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电子政务“不搞大集中”
来源:互联网周刊 更新时间:2014-05-30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繁华杨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然而自近代以后,传统的水路运输受到公路和铁路的挑战,处于运河与长江枢纽位置的扬州盛世难再。“交通不畅以致信息闭塞,信息的闭塞让城市逐渐衰落。”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扬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策略初见成效,扬州信息化建设的“12345”模式成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一个新的扬州在长三角重新崛起。目前,扬州的信息产业占其GDP的比重将近6%,位居江苏省第五,列苏中之首,LCD、TFT、移动通讯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唐正元,现任扬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过去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亲身体会了这些年来扬州信息化建设的变化。  

  不搞“大集中”  

  “扬州电子政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搞大集中、大集成,”唐正元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我们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系,而是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

  2002年12月24日,这是一个令唐正元记忆犹新的日子,当时他们刚刚有了“电子政务不打破原有行政体系”的想法,立刻引来了广泛争论,遭到了几乎所有专家的反对—当时以“南宁模式”为代表的集权模式是主流建设模式。

  唐正元以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例,讲述了“扬州模式”和“南宁模式”的不同。

  南宁的集权模式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联动中心,由该部门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这样的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所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组成,所有人员仍隶属于原行政机关,但“尽管集中到一个地方办公,工资、奖金还是由原来部门发。”

  由于几乎重构了城市应急体制,与现有行政体制冲突比较大,不仅建设难度增加,投资也大。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应急指挥中心的人员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更多的仍是原来部门的利益。单一指挥层次上也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特别是传统应急反应部门的能动性—公安部门既不可能指挥得动医疗部门,税务也无法对消防部门指手画脚。投入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应急指挥系统,却很难避免“指挥不动”的情况发生。

  但由于扬州是中小城市,市政府对行政体制调整没有太多的权力,现阶段也不可能有庞大的资源来重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现有的行政架构,集中资源解决应急联动的实质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唐正元表示。

  扬州市的应急指挥中心由政府指挥中心和部门指挥中心(如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急救调度中心等)两部分组成,并不打乱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指挥中心“战时”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协调、决策和监督,建立预案,平时则侧重于应急事件的管理、预防和监测。而部门指挥中心侧重于对紧急呼叫的快速反应,先期处置。部门指挥中心还建有远程终端,主要是用于在网上快速接收指令并及时反馈,平时上传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公安统一接警,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接警部门。

  这样一来,一般的事件可以由部门指挥中心直接处理,重大事件通过网络自动被市政府的指挥中心捕获,市政府指挥中心可以联合各部门指挥中心和政府的其它部门共同处置。目前,扬州包括七个县、市、区和市公安、卫生、水利、安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36类到口信息已经接入了应急指挥中心,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也已开始全面测试。

  唐正元说:“和其它城市动辄上亿元的投资相比,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用、高效、节约。”其实,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只是扬州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缩影。2003年,扬州市信息化工作以推进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863/3S项目为契机,以实施电子政务取得应用实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社会信息化让老百姓得到便利实惠为目标,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著名的“扬州模式(12345)”,即贯彻一条主线、解决两类问题、实现三级服务、采取四个机制、取得五种效益。

  “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正是以“应用为核心”为基本立场,扬州市政府信息化的招标也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2002年,扬州市政府首先做了方案招标,在经过三个月的调研确定方案后,才做项目投标。在全国300多家公司的竞标方案中,确定了东软软件公司的方案,东软也成为该项目的总集成商。

  尽管这种招标方式被普遍认为过程太慢了,唐正元认为还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有全国300多家公司来做方案投标,有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才能做到整个工程投资很小,效益很大。整个投资才1200万元,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电子政务系统。”对此,唐正元很自豪:“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事实上,唐正元从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信息中心主任的经历,也印证了扬州务实的工作作风。唐正元当年在扬州所辖的一个县里做农业局局长时,首先抓的就是农业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服务。从农业信息化到政府信息化,唐正元认为数据共享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在扬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以往,人口信息分散在公安、劳保、税务等各个部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信息往往得不到统一,常会造成不法分子冒领养老金、骗取保险金、欠缴税款的现象。然而,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又会涉及各部门的利益,信息化领导办公室作为与公安、劳保、税务等平级的部门,无法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实现数据共享。

  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将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公安部、劳动保障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联合启动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正式展开,扬州市是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将公民身份证号码、常住户口地址、死亡日期等信息进行汇总,并使用统一的数据交换代码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部门能随时监控公民的个人信誉记录、纳税状况等信息。

  “即使是政府部门之间也是利益对等的关系。”唐正元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准确的人口基础信息和工商、税务、劳保等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了。”

  扬州市政府考虑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在“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04(扬州)”上问的,“扬州有2500年的历史,有悠久的文化,有秀丽的风光,如何转换成生产力?”

  其实在扬州的“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已经可以看到相应的“解法”:着力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四大电子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平台、文化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和商务信息平台。唐正元说,将教育和文化信息平台的地位放在商务信息平台之前,并不是随意为之。的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培养人才,发扬文化应该是扬州信息化的独特和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