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吉林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发展目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市变“快走”为“快跑”战略中发挥领跑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省、市总体战略部署和经开区实际,现提出《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2006年—2010年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已跻身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
   
    ——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初步显现。建设了15万吨差别化腈纶、60万吨燃料乙醇、山梨酸、沱牌玉米经济示范园等龙头项目,初步形成了化纤纺织、生物科技和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
   
    ——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投入4.5亿元,建设了道路、供水、通讯、雨排水、污排水、供电等“七通一平”设施,提高了承接工业大项目的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农村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以提高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认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城市管理显著提升。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初步确定了生态工业新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导向,提高了市场化运作国内外资源的平台和层次。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和生态发展规划,为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二)差距与不足
   
    ——发展理念有待提升。传统的发展观念惯性很大,城市意识和创业文化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和影响把握不够,对于建设生态魅力工业新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的导向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待加强。工业主体园区建设滞后,战略产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不足,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不够,服务业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加速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综合功能有待提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相关产业的支持不足,城乡统筹发展不够,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
   
    ——发展模式有待转换。仍然以项目分散招商为主,城市功能带动和产业定位的引导和带动不足,发展模式和招商引资方式有待改善和提高。
   
    二、“十一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开展,区域和城市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对城市及开发区实施科学定位是争取国家产业布局和项目政策支持的基础,明确工业新城和战略产业定位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国内外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开发区由政策招商为主转变为环境招商为主,建设生态魅力工业新城,打造国际化市场化运作平台,是加速国内外资源要素向经开区积聚的要求。
   
    ——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加快,使城市及开发区的项目的竞争提升为产业的竞争,明确三大战略产业资源配置方向,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是提高重大项目竞争力的要求。
   
    ——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建设生态魅力工业新城是立足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实现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快走为快跑”,要求经开区对吉林市主导产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长吉经济走廊建设发挥增长极的作用。
   
    (二)发展模式
   
    经开区发展正处于发展理念提升的有利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转换的最佳时期。明确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对经开区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效果。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推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释放新的发展动力。根据城市现代化规律、开发区发展趋势、经开区发展基础,吉林经开区的发展模式是:以建设生态工业新城为发展目标,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生态工业新城的功能定位是:建设成为吉林市的副中心、长吉经济走廊的增长极、市和省主导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努力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导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加快形成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发展环境创新的先发优势,提高承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示范辐射作用。
   
    (三)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遵循城市化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律;以建设生态工业新城为发展目标,以建设创新型开发区为途径,着力发展化纤纺织、生物科技、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纤纺织基地、国内有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最具成长性的新兴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促进社会和谐,反哺农业发展,建设科技先进、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功能完备的生态新城;使经开区的发展速度和综合竞争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发区前列,发挥对吉林市主导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成为长吉经济走廊的增长极。
   
    (四)发展原则
   
    ——工业新城支撑原则。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明确工业新城功能定位,按照工业新城的结构和格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社会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工业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战略产业主导原则。顺应产业集群规律,提升化纤纺织、农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三大区域分工地位,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积聚,形成相互衔接配套的工业体系,提高战略产业国际竞争力。
   
    ——生态魅力吸引原则。顺应生态规律,建设生态魅力工业新城,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开发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培育工业新城核心竞争力。
   
    ——科技进步带动原则。顺应科技进步发展的要求,明确项目技术标准和规模标准,积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建立技术培训基地,积极建设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平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原则。顺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着力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努力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谐社会建设、政府职能转变、招商引资运作等方面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加快打造体制性竞争优势。
   
    (五)发展目标
   
    工业新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协调,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2010年,是项目带动阶段,抢抓发展机遇,实施一批龙头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迅速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产业积聚能力和城市功能支撑能力,着力增强工业新城的核心竞争优势。2010年-2020年,是功能带动阶段,依托发展环境的核心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生态魅力、产业集群、城市功能对国内外资源要素的吸引作用,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发展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重要增长区域,进入东北先进开发区行列。
   
