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中国蕉岭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进一步实施“四个县”发展战略,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对“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蕉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我县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2.33亿元,比2000年增长40.8%,年均递增7.1%;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2.4︰42.4︰35.2,调整为19.5︰46︰34.5;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9947元,年均递增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比2000年增长95.3%,年均增长14.3%,大大超过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

    (二)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五”时期,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亿元,年均增长13.2%,投资集中投向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的“瓶颈”得到有效缓解。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53.9公里,比2000年增加138.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88.9公里,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天汕高速蕉岭段公路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全县水、火电站装机总量达18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8万千瓦;“两改一同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电价降到每千瓦时0.79元以下。通信发展迅速,全县移动电话用户实现每百人32部,城乡固定电话用户每百人23部、互联网用户每百人2户。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了石窟河蕉岭段68公里防洪堤围改造和县管四条主干渠“三面光”改造,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以石窟河蕉岭段一河两岸、县城城南新区为重点的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32%,城镇化率达42%。

    (三)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政府宏观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取消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五”期间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也获得了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2005年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99.75%。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落实,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全县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规范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6‰以内,人口结构日趋优化。加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城乡规划与管理工作,人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体育、广播电视、旅游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稳定。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

    (五)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669元,比2000年增长19.6%,年均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26元,比2000年增长12.5%,年均增长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亿元,比2000年增长89.7%,年均增长14.3%;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亿元,比2000年增长56.5%,年均增长9.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3.5平方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展望“十一五”,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①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国际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的制约,使国际政治局势总体保持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们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世界经济总体趋于好转,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有利于我们继续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县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省委、省政府给予山区、欠发达地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一系列扶持措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帮助和条件;国内经济特别是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县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架构下取得新的发展;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十五”以来形成的逐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县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工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二是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国内市场制约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提高我县产业竞争优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技术瓶颈”制约已经严重影响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人才瓶颈”的存在,更使我县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高层次管理要素的需要,也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而体制性障碍的制约,又使深化改革面临的不同群体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难度加大。

    三、“十一五”时期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以建设“经济宽裕县、生态示范县、文化先进县、社会和谐县”为总目标,突出经济发展主题,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经济宽裕县,就是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重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合理,成为广东山区经济宽裕县。

    建设生态示范县,就是以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社区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蕉岭建成“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渐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东生态示范县”。

    建设文化先进县,就是发挥文化之乡的优势,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拔尖的文化人才、出色的文化精品、厚实的文化产业、有序的文化市场、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大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名人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通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力争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建设社会和谐县,就是要在全县建设爱国守法、谅解宽容、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依法行政、运作协调、公平文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和民主完善、法制健全、执法公正、管理有序的文明法治环境,形成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建成“平安蕉岭”。

    (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县GDP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力争达到16500元。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4︰53︰33。工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1%。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2、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普九”、“双基”成果得到完全巩固,逐步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适龄儿童、初中生入学率100%,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人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基本完成社会领域管办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改革,初步形成公正透明、高效廉洁、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人民生活。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4%。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1.5人,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78%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平方米,“三废”治理达标率95%以上。

    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做强工业,舞活发展龙头。

   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提高县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环境明显好转,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项目明显增多,园区建设颇具规模。

    1、依托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工艺水平。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尤其要结合我县实际,积极运用旋转窑技术、环保电池生产技术、电解二氧化锰技术等新型适用技术对现有的水泥、电池、锰制品、造纸、食品加工、酒业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高度重视和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在设计、生产、管理、采购、销售各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2、扶强促大支柱企业。按照“扶优、扶强、促大”的原则,积极扶持主导产品突出、创新能力强、经营机制活、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重点加大“一个基地、六大产业”的扶持力度。一个基地,即以塔牌集团为龙头,以油坑、皇马企业为骨干,整合县内水泥企业,打造建材航母,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县旋窑水泥生产能力达到千万吨以上,成为粤东最大水泥生产基地。六大产业:即依托我县水力、锰矿、大理石、农林产品等资源优势,扶持发展电力、电池、造纸、重钙粉、酒业、农林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营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壮大发展后劲。

