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访中共湘潭市委书记彭宪法

  ■科学发展看湖南系列报道■本报记者王晓红王彧范思立

  湘潭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发展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90%。以国有工业为主,传统制造业经济结构使得湘潭工业在1990年代中后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国有工业的亏损面达80%以上,年亏损额达4亿元,且亏损期长达66个月,直到2000年7月,才实现国有工业整体扭亏为盈。走出低谷的湘潭工业,在历经7年“市场洗礼”后的今天,又将以何种姿态崛起?传统工业能否借道新型工业化图强?近日,中国经济时报“科学发展看湖南”报道组来到了湘潭,中共湘潭市委书记彭宪法就如何用新型工业化的新思维来提升传统工业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湘潭老工业基地面临发展瓶颈

  中国经济时报:湘潭老工业基地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彭宪法: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湘潭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得到了国家和湖南省的大力支持,曾有“小东北”之称。“一五”计划时期,湘潭被确定为全国23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安排在湖南的13个全国重点项目中,湘潭占了5个,其中湘潭电机厂、湖南铁合金厂属于国家156项重点骨干工程。“一五”时期,国家对湘潭工业投资额达9030万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18.9%。“二五”时期,国家继续扩大对湘潭工业的建设投入,共计资金56592万元,占全省工业投资21.7%。也就是说,“一五”、“二五”这10年中,国家对湘潭工业的投资超过了全省工业总投资的1/5,在长株潭三市中居首位。从而形成了湘潭市以机电、冶金、建材、纺织、化工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决定了湘潭市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中国经济时报:湘潭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有哪些?

  彭宪法:目前主要有5大因素困扰着湘潭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湘潭虽然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但是具有经济规模的并不多。而且冶金、机电、化工这三个湘潭市的支柱产业均为原材料加工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第二,企业装备陈旧。一些企业特别是原国有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加之自我发展能力弱,仍然面临着设备更新换代慢、设备新度系数低的难题。

  第三,国企改革滞后。前几年国家对国企改革采取“抓大放小”的思路,通过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性国有工业企业成功实现了“两个退出”,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困难企业的改制制约因素较多。

  第四,企业负担较重。由于自身积累不够,加上体制变革等原因,湘潭市工业企业历史包袱较重。

  第五,环境污染严重。湘潭是一个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城市,传统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90%。由于长期以来工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治理投入的不足,湘潭这座工业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其城市综合污染指数居全省前列,被列为全国酸雨污染防治城市。

  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国经济时报:湘潭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产业发展思路及重点产业有哪些?

  彭宪法:主要有3个方面的思路:一是加快发展主导产业——机电、冶金、新材料;二是扶植发展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纤纺织、建材、食品。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用新型工业化来开启湘潭工业大门?

  彭宪法: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湘潭市的新型工业化不能一味追“新”,片面强调发展所谓的“新产业”,而是要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强化制造业优势,走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第一,培育和衍生新兴产业。信息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对经济的巨大贡献,首先表现在它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形态,而是对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加以整合与放大,不断培育和催生出新型产业,或创新、改变、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形态。对我们湘潭这样的老工业城市和其他工业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言,信息化对产业的培育和衍生功能,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与提升,从产业的拓展和延伸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实时收集、高效流动、双向互动、全面交流平台,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并促进节能减排;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的数字化水平,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再造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在能源、环境危机日趋加剧,企业普遍进入微利时代后,企业生存发展不仅表现为成本竞争和产品质量竞争,而且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湘钢是我国钢铁行业500强国有企业之一,生产和管理流程十分复杂。过去,连企业最基础的管理,如巨额原材料采购和库存,是谁都很难说清的一笔糊涂账。自2001年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后,对采购、销售、财务及预算、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研发管理和投资项目管理等关键流程重新进行梳理与优化,使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全面管理和控制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产品交货期由90天缩短到20天,新产品开发效率提高了1.7倍,高附加值产品产值占总产量的70%以上。企业过去最头痛的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资金流管理,全部实现了由计算机终端直接监控。生产、管理流程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企业的生产力。湘钢的年生产能力登上了100万吨台阶,用了40年,但跃上600万吨台阶,只用了9年时间。

  中国经济时报:湘潭如何走出一条有自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信息化对湘潭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作用有哪些?

  彭宪法:湘潭1995年就提出了“强工富市”的战略,尽管这个战略在当时的进行中受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影响,没有起到很大的实际效果,但是我们把这个战略坚持了十几年,现在湘潭工业焕发了生机,所以省里新型工业化思路一提出,我们湘潭最敏感,湘潭实际上已经在做了。所以湘潭市的新型工业化就抓得比较主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您所理解的新型工业化是什么含义?

  彭宪法:新型工业化所说的“新” 是新在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特征又是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我们的传统工业与国外的差距是50-60年,但是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跟国外的差距只有6-8年,所以把信息技术跟传统的工业嫁接起来,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工业化发展的时间。新型工业化应该是以信息化为带动的工业化。在这样的思路下,湘潭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重点实施五个一百工程,要抓好6大产业集群:钢材压延加工产业集群、矿山产业装备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风力发电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

  中国经济时报:湘潭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改造传统工业上具有哪些比较优势?

  彭宪法:湘潭具有三大比较优势,第一是湘潭市的科技实力比较强。这是其他地市不能比的,湘潭这个地方大专院校多,科研院所多,国家级的大企业多,所以科技人员比重很大,我们每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比如全省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为30个人的话,那么湘潭至少就在60个人以上。

  第二是湘潭的交通优势。两条国道、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全部在湘潭交汇,包括湘江直通洞庭湖,构成了长株潭金三角地区。我们的经济半径都在1个小时之内,良好交通区位优势必然带动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所以说区位优势能够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三是产业技术基础优势。像湘潭电机,是我国机电行业的摇篮,建国以来为国家填补了几百项空白。所以说从劳动力、科技实力、交通区位、产业配套半径等方面来看,湘潭都具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