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经济发展驶入信息化高速路
来源:莱芜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9月25日上午,莱城区牛泉镇西上庄村村民亓忠田在自己的电脑前只轻轻地点了一下鼠标,一笔土豆订单就完成了,现在全村的土豆通过亓忠田之手都销往了香港,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也带来了好的收益。不仅是亓忠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电子商务来做生意的人日渐增多。

    几年前,一提信息化,还有很多人满脸陌生地摇着脑袋,在大部分人看来,信息化还远得很。

    然而,经过五年的发展,莱芜市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网站从无到有,机关无纸化办公,企业电子商务,金融网上银行,信息化正一步步地走进城市、走进农村、走进政府、走进企业、走进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制造业不断加速发展,莱芜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一座年轻的“绿色钢城”正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全速前进。

    通讯:覆盖率今非昔比

    一提到通讯,如今没有人认为通讯方式不方便快捷。手机(移动电话)可选择移动、联通,近年来又有电信、铁通等网络进驻我市,网通有小灵通、固定电话,还可利用电脑发电子邮件、上QQ,目前的通讯网络真可谓立体多元。

    目前,全市已建成以数字程控交换、光纤传输为骨干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网通、移动、电信、联通、铁通、卫通六大运营商齐聚莱芜。我市各个通讯运营商竭力优化网络覆盖,市网通公司致力发展固定电话和小灵通业务,目前全市有41.5万的固定电话用户,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00%。

    移动莱芜分公司和联通莱芜分公司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覆盖全市99%以上的人口面积和地理面积,实现了全市城乡点、线、面的立体覆盖,全市移动电话总数达到50.7万户,普及率达38%。

    通信网络覆盖率的提高,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为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网络:信息化水平大力提高

    近日,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刘登录了莱芜市人事局的网站,几分钟的时间,小刘就办完了报到的手续。在以前,小刘要带着多份证件跑来跑去,没有半天是办不完手续的。

    如今,轻点鼠标,想查看的资讯一目了然;走进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办公让你感到格外便捷;政策公开、咨询服务、网上办事……这些过去老百姓难以享受到的服务,如今在我市任何一台电脑前都可以轻轻松松享受到。这些变化,是我市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科学编制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的方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人们的记忆中,网络上莱芜网站还只有莱芜信息港,通过几年的发展,莱芜新闻网、莱芜在线、莱芜都市网等几十个莱芜本土网站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丰富了莱芜网民的生活。

    我市建设了全市电子政务网,实现政府办公的数字化、网络化,围绕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建立了支持管理决策、业务工作和公共服务的各类数据库。为了推进信息化工程的发展,我市还建设了政府网站,几年来,我市政府网站建设逐步规范和完善,“莱芜市人民政府网”多次改版,改版后的网站成为涵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在内的市级政府总门户网站,突出了政务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为民服务等功能。

    同时,电子商务建设已在全市逐步展开,莱芜众多企业把网站建设作为推介产品及企业的重要手段,先后在互联网上推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网站52个,泰钢、泰丰、九羊集团、汇金公司等66家企业开展网上促销和产品预订,农民可以坐在家中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这在五年以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五年以来,我市打造了一批数字化企业,建设了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完善了银行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推广了数字认证技术,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服务体系,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综合业务平台。建立了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市铁路、公路、仓储、邮政物流等信息化。

    无论你驾车行驶到哪个城市,只要有GPRS相伴,心里就踏实很多。我市运用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平台,建立了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车辆GPS定位系统也已投入使用。

    农村 :逐步缩小城乡 “数字鸿沟 ”

    在莱城区方下镇方下村的信息服务站里,十几位农民正在学习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了像方下村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点30个,计划全市建设546个。

    到目前为止,我市基本实现了所有的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主要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为带动,有重点地发展了农村信息示范点50个,农村宽带用户发展3000户。根据农村宽带用户市场规律,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宽带产品,实施村村通光纤、村村通宽带工程,通过大规模定制和捆绑销售等手段,降低计算机成本,大量农村用户购买了计算机并用上了宽带。依托全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和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农业信息化进村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节水滴灌、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智能监测监控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以农村财务管理为切入点,以农村经营管理为核心,开发应用了经营管理、人口管理、党群管理、社会事务管理、资源管理、档案管理、村务公开等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农村基层单位对人、财、物的信息化管理。我市建设了高起点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逐步实现“村村通有线数字电视”。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农民信息服务等内容,我市整合了涉农信息资源,加快了农、林、牧、水利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正迈上康庄大道,屹立在时代的潮头。(记者 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