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是邓小平同志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发表的第20个年头。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具体到政府信息化,即电子政务,为什么要把开发信息资源放在首位?以至开发哪些信息资源?怎样开发和不同阶段开发工作的障碍在哪里?一直是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跟踪和不断求索的课题。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回顾所走过的发展之路,重温“题词”的光辉论断,将会使我们的认识日趋清晰起来: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以人为本”的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永恒主题!尤其电子政务建设更为如此。
一、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行条件
信息化的显著表征,是已有信息内容的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实现。信息内容与计算机、互联网络之间是“货物”与“车辆”和“道路”的关系。信息技术所形成的生产力,如同18世纪蒸汽机、电机为代表的工业生产力一样,它创造了社会信息基础设施,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系统,孕育了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概念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形态,并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刻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影响作用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开发信息资源来得以实现的。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数字北京”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部署我市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重心向信息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运用向各个产业渗透,最终实现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并通过从政府、企业、公众自身的及相互间的行为方式的变革改变经济运行的形态和格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真正形成一场数字化革命。
在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北京市信息化总指数近年来一直居全国领先水平。截至2003年底,城镇居民平均拥有家用电脑68.3台/百户,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68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5.6万户。本市网民人数已达398万,占本市总人口的28.22%;WWW站点12.3万个,占全国20.7%;CN域名8.41万个,占全国24.9%。本地网中继光缆纤芯长度33804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纤芯长度449542芯公里;长途光缆纤芯长度132113芯公里,人均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电视已在1万多用户中开始试播;信息化经营与服务机构数量全国领先;银行卡总量和特约商户位居全国前列。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据调查的142家重点企业中,85%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局域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国50家知名网站中,在北京运营的有35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亿元。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638亿元,占GDP17.7%,其中现代信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54亿,信息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40亿元。在执行《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十五”发展规划》,促进“数字北京”、“数字奥运”各项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促进发展”,才使信息化充满了无限魅力,才使人们对信息化充满了无限期待。在看到我们在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们距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目标尚存在着诸多发展中的难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目的,我们不能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绩。通过信息化的实施,有效带动北京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才是建设的目标。在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严重短缺、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城市合理布局、人口与就业等问题,能否在不断促进开发信息资源并服务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中得到很好的解决,是我们信息化决策者、组织者、实施者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带动全社会信息共享的策略
信息理论界有句反复引用的名言,即“政府占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如果这一判断正确的话,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无疑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带动全社会信息共享,是市委市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环境下,推进首都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的正确选择。
在信息资源开发环境方面,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信息资源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全面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全市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有超过8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87%的政务部门已建或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建的部门中有83%政务部门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政务管理手段使用,有70%的政务部门实现了50%以上的无纸化程度。
哪些信息资源是当前开发工作的重点?根据目标要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重点完善包括医保、低保等的社保系统,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社区信息系统,进出口企业信息共享系统,社会经济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企业信用系统,绿化带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等一批信息系统;同时建设好包括市领导决策服务系统、税务信息系统、工商信息系统、“金财”工程、人事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数字鸿沟”的存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结果显示,本市“非网民”人数尚有1012万,占本市总人口的71.78%,还没有享受到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服务。电子商务交易额30亿元仅是2003年本市191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56%。这些不理想因素,是制约电子政务的“木桶效应”所在,不能不引起策略研究者的注意。
再有,在市民信息化素质尚且不高的情况下,我们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服务内容大有“以单位为本”的倾向,普遍存在人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些部门发布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着自己“门户”的形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和整合,使用户用起来觉得很不方便。据欧美一些国家的经验,在面向公众服务的方式上,至于是哪个“委”、哪个“局”提供的服务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来自政府的信息要完整、快捷和使用方便。有人反映说某电子申报系统不断的“升级”,搞得企业疲于奔命地参加培训,增加了企业负担。可见,我们的信息化发展策略还有待研究和完善,以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带动全社会信息共享的路怎么走?还不是一言以蔽之的事。
三、政府信息资源对外应以服务为本,对内应以共享为基
结合当前建设态势,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尤其是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重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共享信息和公开信息的开发工作问题。这里所说的共享信息是政府部门间按照职责交换的信息,公开信息则是面向社会及时、客观、准确公开于市民的信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阶段,存在的障碍是不一样的。前面,我们对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带动全社会信息共享的策略进行了探讨。这里,侧重于政府部门间共享信息开发问题思考。
首先让我们从电子政务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一般讲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建立起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机关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电子政务要体现出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在管理方面与传统政府管理之间有显著的区别,其重要特征就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为了说明问题,不妨举我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为例。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难点之一,是政府部门在事务管理中形成的个人数据的共享与开放问题。近年来,我市在相关个人信用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已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2003年基本完成市民卡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完成100万张市民卡发行,目前又在600万医保用户中推行了100万张市民卡的使用;企业信用系统,把北京市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信息记入警示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建成信用档案中心,完成了8万户中小企业一般信用信息和5万户法人代表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归档工作;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为256万纳税人建有“税务档案”,详细记录着纳税人身份证号码、月收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金额等资料;低保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截止2004年5月全市共有7.5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16.2万人进入管理系统;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截止2003年底,已建成298万人的住房公积金数据管理系统;中关村科技园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已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产品服务。从以上建设内容看到,相关市民数据开发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部门“情况要明”、“数字要准”,管理决策工作科学化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打下基础。我们知道,合作产生效率。在科层制体制下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是影响协同办公效率的最大障碍。分散在上述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事实上却缺少整合和比对的机制;而且在信息开发利用上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问题。这不能不说明政府部门间共享信息的开发任务还很重。
事实说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还存在着瓶颈,同时在带动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方面的作用也不明显,特别是在认识和体制上的障碍尚未解决好。因此说,我们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已进入攻坚阶段。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安排好信息化结构布局
信息化建设内容上,一般都以“六要素”为基干,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等。但在上述建设内容的实施顺序上,各方认识往往很不一致,“重硬轻软”喊了十几年。在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通常是“有想法,没办法”。如果在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问题的存在尚有其一定合理性的话,而目前全球化的“信息内容产业”革命,已使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据了解,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的报告中,从欧盟2000年12月实施e-Content(电子内容)计划以来,欧洲的数字内容产业规模已经达到4330亿欧元,超过了通信业的2540亿欧元和IT制造业的2120亿欧元,占GDP的5%,并且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25%,远远高于其他领域。同时,欧盟数字内容产业带来了接近400万个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已经落后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挥信息化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利用先导性、倍增性、渗透性特征的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现实或潜在优势,统筹兼顾,支撑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应是研究制订“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在薄弱环节上做好相应的推进工作:
坚持效益第一。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信息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实现三个“重点突出”。一是重点突出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切实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体现到经济活动中去。防止出现机关自我发展所形成的办公高度自动化,却不能与公众形成互动的电子政务“自娱自乐”。二是重点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导意见》即将出台,推动信息内容产业发展已是当务之急。三是重点突出建设效果的审计和监督。用可量化的标准检验各项信息化是否体现了资源优势最大化,是否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现代信息社会的方便服务。
推动综合创新。主要在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市场的规范、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网络信任环境的建设;开展事关信息资源开发全局的系统研究,以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和应用创新。结合《行政许可法》的贯彻,积极认真地推进信息资源交流共享,避免出现新的“孤岛效应”。
完善发展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任务,首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进信息化的职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把发展环境建设好。其中,发展环境的培育、政策的引导,以及必要的扶持措施都是政府角色定位应有的内容和作为。
(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