展的企业。二是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充分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我县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借力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企业与外地大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联合投资、品牌挂靠和提供市场服务等方式,实现做大做强。四是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支持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办企业。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按年均5%的递增,2010年全县民营企业达到26000户,力争“十一五”末,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宣传推介怀集,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各类型展览会和交易会,以提高企业出口规模和竞争力。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继续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民营外资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高我县的对外贸易合作水平。
    (五)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抓好园区经济
    1、做好优质服务工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树立“不许设门槛、只铺红地毯”的服务理念,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办事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
    2、完善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和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有关规费、用电等优惠灵活的政策,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园区规划和建设。搞好园区通电、通水、通路等工作,解决好项目用地等问题。增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吸引更多企业进园落户,促使园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资本转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重点是加快推进我县与中山等地共建产业转移基地项目的落实。争取尽快列入省、市计划。另外加大对落实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使园区经济跃上新水平。
    4、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及省道、绥江河航运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省道与高速公路紧密衔接,县乡村公路等级得到提高。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要积极支持配合做好广贺高速公路三水至怀集段、怀集至广西界段、太澳高速公路怀集至连山交界段、昆汕高速公路怀集至阳山交界段工程建设。抓好投资1.052亿元省道杨爱线怀城至广西交界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完善和加强诗洞通德庆、岗坪通广西、坳仔通广宁、凤岗通阳山、桥头通封开、下帅通连山、洽水通连南等七个县出口公路建设。要加快县城文昌大桥至横洞、登云亭至文昌大桥、登云亭经施屋岗至金三角(闸岗路口)等新过境出口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减轻城区交通压力。加快县城通各镇(乡)公路改造,通行政村公路全面实现硬底化建设,规划建设镇到镇、村与村相连的新增公路,提高公路密度,实现公路建设跨跃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公交化工作。“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新环、文昌、塔山汽车客运站,完善镇(乡)级车站配套设施。抓好沿江路防洪堤建设。加快港口和航道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将绥江河怀集段疏通和整治列入“十一五”专项规划。积极谋划三水—怀集—桂林铁路项目,不断提高我县交通运输水平。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发展城镇经济
    “十一五”时期抓住我县地处两广、八县结合部,以及随着南北纵贯的广贺、太澳高速公路和东西横穿的昆汕高速公路的建设,我县将成为“泛珠三角”重要交通枢纽的契机,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
    1、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积极实施“沿路推进”战略,按照“一个中心(以县城为中心),四路推进(向东、南、西、北推进)”的要求,大力发展工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业的特色,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推进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末,将县城发展成集加工制造、商贸、旅游、交通等综合型中等城市;将冷坑、梁村、大岗、岗坪发展为商贸型;将岗坪、凤岗、梁村发展成为交通型;将洽水发展成为电力型;将坳仔、闸岗、永固发展成为林竹加工型;将中洲、洽水发展成为工矿型;以燕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将桥头、凤岗、蓝中、洽水发展成为生态旅游型乡镇,使全县形成多个经济带和多种特色产业乡镇。
    2、加大发展城市经济。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高标准规划城市、高效率经营城市,高质量管理城市。一是坚持走“引资促开发,开发促建设,建设促发展”的路子,加大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二是盘活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做好土地储备工作,整合土地资源,为工业、商贸、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三是创建中等城市。按照“沿路引领、沿江点辍,东扩西拓、南连北延,山水特色、中等规模”的要求,乘三条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及产业转移的契机吸纳外资开办工矿企业、房地产业,争取到2010年将县城区建成人口约21万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具有山水特色中等城市。近期抓好新行政中心的立项规划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大发展商贸、物流业和各种公共服务业,进一步推进城区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搞好中心市场改造,单家坪商住区、施屋岗小区、文昌小区、国泰街商业住宅区、半江花园、沿江堤路、河南客运中心、怀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同时抓好岗坪、桥头中心镇,冷坑、凤岗、永固、中洲重点镇建设,带动其他乡镇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3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
    (七)建设创新型社会,增强综合竞争力。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一是加强科技协作,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我县的特色优势,培育发展一批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加快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二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以更加优惠的条件承接一批外来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面提升我县的综合竞争力。
    2、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资分开。将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精减、清理、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脱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创新投资和财政体制。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价制和责任追究制,逐步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理建设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4、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土地、劳动力、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八)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绿色生态山水怀集
    1、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保护与防治污染并重,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实施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快公益林体系建设。加强对中洲、凤岗二河整治,县城“一河两岸”综合治理,矿山、石场开发整治,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有序开发利用。“十一五”时期末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2%,矿山自然环境治理率达85%。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宏观引导,走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道路,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年增加环保投入,使污染控制指标符合国家环境政策要求。“十一五”期间,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搞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改善城镇居住环境。
    2、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大力节约能源和优化能源结构。引导企业开展和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技术、降低能耗量,加快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特别要抓好关乎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水源保护。大力发展小水电企业和配套完善电网改造及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九)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⑴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搞好薄弱学校建设和基本完成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调整学校布局,扩大教育规模,使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⑵强化职业教育。努力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专业设置实用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目标。
    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到2010年,全县高中专任教师95%达到本科学历、初中专任教师50%达到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80%达到大专学历。
    ⑷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抓好一中天湖新校区建设。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学设备、图书仪器、信息资料、体育场地器材等建设。
    (5)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人才队伍。抓好科技发展,狠抓技术创新,加强科学普及,发展科技教育,壮大人才队伍,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机制,为他们成长、创业、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发展环境、人居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人才工作上新水平。
    2、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全县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⑴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巩固和提高我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80%乡镇实现初保规划目标。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
    ⑵强化疾病控制。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以内。继续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建设。
    ⑶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优化医疗服务,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督执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县卫生监督大楼建设。
    3、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名县建设。以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素质为核心,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生产服务体系,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县内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抓好县广播电视中心、县城乡有线电视光纤联网二期工程建设,分步完成县城双向传输数据网建设,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自然村广播电视开通率达100%。加强和加快县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场所、体育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十一五”时期搞好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总投资2376万元的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服务设施两大工程项目建设。
    4、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广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独生子女和两女户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以内。
    (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构建和谐安宁怀集
    1、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坚持以大力开发和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大力抓好劳务经济,积极实施“怀集县万名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乡居民无饥寒,按照国家政策妥善解决优抚对象、伤残军人,以及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推进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坚持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适应城镇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供气、供电、供水能力,改善公共交通设施;大力整治城市污染,增加城镇绿地面积和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3、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将我县初步建设成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县。
    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深入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提倡勤俭建国,反对奢侈浪费。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以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和经济动员能力,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维护促进祖国统一。加强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和建设。
    ⑵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政务、厂务、事务、乡镇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积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
    ⑵大力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广泛开展法制教育。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公正、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防范安全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机制。认真处理信访问题和群众性事件。抓好安全生产,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实处。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安全指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