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息助农”构建长效机制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今后,啥时候浇水施肥,啥时候锄草灭虫,不再需要花上半天工夫开大会,通过一条手机短信,我就一清二楚了,”北京怀柔区北房镇一位种植西洋参的农民十分高兴。

    能以一条短信就方便高效地解决农户生产问题,正是得益于北京市于9月5日正式启动的“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

    北京市科委信息处处长姜广智告诉记者,通过信息助农工程的推广实施,北京农村信息化将进一步普及到村,应用到人,从而全面改变京郊农村信息闭塞的面貌。

    而该工程更是被认为是北京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和尝试。“一旦成功实施对我国整体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业内人士如是说。

    
打开信息通路

    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就是“路”,没有路自然就寸步难行;而全是相互不通的小路也很难跑得快、跑得远。

    对于农村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的北京来说,信息化基础工程已逐步完善。截至2004年底,光纤宽带已铺设到京郊70%以上的乡镇,郊区农民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7%,农业专业化网站数量有350多个。

    但“宽带是过村而不入”,“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发展,9月5日正式启动的北京市“信息助农”工程,拉开了网络整合的步伐。

    据悉,此次工程改变从“建网络、铺摊子”

    的传统做法,采取“联合运营商,整合新网络”,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将宽带光纤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上,各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这样就构造了一个“天网(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数据网)+人网(信息服务员)”的无缝整合的农村信息化网络。而通过这个网络,信息服务自然就能方便送达农民手中。

    
满足农民需求

    农村信息化核心是使用效果,评判的关键就是农民是否从信息使用中得到实惠。因而如何使得应用服务内容满足农民需求,是此次北京“信息助农”工程着重考虑的问题。

    据透露,此次工程整合了各类资源,推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富农信息配送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的“助农远程教育服务”、方便农民支付的“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乐农数字文化服务”四大应用系统,给农民带来全面的信息化体验。“其中许多应用城市和农村几乎是同步的,这将极大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姜广智如是说。

    在这些应用服务中,富农信息配送服务是重点。据悉,这个信息服务系统主要依托农民科技协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通过短信平台、呼叫中心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种养殖技术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为“农企+农户”、“农协+农户”的新型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信息化手段。

    此外,系统还将对接已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化ASP平台”、“城乡贸易直通车”、“京郊农家乐”等涉农信息系统,为农民生产和经营服务。

    
着眼长效发展

    对于许多人来说,农业信息化被公认为政府的事情,需要政府“包干”。

    不过,专家指出,在市场化的今天,包括农业信息化等重大工程在内,市场化是促进健康、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引导支持,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的要让企业以市场化的形式参与。

    这也正是此次北京市信息助农工程所探索的新的运营模式。在这个新模式中,政府部门着重推动前期网络和市场整合,正式投入运营后逐步退出,让企业以市场化的形式,发挥主导作用。

    据承担整合网络、运营服务的职能的北京恒信通电信公司CEO(首席执行官)张彬介绍,新模式有三个支点———企业作为运营主体、爱农信息驿站作为运营结点、信息员作为运营骨干。

    事实上,公司制运行宣告了政府补贴式农村信息化模式的结束。尽管如此,张彬强调,“不要政府的钱,也不收农民的钱”,“而要通过信息增值,在让农民和农企等获利的同时,自己的企业得到发展”。

    根据规划,作为主要服务场所和运营结点的爱农信息驿站将由北京市科委、郊区区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农民协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共同建设,每个驿站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特点,覆盖一村或几村的农户,将在2年内建设300个。

    此外,每个信息驿站将配备2个专职信息员。“这些信息员是我们公司的雇员,我们要提供统一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让这些活跃在农民身边的信息员成为农业信息化的普及员和推进员,”张彬介绍说。

    北京市的信息助农工程已经启动,姜广智、张彬等许多人对这个项目充满着信心。

    事实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9月22日首次以农业信息化为主题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将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主办,看来,有效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还需要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