    3、加快工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基地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聚集的平台。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发挥地处泛珠三角东部交通要道,北依内陆,南靠沿海,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省产业转移政策和广州南沙区与我县对口挂扶的机遇,集中力量重点抓好金城、油坑等工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工业基地汇集,尤其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我县。同时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设备、新材料等发展快、空间大的潜力产业发展,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二)做优农业,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五大基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鼓励兴办股份制、合作制大型种养场,建立区域化、专业化、科学化禽畜养殖基地,提高农业增加值。205国道沿线镇重点建设好蔬菜、禽蛋、水产、花卉等商品生产基地。山区镇大力发展林业、优质果、烤烟、茶叶、大力发展畜牧业,以短养长,促进农牧业良性生态循环,从而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大农业体系。未来五年,重点发展五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一是以水果、茶叶、蔬菜、超级稻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二是以瘦肉型猪、山地鸡、奶山羊、特色鱼为主的畜牧水产养殖基地;三是以优质烟为主的烤烟生产基地;四是以竹、木为主的林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五是南药生产与加工基地。未来五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5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50%以上。

2、强化农村规划建设。加快规划进村,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的建设和管理体系,把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特别是城市功能扩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整体同步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绿满蕉岭”和农村小康环保活动,积极创建生态文明镇、村,重点要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推广沼气利用等工作,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处理,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改变农村面貌。同时,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未来五年,重点把新铺、广福两个中心镇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各具特色、辐射力较强的小城镇,成为国道沿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3、搞好农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联合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部门,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适应能力。以创建文明镇、村和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和谐平安农村。

    (三)做活旅游,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我县自然、社会、人文资源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激活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重点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全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旅游业。抓住蕉岭县被评为“省林业生态县”、“文化先进县”的契机,挖掘、整合、利用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打好生态牌,念活山水经,着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抓好“一区三线”建设。一区,即加快长潭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长潭旅游区的开发,引导发展客家民俗文化村、宗教文化区、水上娱乐项目、旅游购物区等景点项目,把长潭风景区建成集旅游、文化、观赏、娱乐、购物、度假、(疗养)等功能于一体,设施配套的国家“AAA”级优秀旅游区。三线,即西线:以山水风光、田园风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度假休闲、爱国主义教育定位,加快开辟徐溪昂天塘茶园、谢晋元故居、河西狩猎场、开天乐园、文福古塔、丘逢甲故居等西线游;东线:以森林旅游定位,加快开辟兴化寺、龙潭飞瀑、尖峰笔、皇佑笔、金山笔、石寨土楼等东线游;石窟河景观线重点抓好滨江公园、水上乐园、百里画廊等景点的规划建设,打造“石窟河风光”画卷。

    2、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按照政治平等、政策优惠、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我县民营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民营经济要以超常规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大力发展壮大带农型、就业型、科技型、外向型和特色型民营企业。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清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藏富于民,加快民间资本积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加快以家庭型为基础向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走网络营销发展之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严肃查处对民营企业索、拿、卡、要等不良行为,全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民营经济要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心骨”。

    3、建立一批综合购物中心。规划建设一大批家电、服装、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4、培育和壮大服务业。支持发展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规范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传统流通、运输资源,加快形成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改造提升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修理装配、商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行连锁经营、超市经营、网上销售,推动行业内部的兼并与联合,积极创建大、强、优服务企业。全面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业主自治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尽快兴旺起来。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组建社会服务公司、社区服务公司等,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做大城镇,打造发展平台。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十一五”期间,要顺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1、建设花园式生态城市。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森林围城、河水绕城、公园遍城”的理念,充分依托蕉城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围绕县城水系,完善石窟河蕉城段、溪峰河一河两岸和长潭东干渠蕉城段的堤路街改造,实施环东河综合整治工程,构建县城新的河滨景观轴和群众休闲风景线;围绕县城交通,完善县城道路网络,精心打造城市地标式景观带;围绕人居环境,完善县城公园、广场、医院、学校等市政公共设施,增强城市整体功能,精心描绘“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花园式生态城市发展蓝图。大胆创新市场化、社会化经营城市的思路,通过采取产权、使用权、经营权和冠名权的转让、拍卖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县城建设,促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力争把县城建设成为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左右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交通畅通、卫生整洁、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山城,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提供良好载体。

