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移动:助力农村信息化
来源:通信世界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编者按:

    随着信息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数字鸿沟”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中国数亿农民尽快使用上快捷的通信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能够借助信息化的翅膀奔向小康,尽快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通信运营企业如何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依然成为各大运营商正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广西移动作为广西通信业的领跑者,它的发展与成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代运营商是如何在服务“三农”与发展自己之间寻求结合点并获得成功的真实案例。

    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国际电信联盟呼吁各国早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重视农村通信发展,计划到2015年全球要实现“用信息技术把所有村庄连接起来,在每一个社区都设立信息连接站”的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以山地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总人口4800多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业人口,2004年GDP在全国排在第28位,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广西区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开展了边境建设大会战和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通信运营商的作用凸显,“经济要发展,信息要先行”,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铺建已成为通信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西移动适时介入,勇担重任,紧扣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大力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向社会展现了移动公司“做优秀企业公民,促和谐社会构建”的良好企业风范,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斥巨资助力“村村通”,凸显“优秀企业公民”本色

    广西移动自独立运营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精品网络,打造一流服务体系,助力消除移动通信“数字鸿沟”以缩短城乡差距。围绕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边境建设大会战及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等服务“三农”的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广西移动始终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公司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大在农村地区、边境地区、边远山区及沿海区域的通信建设和信息服务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如广西移动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德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所说:公司有责任为推动广西农业信息化,助力广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公司从2001年开始着手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并于2003年4月启动大规模农村通信建设项目。2004年公司投入网络通信建设资金达22亿元,其中仅进行乡镇和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就达9亿多元。到去年底广西移动已建成基站近6000个,目前中国移动网络信号已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全区14369个行政村覆盖了近12000个,并覆盖各主要旅游景区、高等级公路沿线、1595公里的沿海海岸及北部湾海域。2005年公司计划投入3亿多元用于县域以下区域通信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到年底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区95%以上的行政村,力争达到98%。陈德兴介绍,2005年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广西移动公司的“村通工程”基本任务是339个行政村的通信覆盖,挑战任务是470个,到7月底广西移动已完成覆盖470多个,完成挑战任务的100.8%。

    与网络覆盖同步,广西移动的客户服务也同时向农村辐射、延伸。陈德兴介绍,目前公司拥有1500多个客户服务厅,覆盖了全区所有的城市、县城和乡镇,公司11000名员工中有6000多人服务在县域以下网点,下一步公司将陆续在每个行政村设立服务点,推行“一村一员”的服务模式,实现与广大农村客户的零距离服务沟通,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

    开启农村致富路,渔民安全多保障

    广西移动投巨资建的覆盖山区、沿海地区农村的网络,给山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广大农民告别了没有通信的时代,开始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全新生活改变,并有效地整体推进了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使得过去“看龙王爷眼色,等潮水吃饭”的渔民不仅可以捕到更多的鱼,获得更多的收益,出海时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位于革命老区河池东兰县隘洞镇的纳坤村,曾是一个不通任何电话、不通陆路的偏远山寨。当地第一个用手机的村民韩建全说:“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需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船到镇里打电话。”为方便洽谈木材生意,他于2001年在全村率先买回了手机。可当时要打一个电话,需要爬一个多小时到对面的山头上打,因为当时的移动网络还没有铺设到纳坤村。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开展后,2003年10月,广西移动的通信基站建到了韩建全家对面的山头上,韩建全在家就可随时用手机联系木材买家,木材的销售量也由过去的每年4~50方增加到现在的100多方。如今,韩建全一家4口就拥有3部手机,经常单独在家的老人也有1部手机。村支书韩代平告诉记者,自从建起移动通信基站以来,这个有2300多人450户人家的山区村庄已有500多人有了手机。不少还没有手机的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很快购买手机,以方便和外面的联系。

