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房山区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五”的回顾
  (一)“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1.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战胜了非典和禽流感等自然灾害。
  “十五”末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8亿元,年均递增16.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年均递增21.8%;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累计达到322.6亿元,年均递增35.8%;区域税收完成55.1亿元,年均递增19.7%;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3.6亿元,年均递增29.7%。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成效。“十五”期间,全面落实了“强二兴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二、三产业的总量继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1:68.2:26.7,初步实现了“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
  工业强区卓有成效,增长方式继续转变,工业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初步完成了水泥产品结构调整,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增长方式开始转变。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开始起步,首创轮胎、中旺食品等一些较大投资项目已建成投产,一些重大项目也正在筹建之中。
  第三产业水平提升,现代服务业开始起步,效益稳步提高。到2005年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1亿元,年均递增13.5%;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4亿元,年均递增21.4%;交通运输业营运收入和房地产业上缴税收逐年增长。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保持正常发展,高教园区和物流园区步入建设,现代服务业涌现出新型业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传统农业开始迈向现代农业。“十五”期间,以市场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基本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扶持磨盘柿、豆类、食用菌、特种养殖等产业,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2.城乡建设不断加强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十五”时期,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8亿元,加强了综合交通体系、能源供应体系和市政设施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化率明显提高,全区城市化率提高到45%,初步形成中心城、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四级城镇体系。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注重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形象和建设品位都有了较大改善。
  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五”时期,持续开展大规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环境指标明显好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林木覆盖率达到51.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1平方米。
  3.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投入10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4.5%,高考升学率达到75.0%。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远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累计实施科技项目400项(次),企业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
  全区卫生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新建改建卫生院、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3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1.4%。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三级卫生网络整体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计划生育率达到96%。
  文化文物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丰富。
  4.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开始向更加宽裕水平迈进。“十五”末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5.2元,年均递增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75.1元,年均递增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4.6亿元,年均递增14.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5%。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使2.5万人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新安置城镇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工作不断展开,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保覆盖面稳步提高。
  5.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强化
  围绕建设文明新房山,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全区人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新提升,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先进典型。坚持依法治区,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6.有效维护全区的社会稳定局面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高度重视社会矛盾凸显期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了《房山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高度重视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维护了全区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二)“十五”发展中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总量偏低
  区属经济整体素质不强,全区企业总数偏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对财政的贡献率偏低,人均地区(区属)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缺乏具有足够拉动力的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后劲不明显,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2.产业结构矛盾仍较突出
  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实质性转变,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替代作用还不明显,传统产业改造调整退出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劳动力结构调整在转型期的反作用力较大,就业难度增加,劳动力就业压力长期存在。
  3.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多元化投资尚未形成,社会民间投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还不活跃,区域整体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增长能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意识亟待加强。
  4.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对农村的投入偏少、政策倾斜力度不够,造成农村人居环境差、产业支撑不足,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城乡差距扩大问题还比较严重,解决“三农”问题难度依然很大。还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煤矿和非煤矿山关闭整顿、占地拆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5.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还较多,政府投资的规模及其拉动效应还较弱,现有公共设施服务平台效应不明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还应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都将阻碍未来房山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
  (一)新的历史时期
  1.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
