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吉林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为方向,以增加两个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探索富民强县的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5年GDP实现46亿元,年均递增16.1%,人均GDP达到11670元。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2005年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年均增长16.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十五初期的2.8%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1——2005年,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2亿元。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趋向合理。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0:31.7:38.3调整到2005年的19.6:47.2:33.2,初步实现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换。永吉经济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汽车部件、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四大优势产业战略地位基本确立,一批经济效益、产出能力、财政贡献率较高的重点企业生成并不断壮大。具有永吉特色的稻米生产、育肥牛、奶牛、山黑猪、PIC种猪、紫苏、花卉、果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服务业发展较快,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县、乡两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合乡并镇、村屯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成效,推进了企业制度的创新。农村改革取得良好开局,解决“三农问题”初见成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与小康社会逐步接轨。“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电话普及率由47%提高到59%,有线电视入户率由10%提高到40%,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5、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启动“生态县”建设工程。到“十五”期末,退耕还林1742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7%,比2000年提高7.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4.6%,比“九五”期末提高0.5个百分点。加大对工业粉尘、噪声和水污染的监督、管理和治理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制定并开始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以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为标志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强了对饮马河、五里河等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

  6、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提高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广播、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预计“十五”期末全县总人口4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五年均控制在4‰以内。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两个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敢于创新和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具有永吉特点的发展途径和办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以工业县的建设带动各业的发展,强化特色富民的措施,增加群众收入。

  二是坚持实施区域带动战略,探索组建和完善开发区建设,全县超常规地支持开发区建设,基本实现了开发区的率先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超常规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全县上下以推进项目建设为已任的合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区划后的遗留问题,改革过程中的难题,在十分复杂的环境下得到有效处置,和谐永吉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还较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发展环境和潜力分析

  “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间、地区间经济交流与渗透趋于活跃,资本转移速度加剧,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重新确立大势所趋。特别是东北亚经济圈各国间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强势区域加速形成,对我县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永吉的开放开发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消费层次提升,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对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逐步实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在政策倾斜、生产力布局等方面为我县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永吉县地处吉长两市之间,宏观条件较好,积蓄了较强的发展基础。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距空港距离近,交通运输成本较低。二是资源比较丰富,环境优美。已查明的铁、铜、钼、金、银、硫铁矿、伴生硫、萤石、石灰岩等矿产资源27种,其中钼的储量列亚洲前列。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多样,环境破坏程度较轻,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三是产业基础得到增强。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工业产业和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格局,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开放开发水平显著增强,经济综合能力快速提升。四是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承载功能极大加强。土地、人力、资源采购等成本较低。从整体上看永吉县开发程度较低,资源利用不充分,工业起步较晚,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压力较小,发展空间较大。只要科学规划,抓住机遇,充分把握利用好自身优势,“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五个统筹”,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继续实施“两区一园”战略,突出经济发展的特色性、配套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工业大县、财政强县的发展步伐,推动永吉的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增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实力,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以干事创业、福祉群众为基本要求,推进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坚持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以全新的视野、全新的举措、全新的机制,加快开发区建设,千方百计壮大主导产业,拉动全县经济增长。

  3、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搞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

  4、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永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把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用我们的土地、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一批能够支撑永吉经济局面的大项目。

  6、坚持数量与效益统一。在提高总量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今后十年,我县经济分两个发展阶段。

  2006—2010年,按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任务要求,基本完成“工业县”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扩张经济总量,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两区一园”经济格局(“两区一园”即以永吉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为大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区;以岔路河特色农业开发区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区;把永吉县建成城市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各项指标位于全省的前列。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完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2011—201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县建设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强县。

  主要指标:“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左右,2010年达到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80亿元左右;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79亿元。

  ——经济结构。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55:31,实现工业主导地位突破、农业特色明显、服务水平较高的协调发展目标。

  ——体制改革。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财政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消费结构接近小康水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和谐社会。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男性、女性分别达到71—72岁、72—73岁;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

  ——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基本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6.9%,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3.8平方米;建设生态经济园区2个,生态农业乡镇6个,环境优美乡镇2个;地表水质达标、县城污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80%、50%、90%以上。各环境要素按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

  ——政治文明。政府高效廉洁,社会民主进步;人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法制基本健全,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水平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壮大配套型工业。

  要按照国内外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转移趋势及我县发展空间和潜力,把为大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作为我县战略产业发展的重点。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建立起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水平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强、具有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配套区,并成为我县工业支柱。依托东北特别是吉长两市“五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产业、医药和资源型工业。

