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方位开放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克拉玛依市建设为北疆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率先在全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稳步推进,为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区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强区、商贸活区、环境塑区、文化兴区”四大战略,继续强化“四区一园一带”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进入新世纪,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期间,我区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不断完善和强化区政府职能,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为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商贸活区、科教兴区、环境塑区”三大战略和“55111”工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圆满地完成了五年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十五”时期,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城区面貌巨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建区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区着力整治、改善、优化社会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增加投入,鼓励消费,确保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4.3亿元增至2005年的120.88亿元,年均递增7.4%(按可比口径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8682元;全区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9.1亿元增至2005年的11.27亿元,增长28.1%,年均递增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7.8亿元增至2005年的12.5亿元,增长60.3%,年均递增9.9%;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05亿元增至2005年的4.33亿元,增长111.2%,年均递增16.1%。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的方针,“十五”期间,我区坚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3.25亿元增至2005年的28.1亿元,年均递增13.2%;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0.72亿元增至2005年的92.25亿元,年均递增7.3%;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0.32亿元增至2005年的0.53亿元,年均递增10.2%。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0.5:78.9:20.6调整为2005年0.4:76.3:23.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按照“四区一园一带”规划调整城区经济布局,专业市场区、中心商贸区、城郊畜禽养殖交易区、文化休闲旅游区、城郊综合经济带初具规模。民营科技园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招商入驻工作全面启动。我区经济布局正在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十五”期间,我区加快了“五个一”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目标,完成了老城区小区环境改造工程,主次干道基本改造完毕,新区建设正按规划加快进行,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垃圾、污水处理、供排水、环卫、供热、道路监控、信息化建设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建成现代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在全疆率先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0万立方米,网络覆盖率达97%,城区功能明显提升;完成了小拐乡水、电、路改造工程,农村生存环境大为改善;完成了熟食品加工、废旧物品交易、建材批发等九处市场建设,搞活了流通;实施了“55321”精品绿化工程,完成了“五纵五横”道路绿化建设任务,形成了一批道路绿化精品带;完成了朝阳公园开放式街心花园等一批园林绿化美化工程;积极开展了荒漠植被保护及荒漠造林工作;大力开展了“花园式单位”、“绿化合格单位”和“精品绿地”创建活动;200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35%,比2000年提高19.7个百分点,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连续两届荣获自治区天山杯竞赛优秀城区奖、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优秀城区奖、自治区卫生红旗城区奖,文化街工程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金奖,为我市获自治区人居环境建设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和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城区管理与服务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随着中央石油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了政府职能到位的步伐。其表现:一是为企业、特别是改制企业、就业再就业职工提供多种服务,得到了企业、职工的普遍认可;二是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将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道,建立健全了综合执法体系、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行业管理制度;三是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连续两年开展了“城市管理年”活动,对餐饮、废旧品收购、文化娱乐等行业进行了重点治理,对集贸、出租车、中介服务等市场进行了规范整顿,对环境卫生、绿地保护、城市交通、消防安全、噪声污染等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收到明显效果,还开展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区政府9个部门进驻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式”办公,加强了窗口行业行风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政务公开,加大了公务员依法行政、电子政务的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五是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2005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74亿元,比2004年增长40.43%,被自治区授予招商引资嘉奖单位荣誉称号。
(五)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十五”期间,我区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自治区和市局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改制企业达125家,比2000年增加73家。全区私营企业达838家、个体工商户9618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163%、50.2%。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壮大了地方经济,活跃了市场,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六)社区建设卓有成效
“十五”期间,我区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居民自治为主线,社区服务为龙头,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开展了创建“星级”示范社区品牌和“四型”(学习型、服务型、数字型、生态型)特色社区活动和社区先锋、美化、平安、健康、文化等“五项”工程,加快了社区建设民主化、信息化、社会化、自治化步伐,社区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民主选举力度,社区居委会直选率已达22%,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大大提高,社区组织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了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和40多个社区服务站,配套完成了社区综合呼叫网络建设,使社区管理实现由人工向信息化管理为主转变;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基础上,强化了社区物业管理、治安消防、就业再就业、残疾人事业,开通了“社区一线”求助服务,筹建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心,构建了公安、医疗、家政、商品配送为一体的社区服务支撑系统,实现了社区服务社会化,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了三级社区教育阵地,搭建了社区网络视频教育平台,为居民自主选择方便、快捷的教育、培训方式创造了条件;社区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居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社区科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我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788元,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33.2%,比2000年增长16.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99元,比2000年增长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850元,比自治区水平高1.36倍,比2000年增长62%。恩格尔系数为32%。2005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65台、移动电话155部,分别比2000年增加50台、141部。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7亿元,比2000年增长1.13倍。小拐乡人畜饮水工程全部完成,当地居民交通、饮水、住房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从总体看,全区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较富裕的小康水平。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民营科技园和改革科技服务体制为突破口,扶持发展了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科普宣传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收效明显,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城区”,小拐乡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小学、幼儿教师多次在全国、全疆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和“双语”教学,小学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通过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以社区文化为载体,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会承办、居民受益”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模式,以“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周”为代表的文娱、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唱响主旋律,创作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建成了第一条文化景观街,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对外宣传与交流,使我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荣誉称号;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各类体育竞赛,在自治区、全国等赛事中获得多项奖励。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培训制度,就业再就业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1.4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群体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对残疾人、孤儿、贫困老人等弱势群体加大了救助力度,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荣获全国社区老龄工作先进区。建立健全了区级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取得了防控“非典”和“禽流感”工作的阶段性胜利。继续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监管,开展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良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8‰以内,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荣誉称号。