  未来五年,房山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是房山人民生活水平向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迈进、加快构建和谐房山的重要时期。总体上看,我区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发展阶段上升到了新的起点,已进入加速期。“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会更快、要求也会更高。
  2.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期
  我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要素整合、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项工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区解决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出路所在。
  3.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建设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对改变我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统筹协调发展的进程影响巨大。作为农业人口大区,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创造新生活,将成为“十一五”时期解决我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和谐房山的重要切入点。
  4.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改革发展进程中又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并且错综复杂,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将成为我们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
  (二)发展机遇
  1.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为房山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工业布局调整也为房山工业经济发展和引进大企业创造了契机,同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也为房山今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的确定,为房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房山承接首都城区经济转移,发展高端产业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带动我区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2.城乡统筹的力度加大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目标,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城乡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将给作为农业大区的房山解决“三农”问题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3.首都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步关闭整合煤矿及非煤矿山企业,实施资源消耗型产业的战略性退出,为房山引进高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技术集约型的转变增添了动力。
  4.大型企业生产能力扩大
  “十一五”期间,燕化公司等一批大企业都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和开发新产品,这些举措将为房山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
  5.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建设,将增加房山基建规模,促进建筑建材业的发展,为房山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并将拉动区内经济总量的提高,同时北京筹办奥运,也为我们有效吸引生产要素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面临挑战
  1.经济结构不合理
  房山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传统落后增长方式,关联度差、集群性差的产业结构仍然是“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阻力。区属经济整体素质不强、总量不足,工业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层次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资源型经济改造、提升的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正处在攻坚阶段。
  2.城乡发展不平衡
  全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十一五”发展中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难度仍然很大。农村建设任务重、山区发展难度大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3.基础设施能力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度,突出反映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改造等方面投入不足,未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还有许多障碍和困难。
  4.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实施资源消耗型产业战略性退出后,搬迁人口生产、生活安置,结构调整转型期劳动力就业压力,都将会反作用于结构调整,巨大的就业压力必然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5.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型产业对生态环境已造成较大破坏,阻碍了旅游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新兴产业发展,影响整体形象和区域竞争力。实现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努力实现产业转移,是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6.政府管理机制创新面临挑战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和机制创新,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市场意识,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正确认识、合理应对,并努力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振兴“龙乡”经济、弘扬“龙乡”文化、富裕“龙乡”人民,以建设京冀区域枢纽、特色产业新区、山水文化名邑、宜居宜憩新城为目标,以建设工业强区、城市新区、旅游大区、文化名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区为重点,以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的思想观念。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入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观念,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进步,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从房山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新城、乡镇和农村的发展,统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可持续发展,注意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相互适应,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降低资源与环境代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坚持把握好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坚持发展带动调整,注重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调整推动发展,注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通过增长方式的明显转变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调整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3.坚持工业强区,推进全方位的开发开放
  坚持工业强区,加快工业发展,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发挥工业的龙头作用,增加工业总量,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坚持推进全方位的开发开放,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高端产业,大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增强工业企业的规模实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坚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整体活力。加快高新人才、技术和管理的引进,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优化升级。
  4.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改变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低量产出”的传统增长模式,实现“减量化、高效率、再利用、可循环”的良性增长模式。
