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决定EAI的成败
来源:博客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怎样从过去单一部门的应用上升到企业级的应用,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业务自动化并帮助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为了迎接这样的挑战,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从过去以技术为导向的单一应用系统开发模式转向从企业整体需求出发、以业务为导向的模式中来,既要考虑企业目前单一部门单一业务的需求,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企业CIO们必需把目光从过去单一部门的业务应用转到企业级的全面规划上来。在这一挑战面前,怎样吸取前人的经验,不走欧美企业走过的弯路,让中国的IT建设用最短的时间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是值得探讨的。麒麟远创以其前瞻性的集成理念,开发了世界领先的集成平台BusinessWare,并被全球500多家大企业和政府所采用。在此,我们与大家分享我们对集成的看法,以期借此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发展。

 

集成理念是成功的关键

 

要想成功地实现应用集成,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集成理念:集成的目的是建立企业架构,让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顺畅地流转。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建立IT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用IT技术支持业务运作,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信息孤岛"的完美IT系统。

 

一个企业要实现其客户资料在多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同步是为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同时实现保证企业的营收目标;企业总裁要一个"总裁驾驶仓"是为了及时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决策。这才是我们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动力。但是,仅仅这样解决"信息孤岛"还不够,IT技术必须容入企业的生产过程才能真正起到支持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例如,一个客户购买一个电信服务,是要先交费后开通服务,还是先开通服务后交费?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不同公司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也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公司对不同客户也可能是不一样的。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而是一个灵活业务流程集成的问题。

 

集成技术的核心是业务流程管理。今天,业务流程管理是每一个行业都在关心的问题,它广泛应用在金融、电信、能源、制造、政府和保险等行业。例如,银行的渠道整合需要灵活的服务重组,从低利润的核心业务托展到其他业务更需要业务流程管理;电信服务的开通和故障维护也离不开业务流程管理;制造业的定单和生产管理同样离不开业务流程管理。

 

集成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集成是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从而使IT起到支持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应用集成(EAI/BPI)技术。

 

集成规划是成功的保证

 

与欧美等国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IT应用系统相对较少;二是现有IT系统比较落后且集成度不高。这既是不足也是优势,因为这使我们可以避免走欧美企业"先开发,后集成"的老路,在IT项目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集成规划问题,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为企业信息的共享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

 

对企业来说,采用某项技术并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要看这项技术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解决什么问题。从业务的角度来规划集成,不仅可以解决现存的"信息孤岛"问题,还可以防止今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由于任何一个系统的开发都有其所处年代的局限性,今天新开发的系统也可能成为明天的"信息孤岛",因此企业架构师和CIO要考虑的问题不应该仅仅是某些业务信息的同步问题,而应该是如何构建企业IT系统,使其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具备实现信息同步的能力。

 

流程的问题也是一样的,跨应用的流程集成问题是必须考虑的,它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把现有的几个系统流程串起来,而是要提供一个灵活的流程集成机制。

 

作为一个企业架构师和CIO,必须根据企业现在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把不同的应用划分出来,并规划一个集成平台把它们灵活地连接起来,在做到全局流程管理与监控的同时,提供将来灵活变化的空间。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企业架构,在这一架构中,原有的应用系统能够无缝地嵌入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各部门的业务流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供应链上下级之间的业务流程都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企业架构要结合企业内部流程重组的需要,按照全局的业务流程,整合这些数据与应用,使其按照业务的驱动在各应用、各部门之间流转,实现应用间的协同、部门的协同以及全企业范围的整体协同与自动化,从而使IT应用顺应业务需要,并为业务流程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企业架构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与数量众多的商业伙伴、上下游企业及上下级企业之间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通过B2B集成来实现彼此间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与协同。

 

不仅如此,企业架构还应具有强大的自适应能力。企业架构不是固化、僵化的,而是开放、可伸缩、可扩展、能够 "与时俱进"的。当企业在监控和分析流程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些流程的瓶颈和问题,并随之需要改进和完善流程时;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企业架构能提供快速、轻易地改变流程的机制与能力,使IT化的流程能够及时顺应真实的企业业务流程,满足企业业务需要。

有了这样的企业平台,用户就可以按照既定的步骤,从顶层的业务逻辑入手,逐步深入下去,最终实现应用集成的目标。

 

 

集成技术是成功的武器

       

有了正确的集成理念和规划,下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采用有效的集成武器--集成平台。

对企业来说,选择集成武器时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是选择一个中间件产品自己从底层开始写代码集成,还是选用一个成熟的集成平台?如果你已经有了正确的集成理念和明确的集成规划,那么你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很清楚,那就是选择一个以流程集成为核心的集成平台。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中间件只能解决具体应用的开发问题,集成平台才能从业务层面完成企业应用集成。

 

那么,中间件与集成平台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别?

       

中间件这一概念是在应用架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三层(3-Tiers)或多层(n-Tiers)结构应运而生的。在三层或多层结构出现之前,应用通常采用两层结构,即客户/表示层和服务器/数据层。为了解决交易问题、应用逻辑共用问题和松偶合问题,在客户/表示层和服务器/数据层之间引进了中间层,这就是中间件。通常,中间件分为交易中间件、应用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它们保证了系统的异构性、扩展性和分布运行的可行性,但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具体应用的实现。

       

集成技术(EAI/BPI)则不同,它所关心的不是具体应用开发的问题,而是如何把一个企业的各种应用集成为一体,解决部门与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的协同和自动化问题。虽然集成技术是在消息中间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早已远远超出了消息中间件的范畴,而是像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一样,成为一个企业或政府机构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架构师和CIO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一代EAI技术的特点是利用可靠的消息中间件、丰富的连接与转换技术及全面的元数据(META DATA)管理与应用能力,解决了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的问题,同时也使得企业的IT系统容易维护与管理,为企业节省了IT花费。但这种EAI技术所解决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数据层面,而不是业务层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以及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对应用集成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局限于信息集成的第一代EAI技术很难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处理、管理和监控,因此,基于业务流程管理/集成(BPM/BPI)的第二代EAI技术应运而生。这一代EAI技术通过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分析管理,可以满足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需求,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顺畅企业内外的数据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第二代EAI技术是当前集成技术发展的主流。  

 

目前,EAI技术正向第三代集成技术演变,这就是"预制集成",它根据不同行业集成技术的特点,推出基于行业的预建构集成包,预先解决行业共性的问题,从而缩短EAI项目开发周期。预制集成产品的关键点在于它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在产品化的同时,企业又能基于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灵活的配置和扩展。

 

从中间件和集成技术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集成问题不是中间件可以解决的。只有以流程集成为核心的企业应用集成(EAI/BPI)平台才是解决企业集成问题的有效武器。麒麟远创的BusinessWare集成平台正是这样一种平台,在过去近十年中,全球近500家大型公司成功使用的结果充分展示了正确的集成理念所带来的集成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