(九)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以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为重点,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大大提高了居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蝉联自治区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建立了大信访格局,认真处理就业再就业、供热、交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较好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深化社区警务制度改革,建立了群防群治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三股势力”和“法轮功”破坏活动,加强了公共安全的整治力度,保持了社会稳定。军民共建、双拥工作成绩突出,为我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快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民族宗教工作全面加强。充分发挥宗教事物三级管理网络只能,依法加强了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宗教界人士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宗教界人士政治思想素质和依法管理教务的能力。
二、“十一五”期间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一)面临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表现是: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工作,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加大了对新疆的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将为我区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投资环境;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对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国家石油安全政策的调整,中石油集团公司实施“加快西部发展”战略,“克拉玛依—独山子”被确定为新疆四大石油石化基地之一,将为我区经济及相关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充分利用中亚地区石油资源、建立能源安全通道为目标,国家加大了向西开放的步伐,中哈石油管线一期工程的建成,为我区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步伐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将有利于我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克服体制性障碍,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将为我区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我市进入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对中心城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克拉玛依机场的建成,呼—克公路改造的完工,以及“十一五”期间217国道改造和奎屯—克拉玛依—北屯铁路项目的兴建,精—伊—霍铁路、奎—伊—霍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我区铁路、航空、公路“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将突显我区作为北疆中心区域的地缘优势,为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北疆地区次经济中心,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十五”期间的发展,为我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比例低,服务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制约着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地方工业行业单一,综合实力不强,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偏低,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滞后,农村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改革开放步伐有待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融合经济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城市综合功能有待完备,城市管理有待加强,城市形象及品位有待提高,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资源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未来五年到十年(至2015年)的发展设想
1、对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从总体看,当前我区正处在由小康到率先在全疆基本实现现代化、承前启后打基础的关键阶段。目前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0~1300美元,按世界银行1999年划分标准,属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现代化水平;恩格尔系数为32%,按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标准,已达到较富裕的小康水平。
从经济结构看,我区正处在由资源型城区向综合型城区转型,由单一石油经济向多元经济转轨,由国有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制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1/4,石油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3/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不到1/10,大大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从工业化进程看,我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正在由生产原料为重心的结构向加工工业为重心的结构演变,正在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
2、城区功能与发展定位
我区作为克拉玛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培育和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主体,将继续发挥中心城区集散、辐射、服务、创新、窗口和生产功能,力争成为克拉玛依市乃至北疆地区的“四大中心”,即:技术、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
其发展定位:一是紧紧抓住石油石化大发展的机遇,依托高消费社会群体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轨;二是充分发挥人口素质、技术条件、产业集聚、信息便捷等相对优势,着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科技型企业,大力延长石化产业链,加快原料型结构向加工型结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三是通过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和文化大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构建生态型和谐社会,促进单一的石油企业文化向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城市多元文化转变;四是依托北疆次中心和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条件,努力营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好政策环境,大力提升城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油城向综合性中心城市转型。
3、2015年战略目标预计
从总的经济形势分析判断,2006~2015年,我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将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年均递增超过7%,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恩格尔系数低于30%,除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少数指标外,城区大部分基本现代化指标将完成和超额完成,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跨入全国先进城区行列,为2020年克拉玛依市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城区综合功能大幅度提高,凝聚力、辐射力增强,为我市成为北疆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北疆仅次于乌鲁木齐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十一五”期间切实把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我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我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和改革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提升城区功能和新型工业化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布局,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营造石油、地方、兵团“共赢”,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整合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坚持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齐抓,努力营造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三)总体思路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区应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和壮大“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实现“五个重大突破”,重点提升“八个水平”,即搞好“14558”工程,使我区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城区环境和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唱响主旋律,积极构建和谐克拉玛依,使我区成为综合功能好、环境优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核心城区。
——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即加快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强区富民。
——实施四大战略:即科教强区战略,商贸活区战略,环境塑区战略和文化兴区战略。
——培育和壮大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即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配套产业体系,信息、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筑建材产业体系,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高新技术及相关科研、服务体系。
——实现五个重大突破: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努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突破;做强做大第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服务,在优化环境、提升城区功能上取得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融合型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上取得突破;丰富和强化社区平台,实施文化兴区,开展平安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地方经济,在深化改革上取得突破。
——重点提升八个水平:即城区现代化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民主法制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稳定安全水平。
(四)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在石油石化大发展的带动下,“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实现更快地增长),2010年达17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区一园一带”建设取得新进展,民营科技园初具规模,经济布局更趋合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8亿元,年均增长15%;融合经济、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地方经济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左右。