  创建节约型社会,强化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中,努力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坚持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开展“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工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基点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利用好高教园区的科技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坚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政府管理
  改善政府管理,继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规范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认真解决好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二、“十一五”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  教文卫体和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房山新城、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更加宽裕的水平迈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438.5亿元,年均递增13%以上,人均达到54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区域税收年均递增13%以上;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五年累计450亿元,年均保持在90亿元左右。
  (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总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城市化率达到70%,年均递增五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员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以上。
  (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97.2元,年均递增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86.8元,年均递增8%以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18.9亿元,年均递增12.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
  (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林木覆盖率达到5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7平方米;
  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第三部分 总体战略和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战略
  根据区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建议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必须把握“一条主线”、实现“三个提升”、抓住“六个重点”的总体部署。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区各项工作,继续实施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谐房山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大生态保护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和开放事业。
  二、“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1.积极发展新型工业
  (1)工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发展技术集约型企业、关闭资源型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和现代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基地,培育石油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装备制造业、都市工业和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产业,建设长沟、窦店、大石窝、琉璃河、周口店、石楼六个农民就业产业基地。
  到2010年,初步形成北京西南新兴工业产业带,成为首都石油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区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430亿元,年均递增17.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12.5亿元。
  (2)产业基地建设
  建设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以燕山石化为主体,整合带动东流水开发区、房山科技工业园及燕房园、石楼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品,重构以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为特征的北京化工产业整体框架,建设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0年,建成产业链完整、集聚效应突出、环境优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建设要限制发展区域、鼓励技术提升。要制定园区项目准入标准,要做好项目的环境评价,对水源、空气造成污染的项目坚决不能上;要设立投资强度标准,进入基地的投资项目不得低于综合标准要求;要深入分析进入基地项目成长的可持续性,既可以解决近期就业,又能够长远发展的项目列入重点支持发展序列。
  石油化工新材料项目原则上不能越过大石河,其它园区不再承接此类项目。拟建项目、在建项目必须足额配套污染治理的投资,保证项目开工后不影响环境质量。
  建设新型建材基地。以窦店工业集中地为龙头,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形成相关产业簇群,实现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最终建设成为北京市级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产业生态示范区。
  建设六大新型建材基地和长阳建材专业市场、阎村建材综合市场。生产型项目要严格控制进入基地的标准,高耗能、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不能进入基地;附加值低,吨产品平均产值达不到要求的不能进入基地;进入基地的项目必须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成长性强、不消耗本地资源的新型建材业。
  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工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发挥资源优势与利用现代科技并举,传统建材产品要逐步缩小空间,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绿色的高新建材产品,实现房山区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以发展高端、高效工业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缓解就业压力。要充分利用区域内中央、市属企业机械制造的技术装备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瞄准国际和国内市场,开发现实和潜在市场;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品;通过工程配套、主配结合、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元经营、混合兼并等多种途径,促进优质资产向重点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采用集中、配套、转移的方式对现有企业进行调整,依靠引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加工机械、建筑机械、供电设施、农业机械、金属制品、基础件等产品的生产。
  (3)新型工业扶持重点
  发展都市工业。以带动就业为核心,提升和改善产业结构为目标,重点发展服装业和食品饮料加工业。服装业要以发展品牌服装为主,采用分散集团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树立房山服装业新的整体形象;食品饮料加工产业要以倡导绿色概念、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招商引资、构建产销体系为指导思想,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走农、工、科、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特色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冷冻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重点发展微波食品、功能食品及牛羊肉类加工、果汁饮料制造、食用菌深加工等行业。
  培育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依托首都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密集的优势,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药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制剂、生物工程药物及酶制剂、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品。重点发展中药及天然药物;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制药;发挥在酶制剂领域的生产和技术优势,促进产品升级和形成系列化;提高化学制药业的规模和实力;大力促进以医用材料为主的医疗器械的发展。
  (4)建筑和房地产业
