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
来源:鄞州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5年至2009年。
    一、鄞州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一)区域特点
    1、自然资源鄞州区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东接北仑港、宁波保税区,西临绍兴、杭州,北与上海隔海相望,是宁波市最大的市辖区。境内东西向最大长度73.1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7.6公里,版图轮廓呈蝴蝶状,三面拱围宁波市区,区界周长269公里,其中海岸线25.66公里,区域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51.14%,平原面积占38.30%,水域面积占10.60%.境内的大地构造属闽浙地盾的东北部,地层分布以中生代的火山岩居多。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体呈马鞍形。
    2、人文资源鄞州区前身为鄞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一直是浙东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也是我国著名的贸易港和沟通亚、欧、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的东方起点,有悠久的工商传统。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鄞县正式撤县设区,定名为宁波市鄞州区。鄞州区现辖3个街道、16个建制镇、1个乡。全区总户籍人口76.7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40万人,农业人口55.38万人,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约有10万人。近几年来,鄞州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2004年,全社会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5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81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26314元,2004年全区失业职工再就业为5650人,参加社会组织各种形式再就业培训人员有102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4%。
    3、生态环境鄞州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114公里的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了5家闭矿坑山复绿治理,累计绿化坡面达53000平方米;完成了城镇绿化28万平方米;完成了56个村整治工作;推行污染源在线监测,已有17家企业完成水质在线监测安装和验收,其中11家企业与区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金狮啤酒、嘉乐染整等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污染总量控制要求,目前新建的项目基本为无污染或轻污染项目,扩建、改建项目经技术改造后,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4、经济发展2003年,鄞州社会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区)第十一、浙江省第三、宁波市第一。2004年,鄞州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7.9亿元,同比增长15.6%,三次产业比重为5.9:69.7:24.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5亿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位,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01亿元,增长31.9%;进出口33.45亿美元,其中出口25.53亿美元;现有外资企业926家,合同利用外资7.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亿美元,“三资”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23%以上。鄞州区内有明州、望春两个工业园区和一个投资创业中心,主导产业有电子电器仪表业、机械制造业、服装业、纺织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五大产业。
    5、功能定位鄞州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经济强区、生态城区、高教园区、旅游度假区”,打造“实力鄞州、生态鄞州、富裕鄞州”现代新区。鄞州中心区要建成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的宁波市新城区,成为宁波市新的商贸、住宅中心;区内两个工业园区要成为省、市级重要工业园区之一,成为宁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融入杭州湾跨海大桥经济带,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鄞州区面临象山港湾,靠宁波核心城区,地域面积大(居宁波市第2位),水资源丰富(总库容超过5亿立方米,居宁波市之首),境内有浙江第一淡水湖——东钱湖,鄞州中心区距宁波栎社机场仅2公里,距国际深水良港——北仑港只有20公里路程。鄞州区海陆空交通便捷,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座落在区境内,沪杭甬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出入口均位於鄞州区境内,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网络较完善,杭甬高速公路、北仑铁路和国家沿海大通道(同三线)交叉通过区境内,境内外交通便捷,公路密度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2)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明显目前,鄞州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8万多家,总注册资本1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49家,规模以上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省的4%和6%左右。拥有规范化股份制公司23家,上市公司3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3家,拟上市企业7家,有限责任公司达到3630家,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90%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突破二百亿元大关,居宁波市首位。区内有两个特色产业集群:一个是服装及其纤维用品制造业,该产业产值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5%。全区共有近700家服装企业,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其中年销售收入5百万元以上的企业约120家,拥有雅戈尔、杉杉、洛兹等知名品牌。另一个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该产业是鄞州区产值比重增长最快的行业,目前主要以三星奥克斯集团为核心,该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拥有电能表、空调、变压器、手机等四大主导产品,其中电能表产销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3)政府服务能力强,创业环境好近年来,鄞州区区委、区政府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年”和“生态绿化年”等活动,大力实施了“新鄞州工程”,该工程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共有40多个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初步匡算超过300亿元,主要包括:建设两大工业园区,五年内计划总投资78亿元,建设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新城区,把新城区建设成为宁波市新的居住、教育、商贸中心,成为投资、创业、生活的理想家园;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构筑基础设施新框架;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新体系等。鄞州区政府在服务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人才投资创业的政策体系,“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氛围较浓。
    2、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要素制约突出,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近年来,鄞州区经济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要素需求急剧上升,出现了水、电、土地、资金等供给紧张的局面,一些新项目因受资源制约而取消,资源要素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究其原因,这主要是鄞州区的主导产业仍是以电子电器仪表业、机械制造业、服装业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中的高能耗物耗企业多,这种经济结构本身对资源要素有高度的依赖性,其高速增长必须以大量的资源供给为支撑。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大,土地供给紧张仍将持续,缺电、缺水问题也将给鄞州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加快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这是缓解资源要素制约,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2)城乡统筹发展压力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还繁重目前,鄞州区内的农民素质还比较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救济制度安排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还很薄弱,城乡经济社会还不能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而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任务还很重,主要表现如下:在土地使用体制方面,土地利用率比较低,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及土地闲置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粗放利用土地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在企业机制方面,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还跟不上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在自然资源使用体制机制方面,尚未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形成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三)鄞州区科技能力分析