  1、扶持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吉长两大汽车基地及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县地域优势和现有基础,尽快生成零部件企业数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系统化、专业化、集成化制造能力。发挥工业园区优势,培植产业集群。我县在未来五至十年内重点发展轻型卡车、经济型轿车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鼓励发展车身内饰件、底盘、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等配套产品。

  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和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要加快发展。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积极走合资合作、开放带动的路子,与有实力的大集团联合共同发展。建设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汽车驾驶室总成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模具基地,汽车内饰件生产基地,汽车锻造件、标准件、汽车用钢及原材料生产基地。适时发展轻型、专用整车的生产。到2010年,全县汽车及配套企业发展到30—40户,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部件工业园区。成为吉林市“汽车工业城”的组成部分。同时,发展与汽车零部件产品相关的锻造、注塑、电子电气等机电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农村工业化为方向,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在三个层面上有所突破。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依托较好的农产品加工基础,扩大加工规模,重点扶持绿色稻米加工、玉米深加工、苏子产品加工、畜禽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扩产改造或上新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实施“粮变肉”工程,提高粮食过腹转化能力。二是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核心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技术引进、改造和科技创新,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产品、半成品向成品、终端产品转变。打造品牌、创立名牌,以名品名牌促进加工业发展。三是扶持龙头企业。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数量、扩大规模,要引进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扩能提效,促进农产品品质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县在省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户以上。投资超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50个以上,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20个以上;全县投入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达到1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要达到20亿元以上;粮食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

  3、适度发展无污染的精细化工产业。充分利用吉林化工基地的原料优势和产业延伸需要,积极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控制发展污染型化工项目,重点发展无污染精细化工项目。

  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有机硅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加快各种表面活性剂、工业助剂、环保系列化工产品、高分子分离系列产品的生产。大力引进和建设高性能、高附加值精细化工项目,加速精细化工的产业、资本聚集。到2010年,全县精细化工企业达到20户以上,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4、加速发展医药产业。抓住国内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加速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大力推广中药材的种植,组织开展现代中药GAP种植基地建设,利用长白山特有的中草药资源,依托国际先进生物技术及医药中间体技术,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机械和保健产品。加快推进天然Ve、长乐胶囊、硅氮烷、生物碱、药品包装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癌症体外检测试剂、北冬虫夏草等产品开发。到2010年,全县医药及配套工业达到12户以上,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以上。

  5、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有序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以冶金、非金属和长白山资源为依托的加工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可持续发展,防止掠夺性开发。鼓励开发利用钼、金、铜、铬、硫铁矿等金属矿产资源和萤石、硅石、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同时,在控制总数量前提下,培育资源开发龙头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加快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积极开展地热、矿泉水、石油、天然气、溶洞等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大力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扩大特色种植和养殖,打造“长白山”特色品牌,积极推行原产地标识制度。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对我县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采取根茬还田、广施有机肥、革新耕作方式等办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地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保护。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占补制度。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耕地保护和补充耕地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健全完善征地合理补偿制度。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及推广体系。在品种培育、种植养殖、施肥灌溉、植保防疫等各个领域加强技术引进,积极鼓励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育种、施肥、灌溉、植保、栽培、养殖、兽医、育林、农机等常规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公益性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方向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依托我省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建设农技、农情、农资、市场和知识的网络服务系统,开展对农民、农业管理和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行农产品认证认可制度。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动物疫病检测、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全面实施放心肉、放心奶工程,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结合本地基础和特点,在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县重点发展绿色和有机稻米、专用玉米、果品蔬菜、药材花卉、苏子、种子、食用菌和柞蚕特色突出的八大优质产品基地。要规范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引导农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

  要特别突出畜牧业的发展地位,加快畜牧业发展,推动畜牧业向优质、精品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重点发展牧业小区、养殖专业村屯、养殖大户。实施育肥牛、商品猪、奶牛养殖工程,以皓月集团、九牛乳业集团、精气神公司、华正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养殖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到“十一五”期末,商品猪年出栏达到50万头,育肥牛出栏达到30万头。年肉类总产量超过30万吨,奶产量超过14万吨。发展奶牛养殖小区15个,奶牛养殖专业村20个,建设标准化奶站20个,村级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00个。

  培育农产品品牌。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农业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精心培育特色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生产规程标准化和无公害化,加强原产地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外向型农业。“十一五”期间,要培育1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 