  巩固建筑业发展。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实现产业资源的高位转移。逐步改变房山区建筑业在建筑市场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形象,不断扩大建筑业的产业领域,更多地向房地产、市政、建材、环保工程、能源调度工程等领域扩展,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建筑业在房山经济中继续发挥支柱作用。
  “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完成550亿元以上,开复工面积保持在4600万平方米以上(不含中铁建厂局)。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重点是以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为主,通过房地产开发,聚集城镇人口,加速城镇化进程。以良乡和城关为中心建设商品住宅项目,同时向周边城镇的平原地区拓展发展,在窦店、琉璃河、韩村河、长阳等地,以发展普通住宅为主,适度发展高档住宅。利用青龙湖镇、长沟镇的水资源优势和良好自然条件,重点布局旅游房地产和综合休闲娱乐项目。
  (5)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坚决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和那些污染严重、高消耗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实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做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异。
  (6)有序关闭整合矿山企业
  煤矿及非煤矿山企业逐步退出。对现有煤矿及非煤矿山企业实施逐步退出战略,逐步关闭整合非煤矿山企业。整合后的煤矿及非煤矿山企业要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变无序开采为有序开采。
  积极发展和培育替代产业。在山内发展特色种植、绿色养殖、民俗休闲旅游、生态修复、生态管护、农产品深加工等替代产业项目,在山外建设替代产业聚集地,重点发展都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200个以上替代产业项目,安排就业3.6万人。
  实施山区人口搬迁工程。充分利用对煤矿及非煤矿山调整的有利政策,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时机,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内迁”与“外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自由搬迁、合作搬迁、开发搬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分期分批完成山区搬迁工程。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扶植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提高流通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服务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金融业、保险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争取到2010年实现与北京市“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对接。
  (1)扶持传统服务业
  继续扶持餐饮、旅馆、修理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方便群众、增加从业人员收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积极发展流通业
  商业布局。加强政府管理与引导,限制商业短期开发行为。拓展商业就业市场,开拓流通渠道,注重流通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建成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商业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先导、宜居特征的现代新城区域流通服务体系。
  “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4.5%,保持商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构建生活服务与产业服务两大服务体系,构建新城区、中心镇、建制镇、山区乡四级流通规划网络。生活服务体系按照“5-26-260”布局,即:建设良乡拱辰商业中心街区等5个商业中心,配置窦店广场等14个社区商业中心,建设张坊等12个乡镇商业中心,在良乡、燕房城区布局140个社区便利点、在乡镇区域布局90个便利服务组团、设置30个旅游景点便利服务组团。产业服务方面,重点加快旅游配套设施、物流产业基地和建材批发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交易载体建设,做好工业区的产业服务配套。
  发展物流业。发展现代物流基地,既要从物流经营方式上准确定位,严格把握好对区财政的贡献率和就业的支持,也要从物流载体上准确定位,保证物流基地的快速成长、壮大,并使之与房山区的宜居新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抓好对物流基地硬件与软件管理,规范物流行业,发挥物流产业基地的聚集、扩散、辐射效应。为首都流通业提供物流支持平台,使之成为北京西南重要的流通节点,提高流通效率。
  利用良乡的地理和交通优势,重点建设良乡物流产业基地,独立设置流通加工区、货物储运区、商贸物流区、管理信息中心、园区综合办公区、市政公用设施区和配套住宅生活区等各类区域。
  (3)强化交通运输业
  完善北京西南公路货运枢纽体系,加快货物运输业的发展。完成包括集装箱拆装箱库、零担站房、储运货物仓库、停车场、集装箱堆场、装卸车场、装卸站台等在内的货运主枢纽建设,使货物运输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完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以轨道交通终点站为中心建设公交客运枢纽、出租调度站。
  (4)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按照“强化中心,打造龙头,建设两廊,开发一带”的新布局,强化房山新城(良乡)旅游集散中心的服务功能。打造青龙湖旅游发展新龙头,建设好南线亲水生态休闲度假走廊和北线野风奇趣休闲观光走廊,在良乡、长阳、琉璃河等小清河流域一带开发温泉及水域休闲产品。高起点打造“八大景区、五大产品”(八大景区包括青龙湖、石花洞、圣莲山、百花山-白草畔、十渡、云居寺、上方山、周口店,五大产品包括良乡(含长阳)温泉度假区、琉璃河休闲运动经济区、韩村河景村、长沟时尚水镇、大石窝旅游商品主题专业镇),进一步提升房山区作为“北京根祖、溶洞王国、山水秀地、温泉之乡”的特色旅游区形象。
  到2010年,接待游客达到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17亿元左右,为全区新增直接就业岗位1万个左右。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品牌锻造、精品培育、资源整合、产品提升、市场拓展等工作。启动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十渡风景名胜区、青龙湖景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为代表的龙头带动项目,以良乡(长阳)温泉娱乐度假区、石花洞风景区、云居寺景区、上方山景区、长沟镇龙泉湖景区、琉璃河温泉世界及生态古城等为代表的精品培育项目,以大石窝石雕艺术园、圣莲山景区、百花山景区为代表的提升完善项目以及农业观光旅游、工业科技旅游、商贸旅游、文化教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互动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态
  根据房山发展新城的功能定位,变资源密集型为资本密集型,变资本密集型为智本密集型的发展要求,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金融业、保险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态。
  充分利用高教园区内的特殊消费需求,建立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服务业。园区内商业配置按照“组–分”结构,在适当地区规划一条小型步行街或一个小型商业广场;在园区外,适当提高娱乐设施比例,增加能吸引年轻人的运动娱乐项目。
  3.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1)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减少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非农产业。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
  (2)农业基地和主导产业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结合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大力发展园区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特色农业、科普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形成磨盘柿、食用菌、豆类、民俗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奶牛、柴鸡、肉鸭、优质梨、干果、蜂产品六大特色产业基地。
  (3)农业重点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抓紧建设农业项目包括:鑫湖苑、龙门、三渡河、京源绿洲、大宁五个生态观光项目;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深加工、凯达恒业豆类产业园、琉璃河肉鸭产业化、雾岚山柿子酒加工厂、北京嘉能达食品有限公司和青龙湖庙耳岗食用菌菌棒加工厂六个加工农业建设项目;北京龙人绿业设施基地、北京神州绿普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长阳镇设施农业、大石窝镇南河村设施蔬菜基地、果品保鲜设施和尤家坟食用菌种植基地六个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山区民俗旅游示范村、山区巷道食用菌栽培、山区柴鸡生态养殖和蜂产业基地四个山区生态富民项目;水源地湿地保护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奶牛养殖协会和豆类互助合作保险项目及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治理项目。
  (4)推动农业综合改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加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地力质量不下降。