2、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考虑到石油石化大发展,以及作为区域中心城区发展拉动带来的机械增长,2010年辖区人口将达24万左右;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76岁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科教强区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水平、科技贡献率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文化大区建设成效显著,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区建设和平安建设取得新突破,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3、环境建设目标
“十一五”末期完成生态精品城区建设,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为我市2010年实现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创造条件;建成区绿地率达40%以上;工业、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荒漠植被保护及造林工作成效显著,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0%。基本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
4、城区建设目标
城区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均道路面积达20平方米、公共绿地10平方米,城区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按33项城市现代化指标综合评价,2010年,我区城市现代化程度将达85%以上,城区品位进一步提高,集散、辐射、服务等中心城区功能进一步增强。
(五)实施“四大”战略
从我区区情出发,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十一五”期间我区应实施“科教强区、商贸活区、环境塑区、文化兴区”四大战略。四大战略相辅相成,构成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
1、“科教强区”战略
科教是提升我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教强区战略,一方面是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目标,改革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建设人才队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营造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信息化为先导,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加快民营科技园建设,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通过科技推广和技术进步,改造传统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大教育投入,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公民素质,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商贸活区”战略
商贸是联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纽带,是繁荣经济、提升城区功能的重要渠道。商贸活区战略是指以建设现代商贸体系,构建辐射北疆及中亚的商贸中心,搞活经济,增加财源为目标,进一步搞好中心商贸区建设,完善规范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引入现代流通方式和管理理念,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凝聚力,积极开拓区内外市场,特别是城区周边市场和中亚市场;在进一步搞好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依托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业、经济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物流业更新换代,继续搞好油田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及其他配套服务,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对增强地方财力、活跃城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作用。
3、“环境塑区”战略
城区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形象的标志,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发挥城区功能、吸引资金、人才的前提,是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塑区战略首先是以社区建设为平台,以扶贫帮困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稳定大防控体系,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搞好平安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规范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型向间接管理服务型转变,通过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营造公开、公平、公正适于投资的法制、经济环境;其三是加快生态精品城区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大力保护和改善城区周边生态环境,搞好绿色社区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
4、“文化兴区”战略
文化是城市灵魂和品位的集中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凝聚力,是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文化兴区战略,是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区、全面提高居民素质为目标,改革文化体制,整合文化资源,健全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面向大众,进一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节假日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和军营文化活动,培养共同的价值认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挖掘文化底蕴,在油城文化、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克拉玛依人文风格的特色文化,使油城文化的精髓得以弘扬;在独特资源、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文化。形成普及文化、特色文化和精品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格局,营造出浓厚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氛围,使居民受到熏陶,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从而塑造和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增强综合实力,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成为支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1、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现代商贸和物流业
我区位于新疆北疆的地理次中心,是克拉玛依市的核心城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业的潜在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大现有商业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方式,显著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商贸企业集团,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为努力开拓区内外乃至中亚市场创造条件;加强城区商业网点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类综合和专业贸易市场,提高市场的有效利用率;以人为本,进一步细划市场,开发消费潜力,优化商贸结构、业态与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商贸流通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树立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观念,全力推进我区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要大力拓宽经营领域,鼓励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社区商业、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业态,推动餐饮业向标准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切实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我区商贸流通业层次。以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加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完善运输线路、场站、仓储和综合服务网络。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努力开发现有专业(批发)市场潜力,奠定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物流配送业务,逐步把传统的交通、商贸、仓储和服务业改造成为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和逐步完善的市场条件,建设完成三大材(木材、钢材、水泥)交易市场和大型物资、专业设备展示交易市场,提高集散、辐射服务功能,形成北疆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以准噶尔路商业街为主干,重点加强核心商业区的开发建设。本着“规划先行、统筹布局、提高功能、塑造形象”的原则,按照建设克拉玛依商贸中心区的远景目标,建设一批能够体现现代化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初步展示商贸中心区的整体形象,提高商贸中心区集聚和扩散生产要素的能力;同时,根据需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建立社区商贸、餐饮及服务网点,以方便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2)突出发展旅游业
从新疆重点建设的旅游精品线路的空间布局看,我区地处北线的必经之路,随着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要以“三元一线”为重点,加大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三元”是指:生态观光休闲游、石油工业文化游和哈萨克民族风情游,“一线”是指“红浅百里油田—1号井—石油博览园—矿史陈列馆—阿依库勒水库—石化基地”黄金旅游线。
旅游业发展要以规划为龙头,抓好全区旅游资源的统一保护和开发,严禁破坏资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重点完成阿依库勒水库景点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开发建设,完成黑油山景区二期建设,启动石油博览园及1号井景点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好第二条景观街——克拉玛依旅游风情街。加强旅游商品、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对旅游商品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与新疆旅游黄金线路及知名企业的联手经营,加大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和整体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景区景点、旅行社和星级饭店联手促销。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规范约束和自律机制。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树立旅游区良好形象。
(3)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
培育和规范市场,加快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社会中介服务。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家政等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交易服务体系,推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改进和完善社区医疗、福利、互助和产业四大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业全面发展。要把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加工、批发市场、贸易组织三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农资市场体系和商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为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2、加快发展第二产业
(1)积极发展石油石化及其相关产业
