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党务理论研究与电子党务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从宏观着眼,而且需要从微观入手。从微观看,执政党的执政过程,可从执政党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再生和配置过程来分析认识。执政过程首先是从执政党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开始的,目前主要是通过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信息的再生过程表现为领导者对获取信息的运用,即通过科学决策再生新的信息。再生信息的配置,是指信息指令的传导分发过程,目前多采用印发文件、召开会议等方法实现。可以说,现有信息支持系统的信息处理手段以传统方式为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信息支持系统,在信息获取手段、信息渠道、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失真度和信息传播效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发挥,亟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再造升级。电子党务建设是执政党信息支持系统再造升级的唯一途径,是执政党提升信息能力,改善领导方式、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电子党务理论,搞好电子党务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我认为,研究电子党务建设理论,开展电子党务建设应注意研究解决以下课题。

 一、深刻的认识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基础。电子党务建设不仅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搞好电子党务建设首先要解决好领导、职能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三者的认识。领导的认识决定能否建设,职能部门的认识决定能否建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认识决定能否取得实效,只有三者认识的统一,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行动的自觉,电子党务建设才能健康持续发展。“电子党务”中,“电子”是服务的手段,“党务”是服务的对象。电子党务建设的实质,就是执政党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构建新的现代信息支持系统。电子党务、电子政务建设的共性都是信息化,但其服务对象不同。电子党务服务的对象是执政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活动。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应该互相促进,同步协调发展。
 二、充足的人才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关键。电子党务建设是信息社会赋予党的机关建设的新内容,是党的机关办公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机关工作的一项新事业。电子党务建设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了解机关工作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哪里有强有力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作保证,哪里的机关信息化建设就能够快速推进、深入发展。目前的实际状况是,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机关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政治力量的推动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重要动力。电子党务建设,依托和服务于党的执政体系,不仅具有高科技、高投入等特点,还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电子党务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推动,而且需要政治的推动,必须借助于执政党的强大政治力量来加以推进。可以说,电子党务建设工作三分技术七分协调,作为管理者,决不能只抓技术,不抓协调,只抓投入,不抓应用,不然电子党务建设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四、正确的策略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抓手。一是电子党务建设的推进和发展,应坚持整体推进、递次发展的策略。二是电子党务应用系统建设,应坚持“以用促建”的策略,工作开展纵抓一线,横抓一面。三是在基础建设的技术、投入选择上,坚持适度超前,理性投入的策略,寻求网络规模效应,网络建设只求同步,不求同高。四是在与企业合作中,坚持优势互补、双赢发展,借力推进的发展策略。五是在服务目标的选择上,坚持先下后上,先内后外的发展策略。六是在处理网络效用与安全保密的关系中,坚持需求优先、手段与管理并重、分步建设的发展策略。

 五、科学的发展观是电子党务建设走向成功的保证。电子党务建设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是传统信息支持系统的再造升级,是现代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传统办公方式向现代办公方式的转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电子党务建设及机关信息化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主要表现为统筹规划、建设网络、开发应用系统、建立保障机制。建设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时间短、见效快。第二阶段是传统办公方式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信息技术的培训、普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建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见效慢、协调性强。第三阶段是现代办公模式的完善提高。主要表现为机关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信息来源多渠道,信息障碍减少。机关运转高效,运行成本降低,财力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特点是发展周期长、创新难度大、变革意义深。信息支持系统再造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防止和克服工作上的盲目、短期行为,防止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