  4、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大力推进村屯卫生服务站(所)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并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全县光缆网络村村通。建立完善乡镇文化馆(站)、村图书室等设施。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积极开展卫生村屯建设,加大垃圾集中处理和改水改厕力度,按照市场化模式,乡镇所在地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1/3以上的村完成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和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四改四清”)的任务。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办法,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8.7%。一是稳定提高粮食作物收益,加强粮食生产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扩大新品种、改善土壤肥力、推行节水灌溉,提高单产水平和粮食品质。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特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外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利用国家级劳务基地县的优势,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8万人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进方式方法,开辟贫困人口增收途径。

  (三)努力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以建设城市后花园为目标,营造优质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变化,依托本地优势,促进服务业的产业升级。

  1、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快速提升服务业水平。坚持以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基本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物流功能,推进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旧物回收与利用等集散中心建设。突出饮食服务业当地特色,培育区域性消费市场,推动特色街区、饮食城、民俗文化乡村建设。转变经营理念,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形式的贸易经营。

  2、积极鼓励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资源利用与开发,承接城市负荷释放和消费辐射,营造城市“后花园”。“十一五”期间,旅游资源开发初步形成规模,景区、景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服务设施完备,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县重点产业。到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

  适应旅游消费、休闲消费、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优势,努力创造新型的服务环境,打造以“巴虎—北大湖冰雪风光旅游带”、“一拉溪—万昌温泉自然风光旅游带”为主体的旅游服务产业,搞好景观规划和景点开发。立足于资源开发利用和品位升级,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以发展自然山水风光,冰雪旅游为主,与特色饮食、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综合项目。以两条旅游带为轴,重点开发城东巴虎朝族民俗风情园;龙山映山红景区;肇大鸡原始森林景区;北大湖滑雪场冰雪旅游区;岔路河星星哨风景区;玉汤泉温泉休闲度假区。

  (四)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和区域布局。

  突出经济发展在结构布局中的特征,摒弃以行政区划为布局基本特征的传统理念,建立形成以经济联系为纽带的跨行政区域的功能区。充分考虑与吉林省五大产业基地辐射半径和吉林、长春两个中心城市的功能延伸的内在联系,把产业发展重点与区域特性置于全省同一平面上研究县域经济的结构与功能。按照产业趋同与互补构建与周边市县的经济共生体,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机械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要利用吉长汽车、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平台,特别在吉林市西南、西北产业功能区辐射半径之内。岔路河开发区绿色有机农业与九台、双阳具有区域联合的条件。北大湖、星星哨、温泉旅游产业的开发,作为吉林市旅游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布局。

  1、突出产业特色,构建产业集中区。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乡镇村为基本单元,按产业性质构建四大产业区。工业集中区。继续突出开发区的主导地位,以永吉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开发区规划布局,扩充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快速扩张开发区经济总量和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医药、精细化工产业。围绕开发区,外围以西阳、双河镇、皓月为重点,全力打造钼及钼系列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和产出能力。有序开发利用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加快发展有色金属、非金属采掘加工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特色农业区。围绕大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引导农业生产向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岔路河、万昌、一拉溪、金家、口前、北大湖、西阳、双河镇等乡镇为主体,重点发展食品、绿色和有机稻米、专用玉米、果蔬、花卉、苏子、食用菌、柞蚕等特色种植业。哈啤要提质增效;有机稻米要力争创建东北大型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牧业产业区。以皓月集团、九牛乳业、精气神公司、华正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牧业园区为载体,在岔路河、西阳、双河镇、皓月、口前等乡镇,重点发展育肥牛、奶牛、商品猪、肉食鸡等畜禽养殖。推进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行工厂化养殖,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管理。旅游产业区。以玉汤泉休闲、北大湖滑雪场、星星哨水库为旅游拳头产品,带动永吉旅游产业发展,开发景区沿线的特色餐饮、民俗风情、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同时,以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加快口前镇、岔路河镇等中心城镇购物、食宿、交通、文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

  2、培育名城、名镇,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县城及建制镇要搞好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突出比较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立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口前镇要重点发展服务业,拓展教育资源。岔路河镇要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2010年,两镇要形成产业特色突出、综合功能完备、经济带动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全省强镇,远景目标要发展成全国名城。北大湖镇要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果品业。目标是发展为东北冬季旅游区影响较大的小城镇。加快发展西阳、双河镇、一拉溪镇、万昌镇,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吸引人口聚集。