    “十一五”期间,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重点实现以下具体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31%;工业生产总值320亿元,年均增长34%;规模工业增加值90亿元,年均增长37%;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33%;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00亿元,年均40亿元;利用境内外资金13.9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6%。
   
    ——结构调整目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0.1%。
   
    ——生态环境目标:工业区实现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60%。
   
    ——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加15%;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完备,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分别增长7.6%、9.8%。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
   
    三、生态工业空间布局
   
    吉林经开区作为“生态工业新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载体,所以生态空间布局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根据中国社科院环境研究所提出的建议,经开区生态布局的主中心位于长图铁路以西繁荣村一带,副中心位于通溪河以北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带。东区以发展化纤纺织和生物科技为主,南区以发展汽车零部件和精细化工业为主,北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物流业为主,西区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
   
    在产业布局方面要严格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严格保护新城生态保育区。把工业新城的森林、草地、水源地等自然生态的区域,作为严格保护的生态保育区。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严查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充分发展生态保育区对于经开区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二是科学规划和建设新城生态重建区。把工业新城居住区、服务业功能区和社会事业发展功能区,作为生态重建区,按照生态和谐的要求,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从保持和提升生态功能出发,实施对城市功能区的改造、开发建设,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建设、老街区改造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防止因开发建设不当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提高生态功能。三是有序开发战略产业主题工业园区。根据生态的承载能力,合理地确定空间布局和进行选择产业,合理确定“十一五”的用地规模和布局,建设节约型主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排放总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发展空间承载能力。要充分依托中心城区的产业基础,发挥工业新城的吸引作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迅速做大做强化纤纺织、生物科技和精细化工三大战略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高技术产业,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分工地位,提高其吉林市主导产业的主要支撑作用,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开发区行列。
   
    (一)建成全球知名的化纤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化纤纺织一体化基地
   
    紧紧抓住国内外腈纶、化纤、纺织等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吉林化纤集团,发挥吉化的原料和水资源及发展空间等比较优势,高标准定位,着力引进国内外强势企业,建设世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化纤纺织基地。建设成为百亿产值的产业群。成为世界最大的腈纶生产基地和国内外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
   
    1、建设世界最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腈纶生产和研发基地
   
    依托化纤集团产业基础和吉化原料优势,加快实施15万吨差别化腈纶项目,使腈纶产能达到30万吨。继续加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先进技术,在做大基础上做强,积极与国际先进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在消化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世界最大腈纶生产基地的国际竞争力。
   
    2、建设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纺织原料基地
   
    大力支持化纤集团实施完成6万吨粘胶短纤和5000吨长丝等龙头项目,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名牌产品,争取在高端市场的定位,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辐射和影响。充分依托水资源、产业基础、土地空间等竞争优势,创造条件,积极承接纺织原料工业的转移,重点引进和开发海岛纤维、氨纶、芳纶、己内酰胺、醋纤长丝、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等纺织原料企业,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
   
    3、建设国内新兴的纺织原料和加工一体化工业园
   
    发挥腈纶、化纤的纺织原料优势,顺应纺织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对纺织产业的新形势,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整体性规划和推进纺织产业发展,高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建设纺织工业园,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腈纶毛条、纯纺混纺纱线、绣花线、缝纫线、装饰布、无纺布、海岛纤维、超真皮革、桃皮绒、汽车内饰件、新型服装面料等纺织面料生产企业,促进羊毛衫、功能性针织内衣、毛线、腈纶毛毯、皮鞋、箱包、服装、腈纶长短绒玩具等生产终端纺织产品企业的积聚,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兴纺织工业基地。
   
    (二)建设东北地区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充分认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培育精深加工特色,差异化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先导,建立特色鲜明的玉米精深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提高玉米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积聚,发展产业集群,扩大品牌影响,着力提升在东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优势分工地位,着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东北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1、提高亚洲最大燃料乙醇生产基地的综合效益
   
    发展亚洲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的辐射和影响,扩大燃料乙醇的市场空间,推进实施二期工程建设,在积极扩大市场规模和辐射区域的基础上,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乙酸乙酯等产品,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产业应用领域,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努力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发展食用酒精等产品,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扩展新的市场空间。
   
