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吉林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发展“变快走为快跑”的特殊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省、吉林市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蛟河市实际,制定《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2006—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思路清晰。“十五”期间,规划建设了蛟河新区、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围绕资源形成了矿产品加工、制药、长白山特色食品加工、终端木制品加工和旅游等支柱(优势)产业;围绕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盼发展的浓厚氛围,“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万众一心,志在必得”的创优精神,已成为我们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是2000年的2.4倍,五年平均增长19.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46亿元、29.96亿元、28.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40:38;第二产业比重较“九五”期末提升6.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6482万元,五年平均增长8.3%。
    ——城乡建设变化巨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6亿元,是“九五”时期累计投资的6.5倍。开通了新区“两桥三路”,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城市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程度全面提升。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共完成水泥路(油路)里程1390.73公里,是“九五”期末高等级公路里程的16.74倍。有240个村实现了通高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3.75%,自然屯通高等级公路率达到50%以上,我市跨入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的行列。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商业、粮食、供销社等系统的209户市属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到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五年招商引资达73.4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938万美元。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不断扩大,信息传送质量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显著;生态市建设向纵深发展,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我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696元,五年平均增长11.2%;农民人均收入新统计口径达3500元,五年平均增长10%;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40.9亿元;城乡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二、面临的形势
    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和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使我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吸引和利用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享受到跨国产业膨胀、多种经济单元联合发展所带来的催化和拉动,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质量和层次的提升。二是发达地区已进入产业梯次转移期,一些企业正在谋划和推进跨地域战略迁徙,它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东北。三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相继在解决“三农”问题、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国企改制、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也相继扩大了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为我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软环境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我市“三区”建设和五大支柱(优势)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特别是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国企改制,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环境整治,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社会氛围。这些,无疑有利于我们借力“快跑”,迅速跨越。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我市的企业大多处在成长期,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少,财政收入不高,以及全省县域经济特别是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竞争压力加大,这也给我们今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积极应对。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实施开放带动、资源转换、扩张非公和“一线三区”战略,始终坚持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特色效益型经济,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把加快新区发展(工业集中区)、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搞好“五个统筹”,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调优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投资规模和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优化软环境,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三、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5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五年平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31300元;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达到31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全口径财政收入预期达到3.8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8.5%。
    ——经济结构。到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分别达到27亿元、75亿元和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50:32;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0%;城乡二元结构有较大转变,城镇化率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转移农村劳动力达30%。
