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中宁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言
    “十五”时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显著加快了中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我县下一阶段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规划由《纲要》和重大课题、专项规划组成。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区、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十五”时期的回顾与总结
    “十五”时期,全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第一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8286元,比2000年增加3239元,年均增长10.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9∶29.0∶36.1调整为23.3∶38.9∶37.8。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6.8%,年均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78.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6.0倍。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315万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23.2%,年均增长22.3%,高于预期目标5.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宁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培植了粮油、枸杞、畜牧、林果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以宁夏红集团、早康公司、赢嘉公司、国祥公司、恒兴公司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了一大批流通队伍,产品销售到全国127个大中城市。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引黄灌区节水改造、防洪防汛、人畜饮水、生态移民、农村沼气、扶贫开发、封山禁牧、畜禽改良、养畜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压砂西瓜等项目。“十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2.5%,年均增长6.2%,农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4.3%,年均增长4.9%。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县属)达到46.4万亩,总产量达到1.84亿公斤;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11.5万亩,总产量达到2.2万吨;红枣种植面积发展到4.1万亩,总产量达800万公斤;生猪、羊只、奶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1.7万头、49万只、8240头和162.4万只;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万亩,围栏80万亩,禁牧316.8万亩,饲草种植10万亩,压砂17.2万亩。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
    第三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十五”期间,规划建设了石空、宁新工业园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家;培育壮大了以中宁电厂、秦毅集团、宁夏红集团、兴尔泰公司、中宁赛马水泥公司、瀛海建材集团等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实施了中宁电厂、中宁铝厂扩建,完成了中宁赛马、瀛海干法水泥旋窑技改,新上了金属镁、电石、碳化硅、铁合金、玉米淀粉深加工和枸杞系列产品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形成了年发电50亿度、电解铝2.65万吨、煤碳40万吨、水泥140万吨、电石10万吨、碳化硅5万吨、玉米淀粉加工12万吨、枸杞酒2.5万吨等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1.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7.3%,年均增长22.4%,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0.6%提高到26.7%。基本形成了以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
    第四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大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确立了“一城三区,两扩一改,促东活西,三区联动”的思路。调整修编了“中宁县县城总体规划”。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旧城改造明显加快,新区开发稳步推进。五年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40个,完成投资12.5亿元。打通、新建、改造了新南街、平安街、裕民街、滨河路等20条道路;开发建设了振兴小区、红苑小区、世纪花园、枸杞花园等13个住宅小区;完成了行政中心、宁安镇等办公楼建设;建成了百隆商厦、红宝商贸中心、恒大酒店等一批商品零售、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经营设施;建成了人民广场、富康广场、南河子公园等一批展示城市形象的绿化、美化工程;城市道路、供热、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六纵五横、一城三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5平方公里拓展到10.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8%。配合自治区建成了石中、中郝高速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401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川区村村通硬化路、通公交车的目标。重点抓了鸣沙、恩和、白马、大战场等集镇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6亿元,新增集镇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硬化乡村道路、巷道200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线32公里,新建、翻建砖木砖混农房12000户,深入开展了农村大环境综合治理。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第五节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破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革形式,基本上从县属工业经济领域退出;县乡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编制分别减少了20%和16%,乡镇撤并率达56%;新接交了喊叫水乡;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实行了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乡财县管、政府统一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改革措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兑现了“五补一免”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水费、土地征用制度、城乡户籍制度、教育收费制度、住房公积金、公费医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项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成功举办了五届枸杞节,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42个,引进资金达5.7亿元,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第六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7元,年均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17元,年均增长13.6%。农村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重有“九五”末的60%提高到7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26平方米。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7.4亿元,年均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8.3%。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0%和9.7%。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农村制度性救助应救尽救。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中宁一中,翻建、扩建、改造了15所中小学危房,建筑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新建了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和关帝、鸣沙等乡镇卫生院,添置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服务,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预防和救治体系。邮政网络全面覆盖,通信容量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基本扫除了自然村盲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县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5.68%,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7.94‰。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了节庆文艺及社火调演、周末广场文艺、枸杞节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人均占有量较少,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较小,特色优势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自主创新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财政增收基础薄弱,刚性支出增多,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吃饭与建设的矛盾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城乡差距尤其是喊叫水地区的划入继续拉大,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特色经济带动战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财政实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构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新中宁。