  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农产品的推广力度。
  (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积极稳妥、梯度推进,创新机制、建管并重”的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先导,科学编制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农村管理等内容,使农村环境变化与产业发展同步,农民素质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急功近利、不搞低水平分散建设。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选择,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着力教育和引导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不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
  因村制宜、突出特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村庄发展水平,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采取整体建设、局部改造、环境整治等方式,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等特色鲜明、格调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照搬照抄,不搞千篇一律。
  积极稳妥、梯度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村庄区位和发展阶段,尊重客观规律,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升级,思想上不急于求成,行动上有紧迫感。不举债、不攀比,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
  创新机制、建管并重。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庄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流于形式,不建形象工程。
  (2)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以“环境、生态、宜居、和谐”为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通过改造农村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向社区化、城镇化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中的初级、中级、较高级、高级四级标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高效的村庄建设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人居环境大为改观,社会事业较大发展,精神文明显著提高。
  (3)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重点培育基础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初步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村内道路改造,完善村庄路网体系。完善村庄供水设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优化村庄生态环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搞好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创建节能型新村。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消除农村安全隐患。
  (4)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2.加快发展房山新城
  (1)房山新城功能定位
  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以发展新城建设为目标,坚持新城发展功能定位。
  房山是北京西南面向区域发展的经济重心,要建设成为集聚新型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北京城市发展新区;
  房山的产业定位是首都经济圈重要的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物流基地;
  房山要建成北京大都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区和绿色生态保护区;
  房山作为北京西南的生命线,要保证首都水、电、气供应通道安全。
  (2)房山新城空间布局
  要形成不同发展导向的三大生态功能分区:
  高山生态保育区–– 以生态保育为主,适度发展旅游业;
  低山生态建设区–– 以生态恢复为主,发展新型都市工业、都市农业和旅游业;
  平原生态协调区–– 是在协调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的重点。
  要坚持两核、两带、三廊的空间发展:
  两核–– 良乡组团和燕房组团,作为区域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客运枢纽。
  两带–– 山前发展带,作为绿色人居、绿色加工产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的主要发展地区;平原发展带,作为绿色农业、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地区。
  三廊–– 南线亲水生态休闲走廊、北线野风奇趣休闲走廊和永定河与小清河温泉休闲度假走廊。
  (3)城镇体系建设
  房山城镇体系由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构成。新城包括良乡组团和燕房组团,重点镇包括窦店、琉璃河、韩村河、长沟、长阳、阎村、青龙湖、周口店,一般建制镇包括十渡、河北、张坊、大石窝、石楼,中心村指各山区乡政府所在地。
  (4)新城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建设京冀区域枢纽、特色产业新区、山水文化名邑、宜居宜憩新城为长远发展目标;坚持发展新城的功能定位;坚持“城镇化促进城市化”和“城市化带动城镇化”;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梯度推进、重点突破”。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公路网体系
  进一步提高公路网密度和路网通达性,建立由主干路、次干路、区乡级公路构成的结构合理的区域公路网。“十一五”末期,全区公路里程达到2125.64公里以上,公路网密度达到105公里/百平方公里。
  主干路网建设。重点完成国道G107良乡至六里桥段改造、国道G107良乡至琉璃河段提级改造工程。
  到“十一五”末期,完善覆盖新城和部分重点镇的包括京石高速、第二进京通道、国道G107、国道G108在内的主干路网体系,全面解决过境交通问题,实现客货车分流管理。
  次干路网建设。完成长周路、京房路、丰良路、京良路延长线、阎东辅路五条市级公路新建工程和大件路、涞宝路、京良路、黄良路、京周路终点路段、岳李路联络线、房易路、良坨路八条市级公路改造工程。
  到“十一五”末期,形成包括六环路、京良路、京周路、长琉路四条东西快线和长韩路、房易路两条南北快线在内的次干路网络体系,实现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之间、新城与重点镇之间的快速通达。
区乡公路网建设。建设百花山至赵辛店、房山南关站至立垡等“七横”公路;建设宝水至十渡、宋家台至六渡等“八纵”公路;建设良乡至鹅房,良乡至马村等“十放射”公路。
  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七横、八纵、十放射”的区域公路网络体系,实现区域内镇与镇、村与村交通的全面连通。
  (2)加快城市道路建设
  良乡组团要在五年内完善由白杨路、长虹路、良乡东西路、政通路至辰光路、广阳东路到广阳西路、苏庄大街、西潞大街、昊天大街至良官大街、阳光大街、长于路构成的“五横、五纵”城市路网体系;燕房组团要在五年内完善由大件路、京周路、顾八路、房琉路和房窦路构成的“三横二竖一斜”的城市路网体系。京周公路过境交通由圣水西大街承担,京保公路过境交通由长于路和圣水南大街承担。
  (3)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按照《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房山轨道交通一期规划由北京市区至良乡,二、三期规划到燕房、窦店、琉璃河。一期由良乡至地铁M9线连接郭公庄站,以高架线为主,地面线为辅,全长24公里。房山轨道交通建成后,将极大缩短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成为第三条进京通道,解决大众交通问题。
  4.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十一五”期间能源供应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改善全区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施“煤改气”工程,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
  (1)供热系统建设
  逐步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的普及率,取消两城分散小锅炉房,建设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加强供热管网建设,实现住宅供暖技术多元化。良乡和燕房逐步建设成为完整的管网和热用户布局,达到节能安全运行;长阳、阎村、窦店等6个中心城镇要因地取材,充分发挥住宅供暖技术发展的多元化作用;边远山区乡镇尽量采用无污染和污染少的能源。
  到“十一五”末期,在两城八镇形成45座大型集中供热锅炉;完成良乡、城关、长沟等集中供热工程,总供暖面积达到2454.2万平方米。
  (2)供气系统建设
  加强液化石油气气源和供应站的统一管理,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优化天然气输配系统,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良乡为中心建设和完善天然气管道网,发展周口店、石楼、韩村河、琉璃河、窦店等镇的燃气用气,建设压缩天然气站和区域供气管网。
  “十一五”期间,建设高中压调压供气站25座,入户安装16万户;完成周口店镇燃气调压站、琉璃河镇三街供气站、琉璃河镇中心区天然气站、韩村河镇供气管道等重点工程。
  到2010年全区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达93.2%,工业用户燃料中燃气比例要达到80%。
  (3)供电系统建设