    ——资源环境。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1.22吨标准煤;重要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辖区面积达到35%左右;森林覆被率达72.4%左右;水土流失率小于10%;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5%左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1平方米左右。
    ——社会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2‰以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0000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达到57000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左右;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千人医生数超过3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达到11700元,五年平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达到6000元,五年平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达到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一、谋划推进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市谋划推进投资超500万元的项目490个,规划投资28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94个,占项目总数的80.4%,规划投资199亿元,占项目投资额的70.5%;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6个,占项目数的19.6%,规划投资83亿元,占项目投资额的29.5%。在394个工业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5个,规划投资138亿元;投资5000万元-10000万元项目45个,规划投资24亿元;投资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73个,规划投资17亿元;投资500万元-1000万元项目241个,规划投资20亿元。
    (一)投资亿元以上进入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
    ——吉林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冰山葡萄酒生产,规划投资2.8亿元,争取到1.2亿元软贷款支持,已到位2500万元;
    ——吉林长白山化工有限公司香兰素等下游产品开发,规划投资1.87亿元,已开始征地和内部改造;
    ——吉林天鑫石材公司石材综合开发,规划投资3.67亿元,已完成部分土地征用和施工设计;
    ——吉林长白山九牛生态牧业公司奶牛养殖及乳制品生产,规划投资1亿元,已开始基地建设;
    ——林业局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投资1.29亿元,国家已立项批准,已开始组织实施;
    ——吉林佳业公司汽车4S店及改装车建设,规划投资1亿元,已完成征地、土地平整和施工设计;
    ——蛟龙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加工设备改造项目,规划投资1亿元,已完成一期厂房及设备改造;
    ——东北石材精加工公司石材矿山开采及加工,规划投资1.3亿元,已完成征地、土地平整和施工设计;
    ——吉铁塑胶有限公司铁路客车耐火顶层板,规划投资1.56亿元,已完成征地和施工设计。
    (二)投资亿元以上已签约和进入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
    ——吉林贝思特高新装饰材料公司人造大理石加工,规划投资1.56亿元;
    ——吉林省宸昕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新型建筑材料生产,规划投资1.2亿元;
    ——蛟河东方粮油公司动物饲料添加剂生产,规划投资1.5亿元;
    ——吉林三豪公司金属锂生产、规划投资1亿元;
    ——中脉蜂灵长白山保健品开发,规划投资1亿元;
    ——吉林北方硅业有限公司有机硅生产,规划投资2.1亿元;
    ——蛟河东方粮油公司大豆深加工,规划投资1.8亿元;
    ——关东药业有限公司雷替曲塞和卡络曲克国家一类新药开发,规划投资1.1亿元;
    ——琵河口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规划投资38.5亿元;
    ——庆岭反调节式水电站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
    ——新区热电厂建设,规划投资11.8亿元;
    ——吉林龙华蛟河热电厂新上2台锅炉及2.5万千瓦发电机组,规划投资1.3亿元。
    (三)投资亿元以上重点攻关推进的项目。
    ——长白山小浆果种植及加工,规划投资1.1亿元;
    ——纳米二氧化硅生产,规划投资1.5亿元;
    ——天岗石材综合开发与资源勘探开发4项,规划投资8.8亿元;
    ——油母页岩勘探及开发,规划投资20亿元,正在进行勘探;
    ——镍铜钼矿勘探及开发,规划投资3亿元;
    ——伊利石矿勘探及开发,规划投资1亿元。
    二、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一)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业。
    矿产品加工业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开发效益。重点突出花岗岩、硅石、石灰石和镍的开发。花岗岩开发与深加工要以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外资,整合资源,引导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档饰面石板材加工的规模企业,重点打造“吉林天岗石材”品牌,构建国家级石材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硅石开发,以北方工业硅、昌虹工业硅为龙头,进行硅粉、硅胶、碳化硅等有机硅的系列产品开发,努力提高硅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前提下,深度开发有机生物肥造粒、高级泥炭粉等产品,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以吉林丰源水泥有限公司为主体,合理利用石灰石资源,研制早强水泥、高强水泥、桥涵水泥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漂河镍矿为主体,积极扩大开采规模,努力开发精细产品,提高档次和品位。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煤矸石资源,采用高新技术,搞好建筑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同时,推进油母页岩、陶粒页岩、钼、铜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加快开发利用步伐,扩大矿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规模。
    (二)大力发展制药业。
    以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北杰关东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利用我市丰富的人参、灵芝、鹿产品、林蛙油等特色资源,生产系列中成药、生物药和系列保健品、滋补品,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向精、特、新、优发展,创名牌,打品牌,占市场。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搞好松杉灵芝口服液、康艾冻干粉、西洋参茎叶总皂苷、松百泰等新药特药研制与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脑塞通胶囊,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上海北杰关东药业有限公司,要积极与知名制药企业搞好联合,在开发雷替曲塞抗癌新药领域取得新进展,增强我市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东北虎药业沙棘系列保健药品项目建设步伐,建设符合GAP标准的沙棘基地。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运用当代领先中药生物技术,整合长白山中草药资源,建设北药基地,使蛟河成为面向东北亚的中药材原料配送中心。鼓励长白山精细化工深度开发下游产品,形成多环节产业链条,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