紧紧抓住新疆石油石化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按照自治区“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战略部署,在全力支持中石油集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石油石化改制企业的技术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与区内外有实力企业集团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油气资源的开发,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业,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天然气产业链。我国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拥有广阔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要充分发挥我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力量雄厚、技术门类齐全的优势,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拓石油石化工业技术服务市场。“十一五”期间,要着重发展石油机械、电器仪表等石油工程配套,以及设备运行、维护、维修服务产业,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并确立我区在西部石油石化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领先地位。
(2)大力发展建筑业
“十一五”时期,随着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为我区建筑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建筑业发展要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紧紧依托强势企业,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加快企业重组步伐,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努力造就一流的企业和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我区建筑业开拓市场的综合实力。大力开拓区外建筑市场,加强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拓展建筑业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规范建筑市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健全建筑市场管理体制和法规,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培育和发展建筑中介服务组织和建筑要素市场,为建筑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2010年力争使我区建筑业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
(3)加快发展先进技术产业
在大力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同时,努力增强本区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对新技术的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复合技术,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2010年基本完成现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任务,主要产业建立在较先进的常规技术基础上,重点产业形成多层次的复合技术体系。
以自治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为切入点,积极开发推广具有新疆产业特色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产业,重点开发石油天然气精深加工技术,特色农畜产品的贮运、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能新技术,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先进技术的产业化。
以民营科技园区为载体,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民营科技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为中心,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产品,以及围绕石油石化产业为其服务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加强、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化有重大突破。
3、积极发展第一产业
我区农村经济要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新农村这条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出发点,积极发展绿色农业。2010年,克拉玛依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04亿元(不含大农业),年均增幅8%,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500万元。
(1)稳步发展种植业
加快农业资源整合,严格保护耕地,在小拐乡全面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平整土地,变小块地为标准条田,增加耕地面积。2010年实现滴灌节水面积12000亩,耕地面积增加到25000亩,林网面积增加到5000亩,农牧民人均增加耕地10亩,人均占有耕地20亩。
推广先进适用的棉花种植技术,稳定棉花面积,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创建优质高产棉基地。积极开展以高密度棉花种植技术、棉花抗病品种的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棉花膜下节水滴灌技术和棉花原种扩繁技术,提高棉花生产的效益。积极推行统分结合的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通过节水滴灌的推广,在农村成立滴灌棉花种植专营组织,统一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十一五”期间,种植业稳定在25000亩,推广“矮、密、早”技术的棉田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90%以上。
(2)大力发展畜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继续以大力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养殖加工基地,引导农牧民进行适度规模养殖,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农牧民种植饲草料,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技术,加大饲草料的生产量和储备量。建立和完善以自繁自育为主,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为辅的良种扩繁体系,扩大良种种群规模。认真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2010年辖区内牲畜养殖达到10万头(只)。其中,全区生猪存栏达到46000头,牛2000头,羊45000只,小拐乡饲料地面积达到4000亩。牛的品种以西门塔尔、新疆褐牛、安格斯为主;羊以绒山羊,巴什拜羊和毛肉兼用型为主,提高商品率和出栏率。
(3)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
以发展工业的思维谋求农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城郊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扶持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龙头企业,积极改进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形成“产、工、销”为一体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搞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畜产品转化增值;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体系,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面向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发展格局,通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积极引导农牧民开展农机服务,劳务服务,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形成农民增收多元化,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4)统筹城乡发展,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要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完成小拐乡政府办公场所、医疗所、文化活动站、科技推广站等一系列乡级公用设施的建设,以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要着力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全部完成小拐乡农牧民危房改造和抗震加固,逐步实现农牧民住房标准化,让农牧民真正受益。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农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全面开展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1、继续加大“四区一园一带”建设力度
继续加强专业市场区、中心商贸区、城郊畜禽养殖交易区、文化休闲旅游区、民营科技园和城郊综合经济带的建设,仍是我区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综合配套功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促其尽快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区作用。以建材专业市场、大超市为主要支撑,重点建设规模大、辐射广的专业特色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业务半径延伸至塔城、阿勒泰等地的区域性大型专业市场区;优化中心商贸区,以准噶尔路、人民广场、文化街为主要载体,以国贸商城、准噶尔市场、农行大厦、新华商场、文化大厦、东方红商场、准噶尔商场等为主要支撑,以星罗棋布的商贸网点为链,形成以购物为主,休闲、旅游、服务配套的都市繁荣区;完善城郊畜禽养殖交易区,以建成的克拉玛依畜禽养殖基地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活畜交易市场,以市场牵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辐射北疆地区的大型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区;充实文化休闲旅游区,以综合游泳馆为基点,九龙潭至阿依库勒水库为主线,建设以克拉玛依河两岸为主要区域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景点,形成有克拉玛依石油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加大民营科技园的建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生物环保制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促进城郊经济发展带快速发展,以大农业开发和荒漠植被保护区建设为依托,推进农林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
以项目为支撑,在完成“十五”计划续建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布局新项目。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时期,配合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克拉玛依区作为区域性交通中心的功能,建立连接天山北坡经济带,辐射整个北疆地区,与国内外相通,与现代化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配合市政府,重点实施城区主干道及次干道的改扩建工程、克拉玛依火车站至大型货场,以及中心城区的公路交通主干线建设工程、长途汽车客运站搬迁工程、旅游景区道路改扩建工程、乡村道路改扩建工程等。2010年实现乡村公路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100%。
3、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保证,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特别是环卫设施建设。要完善老城区公厕建设及布局,彻底拆除现有的旱厕;建设3个垃圾中转站;建设一座泔水处理站;完善道路果皮箱和居民区内果皮箱建设。城市供水以提高设施服务能力、降低管网漏失率和单位供水能耗为重点,提倡节约用水,加大供水管网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供水扩建等工程,打造节水型城区。城市供热以大力发展城区联片供暖和集中供热为重点,推广使用天然气、电、洗煤等洁净能源供热。城市供气以积极拓展管道天然气使用范围、扩大用气规模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汽车代用燃料工程。2010年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完成区政府办公场所和法院、检察院办公楼,以及小拐乡、社区等基层组织办公设施的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筹建完成“一门式”服务楼的建设工程,为企业、为经济发展搭建服务平台。
4、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创建“数字化城区”为目标,以政务、产业、社区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全区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
以政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筑政府信息技术应用平台。重点做好区机关职能部门网站建设、办公系统应用普及工作,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网上业务办理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实现政务网上办公。大力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和政府视频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开展公务员信息化系列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及应用水平。