    第二节发展目标
    1、“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43亿元,人均GDP达到1.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65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五年累计达到1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达到4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达到1.1万元。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1万人以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耕地;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现代化的优势骨干企业;普及、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改善城乡人民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生活条件;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力争跨入“西部百强县”,初步构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中宁。
    2、到2020年的远景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取得大的进展,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10亿元,人均GDP达3.2万元。城镇化率达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达到7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达到2万元。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农民教育、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农村居民享有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全区中上水平。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全面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建设目标。
    第三章“十一五”时期发展重点及战略措施
    第一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效益、优化结构为目标,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工业,打造亿元企业群、优势产业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向效益型转变,使之成为增加经济总量、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加快两大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7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发展到25家,过1亿元的企业发展到5家,过5亿元的企业发展到3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提高和升级。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8.5%。工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9.6%,工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1、做强四个支柱产业。
    (1)农副产品加工业: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培育集群化,经济链条循环化,增长方式现代化”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培育、壮大、做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循环链。一是围绕枸杞深加工,形成枸杞种植→干鲜果→枸杞产品产业链;二是围绕淀粉加工,形成玉米→淀粉→发酵产品→下游产品链;三是围绕乳制品加工,形成鲜奶→乳制品→饮料产业链;四是围绕猪牛羊肉加工,形成屠宰→肉类精深加工产业链;五是围绕果品加工,形成果品种植→加工→果品饮料产业链。加快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向现代大企业、大集团迈进。努力形成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
    (2)建材产业:在现有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达产达效、节能降耗、环保等手段,加快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造,提高水泥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发高强、轻质、低耗、多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建筑防水密封材料、耐火保温材料、塑钢材料、高等级石膏系列产品和水泥制品的生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3)新材料产业: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和重污染项目,重点放在改造、提升现有电解铝、金属镁、电石、碳化硅等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降耗、环保等先进技术装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铝电联营、铝型材、镁基合金、PVC、双氰氨、碳化硅微粉、硅锰合金等下游产品研制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按照循环经济联结原则,把铁合金、金属镁、镁合金、电石作为一个产业系统,利用相互间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培育两大工业产业循环链。一是铁合金→金属镁→镁合金→废渣→水泥产业链;二是电石→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业链。做大新材料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5亿元。
    (4)能源产业:依托煤炭资源,合理有序推进碱沟山矿区的开发,发展洗煤、发电、高载能等产品的加工循环链;依托中宁电厂,形成自治区重要的电力基地;加大各级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形成网架坚强、可靠性高、适度超前的输配电网,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力争到2010年,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2、加快建设两大工业园区。
    坚持“超前、集聚、配套”的原则,科学划分园区功能,合理布局,主要抓好宁新、石空工业园区建设。宁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新材料等产业,依托现有的宁夏红、恒兴、早康、杞乡、中宁赛马、瀛海公司等企业,吸引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石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冶金、煤炭、化工等产业,重点抓好秦毅集团、鑫力源公司、泰宁公司、兴尔泰公司等资源循环型工业的培育、壮大和发展。通过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使产业潜力得到最大发挥。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各具特色、互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平台。
    3、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体。“十一五”时期,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积极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品牌向我县转移;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参与区内外经济合作,推进资产并购和产业升级。大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重组,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县域经济领域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力争到2010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突破50亿元。