    2、搞活城镇经营。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城镇经营机制,盘活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加大对土地的征用、收购、储备和包装,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大力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的二级房地产市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立足“以地生财,以地养城”,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逐步放开城镇经营性及自然垄断型基础设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竞争性的经营方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渡的格局。加强城镇管理。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管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新路。重点整治脏乱差、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积极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等系列活动,塑造优美、舒适、文明的城镇形象。

    (五)做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并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省加快出省通道、能源和内河航运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机遇;加快我县交通、水利、电力、城镇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1、构筑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1)公路建设方面: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省道建设为重点,地方公路为主体,促进高等级公路和地方公路的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实现蕉岭境内“半小时生活圈”的构想,使交通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5亿元,新建公路225.8公里,改造公路202.2公里。重点是协助抓好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建设和205国道蕉岭段升级改造、省道S332线黄坑段改造等一批国、省道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抓好世纪大桥、白马大桥和城区西外环一级公路建设;抓好荷树岗至同福、长东至福建下坝、石峰至平远差干、蕉城至步上四条二级公路建设,完成“一个中心,四线辐射”工程;全面实现镇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

    (2)内河航运方面:充分发挥长潭库区和石窟河水运优势和潜力,配套建设港口码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路交通建设。重点项目有:长潭港口、新铺港口建设工程;石窟河艾坝、荣春、神岗、塔子、同福、白马、西山码头更新改造工程。

    (3)铁路方面:力争把梅州—上杭铁路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争取梅州—上杭铁路蕉岭段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解决出县货物的铁路运输通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我县工业产品特别是水泥竞争力。

    2、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计划总投资8亿元。继续完善和巩固石窟河堤围,重点做好石窟河蕉城防洪堤副堤和石窟河蕉岭段支流重点地段堤围32公里加固改造建设,同时,对北礤河、南礤河、高思河、广福河堤围,重点地段14公里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堤防水平。切实做好我县大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继续抓好我县节水灌溉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供水源地的保护建设,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水质需要。

    3、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省鼓励扶持山区发展小水电和改造城乡电网的机遇,抓好新上电站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抓好老电站的更新改造,努力增加装机容量,增大发电总量。积极推进重点电力项目的建设进度,继续抓好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优化城乡电网结构;抓好电网调度自动化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区域性电网,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建设高速安全的现代化通信网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统一标准、互连互通”的原则,加快发展有线和无线宽带及增值业务,并努力实现农村的电信普及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解决信息滞后状况。整合全县信息网络资源,健全县、镇两级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

    5、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大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投入,加强对防洪体系、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区、矿区塌陷区的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灾害救助工作,完善灾害救助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活动,促进社会捐助制度建设,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建立健全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疫情以及社会治安、交通、人防等专业监测系统和情报信息系统,加强通信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实现应急部门间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建立灾害、灾情和突发事件预警、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整合现有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起纵向和横向机构相结合的综合协调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

    (六)加大生态蕉岭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按照“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全面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林地和耕地资源,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落实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对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实行严格控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山地、林地不准乱砍乱伐,不准再建新的采石场,对已关闭的采石场要恢复绿化,加大力度控制山坟抢占林地的现象。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逐步改造现有山林的单一树种,广种阔叶林,形成混交林,更好地发挥山林的生态功能。

