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江
孙素芬,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她长期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远程教育领域的青年专家学者,也是十七大代表。
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降低农村通信价格,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怎样的支撑作用?记者采访了孙素芬。
记者:您认为,农村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
孙素芬:农村信息化是传播农村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具体体现在:
第一,农村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农村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第三,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必然选择;
第四,农村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第五,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村乡风文明的有力依托;
记者:作为十七大代表,关于农村信息化您最想在会上提什么议案?
孙素芬: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强化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齐心协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政府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统筹规划,加强全国和各地区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等问题。
其次,加大投资力度,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研发,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对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队伍建设提供常年延续性的支持。
再次,因地制宜,推进低成本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将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要适应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的特点,创造、生产和推广易于农民掌握和操作的信息硬件设备,实现信息技术的“平民化”、“傻瓜化”,促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
第四,加强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建设,为信息化提供源头保障。以农业信息情报部门为核心,集成整合并深入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农村建设收集信息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第五,加强各层次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首先,建设高水平的农村信息化专家团队;其次,建设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再次,建设区县、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员队伍,全面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要加强以上三支队伍建设,保证人员数量,提升业务水平。
第六,加强信息知识在农村的普及,提升农民的信息素质。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等手段,普及宣传信息知识,提高农民收集、分析、使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记者:请您谈谈您领导创建的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目前的发展情况。
孙素芬:为实现信息资源在北京郊区农村的真正共享,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科技文化信息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2006年,我所重点实施了农业科技信息数字资源区县乡村共享工程,搭建起覆盖京郊各区县、乡镇,并延伸到村落的远程科技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以此来实现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京郊的广泛传播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