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电子政务的窗口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200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分析之五

  结合2004年我国政府网站评估情况,我们尝试进一步延伸思考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分七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们进行交流。

  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1.“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深入人心,推进电子政务,既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不仅能够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用户满意度,更能够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依赖度和信任度,是我国电子政务生命力所在。

  2.“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在电子政务中的体现

  第一,按照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要求,实施电子政务,以落实政府要求,扩大政务公开深度,尊重公众知情权,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第二,坚持需求主导,发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关注社会公众和企业需求,做好需求调查和分析,全面规划公共服务,优先发展用户最迫切需求、用户收益最为明显的服务项目。

  第三,尊重服务对象的意见,积极争取让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增强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监督。

  第四,注重提高电子政务的用户覆盖率,重点提高政府门户网站使用率,以用户使用率和用户满意度作为考察电子政务绩效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

  第五,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普遍服务,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发展多种终端,提高偏远地区人群的信息获取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公共服务,避免出现欠发达地区和部分人群信息化的“边缘化”现象。

  强化电子政务战略意识和统筹思维

  1.推进跨部门应用,真正提升电子政务价值

  电子政务正在改变政府服务的组织和提供方式,根本上是加速信息流动和扩大信息共享面,促进业务协同,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且成本较低。随着信息流动和业务协同涉及到的面越来越广,服务组织和提供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同时对服务接受者而言带来了减少社会交易成本的机会。

  从2004年政府门户网站发展情况来看,高绩效的门户网站基本上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发展方向。“一站式”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最大价值体现,但是这要求不同生产部门共同组织和提供服务,要求跨部门协同合作。回顾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过去更多的应用项目大多数局限在单个部门内,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项目自成体系,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应用项目很少,部门间信息流不通畅、数据重复采集问题严重,“信息孤岛”严重地制约着电子政务价值的发挥,给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电子政务本身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只有跨部门、跨地区才能真正发挥电子政务的价值。如何统筹推进电子政务,从源头上、从制度安排上消除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封闭状态,值得我们反思。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仍然要培养各级政府领导对发展电子政务的战略意识,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坚决打破部门和地区局限,以需求导向,以核心业务和资源整合为主线,跨部门联合共建。

2.点面结合,分类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从2004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情况来看,约5%左右的地级政府门户、1%左右的县级政府门户,较全面地规划了面向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还有一些地方对面向“三农”的服务和面向残疾人、老人、妇女等人群的服务也进行了规划。

  细分用户,按照“生命周期法”进行服务规划,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项目规划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全面地对用户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划分,是“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体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应该进一步深化这一思路和方法。

  必须指出,按照生命周期法划分服务项目和提供服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建设方法,因为全部的服务同时间上网,对电子政务的要求非常高,也不太现实。因此,在全面规划之后,必须坚持需求主导的原则,重点规划出符合本地大多数用户需求的服务项目,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讲究实效,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公开、服务、参与,电子政务的关键词

  1.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

  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创建透明政府,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政府门户网站是实现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各级政府应积极利用政府网站,督促各政府部门积极公开政务信息和办事信息,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接受公众监督。

  2.发展公共服务,创建服务型政府

  从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看,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最大价值所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公共服务同样成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3.促进公共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电子政务不仅仅能够增强我国政务透明度、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而且能够服务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电子政务的建设,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渠道,在互联网普及的地方,政府网站已逐步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通过政府网站,政府能够加强与公众沟通和民意征集,让人民群众更大范围地参政议政。

  社会公众,是电子政务绩效的“判官”

  1.电子政务绩效的核心含义

  电子政务绩效就是指电子政务目标的实现程度,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向看,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更高品质和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核心含义是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水平。

  我们认为,高绩效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特征。首先,高绩效的电子政务时刻以“人”为中心,这里的“人”是指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包括公民、企业等,高绩效的电子政务会始终围绕社会公众需求和满意程度而开展。其次,高绩效的电子政务具备科学的使命和明确的目标,包括明确的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和清晰的服务提供时间计划表。第三,高绩效的电子政务注重听取公众的意见,重视公众的态度和评价,并积极争取让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评估。

  2.用户享有电子政务绩效的最终发言权

  电子政务绩效的核心含义是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水平,因此,电子政务绩效高低的最终发言权归属于用户。

以此标准判断我国各地电子政务绩效,将会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绩效情况非常不理想,目前我国各地电子政务面向公众的主要途径———政府门户网站的使用率非常低,当然这也局限于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的分布。如何提高绩效,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电子政务普遍服务,需要“普遍”渠道