以产业信息化为重点,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一是以微电子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以网络技术构筑企业内部管理平台,力争使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二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好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部分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积极推动小拐乡农牧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应用,提高农牧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以社区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筑社区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以社区事务管理系统、社区常住居民数据库系统、社区视频学校为重点,加快“数字型”社区建设,完善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不断扩大“社区一线”加盟服务商队伍,重点发展咨询、急救、配送、家政、助残等多个服务项目。加强社区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操作培训工作。2010年完成全部小区局域网建设。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筑校园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加快“校校通”网络系统建设,加强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的教学质量。以幼儿园为单位,建立幼教视频网络系统,充分发挥视频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提高幼儿教学水平。2010年完成城区小学网络接入工程,全部幼儿园建立幼教视频网络系统。
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强社会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步伐。积极促进财税、商贸、工商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信息化。
(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我区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的重要内容。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塑造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城区新形象。
1、实施城区精品绿化工程
大力提高城区绿化水平。城区绿化是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的重要方面。要按照人性化、园林化、精品化的“三化”原则,加大城区绿化管理力度。城区绿化要以规划为先导,注重城区绿化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地方特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已有林地、绿地和道路的养护和管理,广泛动员全社会开展义务植树、种花、种草活动,不断提高城区绿化率。大力开展“花园式单位”、“绿化合格单位”和“精品绿地”的创建活动,强化精品意识,努力建设一批城区绿化美化精品示范工程。2010年绿色合格单位和花园式单位的达标率达85%以上,社区争创花园式单位达98%,绿色小区达100%。
规划建设好新的绿化景区带。在抓好街道、居住区、公共场所等绿化建设的同时,集中建设好市区中心大面积公共绿地。加强新建道路和城区重点道路及水系两侧的绿化建设,形成中心城区的道路、水系绿化网。提高新建城区和危旧房改造区绿地面积标准。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合理配置、优化品种,形成以树木为主,乔木、灌木、花草结合的种植结构,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十一五”期间,要建设第二条“文化景观街”,以适应克拉玛依区向南发展的需要。
2、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以防治辖区水污染为重点,保护地表及地下饮用水源,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区垃圾的全过程管理,建设和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系统,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回收和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率。加强对环境噪声的管理,减轻居住区周围餐饮、娱乐业和施工噪声,控制交通噪声影响,提高道路、住宅的减噪抗噪设计标准。坚持预防为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着重抓好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稳步提高环境质量。在重点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水平。2010年全区大气、水体及城区声学环境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3、积极保护和改善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
以全面改善克拉玛依区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治理风沙危害为重点,加快构筑城区绿色生态屏障,着重搞好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逐步实现城区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加强我区荒漠植被的保护,做好荒山荒地造林、重点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积极实施“天保工程”、“玛河下游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等。要以现有克拉玛依区西北缘绿化带为基础,实施山脸造林工程,建设城区西北缘山区生态圈。以阿依库勒水库为重点,做好水源保护,搞好水源地的绿化工作,把阿依库勒水库区域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保障城区供水的安全。加强城郊地带生态建设,重点做好小拐乡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积极保护荒漠植被,完成封沙育林45万亩、治理荒漠和沙化土地60万亩。配合克拉玛依市大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全面实现农田林网化。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湿润荒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高产、高耗、低效”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重点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运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资源节约相关法制宣传,制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开展中水回用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建设一批循环式生产企业,建立城区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的产业体系。
(四)进一步提高城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城区的新途径,建立建管分开、经营有序、管理专业、高效的城区管理系统,打破城区公用事业经营管理垄断格局。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把城区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道办事处,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加强统计和史志工作,发挥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改革传统市政、环卫、园林等行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的改制,推动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化管理进程。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使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成为城区管理的主体。
加大城区建设与管理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城建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建立高效的城区管理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城区总体规划开发建设,建立设施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提高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强化以交通、绿化、市容环境、治安为重点的综合管理,重点整治一些城区死角及城乡结合部,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影响居民生活、影响市容市貌的难点、热点问题。“十一五”时期,重点加强城区周边环境的治理,如西大沟搬迁、金龙镇217国道西段治理、八一北村改造等,进一步改善城区形象。加大城区管理投入,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逐步实现城区管理装备的现代化。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2010年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达到95%以上。
(五)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全面提高城区核心竞争力
1、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
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区”为目标,以发展民营科技园为先导,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普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把克拉玛依区建成全疆重要的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奠定基础。政府科技投入占到全区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普投入达到每年人均4元以上。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建立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技术报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整合和利用区内科技资源,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区科技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建立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发展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培育风险投资主体,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大力拓展技术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
2、以民营科技园为载体,大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以民营科技园为载体,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注重承接内地先进适用技术产业的转移,实现民营科技园区的突破性发展,加强民营科技工业园的综合配套,创造条件培育产业创新孵化功能,建成我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地。
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项目的建设和生产提供基础保障。按照产品项目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模式,强化园区内外诸要素的相互衔接,促进与产业链条密切相关的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和企业生产集约化。创新园区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承办开发园区建设与发展,逐步建立企业办园区、企业招商引资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民营科技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2010年全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经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0%。
3、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是提高我区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网络技术加快对传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以实现企业生产、技术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依托社区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改造和“三环一链”光纤宽带信息网建设,为商贸业、金融业、服务业的发展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区传统工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其中优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同行业比较先进的水平。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机制,更新用人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大力改善人才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克拉玛依区人才库建设,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高素质的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亲民爱民的社区人才队伍。力争到2010年将克拉玛依区建设成为全疆人才聚集高地。