    (三)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
    围绕我市丰富的动植物和农副产品资源,加快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以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搞好五味子、野山冰葡萄酒系列产品开发,同时,加快万亩北五味子和万亩野山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形成年生产果酒10万吨能力,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五味子酒、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尖山矿泉、庆岭山泉、天岗矿泉、奶子山安乐矿泉为依托,整合矿泉水资源,引进知名企业和品牌,使矿泉水生产形成规模;以永丰冷冻厂、龙鑫食品公司、松山食品公司为主体,搞好青食甜黏玉米、山野菜等产品的生产;以蛟龙食品公司、九牛长白山生态牧业公司、皓月集团为主体,搞好牛肉深加工和牛乳制品的生产;以蛙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主体,扩大林蛙油软胶囊、灵芝、鹿茸、人参等系列产品的生产与研制;积极培育饮品加工企业,搞好野山核桃乳扩能改造,同时积极开发榛子乳、松仁乳、蓝玫、果蔬汁、沙棘汁等系列保健饮品。
    (四)大力发展终端木制品加工业。
    充分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搞好木材的精深加工,发展附加值高的终端木制品。积极扶持华森乐器、阳光钢琴、永熙木业、于氏木业等有规模的木制品加工企业,扩大高档实木家具、木制工艺品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对现有的一些低水平粗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木制品加工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体提升我市木制品精深加工水平。
    通过支柱产业的培育,促进企业晋档升级和名牌产品生成,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新跨越。到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要发展到120户,力争培育出年纳税能力3000万元以上企业1户(销售收入5亿元),年纳税能力1000万元以上企业5户(销售收入3亿元),年纳税能力300万元以上企业10户,年纳税能力100万元以上企业30户。培育国家级名牌产品3种,省级名牌产品7种,吉林市级名牌产品20种;国家驰名商标2种,省著名商标5种,吉林市知名商标20种;出口产品10种。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7%,其中规模企业达到5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0%;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8%,其中规模企业达到2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0%;工业上缴税金达到1.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9.6%,其中规模企业达到1.3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8.1%。
    三、加快“三区”发展
    本着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注重项目适度集聚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发展蛟河新区(蛟河工业集中区)、吉林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奶子山接续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我市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实现蛟河新区建设新突破。
    蛟河新区是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的集聚地。2006年要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到2010年综合经济指标在省级开发区内排位列前,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8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0%,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60%;财政收入预期实现1.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71.8%;累计实现引资额4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0%;进区企业达到100户,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5户,新增就业3万人。区内一期规划6平方公里内三纵三横路网工程全线贯通,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齐全。
    按照生产加工区与金融、商贸及企业职工生活区互为支撑的原则,新区总体上以拉法河为界分为综合服务区和工业集中区两个区域。拉法河以东、蛟河以北的区域为商贸、金融、行政中心及居民生活区。拉法河以西、省道榆江公路以东区域为工业集中区。
    综合服务区:是新区政治文化中心。主要承载党政机关、文教卫生、金融保险、商贸餐饮、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到2010年,商业、住宅楼开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红星大道、世纪路两侧临街商住楼开发全部完成,商贸、餐饮、娱乐、服务产业形成规模。
    工业集中区分为机械制造加工、特色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医药化工四个产业区。
    机械制造加工产业区:位于302国道以东、世纪路以南、工业路以西、蛟河以北。重点进驻吉长两市汽车产业外溢的配套机械制造及零部件加工企业和其他机械制造、铸造等制造企业,可摆放生产企业40个。到2010年,形成吉长两市汽车配套机械制造及零部件加工重要的生产基地,年产值达到5亿元。
    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区:位于工业路以东、世纪路以南、拉法河以西。依托我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食品加工项目,重点开发野山浆果系列饮品、肉制品精深加工、玉米、淀粉、复合保健因子、食用菌、山野菜加工等。到2010年力争建成投产特色食品加工企业15户,新区特色食品产业年产值达到8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路北段以东、世纪路以北、拉法河以西、高速公路引线以南。主要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点扶持与区域产业相关的汽车、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使之成为主导产业的孵化器,为企业进档升级提供科研技术保障。
    医药化工产业区:位于榆江公路以东、世纪路以北、工业路以西、高速公路引线以南。是集医药工业、医药科研、医药商贸于一体的医药产业群,是北药基地的核心部分。规划建设为蛟河国际北药物流中心,总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到2007年,完成种苗及饮片市场、中药材市场、成药及功能食品市场、商业铺面及商业用房建设,容纳药品经销摊位近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成为面向全国的中药材配送基地。围绕北药物流中心两侧的区域摆放制药企业,可容纳大型医药企业20家,形成中成药生产基地。