    1、科技智力资源和成果较多,科教投入较高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较多。鄞州区是浙江省教育强区,每年均给社会输送一批科技素质较高的新增劳动力。同时通过大力实施 “双高”(即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工程,每年大量引进一批紧缺急需人才,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上海交大技术创新基地、浙江大学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华中科大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科院兰化所研究与开发中心等人才和技术创新基地,为鄞州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004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5063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才358名,(其中博士19名、硕士96名、副高以上职称259名),中级职称702名,本科学历2022名,高级技师6名。培养各类人才2481名,其中高级人才83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5项,外国专家7人次。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3万名,其中高级职称1953人,中级职称以上11621人。2004年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1项,市级各类科技项目318项,居全市之首;实现授权专利403件,其中发明专利24只。
    科技与教育投入力度较大。2003年全社会科技总投入达到43482.3万元,居全省第七位,比上年同期增长47.09%.2004年区本级科技三项费用达到4315万元,占当年区本级财政支出的2.56%;区财政科技支出为6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66%;区级财政科普活动费40万元,人均科普经费达到0.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08元;区全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6589万元,占财政支出的16.8%;教育费附加收入29077万元,教育附加费支出27077万元;安排教育公用经费21538万元;用于校舍建设投入14808万元。
    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强据统计,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4144万元,居全省第五位,全市首位。2004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39.8亿元、235.9亿元和36.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7.8%,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同类工业企业产值的37.6%.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总量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三星科技”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东海仪表”为主导,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省级智能仪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宁波市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
    近年来,鄞州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包括加快宽带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普网工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鄞州区作为浙江省首批信息化试点市(县、区)之一,目前电子政务系统已在全区70多家区级机关、镇(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获得快速发展,全区共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宁波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其中雅戈尔集团还被认定为市信息化(电子商务)试点单位,有20家企业被认定为区级重点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鄞州区的信息化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均已位居全市之首。同时,鄞州区还突出抓好服装、机电、轻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大技术改造投入,2004年全区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94项,完成技改投入9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8%.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较完善,政策环境较宽松目前,鄞州区构建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主要有:一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已拥有区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分中心3家,省、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二是鄞州科技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它集科技孵化器、数码港、科技管理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三是区高新技术促进会,该促进会主动为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信息服务及企业交流等活动,现已经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助手和政府联接高新技术企业的桥梁纽带;四是政府科技服务平台,鄞州区科技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浙江省考评第一、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目前已建立起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督查负责制,建设了一个专网和九个系统的电子政务,建成了高效快捷的科技服务平台。
    为了切实推进科技发展,鄞州区出台了许多政策,如《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科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鄞州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宁波市鄞州区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认定办法》、《宁波市鄞州区专利示范和试点企业认定办法》、《宁波市鄞州区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办法》等等。极大地优化了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4、企业技术创新较弱,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鄞州区企业普遍存在着重产销轻科技的现象,科技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较弱,许多中小企业习惯于被动模仿或者依赖外部技术力量解决自身的技术需求,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过分依赖外部技术研发能力进行技术依托、委托开发等,造成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和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如2003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总额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83%,低于全省1.3%、全市0.9%的平均水平。
    鄞州区内自身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提高科技综合能力就必须有效整合区内科技资源,而且还要依靠宁波市内高校和研究所科技力量,目前科技整合能力还不够强,区内科技智力、科教优势和靠宁波中心区优势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尽管我区在加强科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科技中介服务还不能适应广大中小企业对融资、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管理水平提升等多方面的需求,比如科技成果评估、股权交易、风险投入和融资机构等均未完备,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却缺乏既懂政策、市场,又懂法律、技术的人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
    二、鄞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一)发展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产业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已是鄞州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目前鄞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科技对经济质量的支撑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已超过我区的传统支柱行业;二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依然占据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地位,对推动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之和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超过80%;三是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增幅,远远高于其它工业销售额增幅。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强区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鄞州区打造经济强区的必由之路。