5、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立教育现代化体系为目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继续保持100%,流动人员子女全部入学,教育水准达到全疆城区的一流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继续加大教育基础投入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实施规范化重点学校和精品化校(园)建设工程,小学“校校通”和幼儿园“园园通”信息化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教育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确立德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竞争择优上岗机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区校两级各类师资培训,加大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学历层次,积极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实施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和“民汉合校”工程,建立“双语”教学专项基金,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学生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考核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以提高我区整体教育水平。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本着“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儿童学前教育和成人培训教育,兼顾发展特殊教育”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具有克拉玛依区特色的学习型社会。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实施“岗位培训与再教育”工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年。大力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和残疾人群特殊教育,建立和完善全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
(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城区活力
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加快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增强我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鼓励发展、正确引导、保护经营、依法管理”的原则,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切实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物业管理、环境卫生、教育及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兴办各类服务业,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垄断经营,引导和促进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社会投资进入服务业。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规范的信贷服务和融资渠道。
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继续鼓励民间资本创业,放手让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引导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融合,在股权明晰的前提下,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参股、联营、承包、合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扩大非国有资本的比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城区经济多元化。积极贯彻落实“国民待遇”原则,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在融资、土地使用、场地租赁、人才聘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益。同时,在子女入学、入托、就业、住房、医疗、保险、社会养老统筹等方面提供方便,在舆论宣传、社会政治地位等方面客观肯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严禁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科技型、外向型企业方向发展,以提高非公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研制、生产和经营,鼓励科研部门的技术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高科技企业流动。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横向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吸引国外及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以增强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实力。正确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更新,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业主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促使他们逐步放弃家庭式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经营理念,以保证非公有制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制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线”,充分调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环境和竞争环境。突出重点,紧紧围绕石油石化、旅游业、农业综合开发、西南民营科技园建设等重点行业及领域,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介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重点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区内外重大经贸活动,主动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接洽,不断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方式,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招商引资管理及服务新模式。多渠道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稳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3、扩大对外经贸与技术合作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紧紧抓住自治区推动新型工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契机,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快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贸易手段现代化、贸易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开拓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同时,积极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到中亚国家投资办厂、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4、积极发展区域融合经济
本着“互惠互利、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所有制、行政隶属界限,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坚定不移地走融合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促进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要加强与区域内的中央企业、兵团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横向联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克拉玛依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七)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
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在巩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础,深化内涵,高标准建设社区组织体系、高水平整合社区资源、高质量构建社区服务网络、高规格提升社区综合品位,努力开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克拉玛依市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做出积极贡献。
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决策层、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为议事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以制度为保障,继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落实社区居民代表“五项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运作机制。积极培育、扶持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社会化优势,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继续推进社区民主选举,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逐步提高社区直接选举的比例。2010年力争实行居民直接选举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达到80%以上。
2、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功能
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继续以开展“五百活动”为重点,推进和完善“四六三十”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需求,推出一批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新项目,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社会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有效地整合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志愿者积极性,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服务需求。不断拓宽社区服务内容,积极创新社区服务品牌,重点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心理健康及咨询服务网络,加大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服务、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
继续开展好社区先锋工程、社区美化工程、社区平安工程、社区健康工程、社区文化工程,不断提升社区功能,优化社区人文环境,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以建设文化大区为目标,大力繁荣社区文化,鼓励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支持引导专业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以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目标,依托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对社区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创建全国生态城区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小区”、“花园式小区”、“数字型社区”、“绿色精品社区”等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以建设“安全型社区”为目标,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加大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农村社区体制、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管理五个方面实现突破,设立“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农民培训站、医疗点、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村文化娱乐中心,让农民享受到生产生活全方位服务。
(八)营造稳定和谐环境,开展平安城区建设