    2、提高沱牌玉米经济示范产业园精深加工水平和示范带动作用
   
    发挥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技术工业园。以吉林沱牌等公司为主导,与国际先进的生物化工企业实现战略合作,重点发展以生物化工为技术导向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建成生物科技产业园,提高玉米精深加工程度,大力开发氨基酸、黄原胶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发玉米的食用价值,开发玉米饮料、玉米罐头、玉米面条等玉米食品企业。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以玉米秸杆、玉米芯和皮等副产物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加工。发挥产业群的带动作用,吸引以大豆、葵花籽等原料资源吸引油脂加工企业发展饲料加工业,带动畜牧养殖业,带动肉、奶制品等产业发展。
   
    3、建设东北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业产业群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区域市场、物流平台等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比较优势,加强食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伊利、娃哈哈、可口可乐、康师傅等已经入区企业及产品的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的企业和产品,提高开发区品牌整体的运作能力,吸引饮料、肉制品、调味品酿造、玉米特强粉方便面、精制玉米油、食用菌等更多的有成长性的食品企业和项目入区,并加快培育成为名牌企业和产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食品工业品牌积聚的区域。
   
    4、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工程产业
   
    在发挥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和研发的优势,在积极推进以生物技术为导向,提高玉米精深加工水平的同时,依托生物制品厂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积极支持生物制品厂与吉林正业集团合资,施GDP改造,开发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和口蹄疫疫苗。加快推进实施推进年产5000吨有机硒、白灵菇深加工等项目,促进生物高科技的发展。积极寻求与具有先进生物技术企业,不断扩大生物工程产业的影响和竞争力。
   
    (三)建设国内最具成长性的新兴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紧紧抓住国内外化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充分依托吉化原料优势,充分发挥水资源、土地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招商引资的体制优势,高标准规划和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积极融入江北化工产业集群,与江北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互补发展,对接国内外以终端产品为主的精细化学品的产业转移,打造产业品牌,扩大市场辐射,成为江北化工基地的主要延伸区和功能区。
   
    1、规划和推进精细化工园区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化工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化工产业转移,积极推进江苏怡达公司醇醚项目、吉林晶华公司橡胶防老剂、宁波贸林公司树脂专用料、台湾德美公司有机硅等项目入区,不断壮大精细化工群。
   
    2、规划和推进皮革工业园建设。
   
    依托市场区位、化工产业基础和化工原料等综合优势,积极承接与化工相关产业结构转移,高标准定位,集群化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皮革工业园,带动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
   
    (四)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高技术产业
   
    充分依托生态魅力新城的环境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水资源和土地优势和招商引资的体制优势,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的趋势,积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项目,积极引导和培育新的战略产业。
   
    以5704厂为发展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机遇,加大资产经营力度,努力裂变更多的项目主体,以满足国内外新的消费趋势为市场定位,高标准、高起点起步,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农林飞机制造项目、轻型飞机制造项目及客机改货机项目,以出口加工区为载体,推动航空产业项目合作。推进与香港财富重工的战略合作,发展机场特种车、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汽车及配套项目。以斯威特家电和慈溪小家电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以斯威特冰箱、洗衣机为主的小家电及家电配套项目。
   
    四、产业发展方向和增长方式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新城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大力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推进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高标准实施主题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根据开发区战略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的整体运作和招商引资,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在开发区内实现排放物的集中处理,实行集中供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产业的整体招商引资,提高产业内部配套的能力,延伸产业链,发展新型建材等产品,取代黏土砖等,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能力,降低工业园区终端排放量。三是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实现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中水利用水平。四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根据战略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确定项目的招商引资方向,不仅注重对项目投资规模、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的论证,而且更要对项目的生态影响、土地占用、产业关联进行科学评价,确保生态系统的和谐,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提高产业相互支持的能力。
   
    (一)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工业新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和外资参与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努力成为东北重要的化纤纺织、生物化工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
   