    (二)推进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要构建以石材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建设成东北最大的石材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奠定基础。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0%;工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0%;财政收入实现7000万元,五年平均增长54%;招商引资达到1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平均增长50%;规模企业发展到50户,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到90%。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做大做强石材产业,同时发展非石材产业,重点搞好吉顺、吉达两个产业区,推进石材产业区和非石材产业区的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加速吉顺工业区建设,规划面积180万平方米,以石材加工和石材市场建设为主,开辟石材产业区新领域;二是巩固双岔河、大桥、永胜、春江四处石材工业区,规划面积120万平方米。
    三是建设吉达工业区,位于永胜村与吉林市龙潭区接壤处,规划80万平方米土地,主要发展汽车配件、塑料管件、塑胶、电子软件等非石材工业企业。
    (三)加快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建设。
    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要以晋升为省级开发区为目标,尽快完成整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2006—2007年,接续产业园区建设要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同步进行。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2.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达到3亿元,进区项目7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5个;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000万元,五年平均增长37.8%。围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建设富兴工业区,重点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项目和较大带户功能的经济作物深加工项目,着力发展矿产品加工业、机械加工制造业、轻工产业等。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0.2%。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开发长白山的特色资源为重点,按着区域开发、相对集中原则,加快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永丰冷冻厂、龙鑫食品公司、北方粮油公司为依托,抓好乌林乡、新站镇等乡镇5000公顷优质水稻、18000公顷优质特用玉米、33000公顷优质大豆的种植,形成优质粮基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以蛟龙食品公司、九牛长白山生态牧业公司、皓月集团、天一牧业有限公司、吉林信德牧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6个牧业经济强乡镇建设,建成高标准配套成型牧业小区50个,形成优质肉牛、长白山梅花鹿、白鹅、瘦肉型猪、肉蛋鸡养殖基地和特色牧业养殖基地。以长白山药业、上海北杰关东药业为依托,抓好前进乡、白石山镇、漂河镇、黄松甸镇的10000公顷人参、西洋参、木灵芝、五味子、穿地龙等中草药的繁育,形成中药材扩繁基地,力争建成特色中药GAP种植基地,形成东北最大的木灵芝培育基地。以长白山酒业集团为依托,抓好新站镇、庆岭镇、松江镇、河南街为主的4万至5万亩山葡萄、五味子基地。以蛙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前进乡、漂河镇、松江镇、新站镇等28万公顷林下经济和林蛙扩繁生产基地。以松山食品有限公司、吉祥食用菌产品有限公司和黄松甸食用菌市场为依托,抓好黄松甸镇、白石山镇、新站镇的食用菌生产,并以黄松甸镇为基础,把我市建成辐射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到2010年省级标准龙头企业达到10个;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7亿袋,干品产量达到2.2万吨,产值达到8.5亿元;中药材发展到10000公顷;山葡萄、五味子发展到3000公顷;黄牛发展到50万头;梅花鹿发展到4.5万头;白鹅发展到160万只;林蛙放养量达到12亿只。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把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拓宽就业渠道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攻方向,加快劳动力转移,即:围绕旅游、石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抓转移。围绕全民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重点抓好订单转移和境外转移。把35岁以下和初高中毕业生作为转移重点,搞好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预计达到8万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6.5亿元。
    (三)多元创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开发;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坚持人才兴业;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主推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劳务输出组织、股份制合作经营组织、高效农业示范园和民营庄园等八种模式。多元创办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实现农户与公司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发展600个,经纪人6000人。
    (四)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按照国家提出的“村容整洁”的要求,以村屯巷道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清洁能源开发为重点,集中进行村屯环境整治。搞好村屯规划,严禁违规滥建,有计划地实施新乡村建设改造;推行牲畜家禽舍养化,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抓好改水、改厕和垃圾粪便的综合利用,发展农村沼气。2010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30%的村成为示范型文明生态村,60%的村成为普及型文明生态村。
    (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水利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除险加固小(Ⅰ)型水库5座,配套达标小(Ⅱ)型水库21座;新建小(Ⅱ)型水库4座、塘坝10座;建设防渗渠道5公里;搞好乌林、龙凤、庆丰、红星四个万亩灌区的综合治理,使其达标。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解决农村67000人安全饮水问题。在有条件的区域内规划小水电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机械化,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五、加速民营经济发展
    (一)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有效服务。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公开透明度。在市场主体地位上,为民营经济在产业投资政策、投资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提供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非限制类项目都要向民营经济全面开放;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必须向民营经济开放。当前重点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等行业。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为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道路交通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园林绿化设施,以及水、电、气供应设施等。在资源配置上,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的问题,解除“瓶颈”制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规划、国土部门依法处理和解决个体私营企业用地问题。