    鄞州区发展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要根据区情,重点培育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二大产业,积极发展三大产业,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业。要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培植一批上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形成20多家产值超亿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把鄞州区建设成为宁波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地;培植20家以上研发机构和重点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证,通过技术研究、开发、攻关等手段,对现有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等的影响重大。近年来,鄞州区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方面,尤其在电子政务和网络服务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信息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区内网络增值服务方面发展缓慢,缺少有亮点的应用服务内容,信息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等。今后要继续强化电子政务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引导社会信息服务企业参与基础平台的建设,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传统产业目前是鄞州区经济的重要支柱,未来仍是鄞州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基础。鄞州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要是以纺织服装、机电工业等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为重点,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现代装备与工艺等方面在传统产业的拓展应用。
    (三)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强化科技促进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鄞州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和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转岗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鄞州区要在总结近年来农民素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分层进行重点培训,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以种养殖专业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为重点,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以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和青年农民战略性培训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是鄞州区促进农业“双增”工作的重要举措。鄞州区今后要重点依托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农业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其向种苗工程、高端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突破。要通过联合开发、新品种引进、病种研究等方式争取把更多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引入,使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良种化方面要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要抓好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业产业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四)配合生态城区建设,提供生态技术支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鄞州区建设生态区是贯彻落实这一决策的具体行动。目前鄞州区内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电镀、印染等工业污染严重,农业污染加重,水体环境恶化,工业三废处理设施不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等。基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2003年鄞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绿色鄞州”的决定,目前《鄞州生态区建设规划》现已通过专家评审和人大审批。
    鄞州区生态城区建设,重点是抓好“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生态经济新高地”、“保护资源环境,构筑生态功能健全的绿色新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构筑城乡一体化生态新家园”、“统筹社会经济发展,构筑覆盖全社会保障新体系”、“弘扬鄞州精神,培育绿色发展的生态新文化”。按照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抓好亮点的要求,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都市型农业、新城区建设工程、“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城乡统筹发展体系、生态文化、机制创新工程、生态旅游等“十大领域”。通过重点领域的工程项目建设,推动生态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五)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伴随着鄞州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25%)、内部结构层次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管理水平较低,今后鄞州区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服务业。而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现代服务业比重增大是大趋势,所以,发展物流、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是推动鄞州区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关键。
    基于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今后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此推动服务业整体水平。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尤其是区域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物流装备技术水平;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鼓励流通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等。
    三、鄞州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重点领域与任务
    鄞州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要紧紧围绕鄞州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支撑能力为主线,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着力打造科技强区和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发展目标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三大产业集群,以及鄞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解决的五方面重点和关键问题,加强财政的科技投入,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主导产业不断升级,促成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较强、发展优势突出、经济效益凸现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增强科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实现科技强区、经济强区、生态城区、和谐城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具体目标包括:
    1、财政投入大幅增长,社会投入能力增强规划期内,大幅度增加财政的科技投入,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力促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或者超过1.8%.促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规划期内,基本建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技术带动能力、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8%以上,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家以上,普及推广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健全“区科技创业中心”等服务机构,完善孵化、创业、管理等服务功能。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支柱产业规划期内,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保持在35%以上,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家以上,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以上,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鄞州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4、循环经济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规划期内,大力推广环保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节约型社会,大幅降低工业能耗和物耗水平,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有95%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水质在线监测安装和验收,并与区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80%以上规模企业获得清洁生产认证。工业用水重复率达4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0%左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左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比例达30%左右,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98%以上。
    5、统筹城乡取得进展,农民科技增收显著规划期内,90%的农民接受一次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 95%的农村后备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农民转岗就业技能显著提高。优良农业品种推广应用覆盖率在9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0%以上,农业技术总体水平大幅提高。95%的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就读,100%的农村地区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6、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传统产业明显提升规划期内,有80%以上的村(社区)实现电脑联网,90%以上的青壮年接受普网教育,社区宽带网基本普及,社区网络教育基本完善。通过引导,有90%以上的农村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网站,农产品网上贸易形成规模;有95%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网站并且实现在线交易,60%以上小企业建立网站。100%区级机关和乡镇政府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并实现无纸化办公。
