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依安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推进、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全面启动三年翻番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总体部署,在总结分析全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特制定依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激烈市场竞争和新旧矛盾交织的多重困扰,紧紧围绕“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产业抓企业,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强财力壮实力”和“工业强县,牧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地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48000万元,年均递增7.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分别实现117000万元、63000万元、68000万元,年均递增分别为6.9%、9.5%、7.2%,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7.2:25.4:2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071元,年均递增7.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722万元,年均递增7.4%。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230000万元,年均递增8.8%;农业总收入实现141546万元,年均递增8.7%;粮食总产量实现58万吨,年均递增2.7%;畜牧业有较大发展,2005年产值预计实现91600万元,年均递增14.8%,占农业总产值的42.7%。劳动力转移工作迈入省先进行列,到2005年,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10.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劳务创收410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1142元;林业生产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县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0.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2%。
    (三)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十五”期间,我县通过招商引资上马新企业、“两改一加强”巩固提升老企业等有效途径,进一步壮大了工业群体,提升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初步形成了以糖、豆、薯、鹅、乳产业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发展新格局。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16436万元,年均递增17.6%。民营经济实现长足发展,民营企业达到205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5559万元,年均递增20%。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全民搞招商,领导招大商,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十五”期间,通过展会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网上招商等有效形式,引进合资、合作项目185项,全县累计引进资金175000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9倍,其中加工业项目达115个,到位资金108000万元。我县连续四年获得市招商引资标兵县称号。
    (五)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已见成效,“一免两补”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产改面达100%,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并轨工作基本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帐清理审计工作结束。农村信用社改革扎实推进,清产核资和增资扩股任务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公务用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均已顺利完成。
    (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424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9206万元,年均递增23.1%。完成了东西顺三、四、五道街改造、南北门出口处道路改造、东环路北段和北环路东段改造及城镇自来水蓄水池扩建工程、齐北公路依安段改建工程、依拜公路改建工程、乌裕尔河大桥扩建工程、通村公路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上游和跃进水库除险加固等项工程建设,使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250元,年均递增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37元,年均递增13.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9.0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37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85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36.5%,比2000年提高4.01个百分点;农村有55400人用上自来水,占农村人口的14.6%。
    (八)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十五”期间,科技成果突出,获得省长特别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六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9%,高考录取率达到71.3%,县职业技术高中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验收。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40万元新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350万元新建了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房楼,有32个村级卫生所达到省级甲等卫生所标准。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投资150万元改扩建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4.24‰以内。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6%以上,乌裕尔河依安段水质基本保持在Ⅳ类水体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条保障线”建设逐步加强,城乡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救助。交通、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档案等社会事业均有较大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县域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经济规模小、总量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立县型企业少,拉动力不强;“三农”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破解;地方财政支撑能力比较脆弱,难以适应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现实因素,更有历史原因。“十一五”期间,必须在坚持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形势分析
    今后五年,依安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资内移、南资北移步伐加快,为我县直接引进、吸收资金和技术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的实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性机遇;县内具有丰富的农畜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县吸引发达地区和国外投资者的一大优势;我们经受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考验,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就挑战而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县外向度不高的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我县传统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资金、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利用率不高,对县域经济集约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等机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大上工业、上大工业,突出发展瓷、糖、薯、豆、鹅、乳“六大产业”,力争把我县建成食品、生化、陶瓷产业强县、牧业大县和劳务经济强县,全面建设经济加速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开放、文明、和谐、繁荣的现代化依安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则。做到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统一、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大力破解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坚持突出发展工业和大项目拉动的原则。进一步实施“全党抓企业”战略和大项目拉动战略,以工业为主导,以项目为支撑,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坚持“内外结合”促发展的原则。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实招”,实行全民招商招大商,广借外力促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活内力促发展。