    (二)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身发展经济的热潮。鼓励群众树立自主创业观念、平等竞争观念、重才亲商观念、纳税光荣观念。利用现有设施,搞好创业技能培训,为广大群众和企业家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搞好服务;积极推广创业典型、介绍创业经验,激发群众致富欲望,形成全社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共识,使民营经济在总量和质量上得到大提升,效益上得到大增加,贡献上得到大提高。
    (三)推进民营企业升级。
    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资本形式社会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的导向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多元混合经济加快发展;建立积极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运行机制;加大激励和约束措施,建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动力机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变落后的家庭式管理方式,加快推行民营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优化资本组合,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实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持股制。规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向公开上市目标迈进,使民营企业管理适应大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760户,平均每年增加300户;私营企业发展到600户,五年平均增长25%;新增就业岗位22000个;培育企业集团6户;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600万美元,五年平均增长20%;自营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五年平均增长20%;民营经济缴纳税金达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8%。
    六、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把蛟河建设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倾力塑造“红叶之城,魅力蛟河”旅游整体形象,深入打造“红叶”旅游品牌,构建以生态游、休闲游为主,工业游、农业游、民俗游及其它特色旅游为辅的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建立起要素结构协调、品质优良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到2010年,争取把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把红叶谷景区建设成国家风景名胜区,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56万人次,五年平均增长1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2%。
    (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景区建设步伐。整合旅游资源,继续采取多渠道投资手段,建设和完善庆岭、红叶谷、谷中谷、拉法山、老爷岭、冰湖沟、金蟾岛、额赫岛、嘎牙河漂流等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长白山葡萄酒博物馆、拉新战役纪念馆、关东烟博物馆等新的旅游景区(点),深度开发乌林朝鲜民俗村。建设和完善旅游道路。完成庆岭、红叶谷、老爷岭、拉法山旅游环路和其它景区旅游道路建设,加快旅游道路两侧景观建设,改善沿途村屯环境,美化绿化道路两侧山体和景观。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要进一步搞好规划、设计,建设一批造型美观,特色鲜明的旅游宾馆、餐馆、购物店及其它娱乐场所。
    (二)推进旅游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
    围绕“红叶之城,魅力蛟河”的旅游形象,集中力量,在国内有影响力和主要客源城市的报纸、电视台、网络等现代传媒上进行多形式的系列宣传。继续举办中国蛟河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把红叶打造成享誉国内,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品牌。策划、组织充分展示我市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热线,能产生轰动效应的各类旅游主题活动,提高蛟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牢牢抓住旅行社这一载体,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十一五”期间,要在牢固占领东北客源市场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寻求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旅游代理商,打开京津唐城市带、环渤海城市带、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市场。要实现旅游团队数量的新突破,实现旅游专列、旅游包机零的突破,并力争常态化。
    (三)搞好旅游文化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
    组织人力进一步挖掘我市旅游文化,强化旅游软件建设,围绕关东风情、民间传说、历史遗迹扩大我市旅游文化的宣传,提高我市旅游产业对外的影响度。整合资源,按照具有纪念性、艺术性、珍藏性、便携性和推介性的要求,设计、包装和开发四大系列旅游商品。重点开发长白山红葡萄酒、冰葡萄酒、五味子酒、洋姑娘酒等长白山红酒系列商品;黑木耳、山野菜、籽仁、林蛙、庆岭鱼等长白山绿色食品系列商品;林蛙油、灵芝制品、人参制品、鹿制品等长白山保健品系列商品;红叶纪念品、浪木根雕、石雕、旅游画、旅游宣传光碟等长白山特色工艺品系列商品。
    (四)强化旅游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强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餐馆、旅游购物店、娱乐场所及景区景点的管理,规范服务内容,严格服务标准,健全服务制度,明确服务措施,狠抓服务作风。努力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突出服务的人性化,追求服务的个性化,使游客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行得放心、游得赏心、购得称心、娱得开心,打造蛟河旅游服务品牌,推动我市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完善和提高中心城市功能,扩张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构建功能互补、特色明显的城镇体系,实现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和谐发展。
    (一)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1、城市建设。以新区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给排水工程。进一步完善新老城区给排水管网,完成城市第二水源团山子水库的规划设计和蓄水、输水建设工程,实现全天候供水。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新区拉法河内外两侧防洪堤建设工程,南河外堤建设工程,嘎呀河铁路东外堤建设工程,实现城区三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污水及垃圾处理。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日处理污水8万吨能力。建城市垃圾处理厂,达到年处理垃圾8.4万吨规模,对城市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高道路使用率和通行能力。“十一五”期间完成蛟河新区路网、滨河路、新华大街北段、建设路西段、城区东环道路和桥梁建设,改榆江公路--世纪路及八家子公铁平交为立交,使城区形成布局合理,畅通无阻的现代交通网络。