    2、提高绿化覆盖率。继续开展“绿满蕉岭”大行动,着力抓好主要道路、镇村周围、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重点地区绿化工作,加大水土流失区、采矿区等的复绿整治,让广大城乡充满绿意;抓好县城周围5万亩纯松林改造,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继续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力争把皇佑笔市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继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确保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搞好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在资源开采上,对我县境内的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消耗资源上,加强对电力、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在废弃物产生上,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电力、煤炭、建材、造纸、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上,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系统。在社会消费上,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执行循环经济政策法规,探索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到2010年,初步形成我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到2020年形成完善健全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真正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级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防治农业污染。继续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七)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加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科学划分、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网上并联审批”和政务公开化。加强行政执法,以推行综合执法为重点,创新和完善执法方式,健全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许可权监督。

    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分配机制,建设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划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和部门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完善基本分配制度,探索实行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规则和办法。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制度;加大垄断行业企业工资分配的调节和监管力度。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建立健全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分配制度、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及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转制,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有资本不便退出的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企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经理人市场配置,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市场化。

    4、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以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宏观金融稳定、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为目标,切实加强司法环境、社会信用、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深化金融改革,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积极推进以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信用观念,规范信用中介行业发展,规范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提供社会化信用服务。

    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研究,及时了解掌握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明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项目建设实施方式,加快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6、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依法规范、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决策公开,保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有效。

    (八)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抓好蕉岭中学创建国家示范性高中工作,加快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建设步伐,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抓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举办高中阶段以上的非义务教育,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资、私人投资、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办学新格局;建立贫困家庭教育保障体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建立覆盖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资助制度,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多渠道、管理规范的扶贫助学基金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奖学金,资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大力推进人才强县工作。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蕉岭建成适合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创业、工作和生活的地区,为实施“四个县”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创业的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各类人才,借助外脑发展;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构建事业性和利益性双重激励的人才动力机制;进一步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户口自由迁徙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人才价值认同的社会环境,创建公正、公平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适宜创业的发展空间。构建现代公民道德体系,提升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抓住省加大扶持东西两翼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科学规划,采取政府投入、民间投入、社会捐助等形式,继续规划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夯实文化阵地基础。整合文艺团体、文化馆场、广播传媒三大文化资源,提高利用水平和使用效率,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办好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文明新风。着力打响具有蕉岭特色的“三大文化品牌”,即以继承和创新竹板歌艺术为主,打响客家艺术牌;以丘逢甲、谢晋元等人文资源的挖掘、整合为重点,打响客家名人牌;以客家民情风俗的挖掘、整合为重点,打响客家民俗牌。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4、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落实法律、法规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建设“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加快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方针,创造条件引进和新上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推进产学研结合,力争在优良品种推广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科技贡献率。

    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卫生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全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城镇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逐步形成医疗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公益性医疗机构与盈利性医疗机构合理分布,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适度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和医疗服务要素市场。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完善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建设,完善和引进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力争到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争取达到90%以上,城乡普及卫生保健服务,实现人人享有中级卫生保健目标。

    6、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行政手段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法治手段管理转变,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进和完善考核机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建立较为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务信息网络,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7、培育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培育和拓展市场。重点发展体育彩票、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市场,逐步形成以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项目较为齐全,管理规范的体育市场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产业,扶持体育事业发展,开发体育市场,提高全县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民健身水平,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

    (九)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蕉岭。

    1、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政府的一项重大责任。“十一五”期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工作,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使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根据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以培训为手段,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把城乡就业一体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城镇从业人员100%纳入养老保险、80%以上纳入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2、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加强国防动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保证粮食安全,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建立健全粮食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制,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预警救援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完善食品药品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产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有效的民意沟通、矛盾调处机制。注意倾听群众呼声,理顺群众情绪,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征用土地、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民工工资拖欠等热点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农村以村组为主、城市以社区为主、机关以单位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把矛盾纠纷调处、犯罪预防、法制教育等基础工作落到实处,打造“平安蕉岭”新形象。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文明法治社会。要以培育现代公民、造就现代文明、构造现代社会为核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在全县大力倡导“开拓、求实、拼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和生态文明村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我蕉岭、建设蕉岭等公益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取缔邪教,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村(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继续推进依法治县。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决策、执法和监督机制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大力营造文明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