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协同应用 驱动电子政务未来
来源:IT168 更新时间:2012-04-14

 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与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曾发表了一份联合报告“Benchmarking E-government: A Global Perspective”,对联合国190个成员国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比较。该报告将各国电子政务的网站建设划分为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以及无缝链接五个阶段。

做一道电子政务的连线题

  那么,我们做一道电子政务连线题,您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处在那个阶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看这五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起步阶段:开通政府网站,发布静态信息。
  提高阶段:网站增多且相互链接,发布动态信息和专业信息且经常更新,提供检索功能和相关Email地址。
  交互阶段:网站信息定期更新,可下载表格申请材料,可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与政府官员交流,可检索专业数据库。
  在线处理阶段:在线事务处理,数字签名被广泛使用,信息安全得到保证。
  无缝链接阶段:在线服务完全整合,日常业务转移到网络空间。

  那么,我国是处在哪个阶段呢?不如先来看看答案。

  该报告指出,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主要是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占样本国家的一半以上;处于在线处理阶段的主要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而达到无缝链接的政府是没有的,也就是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实现在线完全服务。

  按照联合国电子政务五阶段定义,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认为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水平处于第三阶段,即交互阶段。而国内部分城市的水平很高,如上海市,上海市电子政务总体水平已经处于第四阶段初期,即在线处理阶段初期。

  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府,电子政府概念的发展,是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及信息技术进步而发展完善的。广义上看,指的是实体政府借助信息和技术为其对象构建的,旨在为其提供实质性政府服务的“虚拟政府”,是现有政府机构在开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所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

电子政务在建设中突显问题

  电子政务的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资金、技术、应用意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电子政务经过多年建设,在信息化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也产生了三个典型的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区域之间电子政务存在应用水平的差距,各地电子政务的应用差异导致了“数字鸿沟”。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的应用的水平比较的高,而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较低。同时,各地的电子政务的用户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有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基础网络平台建设薄弱,更谈不上有效应用,这也阻碍了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

  其次,“工作流”应用不足,导致电子政务应用服务的灵活性不够。电子政务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政府的信息交流通畅及服务的流程化,而不是传统的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然而,目前电子政务建设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依然严重。据统计,目前所有电子政务工程项目支持网上申请、签报等工作流管理的只占6.4%。

  再次,普遍存在着“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横弱”就是部门的系统比较强,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电子政务还停留在局部应用。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因素。

  电子政务在发展中突显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电子政务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