    ——集中供热及燃气。本着环保净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完成新区热电联产项目,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推行燃气入室工程,发展管网燃气。
    ——棚户区改造。争取国家和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9.9亿元,改造煤矿棚户区,易地择址新建住宅、学校、幼儿园,彻底解决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遗留问题。
    ——市场建设。以调整网点布局为重点,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健全、趋向合理的商贸网络。突出抓好商服中心、农副土特产品市场、中草药市场等专业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
    ——风景园林。全面开展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打造以“红叶”为品牌的老城区景观风貌区和新区中心景观风貌区,基本形成山、水、城相融的具有长白山特色的园林城市景观风貌。
    通过蛟河新区的建立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到2010年,蛟河市区人口达到19.3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90%;人均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绿化覆盖率达31.2%。
    (二)有重点地搞好小城镇建设。
    择优发展小城镇。按照省“十强镇”和一般镇的层次择优发展小城镇,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重点培育白石山、新站、天岗三个具有区位优势、发展潜力较好的小城镇,提高其规划标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水平,建立城乡协调机制,逐步提高其标准。有计划的搞好村屯合并,适当扩大中心村规模。
    (三)完善城乡交通网络。
    以蛟河市区为中心,以中高级公路建设为重点,以珲乌公路、榆江公路“一横一纵”为骨架,以县道和乡道为补充,形成覆盖全域的公路交通网络。“十一五”期间,贯通境内的高速公路,完成城市东南环二级公路和蛟河、天岗、黄松甸、新站立交出口连接线建设,保证域内其它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的便捷联系。搞好相邻乡镇道路相通建设和跨省道路开发。投资5.43亿元,改建扩建342.7公里的乡村公路建设工程,确保全市25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高等级路面,80%通屯公路也实现通高等级路面。进一步完善客运站(场)建设。建设蛟河市、白石山镇、漂河镇、天岗镇、黄松甸镇、天北镇、前进乡、青背乡客运站。搞好302国道、榆江公路及通乡公路沿线村屯候车亭建设,使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备,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发水路运输,完成爱林、金蟾岛、额赫岛、杨木等主要景点码头建设,提高水路运输能力。铁路以站(场)改造为主,改善营运环境,努力向集装化发展,提高市场营运占有份额。
    八、建设和谐蛟河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综合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实施退耕还林、松花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拉法山自然保护区和各旅游景区的管理,以此强化对森林、水源、草地、土地等自然资源生态的保护。“十一五”期间,在抓好14.8公顷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管护的同时,努力完成“三北”防护林1.9万公顷四期工程的建造任务,其中,封山育林1.65万公顷,人工造林2500公顷,退耕还林466.7公顷,迹地更新1140公顷。加强湿地保护,认真执行许可证制度,防止乱采乱挖和破坏水源涵养地。对地下水源的开发,也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利用。
    ——保护好环境。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进污水治理项目的进程。“十一五”期间,使南河、嘎呀河、拉法河水质达地面水Ⅲ类标准,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7%。
    积极推进城市垃圾袋装化和无害化处理,控制二次扬尘和落地污染;倡导和鼓励使用可降解包装物,减少白色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改造小区供热,净化烟尘,降低大气污染;科学规划工业区和生活区。减少噪音污染。到2010年,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8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95%,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采取相关措施和强化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鼓励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十一五”期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推广,重点是近郊和各乡镇所在地。要从资源条件出发,积极设计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降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运用价格机制,推进节水工作的不断深入。认真研究石碴的综合利用,木材边角余料的综合加工,大豆油角的再提取项目等,促进材料的循环利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避免浪费土地现象。
    (二)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调整学校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减少学生辍学,整合高中资源,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进程。加大特殊教育、幼儿教育、远程教育的投入,满足不同层次和人群对教育和需求。积极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认真研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问题,建立职教中心,重点开发12个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具有前导性的骨干专业,培树5个省级预备中等职业标准的实验示范基地,建设3个初级职业示范学校。强化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到“十一五”末,全市学前三年教育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稳定在100%,“小升初”对接率保持在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初中毕业生入高中率达到70%以上,高考升学率达地区前列,全市职业教育中心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基本相当,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初步建成现代化优质教育体系,步入全省教育强县(市)行列。
