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有观:积极整合资源 加快应急反应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应急反应是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涉及应急通讯,应急分析,应急决策,紧急救助,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等。应急活动需要便捷的通讯手段,畅通的指挥流程,有效的行动体系和及时的反馈系统,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没有必要的信息,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只有整合信息资源,才能应急反应;只有整合平台资源,才能互联互通;只有建设应急环境,才能实施应急反应。

    一、 整合信息资源

    应急活动需要可靠的实时数据,丰富的背景数据,信息种类多,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空间、单位和部门;必须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支撑应急反应的各种活动。这种信息资源的整合涉及基础信息资源和应急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与单位、基础设施与常规活动信息等;涉及公民、企业、事业、政府、学校、社团、社区、乡村、地理等实体的人员、土地、资产、信贷、财经、投资、矿产、计划、公文、议案、档案、新闻、会议、器材、网站、领导批示、各种活动、日程安排、图书资料等;其数字化形式有文本、DOC、PDF、GIS、表格、影像、E-mail、网页、音频、视频等。


    基础信息资源内容涉及五大方面:(1) 政治方面:法律、政策、党派社团、政府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军事、公安、消防、外事等。(2) 经济方面:金融、保险、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道路、邮政、电信、建筑、矿山、仓储、旅游、房地产、服务业、能源电力、土地管理、房产管理、科研设计、市政公用设施( 供水、排水、电力、热力、 煤气)等;(3)社会发展:人口户籍、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体育、住宅、广场、环卫、急救、医疗保健、园林绿化、防灾减灾等;(4) 资源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频谱资源、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工程地质条件)质量、水土流失(洪水、山洪、泥石流、风蚀、溶蚀)、地质灾害(冻溶、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地震、污染等;(5) 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等。应急反应系统的突发事件监测,指挥筹划、模拟推演、实战控制,都以地理信息为基础支撑。


    基础地理信息方面,应急系统需要全国和区域的线划图、全国1:5万DEM、重点防洪区1:1万DEM、有些防洪区1:5000DEM,河流下游地区高程精度需要0.5米,特殊地区0.25米;沿海1:25万、1:10万、1:5万、局部地区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城市1:2000至1:500、1:1万的基础地理信息。


    专题地理信息方面的需求更为广泛,如高速公路需要沿线1:1万数据;大量需要1:2000比例尺地理数据;在全国土地覆盖图上,需要每1:5万图幅有GPS控制点。


    应急信息资源
应急信息资源包括突发事件信息,应急预案、应急资源、指挥体系、应急队伍、应急器材、应急案例、应急法律、规章、制度等信息。


    数据流
    应急反应数据流涉及几大体系:信息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网络传输体系,应急处理和信息应用体系等。


    应急处理和信息应用体系有应急报警、应急演习、应急监测、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参数管理、地理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数据采集上报、预案制定管理、应急资源调度、统计计算方法、模型分析、信息发布管理、分析评价体系、灾害评估、应急知识库,各种行业、部门的应急管理模块等。行业、部门的应急管理包括:洪涝灾害,地震,森林火灾、公共安全(包括卫生、SARS),安全生产(矿山、工厂、交通、电网等),污染、危险源、核扩散,城市、社区应急,农业应急,海事应急等。


    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有五大方面数据库:突发事件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指挥体系数据库和应急队伍数据库等;链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公共设施数据库、单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等。

    二、 整合平台资源

   应急反应需要统一的应急反应平台,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的交换与共享。整合的平台涉及五大方面: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等。


    网络通讯平台
    网络通讯平台是信息传输平台,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包括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基本特点是高速、融合、安全、方便,大幅度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联互通,在用户端实现语音、数字及视频业务的融合。


    应急系统网络通讯平台可以采用优化存量、共建增量的原则,国家引导,电信运营商建设,运用电信、网通、广电、联通、移动等公司的线路资源,加以补充、延伸、扩展和提高;积极研发和建设下一代网络和通讯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共同发展。


