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试点项目的做法与体会
来源:echinagov 更新时间:2014-05-30
一、项目背景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如果把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比作建筑上的规划图,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那么信息资源规划就相当于建筑上的设计图,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属于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顶层设计。
    2004年以来,河北省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诸如如何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与共享;如何保证建设一个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应用系统;如何通过应用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省级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等问题。
    经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力求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进一步理清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需求,优化部门间业务流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系统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为政府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真正体现以信息化手段支持政府管理和体制创新。
    根据基础条件好、公众受益面大、急需先行的原则,选择了网上审批系统、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衡水市政府,进行信息资源规划试点。

  二、项目阶段和成果

    第一阶段(元月11日至2月4日),即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业务梳理和用户视图及数据流分析。通过业务梳理和分析,建立起由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构成的业务模型;通过对报表、单证等用户视图的登记和拆分,得到所涉及的数据项及其分布情况;通过对数据流的分析,得到业务与数据的关联关系,形成数据流程图。通过对输入、输出、存储等数据流的量化分析,得到对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设备的量化需求。
    第二阶段(2月21日至3月25日),即系统建模阶段。系统建模是需求分析的继续和定型,主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将在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可计算机化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用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表达出来,建立起功能模型,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对需求阶段得到的数据流程图、用户视图、数据项及其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类和规范化,按业务主题和业务需要建立起由主题数据库、基本表、数据元素集构成的数据模型,解决系统信息如何组织的问题;通过对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关联关系的分析,建立起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为共享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开发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阶段(3月26日-4月27日),即信息分类编码阶段。主要任务是数据元素规范化、信息分类编码和专项报告编制。利用数据元素规范化理论和方法,对基本表中的每一个数据元素进行分析、规范和一致性控制,数据模型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对数据元素内涵的分析,识别信息分类编码对象并进行适当分类,按照国际、国家、地方、企业的顺序,进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调研,对确需自己进行编码的对象,要制定编码规则、编制相应的代码表,并通过收集已有的编码标准,最终形成系统所需的完整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在完成信息资源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过程和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形成流程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环境建设、投资分析等五个专项报告。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三个应用系统一共建立了67个业务模型、11个功能模型、12个数据模型、12个体系结构模型、67个主题数据库,绘制了551张数据流程图,形成了2478个数据元素的标准、454个信息分类编码的标准、5398个用户视图的标准、472个数据库基本表的标准,编制了15个专项报告。评审专家组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河北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试点项目在全国省级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尚属首次,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总体成果科学、简明、实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技术与业务交互促动。本次试点工作体现了各部门业务人员的全面参与,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和参与,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子与政务“两张皮”的问题。首先,三个系统都成立了由业务负责人、业务代表、系统分析员组成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小组和若干职能域小组,明确需求分析阶段以业务人员为主,系统建模和信息分类编码以计算机人员为主,整个信息资源规划的过程是业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共同研讨、形成共识的过程。以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为例,一共有38位工作人员,成立了11个职能域小组,其中业务人员20人,计算机人员18人。其次,每个工作阶段都要请相关业务厅局的领导和业务主管,从业务需求角度的对工作成果进行复查和确认。网上审批系统涉及52个厅局830项行政许可事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电话、传真、邮件等多种方式,与52个厅局的业务负责人密切沟通,厅局领导要对本部门复查、确认的结果负责,所有确认资料都要签字盖章。可以说,这次信息资源规划的成果真实地反映了业务需求,为成功建立一个实用的应用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体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一是体现在工作过程中。三个系统在不同阶段,经常进行不同层次的交流和研讨,共享工作规范和工作经验。二是体现的成果应用上。试点工作开始前,将人口与人力资源系统制定的8类64项数据元素作为一个基础标准,输入到信息资源规划元库中,供三个系统引用。本次试点工作的成果,尤其是数据元素标准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不仅供三个系统共享,而且还将为新的应用系统提供引用支持。三是体现在对现有系统的整合上。通过对现有系统的分析,继承其合理可用之处,并对不足和缺位之处进行完善和补充。例如公共卫生着重对卫统报表系统和十多个疾病控制直报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继承。四是体现在数据环境搭建上。通过对公共信息需求和现有数据的分析,明确数据来源,构建共享数据库,以共建推动共享。例如网上审批系统分析出各部门需要共享的信息目录,涉及信息种类近300种。五是体现在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如公共卫生系统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提出,以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个子系统为基础,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提供支撑,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
    (三)坚持从实践出发与理性创新。一是在解决方案的选择上。大连圣达公司的信息资源规划工具在企业的应用广泛,但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较少,尤其是在省级层面解决跨部门、跨领域应用系统建设问题还是空白,有的专家提出异议。我们经过调研认为,能够满足应用系统建设和标准建设的基本需要,能够与我省信息共享体系相配套。所以,我们大胆选择,审慎试点。二是在组织方式上。本次试点虽只有三个系统,但涉及部门达50多个,为了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采取了集中时间、集中地点、业务技术互动的工作方式,60多个工作人员在统一软件平台支持下,按照统一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共同工作。三是在信息资源规划工具的完善上。针对政务应用的特殊性,对信息资源规划工具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比如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等标准按国家电子政务的有关标准规范进行了调整,在成果的体现方式上增加了XML、PDF等多种输出格式。四是在顶层设计的实践上。信息资源规划是基于信息工程方法论的、应用系统级别上的顶层设计,河北恰恰处于应用系统建设的阶段,试点工作针对性强。虽不能全面反映顶层设计的所有含义,但在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以及应用标准的建立上,在全国也都是第一次实践意义上的尝试和探索。

   四、几点体会

    (一)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资源规划中的业务梳理和信息需求分析,发现了现有职责设置及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水产业务中,发现我省缺少对水产养殖对象的检疫检验,如鱼、虾、蟹、贝等,在养殖上存在疫病爆发的风险,在百姓餐饮过程中存在感染危险。省疾病控制中心发现内部处室在职能设置上有缺位和错位现象,许多调查表格出现信息采集重复和不合理设置,下一步要利用这次规划的成果,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内部处室设置,设计合理的管理表格,实现高效的业务管理。这次试点工作,使我们真正体会到,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驱动器。
    (二)量化分析是应用系统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通过对用户视图输入、输出流的量化分析和统计,可以得出对网络带宽、处理能力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存储型用户视图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基本表字段数、记录数的估计,可以得出对存储设备的阶段性需求;通过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的分析,可以得出开发软件的大概费用。因此,在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比较完整的投资分析报告,使我们在设备选型、软件开发等方面有了科学的投资依据,做到心中有数,不再受IT厂商的鼓动,而影响投资决策。
    (三)信息资源规划是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建设的实用手段。标准建设尤其是应用标准,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的关键,但由于缺乏实用的方法,大家对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建设都感到难度很大、无从下手。这次试点使我们切身感到,信息资源规划的过程就是标准建立的过程。信息资源规划工具集成了需求分析、系统建模、信息分类编码等三个阶段的标准、规范和方法步骤,通过使用统一的工具软件,按照统一的步骤和任务安排,引导工作人员在不同阶段执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化建设贯穿于信息资源规划的全过程。通过本次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形成了一套由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组成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以及数据交换标准和规范表达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作者系河北省政府信息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