    1、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依托经开区重点企业的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建设化纤、生物化工等国家级研发中心,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孵化器,提高经开区自主研发的能力。
   
    2、加强重点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积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高端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企业研发投入要在2%以上。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专有技术和产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各类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开发力量,加强企业新产品研发、转化,加快产品结构升级。
   
    4、加大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研发机构的引进与合作
   
    多元化推进技术创新,发挥生态环境和战略产业发展的吸引作用,把引进重大项目和开展技术合作结合起来,创新技术引进和合作的方式,积极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联盟,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的双重机遇,发挥区位、资源、产业、技术的优势,以开放促发展,发挥生态建设优势和战略产业的引导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速资源的积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提高在区域经济的分工地位和辐射作用
   
    依托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提高化纤纺织、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战略产业在东北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成为城市主导产业和区域集群化发展的核心区域,着力提高战略产业在区域经济分工的地位,在东北区域经济的平台上,加速形成国内外资源的积聚效应。
   
    2、提高利用境内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战略产业发展定位,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积极引进战略产业的重大项目,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能力,主要在腈纶生产、生物科技、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等战略产业发展上,积极与国际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提高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新方式,以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吸引外资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3、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合作
   
    积极支持化纤等企业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的环节,支持化纤产品和农产品的市场辐射,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以实现“共赢”为目标,努力创新合作方式,结成战略联盟,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开展跨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经济联合。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围绕增强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全社会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1、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信息化平台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社会资源综合利用和共享机制,建立电子政务和招商引资信息化平台,开展网上招商,优先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教育等领域的电子商务,成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降低招商引资成本,提高开发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2、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支持化纤集团等企业采取信息化技术实施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企业的流程在造,提高与国际企业和市场对接的能力。
   
    3、实施多层次的信息教育工程
   
    把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培训机构,结合发展的要求,实施多层次的信息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科学构筑人才高地
   
    人才是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增强生态魅力新城和战略产业发展前景的对人才吸引力基础上,建设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体制和机制。提升人力资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建立培训人才的机制,提高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1、着力建设学习型开发区
   
    围绕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性企业,学习性社区、学习型村屯,适应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需要。
   
    2、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利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机电工程学校等大中专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3、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成为东北地区最适宜人才创业和生活的开发区,吸引来和使用好各类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为实现生态魅力新城发展目标,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发挥工业新城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从保持生态功能、扩大工业发展和辐射空间、提高对工业新城生活消费服务功能出发,制定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城市化的新模式,按照工业化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村屯合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的融合、人口的融合、空间的融合,建立城乡相互支持的技术经济联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1、围绕城市消费,发展都市型农业
   
    以满足城市多元化生活消费需求,建设菜篮子基地为目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科技带动作用,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发挥地产品批发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地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强作为吉林市“菜篮子”基地的地位,提高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民增收。
   
    2、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高标准发展饲料业和畜牧业
   
    发挥经开区农产品深加工的副产物的原料优势,利用农产品的市场体系、物流设施和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农村中介组织的作用,以产业立村为目标,调动村屯高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积极性,实施农产品加工项目与村屯合并同步进行,通过合并把一部分村屯规划为农产品深加工的空间,建设以村屯为载体的饲料业和畜牧业的主题园区,为农民提高增收和市民化的机会,减少合并村屯的阻力,提高合并的综合效果。制定开发区村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规划,统一规划、布局、指导和帮助村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探索新的开发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模式。
   
    3、发挥科技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依托吉林市农科院和吉林科技学院的科技优势,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支持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建设农产品科技园区,成为良种、苗木的基地,把科技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4、发挥农产品物流平台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的集散作用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大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物流平台,一方面,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加强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物流设施和市场平台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中介组织,努力吸引省内乃至东北地区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成为东北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扩大地产品的市场辐射,积聚腹地资源的积聚作用,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推进农村的城市化。
   