1、注重社会公平,确保提高居民整体生活水平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注重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正当权益。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要把不断提高全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千方百计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小拐乡农牧民危房改造和抗震加固工程。“十一五”期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50元以上。
2、建立健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三大体系
以提高全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居住环境。2010年力争使我区居民生活质量达到我国西部城区领先水平。
调整就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加快社区服务业和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城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推行弹性就业形式。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宣传力度,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从事多样化有报酬的劳动,缓解就业矛盾。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和规范各种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健全公益性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营造公开、公平的劳动者就业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对促进就业的引导作用。加强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企业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就业工作法制化;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实行政府购实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同时加大对就业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救助的能力。
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努力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配套改革,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和管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的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的失业保险运行机制。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工伤保险的保障水平。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工残职工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开展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
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龙头,以建立医疗、教育、行政、司法等救助制度为重点,分类服务、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困难群体的生活、医疗、就业等援助制度为重点,做好帮扶工作,逐步形成网络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救助服务网络。
3、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路,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和事故频发领域为重点,积极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防灾救灾工作,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灾害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抗御洪水、地震、火灾、重大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重大疫病等突发性灾害的综合能力。建立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和灾民救助体系。
大力实施食品公共安全工程。食品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放心食品工程是一项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德政工程,必须抓紧抓实。要充分利用大农业和小拐乡的种植、养殖区,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重点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建立放心肉、放心奶等放心店的宣传、推介、评比授牌活动,开展放心食品的推介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维权意识,提高商家的品牌竞争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检测监督体系,通过增加检测点,扩大检测范围,保障上市食品的安全。放心食品工程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6~2008年)主要在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批发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卫生检查力度,严把食品质量关,以确保群众吃得卫生、吃得放心,使全区的食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第二阶段(2009~2010年)在群众中树立科学的饮食习惯,调节食品结构,主要解决群众吃得科学、吃得健康,以提高居民体质和生活质量。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有效的治安预警系统、指挥决策系统、警务运转系统和监督管理系统,完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工作机制,构建有效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破坏活动,严厉打击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效遏制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入开展平安城区创建活动,健全基层治保组织,形成社区居委会、内部单位和繁华街区“三位一体”的治安工作格局。加强社区防范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提高社会整体防范水平。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复杂区域的整治力度,基本消除治安薄弱点。加强对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努力化解和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九)建设文化大区,实现文化兴区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区的目标,以普及文化为基础、特色文化为亮点、精品文化为品牌,形成普及文化、特色文化、精品文化共同繁荣的大文化格局,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克拉玛依奠定文化基础。“十一五”期间,对文化的投入要占到区财政支出的2%,力争将我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一流文化先进大区。
1、创新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文化管理组织机构,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克拉玛依区促进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区文化事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作用。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向管理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形成政府支持社会文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鼓励和引导多种经济成份进入文化领域,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协同发展、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2、整合文化资源
整合文化资源。以克拉玛依区文化资源整体开发利用规划为先导,制定相互衔接的中长期实施方案,打破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一是加强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统一管理与使用,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统一建档,分类指导和管理,建立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社区健身场地、广场文化场地等文化设施资源共享网络,逐步开放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要。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克拉玛依区文化站、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使其成为代表城区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工程。新建街道、乡文化站和图书阅览室,完善乡村二级文化站设施,大力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区、街道(乡)、社区(企业)三级文化工作网络,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3、建设文化队伍
建立克拉玛依区文化艺术协会及各工作委员会,发挥协会专业队伍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组建街道(乡)、社区、企业、校园等多种形式的文艺骨干队伍,加强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队伍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克拉玛依区文化人才素质较高的优势,积极组建区直文艺表演队伍,扩大与疆内外城区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力争文艺队伍整体水平进入全疆先进行列。
4、培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的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各种合法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开展经营活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要规划、建设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区要重点发展同群众文化生活和休闲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逐步形成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以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产业体系。
5、实施八大文化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重点实施八项文化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及加快基层和小拐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大区的物质标志;育人工程,不断提高全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文化产业开发重点工程,通过大力扶持和发展传媒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艺术教育业,繁荣和规范文化娱乐作为文化大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品创作工程,以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为龙头,推进精品生产和创作;基层群众文化工程,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体育事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推进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等;石油文化艺术品牌工程,依托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加强对石油遗址和石油周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创建我区石油的资源旅游综合开发,树立新的油文化品牌;文化人才工程,加大文化队伍建设,改革文化政策,营造适宜的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文化人才聚集区和发展区;文化交流工程,加强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提高克拉玛依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十)加强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1、继续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克拉玛依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疆前列。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完善科普工作机制,提高居民科学素养。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强化信用意识,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