    第二节坚持“特色经济”带动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认真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各项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全面巩固提高农业基础地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效益”的原则,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加高附加值和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产品生产,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构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稳定粮油、做强枸杞、提升畜牧、大上果枣、发展瓜菜、扩大加工。重点建设粮油、枸杞、畜牧、红枣、苹果、硒砂瓜、蔬菜、水产八大生产基地;形成以引黄灌区优质稻麦、玉米、苏子为主的粮油产业带,以舟塔乡为核心区的枸杞产业带,以大战场等乡镇为主的草畜产业带,以石空、鸣沙、喊叫水等乡镇山坡地为主的优质红枣产业带,以喊叫水乡和其它沿山乡镇为主的硒砂瓜产业带。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凸现规模效益,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力争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年均增长7%左右。
    2、做强枸杞特色产业。
    牢固确立枸杞产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一项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工程,立足“十五”期间奠定的良好产业基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稳扩基地、提质增效,大上加工、促进转化,注重流通、扩大销售”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力促枸杞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国际化目标迈进。合理布局三大重点种植区域。一是核心区,建成舟塔、宁安高新技术示范区面积4.3万亩;二是辐射区,建成灌区其它乡镇规范化种植面积8.1万亩;三是新灌区,建成大战场、喊叫水节水示范种植面积2.6万亩。坚持规模化种植与产业化发展的理念,走绿色产品的路子,全面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快枸杞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新品种选育和更新换代,加强病虫害防治,积极投入制干设备、储藏设施,推广普及统防统治、太阳能烘干、节水控灌、测土施肥等新技术。采取以市场为依托、大户为龙头、中小户为补充、专卖店为重点的营销方式,加快完善流通体系建设。壮大营销队伍,成立公司和协会达150家,从业人员达1万人以上。通过组建营销集团、连锁店、物流配送等多种形式,创新营销策略,扩大营销空间,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占领国内市场,辐射全国各地,建立各种授权销售网点500个;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国际市场,建立企业自主经营的直销公司或代销商的销售网络,力争国际贸易额突破1亿元。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把“枸杞节”活动逐步推向国家级活动档次,扩大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运用国家对中宁枸杞证明注册、正宗原产地命名、产品质量标准、出口图谱标准等认证依据,依法加大打假防假力度,保护名牌的合法权益。组合中宁枸杞批发市场、中国枸杞商城,规范市场运行,配套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成国家级挂牌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的枸杞集散地。年交易吞吐量达4万吨,交易额达5亿元以上。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群,依托宁夏红集团、早康公司、国祥公司、杞乡生物公司等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促使枸杞酒系列产品加工生产能力达3万吨、枸杞原汁生产能力达0.5万吨、枸杞芽菜加工能力达0.4万吨,着力培育发展20家枸杞综合深加工企业,力争枸杞加工转化率达30%以上。到2010年,全县枸杞总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总产量达4万吨,产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来自枸杞的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元以上。
    3、大力提升农业基础产业。
    充分立足已形成的粮油、畜牧、果枣基地和龙头企业基础,进一步扩大规模,大力提升基础产业档次。粮油产业:稳定粮食生产。继续抓好中宁老灌区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新技术,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饲用玉米、淀粉玉米、小杂粮。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7亿公斤左右。畜牧产业:山区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主,结合围栏、禁牧等工程的实施,走种草、舍饲、圈养之路,积极引进良种牛羊,健全杂交良种和纯种繁育体系,建立草畜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灌区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秸秆资源,全面推行“三贮一化”技术,加快生猪、羊只、肉牛、奶牛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一五”末,优质牧草发展到10万亩,生猪、羊只、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60万只、2万头。果枣产业:依托恒兴、早康公司等果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果枣产业。在白马、石空、鸣沙、新堡、大战场、喊叫水等乡镇,建设5万亩苹果生产基地,总产量达到15万吨,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兼食用型红枣基地5.8万亩,红枣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达2万吨。瓜菜产业:着力建设硒砂瓜生态产业带,在喊叫水乡和白马、鸣沙、恩和等乡镇山地累计发展压砂瓜30万亩。以城郊集镇为主,发展优质蔬菜1.5万亩。培育瓜菜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村水电、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草原围栏、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突出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黄河整治四个重点,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引黄灌区水利改造配套工程、扬黄灌区更新改造工程、扬水灌区更新改造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防洪防汛工程、节水改造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土地整理和开发工程、马塘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工程。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解决全县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农村公益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项工程:一是在国家、自治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指导下,科学编制全县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二是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班车。三是电视、通讯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力争30%的村庄进入信息化、网络化,90%的农民能够收看到9套以上电视节目。四是“塞上农民新居工程”。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住房改造和环境整治,五年内对40个村庄进行整治,基本完成川区土坯房改造和山区危房翻建。农村卫生厕所达到50%。五是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太阳灶、沼气等多种农村清洁能源,争取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山区太阳能入户率达到50%。六是农民初级卫生保健工程。全县9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实施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把农村人口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提到战略的高度,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建立全县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加大喊叫水、大战场2乡48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力度,力争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促进山川协调发展。