    应急联动平台
    应急联动平台是应急系统的枢纽,是各种专用系统互连互通的信管,既避免分散、重复,又提供应急联动,快速反应。


    应急联动平台是一个统一的应急反应平台,广泛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平台依托网络通讯平台,各方联合共建,超越部门所有,具有对各种网络互联互通的开放性,亲善性和非排他性;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专公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空间信息平台
    空间信息平台提供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显示、应用和管理功能。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基本控制数据、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三维模型数据、综合管线数据等;基础地质数据包括: 地层数据、地质构造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地震地质数据、环境地质数据和地质资源数据等。专题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和区域的各种分布图、影像图及其属性,如交通图、危险品分布图、突发事件点位图、疫病高危区,危险区和隔离区等。


    专题应急系统
    各个应急领域是高度专业的,有许多专门数据、设备、材料和方法,形成专题应急系统。他们与应急联动平台紧密配合,又有众多的独立活动。


    各个专题应急系统依托应急联动平台,运用虚拟子网技术,形成网上"虚拟世界";可以包括公安反恐(包括反恐和刑事案件,有时动用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地震救灾、抗洪抢险、地质灾害、核安全、火灾消防(包括森林火灾)、交通安全、安全生产、城市公用设施突发事件、化学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专题应急系统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散实施;需求主导,急用先上。
    决策支持平台


    决策支持平台是开展决策的平台,集思广意,形成决策,支持指挥。他是应急信息系统的高级平台,在其他平台的基础上运行,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运用数学模型,生成所需的决策,帮助决策者利用数据和数学模型解决半结构化问题。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是三大决策支持技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是新一代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

    三、 应急环境

    应急反应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国家应急体系,设立应急机构,组建应急队伍,制定应急法律、应急预案等。这些应急环境涉及人员、机构、制度、法律等。应急反应是人群的紧急行动,整合人力资源特别重要;人归单位管理,协调机构,优化重组十分必要。


    2003年初,作者建议组建各级“应急委员会”,平时抓公共突发事件监测,应急预案制订,组织应急演练,应急教育,防范减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协调,应急指挥。它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高级部门,能够协调政府部门,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应急活动;从此把“应急”纳入政府和社会的正常工作。北京市已经组建“应急委员会”,开始工作。


     应急反应不仅是政府应急管理体制,还是全民动员救助体制,需要政府组织团体和民众,筹划和完善"保护和拯救生命与财产"的措施;在面临战争、危机和灾害威胁时紧急救助,保护群众,捍卫国家;实现政府、事业、企业、社区、乡镇和民众依法互动,坚强、有力、可持续发展;面向社会,支持领导,服务人民。
应急反应的五大中心是“应急体系”的重要机构:


    身份认证中心,发行数字证书。这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及公开密钥的文件,可以用来在网上识别身份。


    应急联动中心 拥有集成的网络和通信系统、统一的接警中心及处警系统,将治安、消防、抗险、急救等联动单位统一在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信息处理与通信体系中。


    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主要职责是研究、建设和利用应急资源,实现应急资源的采集、更新、管理、共享、交换和整合。集中调度重要应急资源,支持应急反应的指挥和行动。


    紧急救助中心 救死扶伤,拯救生命。
    应急指挥中心 是整个应急系统的司令部;在决策支持平台的帮助下,依托平台、数据库,指挥多种应急服务,综合分析、形成决策、调动资源、派遣队伍、下达指令、应急处置、督促检查、验收改进。


    国家应急体系包括法律体系、机构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紧急状态法制度。我国抗击非典疫情的成功经验证明,重视紧急状态处置的立法工作,是战胜困难和危机的有力保障。所以,建设国家应急体系首先要立法,建设应急环境,制定应急计划,授权有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可以采用的各项措施,使应急管理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令到必行。


    公共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金融、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出现重大事件、经济危机、重大事故、跨国犯罪、恐怖活动和自然灾害等;诱发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也可能是人类所为,还可能为多种原因所致,次生灾害很大。所以,应该制定“紧急状态法”和公共突发事件监测和应急处置的系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应急预案。(作者系研究员 系统分析员 北京大学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