  3、统筹规划开发区布局,加速开发区发展。按照区域突破,率先发展的原则,加强开发区统筹规划,坚持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积极打造综合环境优势。加快市场要素聚集,把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和支撑点。“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规模扩张的目标,同时,初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从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形成产业特色明显、技术较为先进、综合竞争力较强、效益较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永吉经济开发区在集约利用土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成为长吉汽车产业的零部件配套基地。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具备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精细化工业要成为吉林石化工业产业延伸的重要基地。岔路河开发区在加快培育以哈啤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为基础,整合农业资源,成为品牌型的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加工基地。要保护水源及流域环境,提高水土涵养能力,探索推行科学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同时,围绕建设城市后花园目标,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物流配送、经济结算等现代服务业。两个开发区,经济年均增长率要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4、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乡综合功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形成以国、省干线为骨架、乡镇连接、村屯相通的路网布局。建立全县客运行业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干线客车全部安装GPS装置,车辆调度、运行监控、运政稽查基本实现网络化。启动物流一体化系统建设,完成物流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扶持建立一两个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的龙头运输企业。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县城备用水源、供水管网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及配套工程,永吉大桥改造、永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区起步园区基础设施和其他建制镇给排水设施建设。新增排水管线42公里,新增生活垃圾填埋场300万立方米。实施“民需民乐”工程,全面完成“屯屯通”和城镇街道巷路建设计划,启动建设县城城北公园、运动休闲广场、温德河滚水坝、实验高中和朝一中体育馆工程。加快县城房地产开发,建设铁北小区等四个住宅小区。继续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星星哨、庙岭、石门子水库除险加固、饮马河等主要河流治理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做好主要河道、水库蓄洪调节,增强防灾能力。提高电力、供热能力,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重点,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新增主变容量69万千伏安,售电量达到9亿千瓦时。建设液化气储备站3个,储存能力150吨,年供气量1500吨。积极推行城镇新型集中供热,积极探索采取热电联产方式,建设秸杆发电厂。积极探索天燃气、煤气管道供应途径。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加强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生态资源,积极恢复生态系统,大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增强生态屏障功能。建立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永吉自然优势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完善防护林、经济林和城乡街路绿化、江河滩地绿化多层次绿化体系,提高生态绿地系统对各类污染的防护和净化能力,构建吉林市西南部的生态屏障。以五里河、饮马河沿岸,吉桦路、202国道、吉长南线沿路为骨架,打造自然景观、乡村风光、特色产业、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永吉。加强山体植被、荒山绿化和江河沿岸林草的保护。搞好城乡绿化,加强城镇街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推进居民小区、各类广场、公园、工厂的园林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建设城市“后花园”。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加强主要水体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严格控制河流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加强城区污水治理和主要河流流域内污染源的治理。“十一五”期末,五里河孤榆树断面出境水质、岔路河吴家村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标准,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0mg/L;星星哨水库水体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地下水水质达到国家Ⅲ标准。扩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完善县城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建设岔路河5000t/d污水处理厂。控制大气污染源,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通过改变燃料结构和供热方式,控制烟尘排放和大气中总悬微粒浓度。控制和防治噪声污染。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和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行清洁生产。到2010年,县城建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60%以上,其他中心镇达到5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削减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力争使固体废弃物处理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设日处理量200吨的城市垃圾处理厂。

  3、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节约意识,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突出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的节能;推动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进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继续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强化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盘活存量用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渣的再利用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秸杆、粪便还田和沼气、太阳能技术应用。开展生态工业园试点建设,将基础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永吉经济开发区和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区内的企业和项目,按照园区的总体设计,筛选进入园区,扩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形成资源交叉利用的链接关系,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加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宣传,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减少浪费的各种科技创新,营造节约型的社会氛围。

  (六)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增强发展能力。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加速培养和集聚各类人才,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1、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管理创新与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引进1—2个高科技项目,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新产品开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十一五”期间,争取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项,新增科技投入1000万元;引进登记申报科技成果20项,争取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使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技改投入,加快采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降本等技术,大力推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引进和自我创新,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机制和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县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德才兼备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文化与技术素质,建设一支青年优秀科技企业家队伍。

  4、加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就业培训,建立一批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适用型人才后备队伍。“十一五”期末,企业法定代表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80%工业企业职工达到中专和技工以上技术水平;农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水平;40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职业技术培训率达到85%以上;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能掌握1—2门适用技术。