  优化电网结构、提高城市高压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并实现电力适度超前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完成阎村北电站220kV变电站建设和榆管营220kV变电站增容工程;完成磁家务、于庄、黄辛庄共15项110kV的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张坊、十渡等11项35kV的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5.完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
  (1)给水系统建设
  加快城市给水干网的建设,完善城市给水管网,提高管网覆盖率,加大节水科技投入,实现科学用水,保护环境,涵养水源。
  “十一五”期间,通过新建和改扩建供水设施,使全区水厂供水总能力每日达到31.1万立方米(不包括南水北调及燕山、新镇供水厂)。
  (2)排水系统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排出系统,在新开发建设地区按规划建设雨、污水分流制管道系统,在使用合流管道排水的旧城区,随着旧城改造逐步将合流管道系统改建成分流制管道系统。充分考虑雨洪利用,以利于涵养地下水,减少洪涝灾害。
  “十一五”期间,扩建良乡污水处理厂,完善窦店、长沟两个污水处理厂,新建燕房、琉璃河、青龙湖、周口店、韩村河等污水处理厂。
  到2010年,燕房、良乡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八个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80%以上。
  (3)防洪系统建设
  提高防洪标准和城镇的排水能力,建立并完善防洪体系;完成河道清障,加强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维护管理工作;完善洪水测报、调度系统,完备防洪抢险专业队伍。
  “十一五”期间,完成拒马河、小清河、周口店河和夹括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崇青水库维护工程、鸽子台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改造工程;完成南泉水河、北泉水河、丁家洼河、东沙河、西沙河、刺猬河、哑叭河、吴店沟共八条河道治理工程。
  (4)环卫系统建设
  通过增加区内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处理厂和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厂及粪便处理站,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公害化。
  “十一五”期间,完成琉璃河、燕山办事处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等建设项目。
  到2010年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良乡、燕房两个城区的粪便集中处理率达到80%。
  (5)园林建设
  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大力植树造林,合理确定各类园林绿地类型与规模,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有特色、有文化品位、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十一五”期间,完成城市公用绿地、道路绿地和河道两侧防护绿地的建设。重点完成燕山迎宾广场、长虹园、绿化共享区(生态公园)、滨河公园、北城公园、鹭园、文化广场、房易路、岳圣路等园林建设项目。
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平方米。
  (6)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全面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完善与全市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政府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实现电子化,以电子政务促进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以及远程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
  “十一五”期间,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电子政务工程、区域信息化工程以及应用等重点项目建设。
  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建立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意识,建立与房山新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尽快完成良乡和燕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抓好良乡、燕房的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集贸市场、供水、排水、文体、环卫、邮政、户外广告等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用完整和谐的城市规划体系指导城市建设,提高规划严肃性。
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环卫设施的建设,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城中村”改造,把房山新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吸纳辐射能力较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新区。加大城市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的综合整治力度,创建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以及管理理念亲情化。
  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市民自觉维护城市环境,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
  (三)扩展社会公共服务
  针对公共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统筹城乡发展,进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提供的社会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公共服务水平现代化,在全区建成面向基层、功能完善、分布合理、运行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优先发展公共教育事业
  以“强实力、创优质、打造品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增强区内教育实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以加快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为中心,壮大学前教育,做强基础教育,搞活职成教育,发展社区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引进高等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与全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到2010年,房山教育基本达到北京市远郊区县中等水平,形成幼小中职成、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大教育格局。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做强基础教育
  全面调整基础教育结构布局。农村地区调整为一个乡镇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附设1~3所完小的学校布局。到2010年全区中学调整为50所左右,小学调整为110所左右。
  重点完成对山区中小学的搬迁调整工作。原址整体改扩建房山二中和官道中学,在阎村、周口店建设山区寄宿制中学,对山区搬迁出的中小学生实施就学优惠的政策措施,解决山区与平原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教育结构调整带动山区人口搬迁和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
  继续完善房山中学、北师大良乡附中和燕化附中办学条件,使其达到高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加大对实验中学和良乡中学的建设力度,达到区级优质校标准。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实施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使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达到市颁办学标准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建设好良乡地区少年宫,改善校外资源短缺的状况。
  开展各类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师资素质水平,继续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精干优化教师队伍,扩大优质师资比例。
  (2)搞活职成教育
  理顺职成教育体制,完善职成教育体系。通过优化职成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职成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益和质量效益,按城乡一体化、资源集约化的调整原则,开展职业高校和社区学院建设,全面提高职成教育水平。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
  (3)壮大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教育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体制健全、运行规范的总体目标,基本形成以市立园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广泛参与的学前教育网络,使各级各类幼儿园(所)的办学条件在原有的基础上普遍得到提高,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到市颁要求。
  (4)引进高等教育
  加快高教园区的建设,加强与入区高校的合作,积极引进重点高校的智力资源,推动“科教兴房”战略实施。力争2010年高教园区的高校入驻规模达到预计目标,教育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功能基本齐全。