    有“天下第一弄”之称的国家级贫困乡——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是全国闻名的贫苦大石山乡,素有“石山王国之称”。人均耕地0.25亩,年人均产粮不到120公斤,整个乡镇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6万元,贫困情况可想而知。七百弄地形复杂,信息闭塞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难题,通信光缆进不来,农产品销路信息稀少。广西移动拉了50多公里的光缆,于2004年5月26日建好了七百弄乡基站,并开通了移动电话,为这个偏僻山区与外界的交流注入了一股新鲜强劲的力量。一位在市场开门店卖日用品的居民告诉记者,过去没有手机时每次夫妻两个要开着大卡车到很远的山外进货,一来一回就要一整天,现在只需一个电话,山外的客商就会把需要的货运到家里来,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和人力,也减少了山路开车的风险。记者看到他家门口停着一辆原来用来进货的卡车,现在基本成了摆设。不仅如此,移动电话开通后,七百弄这条有名的地貌旅游线也开始逐渐兴旺起来,游客越来越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招商引资的环境。最近,山外一个客商两次到七百弄考察,决定在这个“世界喀斯特地貌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建旅游基础设施,总投资达450万元。

    这只是移动通信网络向河池农村延伸,带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河池村屯网络覆盖相比广西其他经济发达区域尚有很大的距离,通信建设成本大,回收期长。广西移动河池公司总经理范总告诉记者,广西移动这几年积极配合自治区东巴凤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的实施,加大了对河池山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通信建设力度,在河池山乡建起了不亚于其他发达地方的移动通信网络和服务体系:至今年上半年,网络无缝覆盖河池市县城以上城市,全覆盖高等级公路及全市所有乡镇,覆盖85%的铁路沿线和73.8%的行政村,全市通移动电话的行政村达1200多个。2005年,根据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村通”工作部署,公司把“村通”工作重点放在了河池,并成立了“村通”工程工作小组,将让更多的山区人民享受到现代便捷的移动通信服务。下一步广西移动河池公司将根据区公司的统一部署,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向山区群众提供针对性强,且经济、快捷的种养技术信息和农产品产销等信息。

    对此,曾任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多年的河池市市长杨才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广西移动“在拓展业务发展的同时牢记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宗旨,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农村的农民服务,重视硬件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而且做得比较好,成为几家运营公司中的一面旗帜,为河池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北景是河池市大化县另一个比较偏僻的乡,过去由于没有经验和通信落后,这里的库区移民养出来的鱼要么没销路,要么廉价出售,当地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2003年10月,广西移动在北景乡和山脚村建起两个基站后,这里的渔业生产得到彻底改变。现在,从山脚村到北景街,这一路程的水面可开发的水域几乎都建成了库叉或网箱。那色村搞渔业加工的覃剑云村长说,这两年来库叉或网箱的增加比之前10年的总和还多,这里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养鱼,市场鱼价也由原来的每斤1元多增到3元多不等。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移动电话的开通。目前,这里几乎家家用上了手机。村民随时与外面商人联系,鱼一打捞上来就有专车运走,鱼的存活率提高了,销售范围也广了。

    广西移动公司的人员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今年3月5日当天晴空万里,可正出海打鱼的北海渔民许松本的手机收到一条天气变化的短信:“北部湾海面今夜10时左右,东北风5~6级。”这样的风,许松本的小马力渔船根本无法消受。于是他决定返还。3小时后,大风骤起,海面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而此时,100多艘出海打鱼的渔船经过两个多小时充裕的返程时间,已进入内港避风,200多渔民安然避险。

    “如果没有中国移动提供给我们的天气信息,真不知道今天还能不能同你们在这里聊天。”渔民许松本在5月份接受其他媒体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心有余悸。

    许松本的家就在全国著名的渔场北部湾渔场近岸的营盘镇。记者在广西沿海采访时了解到,像许松本这样的事例在北海、钦州、防城港都有不少。北海的渔民告诉记者,除了气象短信让渔民出海更安全外,手机带给渔民的好处用处还有很多,在移动网络没有全面覆盖之前,当地多数渔民使用对讲机,通话质量差,现在有了手机,不仅出海捕鱼安全了,市场销路也打开了,在海上只要一个电话,不等上岸船舱里的鱼就已经有了买家。