    (二)积极探索村屯社区化建设的途径
   
    结合国家村屯整治规划的要求和开发区发展的需要,制定村屯发展规划,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必要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考虑农民的消费能力,集中建设农村经济实用住房,实现村屯的社区化管理。加强对村屯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根据推进村屯社区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符合开发区村屯社区实际的村容村貌管理标准,树立城市意识,改善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要求。提高村屯自我管理能力,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村屯社区村容村貌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农村改革的新模式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结合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加快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和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出开发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模式。
   
    1、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发挥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实行城乡发展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开发区的户籍管理,鼓励农民向市民是身份的转变。建立有开发区特色的、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民社区化管理,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
   
    2、建立农村社区化管理的体制
   
    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探索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提高农村社区功能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按照土地集约利用和居住社区化的要求,合理合并村屯,同步实施城市化的社区管理。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经济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的民主化管理方式,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工作,明确村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因内容不同,实行月公开、季公开、半年公开。积极支持建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睦家庭和邻里管理,建设和谐的农村社区。强化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通过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和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3、建设城市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管理,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和就业支持系统。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与城镇接轨的社保体系。
   
    六、加快经开区社会事业发展
   
    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经开区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工业新城形象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社会环境。
   
    (一)建设有经开区特色的就业体制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增加就业放在开发区工作的突出的位置。适应开发区人口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建立以满足开发区发展要求的就业培训体系,以创业促就业为主线,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培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建设有开发区特色的就业体制和机制。
   
    1、增加经济发展的就业机会
   
    建设生态魅力工业新城是增加就业的大的载体,围绕提高工业新城服务功能,大力发生各类服务业,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城市就业机会。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建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就业培训体系
   
    加大对就业培训的投入,建立就业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对街道有就业需求的人员的培训,提高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对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达到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90%,提高农民的城市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3、增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益性就业岗位
   
    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开发公益岗位。通过财政补贴,开发治安员、交通协管员、社区“四保”(保绿、保洁、保障、保安)等公益岗位。通过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支持方式,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发更夫、门卫、经警、保安、保洁后勤服务等公益服务岗位,建立公益岗位实名制,帮助“4050”人员等自主就业有困难的人员实现就业。
   
    4、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开发区就业基金,积极利用小额担保、工商、税务等优惠政策,为居民创业提供担保,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建立完备的城乡就业信息和输出劳务服务系统,降低城乡居民的就业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实施失业人员社区就业培训,与开发区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就业培训方向。提高就业技能。把劳务输出作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发挥经开区职业培训的优势,在积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积极发展劳务输出。
   
    (二)建立有经开区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
   
    适应开发区新增工业人口和失地农民增加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建立推进符合开发区特点的城乡统筹的社保体系。
   
    1、解决国有企业遗留社会保障问题
   
    进一步深化建设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试点工作。对于试点并轨企业解除关系人员,妥善解决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工作,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对于试点企业离退休人员,创造条件实施社会化管理服务,对于试点未参保企业,积极争取尽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和落实厂办大集体企业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2、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实现社会保险覆盖面与经济总量相匹配,参加保险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提高非公有经济参保比重,加强社会保险法制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险社会化进程,对退休人员实现社区管理。扩大社会覆盖面,提高基金收缴率,建立城乡统筹的城市失业保险机制。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网络化建设,推进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建立低保对象综合救助体系。鼓励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抓好医疗、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征缴措施,提高医疗保险的缴费率。
   
    (三)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根据提高城市功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统筹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优化经开区的人文环境。
   
    1、提升基础教育的形象和地位
   
    基础教育适应生态魅力工业新城发展的要求,增加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激励措施,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打造开发区基础教育品牌,使开发区的升学率和素质教育走在吉林地区的前列。通过提高基础教育功能,提高开发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解决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后顾之忧,成为建设和谐工业新城的重要保障。
   
    2、提高城乡居民健康卫生水平
   
    卫生适应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卫生健康保健条件。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3、注重文化事业发展
   
    建立与生态魅力工业新城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群众文化、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文化娱乐的功能,大力推广数字电视,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城乡文化生活。
   