    ——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以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600000万元,年均递增19.3%。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180000万元、244000万元、176000万元,分别年均递增9%、
    31.1%、21%,三次产业比重达到30.0:40.7:29.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2255元,年均递增19.3%。
    ——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94000万元,年均递增37.8%。
    ——农业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355000万元,年均递增9.1%。
    ——全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达到15600万元,年均递增15.1%。
    ——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00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400000万元,其中工业累计投入300000万元。
    ——民营经济增加值。2010年达到480000万元,年均递增5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到150000万元,年均递增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达到9300元,年均递增12.1%。
    ——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4300元,年均递增8.7%。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
    工业是强县之本。坚持以工业为主导,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等途径,大上工业、上大工业,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2010年末,全县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590000万元、580000万元、60000万元、200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500000万元、480000万元、40000万元、15000万元。
    1、突出发展重点区域。以陶瓷工业园、食品工业园为龙头,以齐北线、依明线、依讷线、依拜线沿路乡镇和建制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工业为主攻方向,积极招商引资上项目,以“两区、四线、五镇”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2、优先发展优势产业。一是大力开发瓷产业。以高岭土资源为依托,引建陶瓷加工企业,到2010年末至少上30条陶瓷生产线,开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及玻璃制品,其中墙地砖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方米,瓷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00000万元、95000万元、4000万元、2000万元,力争把我县建成中国北方新兴陶瓷生产基地。二是巩固提高糖产业。引导扶持瑞雪糖业持续年加工原料6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系列白糖7万吨;利用现有设备,在开发高端糖的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糖蜜、玉米开发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10年末,糖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20000万元、110000万元、12000万元、5000万元。三是全面提升薯产业。加速推进奈伦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年加工鲜薯能力达到33万吨,精制淀粉、变性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膳食纤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蛋白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推进三信公司在马铃薯、玉米全粉加工上扩大规模,增产增效;扶持引导县内金龙、冰山等现有薯加工企业和乡村马铃薯加工小企业扩展规模、提高产品层次;鼓励民间资本新建加工企业,生产粉丝、粉皮、粉条、薯片、薯条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末,薯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00000万元、95000万元、7500万元、4000万元。四是壮大延伸豆产业。全力推进黄淮日处理1200吨大豆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开发油脂、磷脂、蛋白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末,豆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00000万元、90000万元、9000万元、2500万元。五是招商扩张鹅产业。推进天鹅公司与国内外大企业高起点嫁接,开发鹅肉制品、鹅绒制品和鹅生物制品等系列鹅产品,年加工白鹅达到300万只。到2010年末,鹅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30000万元、28000万元、2300万元、1200万元。六是扶壮育强乳产业。扩大奶牛饲养规模,保证企业生产需求;引导摇篮乳业扩展规模,多元发展,深度开发液态奶、米粉、豆粉等新产品,提高品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摇篮乳业的年加工鲜奶量和成品量分别达到3万吨和4800吨,到2010年末,乳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25000万元、23000万元、2200万元、1700万元。同时积极围绕玉米、葵花、芸豆、生猪、肉牛、肉羊、水等资源优势上大项目,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增长极。
    3、着力做大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强人才与技术的引进工作,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加大县内现有的内蒙古奈伦、山东黄淮、瑞雪糖业、摇篮乳业、塑编、金龙等企业的技改力度,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协调银企关系,多元筹集资金,投入企业生产,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经营管理,节本增效。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上马新的龙头企业,扩大企业群体,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以强势龙头企业群体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工业经济支撑能力。
    (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围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抓种植业。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工农一体运行,围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按照非均衡性发展的原则,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种植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发展好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特色种植业,为县内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提供质优量足的原料。着重建设“五大基地”,即以红星乡、先锋乡为重点的甜菜生产基地,以上游乡、太东乡、红星乡为重点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红星乡、先锋乡、上游乡为重点的大豆生产基地,以依龙镇、中心镇为重点的玉米生产基地,以依龙镇、三兴镇、新兴乡为重点的芸豆生产基地。同时,兼顾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发展葵花、西瓜、香瓜、蔬菜等特色、绿色无公害作物;顺应畜牧业大发展的要求,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过腹增值型作物,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按照市场准入规则,扩大良种应用范围,加大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以良种良法广泛应用,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产量、质量和效益。辟建以依龙镇公合村、先锋乡四烈村、中心镇自由村、向前乡新合村、红星乡文合村等为重点的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甜菜等不同作物品类的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到2010年,全县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80万亩,绿色食品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无公害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8.0%、47.1%和62.8%。
