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虎 |
教育行业信息化市场为近几年来低迷的IT市场带来新的亮点,由于政府的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据预测,今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0亿元。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庞大工程,项目如何规划实施?采购人员应该如何操作?国内IT企业又该如何把握?为此,本刊特开辟《追踪教育信息化》栏目,通过大家的群策群力将这项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做好。——编者的话 学校信息化建设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学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定位问题。从信息化的定义和建设意义来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最应该做的就是在业务部门需要利用信息化这样一种工具提高管理说明和生产力的时候,协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让业务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业务而不是技术本身。比较合适的类比就是学校的财务处,财务部门统管的是全校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不全是财务处使用的,财务处是按照学校的管理要求和相关法规制定这些资金使用规则的,部门学院才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方,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循财务部门制定的规则。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也正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部门,任何部门的业务所产生和利用的数据都是学校宝贵的公共资源,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也是按照学校的管理要求和相关法规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则,学院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这个规则下利用学校的平台进行的。 以上海大学为例,应该说上海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从2005年末成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为标志,开始了全新的里程。2005年以前,上海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流程是:主管校领导或者部门领导提出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生产力)的问题→部门的信息部门提出方案→部门为单位解决资金、硬件、软件、网络等问题,建设一个局部应用。这样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信息孤岛的形成,因为这个局部应用所依赖的其他部门的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地更新。建立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后,越来越多的模式开始出现转变:主管校领导或者部门领导提出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生产力)的问题→部门的信息部门和学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沟通→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从全局出发提出方案→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解决资金、硬件、软件、网络等问题,建设一个全局应用。从全局角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硬件和数据的共享,从应用角度规划网络也更加灵活实用。 但是这样一种模式还未能深入人心,往往都是被动的。例如学校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刚开始是校医院有意愿搞信息化建设,以提高管理水平,于是他们也自行去寻找了一家公司来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校医院和软件商谈判,购买软件,然后按照软件商的要求购买服务器,再给学校的网络部门提要求解决网络问题,把这个所谓的医疗系统建设起来,然后再到各个部门去拷贝学生数据、教工数据,最终才能运行,如果学生或老师有任何变动,数据却不能同步完成,一个信息孤岛就这样形成了,而且医院还要有一个队伍来维护服务器。当然,上述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实际情况是该报告由学校的领导直接批给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办公室通过和校医院沟通,搞清楚了他们的目标,需求由医院提出,技术问题由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现在的解决方案是按照医院的需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寻找多家软件厂商,从共享的角度,医疗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和数据,而医院只是医疗系统用户,他们不必关心服务器、网络、数据,通过统一协调,在医疗系统中通过一卡通的使用,实现了学生教工数据的共享,作为应用系统的用户再也不必关注怎么同步学生数据,怎么使用一卡通等等问题。 不过,现实并不乐观,对于资金比较宽松的部门未必会这样想,全校的内容管理系统已经上线,但是还有部门在自己购买服务器,建立自己的内容发布系统。也许这个问题会涉及另一个敏感问题,就是学校现在推行的校院两级管理问题。其实信息化手段正是根本上解决校院两级管理矛盾的有效工具,“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说法其实正是信息化利用不到位的典型表现。不妨想想各大跨国集团企业,他们的分级管理可以说非常完善,各国的分公司有相当大的独立运行权,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他们的信息系统从来都是全球统一的,因为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集团总部才能正确地掌握各分支机构的运行情况,才能判断这些分支机构是否真的在贯彻执行集团总部的决策。 当然,现在的上海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相信,经过3-5年的建设,上海大学一定能真正驾御好信息化这个工具,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办学成本。(作者系上海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