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信息化四大难点”
来源:浙江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3
 前段时间,刊载了一篇题为《城市信息化:义乌市信息化建设的四个难点》的文章,文章详细叙述了现义务信息化遭遇到的“四个”难点问题。这篇文章引起了IT168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汝林的不同意见,他认为“义乌信息化四大难点”一文涉及到我们用什么样的发展观去审视和评价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涉及到谁是信息化的主体?涉及到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城市信息化的主体目标和主要方向的原则问题。因此,王汝林先生认为有必要对此文中的一些观点公开予以批驳。

  最近,在IT168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义乌信息化四大难点”的文章。文章在论述了近年来义乌信息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提出了“义乌信息化的四大难点”。由于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蛊惑性,因此,被很多网站先后转载。

  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走在前面的义乌,难道真的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门坎吗?难道义乌真的遇到了“四大难点”吗?

  作为一个曾两度到义乌考查,并长期对义乌信息化进行关注的学者,认真的研究了这篇文章。感到:这篇文章完全开错了药方,抓错了药。

  本来一篇文章,本不值得笔者予以批驳。但是,“义乌信息化四大难点”一文却涉及到我们用什么样的发展观去审视和评价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涉及到谁是信息化的主体?涉及到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城市信息化的主体目标和主要方向的原则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文中的一些观点公开予以批驳。

  一、义乌提供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中国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引领和改造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打开企业财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

  义乌市在信息化的变革过程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告诉我们:城市和企业信息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不是封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那种以为把每一个企业都建立起内网,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就是信息化了的想法是不完全的信息化发展观。

  因此,义乌信息化的经验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特别是,眼下,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一种低俗化的倾向。一些人认为:所谓“数字化城市”就是: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信息的自动采集、动态监测。

  甚或有的人干脆认为:城市信息化就是饭店刷卡化、居民持卡化、城市街道信息亭化,车站、码头数字地图化、企业ERP化。完全没有抓住城市信息化对于提升城市的载体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功能和配置生产要素功能、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功能,进一步开放城市,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义乌人认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建立了内网与外网相联相通的基础,为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充分共享创造了条件,为实现买家和卖家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提供了可能。因此,扩展和提升城市的这种整合生产要素功能,提升企业的创效增收能力,搞有效益的信息化,才是城市和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种认识,信息化目标明确而实在。找到了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一致性和对接点,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满足了民众用信息手段致富创收的要求,极大的调动了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很快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和气势。

  以致,美国进口商协会主席菲利浦.W.柏德先生来义乌介绍信息化的经验下榻到义乌的凯信大酒店时吃惊的发现:这个不大的城市的宾馆居然每个房间里都配备能直接上网的IBM电脑,他开始兴奋,要把义乌所见所闻拍成电影,尽快上网传给协会里焦灼地望着东方的那14500个进口商。

  柏德来得正是时候,义乌正在告别以前那个中国最繁荣、最便宜的小商品集贸市场,正在经历一次区域经济电子化的凤凰涅槃。

  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围绕建设数字义乌,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推动企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义乌企业管理者纷纷成为信息化的实践者,不断挖掘藏在数字里的财富,为义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义乌人认识到:在一个可以同质化竞争的产业环境里,保持领先地位的惟一途径是让对手永远追不上———具体到义乌市场,就是尽可能扩大有形市场的边际,同时保持成本优势低到同行难以忍受的“冰点”。

  这是这种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和对竞争优势的前瞻性把握,使义乌人认识到:建设和实现企业信息化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能动的、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优化企业“增量”结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构建无形市场。利用网络把义乌的市场边界扩展到全球和世界。

  为此,义乌的信息化没有采取那种机诫地划分为先搞内网,再搞外网,把信息化和商务化隔裂开来的做法,从一开始,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坚持了走下神坛,降低门槛,抓住商机,见到实效的原则,解决好信息化宏观理念如何和微观对接问题,企业见到实效,自会大受欢迎。

  义乌目前已经把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市场流通的各个领域,使“数字化市场”蓬勃发展。作为一家汇集了义乌3000多家中小企业的网络展示中心,“中华商埠”整合了19大类15万种义乌小商品信息资源,网站设立了中文、英文、韩文三个版本。此外,义乌市政府已经启动了投资1.89亿元的数字化市场工程,有重点、分阶段地对各个实体市场进行宽带网络的改造建设。义乌还开通了“中国小商品数字城”,建设了与实体市场互动的网上虚拟市场,让市场经营者在拥有实体摊位的同时拥有一个网上无形市场的摊位,推进了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应用。

   二、民众成为“主导”是义乌信息化的难点还是经验

  文章认为:“从信息化的主导力量来说,义乌信息化方面仍处于上下联动、自主发展的阶段,民众自发搞信息化建设,而不是“政府先导”,与全国很多城市都是政府挑头搞信息化有很大的区别”。

  这确是义乌和其它城市的区别。

  民众成为信息化的主导,说明:义乌的广大民众对信息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说明素有“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村串巷,用鸡毛换糖以博微利”经商传统的义乌民众商品意识强,市场意识强,急于用信息化这把金钥匙打开企业致富之门。

  因此,义乌走了和其它城市完全不同的信息化道路。

  这难道有什么不行吗?难道信息化就只能按照一些人设计好的思路和模式搞“同一化”吗?就一定也要陷在ERP引领的苦海中吗?