    第三节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采取点轴发展战略,构建新的城镇体系结构。依托黄河、铁路、公路发展带,建立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集镇为节点,联络一般集镇的城镇格局,全面增强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坚持“一城三区,两扩一改,促东活西,三区联动”的思路,进一步修编完善“中宁县县城总体规划”。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稳步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将宁安西街道路向西延伸1公里,109国道向西移位,新开通一条西郊环城道路。新堡区向北打通团结路,向西打通镇西路,实施迎宾大道与卫宁公路连接;结合中太铁路中宁火车站建设带动周边建设。石空区以黄河大桥及两岸景观点黄河水上乐园、黄河文化城为纽带,加快南、北横路两侧开发和109沿线建设,加快与县城的对接。努力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县城人居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100个重点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主要项目有:扩建县城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新建新堡、石空供排水管网,扩建宁安东街、北街集中供热中心,新建新堡、石空集中供热中心,新建城市生活和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等10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打通、拓宽、硬化早春路、正大北路、利民街、育才中路、新市南街、丰安南街、团结路、宁新、石空工业园区道路等25条道路。新建枸杞花园东苑、新堡团结小区,扩建电厂小区,续建育才东苑、世纪花园小区等10个住宅开发小区。完善中宁一中建设,新建县城第九、第十小学,改造县医院住院部,新建中医院住院大楼,迁建妇幼保健站,新建老年服务中心、县城中心停车场、枸杞文化博物馆,续建南河子公园等35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实施平安东西街两侧、迎宾大道两侧、裕民街两侧、宁安东街北侧、育才南路两侧、北河子桥头北段两侧、宁安西街转盘周边、新堡镇西路两侧、滨河路两侧等20个开发和改造建设项目。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医疗垃圾处理率达到100%,集中联片供热率达到80%,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16平方公里,县城总人口增加到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2、加强集镇建设。
    认真搞好集镇规化,做到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按照优化城镇等级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三大体系,建成鸣沙、恩和、大战场、渠口农场四个二级地区中心集镇,白马、余丁、舟塔、喊叫水、长山头农场五个三级一般集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产业、形成特色”的原则,切实抓好集镇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集镇建设和管理,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依托特色优势,吸引一批相关企业和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带动人口和经济集聚。立足乡镇功能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加强大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0年,全县新增集镇建设面积33万平方米,铺设上、下水管线60公里,新增集镇供热面积6万平方米。
    3、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积极配合国家、自治区完成中太铁路、中盐高速公路、中迎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县、乡两级公路网络的建设,打通中宁黄河大桥至古城子段(县城新西环路),改建白土梁子路段,改扩建中宁至滚泉省道,续建大青路,新建石空中大路西段、马塘至王家庄等县乡道路。全县基本形成以国省道为主干线,以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县、乡两级公路为主,农村四级公路为脉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10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4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1800公里。逐步提高县、乡两级公路的技术等级,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强道路的养护管理,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第四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切实转变观念,把加快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从总体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制定并落实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矸石、粉煤灰、各种矿渣、废水、废气、废纸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培育起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到2010年,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0%提高到60%,逐步提高中水利用率,新型强体材料比重达到50%,散装水泥供应率达到20%以上。对高耗能、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行淘汰。
    2、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土地、矿产、草原等自然资源。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提高全社会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化矿产、油气资源管理,禁止非法开采。加强对林木、草原、荒山的保护,继续实施封山禁牧,推行舍饲圈养,制止滥砍、滥伐、滥垦。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
    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治污达标率;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发展“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广开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第五节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提高全民科技文化水平
    以科教强县为目标,以自我创新为动力,以开发人才资源为重点,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解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争取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开发引进先进技术20项,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5项;扶持壮大5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区内外知名品牌,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新材料、能源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全力提升主导产业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现代化水平。力争科技对工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达到60%。围绕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化,重点在特色优势产业上寻求新突破,力争科技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达到50%。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提高科普社会化服务程度;加快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扩大县城教育规模,按照自治区示范高中标准,完善中宁一中、中宁中学建设;完成中宁四中、中宁二小、四小、五小扩建,县城新增2所小学、4所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喊叫水乡“普九”步伐,完成大战场、喊叫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在每个乡镇建成1所示范性小学。到2010年,全县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3、加快推进人才强县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培养党政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广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各类实用人才。切实加强农村人才开发利用工作,重点抓好以乡、村、队三级干部为主体的农村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外出务工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继续推行机关公务员公开招考和干部竞争上岗,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立全方位吸纳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和奖励机制,引进、吸纳、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县创业或工作。争取五年内全县人才选拔机制基本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加强。