    2、突出抓好畜牧业重点品类的规模化发展。紧紧围绕县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及消费者的需求,依据群众养殖传统,采取良种与良法并用、扶持与服务并举、典型与干部同步带动、普养与大户并重的措施,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城乡干部群众,以鹅牛猪羊为重点品类,大力发展规模畜牧业,到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185000万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00元。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以依安镇、中心镇、太东乡、新发乡、向前乡为重点的奶牛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县奶牛存栏量达到3万头;建设以依龙镇、富饶乡为重点的大鹅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县大鹅年饲养量达到600万只;建设以富饶乡、双阳镇、依龙镇为重点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县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7.2万头、80万只;建设以阳春乡、中心镇、解放乡为重点的生猪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加快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进程。以舍饲圈养、集中育肥、标准化小区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落实好重点项目。选择时机在六大基地内,重点培育建设村、红五月村、前进村3个奶牛基地(小区),奶牛饲养量达5000头;建设10个年出栏12万头(只)以上的肉牛、肉羊秸秆饲养小区及饲养场;建设10处种鹅扩繁基地,每个基地6万只,年提供商品鹅120万只;建设10处种羊扩繁基地,每个基地750只,年提供优质种羊1000只,改良羊3万只;建设4处优质种猪扩繁基地,每个基地600头,年提供优质种猪5000头以上。加快发展饲草饲料业。加快草原改良,到2010年,改良面积达到25万亩;扩大饲草和青贮作物种植面积;加强作物秸秆利用,加快发展饲料产业,拓展我县畜牧业发展空间。
    3、加快劳动力有组织转移步伐。坚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理念,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从业观念,实现自主转移;抓住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的政策机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开展好以专业技能为重点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稳定性和收入;加强劳转基地建设,完善转移信息体系,拓宽转移渠道,拓展转移平台,让农民有岗就业;抓好“亮心大姐”和“EOW龙哥龙妹”劳务品牌宣传推介和质量提升工作,积极打造其他知名的劳务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推动农民外转并成功就业;完善并落实好土地、就学、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搞好维权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民安心、放心、顺心就业。到2010年,当年培训技能型农民工7600人,实现累计培训农民工35210人,累计转移劳动力13.36万人,其中,当年新增转移6500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5.5%和3.2%,劳务收入实现471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13.3%,劳务人均收入实现12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1%。
    4、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认真贯彻国家“两免三补”等扶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加强地力培肥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大植树造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工作力度,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扎实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逐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使贫困人口比例下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推进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搞好农村整体规划和综合建设,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村级民有民建民管的规范化进程,弘扬文明、民主新风。
    (三)全面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
    按照“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取向,坚持“放手发展、积极引导、迅速提高”的原则,全面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推动我县民营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2010年,全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80%。
    1、鼓励全民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发展主体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民有民营;鼓励和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停职留薪人员、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尽展所能创办、领办企业。在发展途径上,对内挖潜、向外借力,采取干部带头、能人带动、典型示范以及企业二次创业、群众自主创业方式鼓励全民创业,兴办一批企业;扶持现有企业扩规模提质效,做强一批企业;建好园区、专业市场和培育特色专业乡村,靠载体的吸引,集聚一批企业。同时,注重建设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在发展领域上,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工作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改革,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闲置资产启动等方面投资兴业,重点围绕食品工业、生物化工、陶瓷产业上项目建企业。
    2、扩展发展空间,放开发展民营经济。以发展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全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民营经济提档升级,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做活做大做强。积极壮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着眼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发展科技服务、保险、商务、文化、社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社会化养老、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开展特色风情游、生态农业游;围绕园区建设,开展库区游、工业游,并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县内原有的仓储、运输资源,探索建立仓储、配送、信息服务和结算为一体的物流体系,在全县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物流网络,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3、加大扶持力度,放活民营经济。争取省市政府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把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引导各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推进银企合作;探索建立财政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自助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多渠道解决发展资金问题。积极开展创业服务重点城市、创业辅导基地、创业园区创建活动,争取省政府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县信息中心的作用,为民营经济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给予资金支持;建立民营经济协会,促进行业发展和自律;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帮助民营经济破解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实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服务。
    (四)坚持全民招商招大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外向化进程
    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硬措施和第一实招,突出招商重点,明确招商方向,硬化招商措施,完善招商机制,全民搞招商、领导招大商,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实现战略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外向化进程。
    1、明确招商方向、重点。围绕县内可利用资源及发展配套产业,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并进行广泛发布。瞄准大、高、外项目,盯住国外国内500强企业,围绕高岭土、石英砂、甜菜、马铃薯、大豆、大鹅、葵花、玉米、芸豆、生猪、肉牛、肉羊、水、林木与秸秆、旅游等资源的延伸开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和配套项目搞招商,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现有企业的扩张和裂变搞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额度大、竞争实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好的成长性战略投资者;围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对科研项目进行筛选论证、加以利用,以科研项目招商,上马资源开发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时,冲破资源束缚和资源依赖,着眼县内企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着力引进“两端在外”的项目,壮大企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全县累计引进项目400个,引进资金400000万元,其中亿元项目15个,国内外500强企业3户,千万元项目55个。