  2.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促进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不断提升,增强科技服务“三农”能力和科技支撑社会全面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强化科技自身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发挥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提高全区人民科技文化素质。
  “十一五”期间,继续做好国家、市、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工作,重点推进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产业引领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区域特色农业产品加工、水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开发。着力抓好长阳、琉璃河、阎村、十渡等镇的“科技强镇富民”工程建设。
到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超过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
  3.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以三级甲等医院建设为突破口,以房山、良乡两大医疗集团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为依托,以琉璃河、长沟、河北3个城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为支柱,以社区和基层卫生院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形成以区级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节点、村(社区)卫生站为端点,覆盖全区的三级卫生网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医疗保健目标。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振兴和扶持中医事业发展,争创全国防盲工作先进区。
  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实现两个转变,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药品市场监管,保证公民用药安全。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避免疫病发生传播。
  “十一五”期间,良乡医院建设成为京郊一流水平的区级医院;改扩建房山区第一医院;“引进名院办分院”建设良乡妇幼保健医院;新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20急救分中心;琉璃河、长沟、河北三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升级为二级综合医院;迁址新建大石窝、青龙湖、长阳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阎村卫生院。
  到2010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2.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6.0张。
  4.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1)文化文物事业发展
  以弘扬房山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名区为目标,形成以区文化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大院为支撑的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提高全区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重点完成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影剧院和新华书店的建设工程,完成乡镇文体中心、村级文化大院新建改造工程。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以合理积极的开发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原则,逐步把房山区建设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区。
  重点完成房山区博物馆建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云居寺隋唐石经保护、黄土坡村搬迁、金陵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上方山诸寺修缮等工程。
  (2)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体系建设,满足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需要。
  完成良乡体育中心、房山休闲健身广场、房山体育场改造升级、燕山体育馆、长沟体育馆、窦店体育馆等重点工程建设。
  到2010年底,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5平方米,体育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5.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以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高端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引进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用机制,广开灵活多样的人力引进机制,健全广泛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形成配置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分级、分类的人才管理与服务体系。
  (2)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加大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坚持初中级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用工制度,按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多方选择经营管理人才,扩大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支持鼓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灵活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培训与考评相结合,加大企业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重点建设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和实用型技术人才队伍。
  消除妨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吸引与成长的体制、政策障碍,在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筹考虑,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人才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对待,改善非公经济与社会组织人员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
  (四)推进和谐房山建设
  1.积极开发就业岗位
  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加强失业监控,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十一五”期间,完成就业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新增就业人员8万人以上,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以上。
  2.加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完善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失业保险制度与城市低保制度的联动。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机制和监督制度。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工伤保险体系,推进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工作。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各项救助制度,增强综合解困效应。完善社会福利体系,重视残疾人事业,切实解决“老幼孤残”等特殊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完成乡镇社保所达标建设,完成儿童福利中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收容站等项目建设。
  到2010年,全区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全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努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创建平安区为载体,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大设施建设、物质保障和科技投入,加强巡逻防控网、社区防控网、治安防控网、内保单位防控网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不断提升居民区的技术防范水平,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的安全感。
  规范安全生产,健全事故监管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消防工作,加快消防设施建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
  编制各类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救助体系,减少各类灾害的损失。初步形成全区公共安全预警、反应、处置、恢复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测、监测、检测、预报等技术体系。