全方位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全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为目标,扎实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风景旅游区“五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把社区建成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行业)活动,推进规范化服务,树立行业新风,纠正不正之风。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2、依法行政,依法治区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区。加强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强化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建立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加强权力监督,促使廉政建设的法制化。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积极做好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工作。加强执法活动、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3、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群众团体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扩展群众参与讨论、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提高决策透明度。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政务公开,规范居务公开、村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行厂务公开,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职工行使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十一)促进其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医疗卫生事业
建立和完善区、社区两级公共卫生机构网络体系,形成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一级平台,两级网络”的工作格局。积极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落实常规的免疫措施,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工作;认真做好职业病人员的健康管理,做好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把社区服务站的准入关。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职能定位,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活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开展老年保健工作,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保健服务。
2、体育事业
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加大体育活动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各街道、社区(乡)要有与其人口相匹配的体育保健活动设施,幼儿园、学校都必须有体育场所和设施。强化竞技运动水平,发展一批竞技类体育项目,加强业余运动员的体育训练。
3、民族宗教事业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凝聚力。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老龄事业
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政策及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成果,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协调各部门落实各项老年人优惠待遇,做好老年人优惠服务证、优惠待遇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完善社区老龄“3587”工程。认真做好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功能设置、管理及运作,开展好各项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发展老年协会工作,发挥其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围绕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生活服务、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等内容,拓展为老服务领域,建立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做好70岁以上孤寡、独居、贫困老年人的关心、救助、服务工作,不断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建立适应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为老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我区老龄事业稳步发展。
5、残疾人事业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残疾人入学、就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关注和开展残疾人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努力争创“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坚持政府推动、民间实施、社会联动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各类社会扶助活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多的关爱和人性化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我区的残疾人。
6、军民共建事业
重点做好双拥和优待抚恤工作,深入开展军地共建活动,落实优抚政策,服务优抚对象,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公民的国防意识。一是广泛开展双拥传统宣传教育,积极协调、指导各街道、社区、部门、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抓好街道、社区拥军工作,树立社区拥军典型,以点带面,大力开展科技拥军、社区服务拥军活动,定期走访军属,并与入伍战士所在部队建立联系,了解战士的基本情况,解决军属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双拥共建活动力度,组织好“八一”、“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为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奠定基础。二是指导街道、社区做好优抚对象的服务工作。落实优待抚恤有关政策,认真做好革命伤残人员、三属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军人家属优待抚恤金的发放工作。积极做好推行优抚政务公开,切实将各项优抚政策落到实处。
7、计划生育事业
计划生育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精神,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建立健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的全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通知》和《关于2006~2010年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广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以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为工作重点,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搞好优质服务。“十一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率、晚婚率、节育措施落实率保持在全疆中上等水平。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还要抓好信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项工作。要完成克拉玛依区志的编修工作。
五、实现“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依据克拉玛依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编制的战略性、宏观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各有关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使规划执行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将“十一五”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切实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有关部门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规划内容,制定本部门具体实施措施,完成所负责领域的任务。
(一)加强党的领导,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保障“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切实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加快克拉玛依区建设,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依法行政,将纲要实施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法行政,“十一五”规划纲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就具有法制效力。要认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两制”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落实“十一五”规划,要继续实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听取广大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努力推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努力建立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规划执行落实机制。
(三)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确保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卫生政策、环境资源政策等重大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在保证行政事业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优先安排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等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及市的支持,大力引入区外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外资参与我区优势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建设,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和金融贷款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完成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建立实施纲要的监督、控制机制
完善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系统。在规划实施期间,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要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具体措施,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的精神。计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监督检查各部门计划实施情况,特别是加强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和规划目标的监测预警,定期向区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期间,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若遇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时,区政府将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区委、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实施,建立健全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有效的保障机制。
“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中央对新疆工作提出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区各族人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构建和谐克拉玛依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