    ——加快技术创新、引进和应用。积极开发农业生物技术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养技术,进一步提升高效特色农业和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和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学术团体的作用,在多层次、多领域内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和技术交流,做好科技招商和引智、引技工作,全面推动矿产品加工、制药业、特色食品加工、终端木制品精深加工企业产品和技术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引进开发100种工业新产品,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
    ——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程,抓好就业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就业岗位开发、劳务输出、社区就业等长效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比较充分就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清理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不合理政策和收费,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及时有效办理劳动争议性案件,实现劳动关系调整法制化,有效保障弱势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到2010年末,新开发就业岗位6万个,就业岗位利用率达75%,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70%。全民创业培训3万人,劳务输出人员达到劳动力资源总数40%。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控在4.5%以内。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制度完善、管理科学、体系完整、水平适度、运转高效,与蛟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筹集多渠道、管理服务多元化,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与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支持,大力推行无障碍建设,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积极倡导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到2010年,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8000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1300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到6000人,城镇居民参加城镇住院医疗保险人数达80000人。
    ——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促进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实施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文化广场、文化馆、文物馆、体校等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完成2000平方米电子图书馆,2000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中心等建设工程。建设“网吧”监视平台。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采取各种灵活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100个,举办各种体育赛事100次以上,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保持竞技体育地区领先地位。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自办节目质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推进城乡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数字化进程,扩大有线电视入户率。到2010年,新发展有线电视数字用户5000户,城区网络数字化改造率达20%—25%,有线电视村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3%,进入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行列。加强通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3G移动通讯网工程。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乡卫生体制,满足全市人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强化120急救中心功能建设,开通城乡联动“绿色生命通道”,新建1.5万平方米市医院门诊综合大楼。组建三级疾病预防网络。强化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建设,形成完备的监测网络。到2010年,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控制在2‰以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农民参保率达85%以上。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五关爱”活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9.17‰、4.82‰以内,达到国家级优质服务县(市)水平,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我市“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万众一心、志在必得”的创优精神,以此凝聚人,团结人,营造浓厚的创业发展氛围。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理念,进一步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热心公益、关爱自然的社会环境。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建设活动,巩固“双拥”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信用蛟河建设,普及信用知识,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和各社会团体的意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开展工作。
    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和法制环境建设。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规范政府人员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制,提高服务质量。对被评差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重要岗位责任人坚决预以调整;机关工作人员违规一次警告、两次待岗、三次辞退;严格执行部门到企业检查、收费审批制度。完善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建立项目建设过程全方位和建成后经常性服务体系。实施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在收费和保护政策上给予特别优惠。同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守法、诚信、公平的市场法制环境。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综合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逐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统计数据分析和评价导向,改善决策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重大事件防控体系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除隐患,坚决遏制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做好防灾救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加强三环型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平安蛟河”创建工程,不断增强“打、防、管、控”能力,使全市90%的乡镇街基层单位达到平安创建标准。