    据了解,在移动通信发展先行一步的北海,除了网络覆盖和服务体系实现“村村通”,搭建农业、渔业服务信息平台等外,2003年广西移动还投入巨资,通过专项的“海面覆盖”工程,在北海、钦州、防城1595多公里的海岸沿线建立了85个基站、180个小区,开通5个远程海面覆盖基站,实现了北海、钦州、防城3地沿海10公里范围内无缝覆盖,海面覆盖最远能达到130公里以上,整个海岸线的平均覆盖达50公里以上,远远高于其他网络的覆盖距离。2004年公司开通了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及GPRS数据传输技术的实时定位系统。2004年8月,远洋通信技术——单边带系统投入使用,极大地保障了远离海岸作业的渔民安全系数。广西移动北海公司目前已免费为20多艘大鱼船安装了单边带系统,为广西去南沙群岛海域捕鱼的鱼船与岸上联系提供了方便。

    畅想“双赢”,和谐发展

    虽然广西在全国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但广西移动公司的发展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近几年来广西移动的业绩发展突出,特别是近两年公司运营收入增幅连续超过20%,2004年在中国移动集团系统内运营收入增幅排名第5位。截至目前,广西移动共有用户800多万户,占广西的移动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市场的60%以上。在广西企业前50强中,广西移动位居前茅。2004年行风评议,广西移动客户满意度第一。从1999年至2004年,共向国家上缴税收达17亿多元,仅2004年就达5.6亿元,连续成为广西税收贡献的佼佼者。

    分析广西移动的电话用户组成比例我们就会发现,在广西移动的800多万户用户中,县域以下区域用户达66%。农村业务已成为广西移动发展的一个毋庸置疑的业务亮点,也已成为广西移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

    谈起农村市场的拓展之路,总经理陈德兴的一番话也让我们对广西移动致力于农村通信建设的做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陈德兴告诉记者,广西作为“三农”问题犹为突出和农村人口高达80%以上的省区,移动公司要想在其中有较大发展,必须把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切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移动企业“做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因此,广西移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围绕服务“三农”为主题发展移动通信,并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大了广大农民对中国移动通信品牌的深度认可,为移动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打造精品网络和一流的服务体系,切实帮助农民减少生产盲目性,增加农产品交易机会,帮助农民认清市场、进行规模生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陈德兴说,“比如我们联合政府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建立农业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直接向农民发送农业技术和市场等相关信息。另外,我们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建成空中信息农校等信息平台,向种养生产上下游的关联农户发送信息。为渔民增加海上天气预报的频率,提供渔业信息、海上定位服务;为一些农村用户提供劳务输出用工信息,等等,为农村客户

    创造更大价值”。陈德兴表示,目前这些农业信息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公司将逐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为广大农民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广西是多山地区,网络投入建设的投资很大,但回收期相对较慢,在问及企业如何在自身发展与支持社会发展方面寻找平衡时,陈德兴表示,公司一直注重以规模效益带动整体效益,以掌控服务成本和维护成本掌控发展成本。在这一原则下,兼顾区域的差异性、市场的差异性和客户需求的差异性,真正让每个客户都能享受到最好的网络和相应的服务,在实行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固然是企业的目标,但是企业也负有回报社会的责任。作为成长于广西的企业,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一直紧扣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博,助力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时刻关注和回报社会”,陈德兴同时说。

    据了解,广西移动在关注农村通信服务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广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捐资在都安县高岭镇建设了“中国移动定福学校”,组织员工捐资助学,还与广西教育厅联合举办了优秀乡村教师培训班、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等系列活动,助力提高广西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记者前去采访的隘洞镇纳坤村的更坡小学的操场也是由广西移动捐资兴建的。

    而针对目前广西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找到适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解决办法,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不能大量和廉价的获取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实际情况,陈德兴认为,要从根本上大面积地解决农业信息化问题,应当是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各地各部门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作为企业,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把自身的发展战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重点结合起来,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脉博,与地方经济共同成长,从而取得“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