    (四)积极开展以培树创业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文化建设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同等重要的经开区软实力建设。着力加强经开区创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深化打造生态工业新城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创业文化建设
   
    适应提高开发区竞争力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提高经开区上下的创新意识,树立争先意识,鼓励首创精神,通过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捕捉创业机会,增强创业信心,提高创业质量,推进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创业的能力。
   
    2、加强现代城市文化建设
   
    积极克服郊区意识,强化树立城市文化,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经开区快速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屯、文明单位建设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克服守成意识,强化争先意识,主动适应城市化加快的发展形势,积极迎接机遇和挑战,提升人生的价值标准,增强自我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开发区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的灵魂作用,增强企业责任意识,推进企事业单位共驻共建,实现开发区与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4、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在全市率先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争取开发区税务、工商、金融等单位的支持,建立覆盖开发区全部企业的信用体系,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社会中介组织为载体,确立信用秩序,改善信用环境,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开发区的诚信形象,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五)提高服务业的支撑功能
   
    1、提高商业区的带动功能
   
    适应人口增长、消费升级、消费多元化和提高工业新城的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商贸业的先导作用和城市形象功能,发展商贸业、餐饮娱乐业,高起点建设城市中心商圈。把商业设施建设工业新城的标志性建筑,高标准建设商业设施。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商业企业集团到经开区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工业新城的服务功能,通过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工业新城的功能和形象,增强对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积聚作用。
   
    2、提高生产服务区的支撑功能
   
    适应提高工业竞争力的要求,以经开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不断扩大的业务需求为依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现代办公设施建设,积极吸引法律、审计、保险、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办公中心等中介组织开办网点和建立分支机构,积极吸引市内各个金融机构在开发区设立网点,提高受信的额度。抓住进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和国家金融改革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在经开区布点建立分支机构,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和生产要素配置,为开发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提高物流区的辐射功能
   
    从提高工业竞争优势和城市辐射功能出发,在满足经开区物流需求的基础上,发挥交通和市场需求优势,争取成为吉林省重要的农产品市场物流平台。高起点实施物流设施建设,为物流企业积聚发展创造条件,增强对省内外物流市场的辐射作用。整合开发区的物流市场和资源,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六)发展特色旅游业
   
    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提升开发区形象、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潜和整合旅游资源,适应体验消费新趋势,打造集航空科技旅游、农业科技和观光旅游、工业景观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系列特色旅游产品项目,张扬工业新城创业文化,展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新成果,凸显生态魅力,感受人文魅力。积极开展旅游设施的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市场开发,纳入东北旅游线路,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的热点的旅游目的地。
   
    1、开发航空科技旅游
   
    充分利用5704厂作为全国定点飞机修造基地的条件,适应科技旅游的趋势,与5704厂合作,把开发航空科技旅游开发成为东北著名的旅游项目,使经开区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航空科技旅游目的地。
   
    2、开发农业科技和观光旅游
   
    发挥与中心城区距离接近和农业生产和生态多样性的优势,依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基地,积极开发农业科技旅游,体验和消费农业科技新成果。发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开发“菜篮子”基地和庭院多种经营经济的旅游功能,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提高生态收益,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化、园林化方向发展。
   
    3、开发工业景观旅游
   
    依托生态魅力工业新城的工业景观,把工业景观旅游作为开发区系列旅游产品的内容之一,满足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4、开发民俗风情旅游和特色餐饮服务
   
    把开发朝鲜族和满族民俗风情游和特色餐饮服务作为工业新城系列游的配套内容,作为一种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体验,建设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
   
    七、提高生态工业新城建设和管理水平
   
    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生态功能系统建设的总体格局,整体规划、滚动实施,积极开展市场化运作,适度超前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突出生态魅力型工业新城的魅力形象和产业竞争力。
   
    (一)高标准开展工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1、供电、供汽、供热
   
    对区内现有汽源厂进行整合,串联热网,由吉林化纤及燃料乙醇现有蒸汽余量满足近两年项目用汽。建设开发区集中供热中心,以满足两年后项目用汽及区内供热。新建1座66WV公用二次变,扩建新立一次变,满足新增用电需求。
   