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坚决杜绝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建设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工程,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加强城市管理,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专业管理队伍监督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城市交通指挥、消防救灾、治安防范水平。到“十一五”末,把蛟河建成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规范,公共安全保障严密,投资环境优良宽松,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的新蛟河。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发展经济能力的建设
    抓好干部的岗位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创造学习型机关。不断开展解放思想、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讨论,丰富干部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和政策水平,进而提高干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加强统筹协调、驾驭全局的能力,务实创新、破解难题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群众关心的发展问题做为第一要务,认真谋划项目、研究项目,推进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坚持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分层次、分年度抓好落实,使各项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具体化。完善考核评价。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测、协调,定期向市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切实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社会监督。大力搞好“十一五”规划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参与规划实施。对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情况,要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引资、引智为主,以扩大引资规模为重点,以环境改善为基础,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升整体对外开放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按照建立“法制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水平。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积极做好政策咨询、公共信息发布、优惠政策落实、公共产品提供等工作,努力为投资者排忧解难,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打破行业封锁和垄断,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四个一批”和“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信息发布机制、项目协调机制以及招商联络机制、招商人员管理机制,采取“走出去”扣门招商、节庆会展招商、群专结合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推进招商工作的进展。
    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围绕重点产业,瞄准韩国、日本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等国内发达地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知名企业集团,以促进我市石材加工、制药业、食品加工、终端木制品加工、旅游业等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为重点,促进具有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大项目的落地生成。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最高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真正做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坚持科学发展的统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着眼于我市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问题、城镇房屋拆迁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和企业改组改制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畅通人民群众信访渠道,及时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信息,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
    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平均每年增加各类人才340名以上,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达到24000人。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制定人才开发培训规划,重点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采取聘用吸收善经营、懂管理的人员进入管理层的办法,改变家族管理模式。对技术骨干、项目带头人,可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度,部分企业还应以赠股、分红等形式来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允许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企业或兼职到民营企业工作。完善各级民营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训,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搞好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选用工作。
    调整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分布结构,重点加强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的储备,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向支柱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加快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鼓励自学成才,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学历层次和创新能力。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大力实施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制,鼓励兼职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
    附件:1.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2.“十一五”蛟河市重点投资项目规划表(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