    (二)重点领域和任务
    1、经济发展方面
    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和支撑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重点和任务主要是实施三大工程。
    (1)产业提升工程提升工业园区科技水平。工业园区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明州、望春工业园区和鄞州投资创业中心的科技水平,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科学布局产业链,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严把园区项目准入关,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招商力度,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用于科技型企业创业,促成企业聚集,形成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集群,提升园区的产业聚集力,使其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提升传统产业科技水平。运用信息网络、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传统工业以针织服装、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塑料制品、蔺草制品等块状经济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层次。传统农业以种子种苗技术、加工增值技术和龙头企业改造为重点,用现代农业科技,加强推广应用。
    提升产业集群科技水平。加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群协调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加强服装产业群、机械电子产业群、文具产业群等的管理,引导和利用大企业的品牌和人才聚集优势,推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大量相关企业向大型企业靠拢。加强对专业园区、专业特色村等中小企业集群管理,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促成企业的战略联盟,推动企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升级。
    (2)产业培育工程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实施高新技术产业“2+3工程”,即大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二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包括海洋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三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实施“双十工程”,即重点培育有较强发展潜力的10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支持10个高新技术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的嫁接和产业化、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合作项目、有较大关联度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到2009年,力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新材料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有较大上升。
    培育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装卸、运输、营销网络等技术装备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培育以中转、运输、配送等为主的机场空港物流基地;以钢材、机电设备、模具、银行、保险等为主的新城区东北部生产资料物流基地;以服装、家居建材、餐饮等为主的新城区南部生活资料物流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业、科技中介、法律、财会、评估、媒体策划等为现代商务活动服务的服务业,以及以东钱湖旅游风景区、天童森林公园、雅戈尔动物园等为重点的现代旅游业。
    (3)产业支撑工程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运用网络交通管理技术、在线监控技术、数码设计技术等现代科技,着重提升明州大道、联丰至集士港公路等重要道路建设的科技水平,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管理的“三横数纵”高等级路网结构,促成以新城区为中心、畅通便捷的半小时交通圈,逐步纳入到上海和省内重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运用现代水文、水利科技,建设周公宅水库、溪下水库和奉化江鄞州段城市防洪工程,启动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等。
    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广应用现代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着重提高电子审批、电子办公能力。加强普及电脑网络教育,促进信息网络进企业社区、进千家万户,提高社会信息化普及率。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小企业普遍建立网站并成功实现在线交易。到2009年,全区上网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
    2、社会发展方面
    积极推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全面进步,普及科技教育,促成人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发展重点和任务包括两大工程。
    (1)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加强外来暂住人口管理,构建和谐相处社会。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完善暂住人口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实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逐渐取消本地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的二元化管理规定,为本地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为暂住人口提供法律、医疗、教育、科技等各类服务,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暂住人口合法权益,及时协调处理暂住人口纠纷,努力使外来暂住人口基本享受到与本区城乡居民同等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先导,完善城乡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被征地人员、大病统筹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相应的现代网络管理体系。要把农村纳入全区社会保障体系之内,形成城乡不同水平和多层次的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网络管理化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乡理想家园。运用现代规划理念、城市管理和建筑科技,建造鄞州第二医院、明州医院、老年公寓、鄞州公园、科技中心以及博物馆、万达广场、高级中学、明州花园酒店等科教文卫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高档住宅小区和中央商务区,努力把新城区建设成为宁波市新的居住、教育、商贸中心。运用现代农村规划理念、环保技术和建筑新科技,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使农村成为鄞州新一轮投资、创业和生活的理想家园。
    (2)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工程普及妇女孕前、孕后的保健科技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加强各教育段的科普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整体素质。加大科普工作力度,面向农村,做好适用技术培训;面向青少年,抓好科技知识普及;面向企业单位,创建企业科协组织,进行学术交流。以创建科普示范乡镇为抓手,做好乡镇科协工作,做好学会工作。
    运用现代管理科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科技水平,全面增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人口生育等服务功能,为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提供基础保障。要建立起以鄞州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为中心,辐射全区各镇(乡)的医疗、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学教学、院学医疗急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建立起以中心卫生院、镇(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地的镇(乡)村一体化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多层次多途径引进高素质紧缺人才,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配合把设在本区内的省、市重点扶持发展的高教园区建设好,使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成为支撑鄞州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摇篮和技术源泉。争取到2009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达到8万人以上,每万人口拥有人才11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6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80人以上。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就业技能水平。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培训原则,把农民素质培训与职业技能证书、学历教育证书结合起来,与正规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构建培训就业一体化、技能培训规范化、农民教育终身化的体系和机制,力争到2009年有90%以上农村劳动力获得职业技能培训。
    3、资源环境方面
    主要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体发展重点和任务包括两大工程。