    第六节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1、深化改革。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要坚持积极进取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立配套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流转土地经营权。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新农村顺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推行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节水型社会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和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农民向县城和集镇有序转移。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的各种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对农业自然灾害和农村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努力增强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严格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数。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社会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努力构筑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重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各项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国有资本从市场竞争行业中整体退出。
    2、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中介服务组织。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非法传销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抓好农资、食品、教育、医疗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综合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积极开辟新兴市场。鼓励支持我县企业到境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方式,改善环境,落实政策,强化服务,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引大集团、大公司和区外企业来我县投资开发经营。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吸引优势企业到我县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旅游、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投资,推进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办好枸杞节。
    第七节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1、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公园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
    2、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医疗保健预防救治水平。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县级医院基本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所建设,实施合建共用,完善常用设备,提高服务能力,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加速推进农村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立有线电视数字技术新体系,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的宽带化、光缆化和双向改造,大力开发视频点播、数据传输、会议电视、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等增值业务。力争到2010年,90%的农民能够收看到9套以上电视节目,县城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达到40—60套,覆盖农村的无线数字节目达到9—27套。
    4、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持久的开展社区体育、乡村体育、企业体育、校园体育、老年体育、节庆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全面带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整体竞技体育水平。
    5、积极发展旅游业。
    立足石空大佛寺、鸣沙塔、牛首山寺庙群、长山头天湖、枸杞生态观光园、黄河文化城等资源风光特色,挖掘内涵,加大宣传,精心策划,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6、努力扩大就业。
    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积极支持发展能增加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推进多种形式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努力保持就业规范稳定增长。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和再就业指导。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巩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和管理,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收缴率,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加大社会救济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
    8、加强社区建设。
    合理规划社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阵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帮困扶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社区卫生等综合服务体系,建成社区医疗站、托儿所、幼儿园、老年活动站、文娱活动室、家政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加快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理顺社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多种职能机构互助互惠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力争到2010年,80%以上的社区建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文明社区。
    9、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决打击“两非”和溺弃女婴的违法行为。加快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按照标准配备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培育一批典型,加快带动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的婚育观。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现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1万人以内。
    10、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坚持打防结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黑恶势力,加大扫除“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净化社会风气。进一步完善“110”报警中心装备配置,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普及技防设施,深化基层“创安”活动,打造平安中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体制,依法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理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和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
    第八节全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必须坚持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中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
    1、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和健全基层民主建设。加快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五五”普法工作,不断增加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切实提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进一步开展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引导人们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良好风气。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的创建水平;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扶贫帮困助残”、“平安社区”活动,弘扬正气。实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文明目标。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强化监督服务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建立重大决策公开听证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杜绝公务员的行政不作为,建设法治政府。
    全县各族人民,要在县委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