    2、道路建设
   
    实施高速公路出口改造,建设空港路、长吉北线至吉孤公路联络线、沿江公路、秀水街道路。尽快启动三号街过江桥、秀水大桥、九乌公路九站至哨口段堤路结合道路建设,打破吉林经开区和龙潭开发区、哈达湾工业区道路被松花江分割的局面。
   
    3、供水、排污
   
    配合区内新建道路网,进一步建设完善区内供、排水管网。建设20万吨/日工业净水厂,满足区内工业用水需求。建设至七家子污水厂11公里污水管线,满足经开区排污需求。
   
    (二)适度超前开展主题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开展主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招商引资的主要趋势,是提高产业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主题工业园区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分区,根据公共财政的原则,适度超前推进开发区主题工业园区建设,是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在政府主导下,把主题工业园区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优先运作和实施,重点实施化工等主体园区建设。
   
    (三)高起点发展房地产业
   
    根据工业新城人口发展、人口结构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按照生态功能系统建设的要求,满足多元化需求,从以人为本和提高工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定位和完善工业新城的居住区功能。集中开发主题住宅小区,加强物业管理,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建设适宜人居的环境,高起点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到2010年,开发住宅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建设生态魅力新城的目标,自加压力,加强生态监管,优化城市市容环境,提升城市景观效果,增强城市形象魅力对战略投资者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1、提高街区的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现代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管理标准,实施对主要街区的市容环境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企业和社区共驻共建的城市管理网络,建设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建立提高管理水平的长效机制。
   
    2、加强主要街道的景观建设
   
    开展与生态魅力新城相协调的城市景观建设,注重对主要街路、重点街区、工业园区的景观形象设计,塑造新城特色形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主要街路的城市美化和亮化水平,村屯社区的主要街路实现亮化,新建和改扩建的道路同步实施绿化建设。开展城乡绿化美化家园活动,深化公用事业领域改革,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域外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
   
    3、建立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综合减灾体系
   
    建立应急预案,加强地震、民防、消防、安全生产等工作,提高国民经济的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对灾害的预测、预警、预报和救灾的指挥能力。
   
    (五)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开发区加快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营造有竞争力的体制环境。
   
    1、积极探索开发区管理方式
   
    积极推进开发区企业化管理进程,探索对工业主题园区实行公司化管理,以政策招商引资转变为以产业招商引资和环境招商引资为主,重点提高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战略规划能力、重大项目的谋划能力、指导企业战略性发展的能力、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建设专家咨询机构,提高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2、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探索建设通过市场化办法组建专业化招商引资公司,以支付佣金的方式,与国内外招商公司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实行委托招商。
   
    3、科学发展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
   
    按照市场化方向,提高战略产业规划的引导作用,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实行产业整体运作,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按照公共财政的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功能服务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城市化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社保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功能的支撑作用。
   
    (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高社会组织功能的途径
   
    1、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争取在“十一五”前期完成事业单位改革,重新定位事业单位的功能,政府职能要加快把企业、中介组织、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承担一定政府职能作用的事业单位加快改革,通过政策引导,将事业单位转换为社会中介组织,妥善安置事业单位人员。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环卫保洁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市场化进程,把一些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政府职能交给社会组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在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同时,积极引导发展行业协会、工会、企业家协会、工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管理功能和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信息交流以及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平台。
   
    3、进一步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
   
    按照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对于开发区公共事务,努力由公共组织来完成,积极发展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的社会管理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工会、企业家协会、工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开发区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发挥社会组织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支撑作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民主制度,加快社区自治步伐,提高服务质量,深化社区服务,创建平安社区,繁荣社区文化,改善社区人居条件,美化社区环境,满足健康需要,发展社区卫生。建设和谐社区。建立以企业代表和市民代表组成的民意机构,开展对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建议和监督,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积极支持人大政协组织开展活动,形成社会互动的机制,探索有开发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