    2、加强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作为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提高招商引资层次的重要载体,聘请有关科研院所专家,按照建设28平方公里的陶瓷工业园区和10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区的要求,搞好园区规划;全力争取把工业园区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在陶瓷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园区建设上争取省资金支持;按照规划设计面积,以“七通一平”标准、“四高”原则,通过“投入一块、建成一块、使用一块”的滚动发展方式加快园区建设,力争及早投入使用,发挥其产业集聚、促进发展的作用。各乡镇也要利用废弃地、重度盐碱地和非耕地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到2010年,两大园区企业达到30家,园区工业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70%。
    3、完善招商机制。组建以干部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客商为桥梁、以专业招商队伍为骨干的招商体系,重点推行县、乡、部门主要领导承标招商机制,开展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定点定向定位招商,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质效;实行“四堂会审”的招商引资考核考评机制和重奖严罚的奖惩机制,激励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招大商、引大资;全面推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收费等服务机制,全面提高服务效能;深入落实“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人马”的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把项目推进工作落实到人头,实施全程跟踪办理,全力抓好在建待建大项目建设,必保引进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确保奈伦、黄淮、三页、五谷丰等一批大项目及早达产达效,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项相关工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战略升级,拉动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五)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
    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认真落实一批退耕还林、草原“三化”治理、湿地保护、控制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项目,在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区开展生态治理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重点抓好以上游乡、太东乡、新屯乡、依安镇为重点的水土流失治理,以富饶乡、依龙镇、新发乡为重点的草原“三化”治理,以及乌、双两河流域的环境监管、保护工作。加大城防林、城市绿化通道建设力度,重点搞好街路绿化、居民小区美化绿化,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标准。2010年,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乌裕尔河依安段水质达标率达70%以上。
    2、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科学引导和管理,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城镇。力争到2010年,每万元GDP耗能年节约率达到20%,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50吨,每万元GDP单耗控制在2000千克标煤以内,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400千克,万元GDP的COD排放量控制在300千克,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60%。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按照规划开展土地开发整理。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在重点行业筛选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进入园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建成年处理12万吨生活垃圾生物工程综合处理场1座,新上污水处理工程1项,完成依安镇地下排水工程,日处理城区污水0.5万吨。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快和谐依安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社会事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办学布局上由分散办学向相对集中及规模办学上发展,在确保“两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2010年,全县规范化中小学校比例达98%以上,县实验中学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县职教中心达到省级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标准,县内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65%以上的中小学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
    2、突出抓好科技和人才工作。突出科技领先地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力度,着力培养一支与建设经济强县相适应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15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0户;全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比例达5.5%;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分别达到1.37万人和1700人。
    3、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策扶持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加强“三条保障线”建设,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向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和农村中可参保对象延伸,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医疗保障功能。2010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000人,基本达到全覆盖;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工伤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
    4、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和资金,高标准完成依讷、依明公路建设;抓住实施“通村公路”工程的契机,加强乡村公路建设,使县级公路全部达到三级以上、乡级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村屯公路达到沙石化的标准;加强停车场、桥涵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县城内重点搞好住宅小区建设、道路建设和供水、排水、供电、供暖、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载体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依龙、双阳、三兴等建制镇和齐北公路、依明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建设工业加工型、商贸流通型、餐饮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内涵式小城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到2010年,全县农村吃自来水人口达到90%以上。
    5、继续搞好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等社会事业。加强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2010年,全县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全面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人口安全战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0年,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4‰;建好县图书馆,抓好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实施“精品工程”和“先进文化阵地工程”,促进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专业竞技水平;实施《依安妇女发展规划》和《依安儿童发展规划》,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2010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0%以上;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全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全力构建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新型政企关系,增强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道德建设机制和体系;在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社会道德建设进程。以建设“诚信依安”为目标,在全县上下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弘扬重信守诺、有诺必践、崇尚诚信的良好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政协组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优势,为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推进依法行政,严惩司法腐败,加快依法治县进程。
    (四)做好安定稳定工作,营造平安和谐氛围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监督,加强交通监管,强化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平安依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打、防、控”治安体系建设。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