  1.依赖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的局限性

  回顾近几年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显而易见,互联网已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力正逐步深入。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迅速,截止到2004年12月底,我国72.9%的地方政府拥有政府门户网站,地级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了93.1%,可见我国电子政务的渗透速度之快。但是,却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基本上全部依赖于互联网和电脑,借助电话、电视等渠道的电子政务开发却非常滞后。

  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截止到2004年12月,我国拥有的网民数仅仅是全国人口的7%左右,即使在最发达的城市,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仅为30%,网民中相当大比例的人口以获取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为主,对绝大多数网民而言,上网不是为了工作或者处理事情;其次,学生、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三者数量之和便超过了50%,可见,以企业和居民身份上网的网民数量不及一半。至于“三农”上网人口更是甚微,还不及互联网用户总人数的3%,即全国8亿~9亿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仅有200多万能够使用互联网。

  分析得知,我国大量需要政府服务的对象仍然处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沙漠地带”。因此,在现阶段依赖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电子政务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是电子政务服务渠道的问题。

  2.发展多种信息渠道,普及电子政务服务

  放眼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众多国家强调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要借助除互联网和计算机以外的多种手段,例如移动电话、呼叫中心、数字电视、信息亭等。这一做法对于信息化水平极不平衡性的我国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据有关调查,在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们获取信息的三种主要渠道依次为:电视、收音机和口头传递。通过报刊、杂志获取信息的比例很小,主要集中在乡镇干部群体中。对于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电话、互联网等)获取信息的比例则更少,在有些地区几乎接近空白。

  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如果无法接触到电子政务,那么电子政务服务供给再丰富,也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我国发展电子政务不能够一味依赖互联网网站和计算机,必须发展多元化信息渠道,使得电子政务能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常便饭”,这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都至关重要。

  对于一般城市用户,除了发展互联网和政府网站以外,可以积极拓展手机、电话、数字电视、呼叫中心、信息亭等多种渠道;对于欠发达城市和农村地区,可以积极发展电话、广播等普通手段。

  缩小数字鸿沟,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

  1.数字鸿沟使公共服务变得具有排他性

  公共服务的特性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更注重服务的公平性。

  在信息社会,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该地区人群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与本地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获取能力息息相关。

 在我国现阶段,东西部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信息获取方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重要信息资源配置不协调。这种“数字鸿沟”使得某些地区人群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面前被“边缘化”,使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变得具有排他性。

  2.大力发展社会信息化,推进普遍服务

  电子政务给我们改善公共服务带来了机会,尤其是对偏远和欠发达地区获取国家政策和公共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他们能自由享受到国家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我们在发展电子政务时,既要看到信息化对政府服务的改善,同时也需要重视“数字鸿沟”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我们不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绩效分配差距将会逐渐扩大,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公平性。

  为了利用信息化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我们要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信息化,实现电子政务与社会信息化的融合,通过社会信息化将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给偏远地区人群和特别需要政府关注的人群,提高公共服务的普遍性。社会信息化的使命首先是提高“数字贫穷”地区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为了提高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必须下决心出台一些关于缩小数字鸿沟和提供普遍服务的政策,同时加大对这些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推进电子政务,不能回避“三农”问题

  1.“三农”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资源配置中的弱势

  “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明确要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中办发17号文件中部署了“金农”工程,围绕“金农”工程,有关部门规划了国家农业信息网和相关应用系统,同时我国各级政府还在不同程度地开展面向“三农”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根据2004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面向三农的服务指数虽低于面向企业和居民的服务指数,但是均有所改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统计数据分析,截止到2004年年底,农、林、牧、渔相关行业的互联网用户仅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2.3%,“三农”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与我国“三农”人口的比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互联网用户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的互联网主要为城市人群所服务。除互联网外,另一大信息交流工具———电话,尽管最近几年在我国农村普及很快,但是超过全国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国37%的电话,在农业经济成分比重较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电话拥有量仅分别占全国的29.3%和18.7%。

  纵观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不难发现“三农”在当前我国电子政务资源配置中已经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因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对于互联网用户比例甚微的农业人口而言,电子政务效用很低。

  2.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使命

  如何利用电子政务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发展电子政务,必须正视“三农”问题,通过“三农”信息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三农”信息化,首先给农民带来的是享有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平权、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知情权以及向上级政府反映问题的建议权,这对我国建设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通过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将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辅助“三农”问题的解决。

  建议将“三农”信息化作为我国近期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之一。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在“三农”问题上的“落脚”,首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发展互联网、电话网在农村的接入服务,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农村;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村人口使用的“便民”接入终端。其次,做好需求分析,协调“涉农”部门力量,整合各部门“涉农”资源,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面向“三农”的服务内容,从实际出发,讲究效益,低投入,高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