  加强全民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推进全区民主法制进程,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加大对涉及人体健康的产品和安全生产特种设备的监督力度,加强源头治理,消除事故隐患,保证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有序运行。
  到2010年末,全区刑事发案万人发案率控制在5‰以内。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化系列创建活动,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创建水平,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文明和谐新房山。
  (五)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1.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通过提高绿化质量,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污染源,加速农田林网建设和荒滩的治理,建设“平原农业生态区”;结合经济林的发展开展植树造林,种植中草药和牧草,矿山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浅山生态建设区”;多种形式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涵养功能,建设“深山生态保护区”。
  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矿山开采生态恢复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原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和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
  到2010年末,林木覆盖率达到55%以上,使房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功能显著提高。
  2.加大环境污染防治
  重点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噪音污染的治理,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工矿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投入的力度,实现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降低工业生产对城市的污染;完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在景观大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严禁开山采石,在风景区范围内严禁建设有污染、破坏植被的企业。有效进行地表河流水质恢复、水源区保护、城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和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站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到“十一五”末期,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再度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应水体功能质量标准。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
   为保证全面实现房山区“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体制改革,改进政府管理;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妥善安排实施进度,确保各项重大任务目标的圆满完成。
  一、改进政府管理
  以政府转型为核心,推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为主线,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要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财政、税收等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二)依法规范行政行为
  大力完善依法决策的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进行政执法管理方式,实行执法检查预先告知制度、检查结果报告反馈制度,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大对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人员的惩处力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三)不断提高行政水平
  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民主科学行政决策机制;逐步建立起综合部门统筹调控、行政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财政保障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优化公务员队伍,强化政府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水平。
  二、改善政策环境
  (一)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构建信用体系,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培养亲商意识;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分地区分重点招商,要以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为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准确把握投资方向
  遵循“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集中资金”的原则,确定投资方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
  政府投资重点投向新农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旅游配套设施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设项目。
  (三)鼓励引导社会投资
  政府投资在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发展的同时,要鼓励社会参与,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进入环境,增大土地收益和投资间接回报。
  基础设施建设在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同时,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坚决将可经营性和竞争性项目推向市场运作。产业项目要在政府投资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地吸引社会资本。
  (四)改革投融资体制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和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要转变政府投资的传统方式,突出政府投资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的作用。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应采取政府直接投资和政府补贴与受益单位共同出资方式来建设。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权应统一运筹,按有关规定进行出转让。
  三、合理安排土地资源
  根据规划的目标和重点项目,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的调控,合理掌握土地开发的规模和投放时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优先安排房山区长远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预留土地;对新开发用地要规范运作,优先支持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高科技产业项目,提升全区经济整体竞争力;严格控制村庄建设、工矿企业和机关单位等生活用地的增长;房地产土地供应要保持适度规模;根据平原生态区、低山生态区、高山生态区发展功能定位,制订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保证生态建设用地。
  四、科学安排财政预算
  规划实施期内,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收支基本平衡,提高公共财政能力和水平。必须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的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需要。
  五、合理安排实施进度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必须强调政府的监督,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为主,加强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房山新城的城市功能和品位,促进和谐房山的建设。要突出重点,组织和实施好关系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要在投资和政策上有所倾斜,举全区之力办大事。
  六、规划的调整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由房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变更。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致使原有规划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对涉及区域发展方向、新城规模、布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需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上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