    (1)鄞州生态区建设工程运用现代环保科技、管理科技和高新技术,构建生态区的“四大体系”。即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构建生态工业经济、高效的生态农业经济和消费结构合理的服务经济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环保科技应用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强化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矿山开采,构建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体系;以管理科技的应用为重点,构建居住舒适、出行便捷、景观优美、江南特色浓郁、城乡和谐一体的人居环境体系;以提高生态知识和理念为重点,弘扬鄞州精神,培育绿色发展的生态新文化体系。
    (2)特色循环经济工程重点在电镀、化工、造纸、食品等重污染企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化,尤其是在电镀行业推广电镀废水膜分离技术等,回收电镀废水中的贵金属。鼓励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或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轻污染技术。在工业园区层面,探索产业链循环经济,合理规划设计,促成生态型工业园区。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资源要素紧缺和扩大开源节流的重要抓手,广泛应用先进的资源开发和节约技术,鼓励全社会积极开发和节约资源技术,大力发展低资源要素消耗的产业和产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科技发展方面
    科技发展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要,又要适应科技自身发展的要求,真正形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具体发展重点和任务包括三大工程。
    (1)科研、专利、技术标准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区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研发,掌握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落实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通过各类先进标准认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以宁波市实施“全国专利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结合专利示范企业试点工作,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专利工作,提高企事业单位开发和使用专利能力,促进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成果转化,到2009年,每万人口年专利授权量在8件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600件以上,有更多的企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2)科技管理服务工程加强科技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共同推进科技进步的运作机制,对主导产业发展中难点和共性问题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增强科技资源的集成作用。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鄞州科技创业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扶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鼓励民营科技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建设,支持鄞州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促进会和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鄞州区分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机构,建设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技术咨询、项目评估等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研究出台鼓励孵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孵化企业的快速成长,提升政府科技服务能力。
    (3)科普进万家工程科普工作要坚持面向农村,做好适用技术培训;面向青少年,抓好科技知识普及;面向企业单位,创建企业科协组织,进行学术交流;面向城市社区,开展“普网工程”,普及信息网络进企业社区、进千家万户,提高社会信息化普及率。以创建科普示范乡镇为抓手,做好乡镇科协工作,做好学(协)会工作。
    四、鄞州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建设科技进步示范区,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为确保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成功,鄞州区将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加强支撑条件和采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科技进步示范区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区长为组长,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科技、发改、经发、教育、财政、人事、环保、农林、卫生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的科技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科技范区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科技局局长兼任,负责科技示范市建设的组织协调及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明确职责、任务、目标,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共同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的合力。各镇(乡、街道)也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建立科技进步示范区管理责任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区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一把手对科技进步工作负总责,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建立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将科技进步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科技进步工作精神,积极研究促进本地区科技进步的办法,区委、区政府将科技进步工作列为对各镇(乡、街道)、部门的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完善科技进步示范区项目管理制度。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进步示范区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上,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规范化管理运作;在资金使用中,加强规划和督导力度,尤其是对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要科学筹划、规范使用,严格预决算审批程序和事后审计。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重点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一个项目明确一位区级领导干部专门联系,负责指导协调,确保项目组织实施。
    建立科技进步示范区奖惩激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技术创新、“三农”项目等示范建设的奖惩制度,对在全区建设科技进步示范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由政府予以重奖,并推荐到市级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建设实施不到位者和引起严重后果者,坚决撤换并追究其责任。建立健全科技进步示范监督机制,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实施,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实施,区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同时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确保示范区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创新科技制度,完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积极引入咨询顾问制度、论证制度及重大议题的圆桌会议制度,区政府聘请经济、科技和法律顾问,为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力求重大决策上的科学化、民主化。积极推动区二级班子特别是镇(乡、街道)建立科技示范咨询顾问制度,凡事关科技示范的重大问题,均应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有关专家的意见。完善咨询顾问团的人员构成,咨询顾问团应由熟悉情况、富有谋划经验、思想活跃、实践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完善咨询顾问团的工作机制,加强咨询顾问团与区级有关单位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为区委区政府施政、议政提供参谋。
    完善科技示范合作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进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合作与各类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主动寻找技术依托,逐步培育企业拥有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主动接轨大上海,接受上海、杭州的辐射,融入长三角科技合作圈。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欧盟)的科技合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研发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模式转变。通过各类科技合作洽谈会、高校院所座谈交流会、专家教授报告会、镇(乡、街道)专场等活动,进一步营造科技示范的技术创新氛围。
    健全科技示范创新机制。建立一批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院所参与、政府引导的行业服务类的工程技术中心,推进企业研发能力的升级和研发领域的拓展。加强“科技中心”的功能建设,完善孵化设施、强化孵化功能,使其成为全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示范基地。推进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推广CAD等共性技术。