  5、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教资金支撑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县乡两级“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开辟科教投资渠道,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社会集资、企业自筹等多元化筹资体系,逐步增加科教投入。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主体。

  (七)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

  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严格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政策生育率,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大幅度降低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重视人口结构问题,正视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事业。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和完善疫情信息网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对重大疾病的控制及预防,健全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丙肝、乙肝、性病等甲乙类传染病监控体系,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加强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基本消除碘缺乏危害。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卫生法规培训和卫生行业监管,加强乡镇卫生院业务建设,推进办医体制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积极发展教育、体育、文化、档案和气象事业。重点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加大教育技术装备投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继续深化教育各项改革,形成教育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倡导科学健身和全民健身,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县城要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以满足群众健身强体需要。繁荣先进文化,实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轮驱动,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丰富广场文化内涵。探索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村社文化,宣传打造文化名镇、文化名村。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做好县内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做好《文物法》的宣传工作。加强全县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全县光缆网络村村通。县城推广数字化电视,“十一五”期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万户以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拓展农村及社区档案工作领域。加强我县气象工程建设,提高我县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及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

  (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特别重视下岗职工再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开创就业新局面。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和城镇居民以及失地农民的参保工作,建立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结合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适应老龄化高峰到来的需要。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扶持发展残疾人事业。

  (九)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充满创造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不断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并且稳定有序的社会。

  1、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关心关注青年、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精神需求方面的重大问题,移动、邮政、电信、网通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创造公平、宽松的体制环境、社会环境。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加强民主法制化建设,创建“示范村、示范社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利益,协调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国企改革、农村各项事业改革等触及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求创新、求发展,使改革与发展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创建平安永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长治久安。

  4、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打造“诚信永吉”,积极探索和研究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各个方面信用体系的建设。从重点行业、机构和企业的信用建设入手,推进诚信活动的开展,打造资金、技术、人才“洼地”,为“快走变快跑”建立社会信用支撑体系。

  (十)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消除惰性,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大力倡扬全民创业精神,强化全民创业意识,抢抓新机遇、构筑新优势、全面落实全民创业举措。扩大宣传、发挥传媒作用,鼓励支持干事创业的舆论导向,营造和形成“百姓创家业、老板创企业、城乡创产业、机关创事业”的社会氛围。让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为永吉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亲商、扶商、爱商的社会风气,逐步建立致富光荣,贫穷可耻的价值评价观。大力提倡和鼓励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走外向型发展之路,引导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民营企业。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政府行为,推进政务公开和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形成诚实守信、服务发展、推动创业的工作理念,营造最良好的投资发展软环境。

  五、规划实施

  《永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振兴永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必须建立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认真组织实施。

  (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

  围绕规划期的主要任务,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1、深化企业改革,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全面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

  4、要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方式,坚持能放的权限放给市场,放给企业,放给中介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实施重大项目。

  “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投资拉动发展的力度,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1、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县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30项,规划投资6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2项,规划投资40亿元,包括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2项,规划投资14亿元,包括道路、给排水、重大水利设施等。其他项目6项,规划投资14亿元,包括农业、服务业等。

  2、搞好项目建设规划和策划储备。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项目推介、宣传工作力度,为招商引资、吸纳域外资本奠定基础。

  3、建立项目建设责任推进机制,项目建设实施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办法。未来5—10年为项目建设重要时期,前五年为近中期,后五年为远期,重点是前五年,主要目标是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续建项目和具备条件或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优先项目。要建立和形成项目建设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的长效机制,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三)改进组织管理。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要落实好专项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

  1、落实专项规划,并搞好衔接协调。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制定专项或专题规划,具体落实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各类专项或专题规划,须经县政府研究审定后,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统一发布,由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规划衔接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各类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要进行衔接平衡,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并公布实施。

  2、统筹进度安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分层次、分年度抓好落实,使各项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具体化。

  3、完善考核评价,加强社会监督。县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测、协调,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尤其要加强规划的中期评估。通过对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督促相关部门切实落实规划提出的任务,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搞好“十一五”规划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以多种形式参与规划实施。各有关方面要自觉接受县人大、政协、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人大执法检查、行政监督也要将规划实施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决策的制定,项目的建设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对规划确定的内容不得擅自改变。

  4、规划实施调整。当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原因致使经济运行严重偏离了规划目标时,应对《规划》进行合理调整。规划调整必须履行法定程序,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