    优化科技示范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科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鄞州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各项科技政策的落实到位。围绕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政策、科技兴贸政策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等有利于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为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三)增加科技投入,健全投融资体系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科技投入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同时改进区本级科技经费对各类科技项目的补助办法,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追踪问责制、绩效考评制,加强科技三项经费的审计监督,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依法保证各项科技经费足额到位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探索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借鉴国际经验,筹建几家具有区域特色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解决鄞州区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引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等。同时要鼓励企业改善科研条件,允许企业把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购置关键技术设备与测试仪器摊入管理费用。
    (四)打造人才高地,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优化居住环境,采取落户安家补助、建设人才公寓、享受购买商品房补贴政策等办法途径,努力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住房问题。优化人文环境,加快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环境。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建立公共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人才服务热线电话,开展包括购置房产、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优惠措施的高级人才“一卡通”服务。优化舆论环境,加强人才工作宣传,积极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先进单位和“重才爱才”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加大奖励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结合教育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加强和提高基础教育为抓手,率先在全省高水平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新生代居民的基础科技素质。加快各类“虚拟大学”建设,积极配合宁波市优化整合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建设企业家培训基地,创建一批高质量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习基地,促成一批高科技素质企业家队伍。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是培训一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切实解决工业发展的“技工荒”问题。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农民培养成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五、鄞州区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进度
    第一年。完善科技进步示范区管理机构,成立由区长为组长,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科技、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的科技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也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领导负责人。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和机关干部创建科技进步示范区。展开科技示范调研工作,摸清科技示范区基本情况,明确示范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基本建立起科技进步示范区项目管理制度、科技进步示范区奖惩激励制度以及科技示范民主决策制度。“产业培育工程”、“产业支撑工程”取得进展,确定重点培育的1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支持10个高新技术项目,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启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启动优先发展项目,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全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300亿元,6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信息网站。
    第二年。围绕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一系列政策,如促进科技进步示范项目的扶持政策、支持科技示范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重点科技示范领域引进人才的若干政策、鼓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的若干政策、科技中介服务政策等。 “产业提升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科学合理制定明州、望春工业园区和投资创业中心的循环产业链布局,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确定近10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和10个核心产品,引导这些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00亿元,两大工业园区和投资创业中心基本完成生态产业链布局,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50亿元,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第三年。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筹建1-3个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面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追踪问责制、绩效考评制,强化科技三项经费的审计监督,大幅提高科技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被征地人员、大病统筹现代网络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起暂住人口的区、镇(乡、街道)、社区(村)三级现代服务网络。“特色循环经济工程”和“科研、专利、技术标准工程”取得进展,电镀、化工、造纸、食品等重污染企业基本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园区层面基本建立起产业链循环经济,企、事业单位开发和使用专利能力大为提高。全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7%,2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清洁生产企业认证或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联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6%左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5%左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95%的农村地区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第四年。“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创建了一批企业家培训基地,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习基地,促成了一批高科技素质企业家队伍,培训了一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切实解决工业发展的“技工荒”问题。全面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民劳动就业技能水平,农民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建设了多层次、开放式、广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一批镇(乡、街道)级社区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水平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新生代居民的基础科技素质。全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1%,80%以上的农民接受一次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90%以上的农村后备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农民转岗就业技能显著提高。
    第五年。建立了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建立了一批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院所参与、政府引导的行业服务类的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多家。 “鄞州科技中心”综合功能基本完善,成为全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示范基地。“鄞州生态区建设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生态工业经济、高效的生态农业经济基本形成,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完善。“科技管理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共性技术问题通过攻关得到解决,鄞州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高新技术促进会和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鄞州区分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创业服务机构基本完善。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鄞州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六、《鄞州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指标计划表》和《鄞州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优先项目一揽表》详见附件1和附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