  正因为义乌的民众商品意识强,市场意识强,认识到提高企业的网络经营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认识到企业和民众是网络经济的主体。不仅是商务信息的需求者,使用者、创造者。更是信息化建设的中间和骨干。因此,形成了“我要信息化”而不是“要我信息化”。使企业信息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和主动的进取精神。

  义乌曾经是全国著名的价格杀手。中华商埠高级副总裁虞望圣提供的一个例子是,1999年,他们对全国百货公司商品的一个调查显示,同样的商品,义乌的价格平均是外地的1/10。这是其崛起的根本原因。

  价格吸引了全国的如云客商,一路推动义乌蓬勃发展,但新的问题终于出现———90年代末,义乌供求信息大爆炸。义乌市此前靠“蜂窝模式”———每年有5万名以上的小商贩像蜜蜂般地飞赴全国各地,一点一滴“采蜜”———收集市场信息,然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市场集贸型经济已经遭遇致命危险,在传统模式下,采购商往往一对多,供应商也是一对多,当无数的采购商和无数的供应商出现后,信息交流出现了极大混乱———难道这就是义乌发展的极限或边际?

  小商品大百货的义乌正遭遇着专卖店式的市场的分割。各地小商品市场风起云涌的瓜分———光浙江省境内,就有温州小商品批发总公司、台州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冒出来,各地政府也凭借当地资源优势,开始组建地方性专业市场。领带、玩具、轻纺城等细分市场纷纷“揭竿而起”,对义乌小商品集散地的中心地位摆开蚕食鲸吞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正是网络信息技术,正是信息化给了义乌进行资源和市场整合的武器。

  所以,义乌的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商机,抓住了网上商务市场的体系化建设,抓住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决心理顺原有的鼎盛而混乱的小商品集贸市场,构建起一个有序的、扩展的、整合的网络化电子市场。因此,当相当多的城市正在探讨ERP究竟是企业家的仙境还是企业家的眼泪的时候,义乌人已经在聆听美国进口商协会主席菲利浦.W.柏德先生发表“中小企业如何运用最佳方式建立或扩大对美出口”的演讲。

  信息化是开拓性的、采用现代新技术的群众性实践活动。看不到或者否认民众作为信息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只依靠“快走族,新观念族和鼠标族”,中国的网络经济是不会有大发展的。只有形成群众性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有明显的效果和突破。

  义乌信息化由“政府先导”到“民众先导”的定位转换,是义乌和其它省市的不同,也是义乌在信息化中的一种可贵探索。这种“动力换位”它正是义乌信息化的先进之处,高明之处。正反应了民众信息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力量的强大。反应了义乌领导班子在信息化中,坚持了实事求是和鼓励探索的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在民众充分发动,充分行动的过程中,政府规划发展未来、整合市场要素,培植增值资源。提升了对城市信息化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正是义乌信息化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经验之处。

  文章的作者杞人忧天地说:“民众投资都有很大的热情成分,今天兴趣好投个几十万都可以,但明天没兴趣了就会一毛不拔”。“从而信息化资金投入的数量、长期性、稳定性受到影响。”

  这完全是错打了定盘星!完全低估了民众的觉悟和力量。

  把信息化建设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验证。信息化用成果和效果说话,就取得了最好的领导信息化的话语权。

  必然成为市场扩展的张力!成为启动资本的引力,成为吸引中外投资者的蜜源!

  难道,那种不切实际的号召企业上马ERP,花钱打水漂的“领导先导”能够唤起民众的“投资热情”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今天的义乌,已不再是实物形态的小商人群居地,而是谋求全球小商品供应链之都的商贸大城。经过市场锤炼的制造业和得天独厚的物流业以及充足的资金流,业已形成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商城信息”打开了一扇国内外商家进入中国小商品城的窗口,也激发了义乌小商品网上闯世界的胆略和志气。

  当相当多的城市,当相当多的人还在研讨供应链和网上商圈的内涵的时候,义乌人已经用自己信息化的实践做出了展示!不仅如此,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这些原先出自专业人士之口的术语,如今常常会从许多义乌企业负责人的嘴里冒出来。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立了CAD/CIMS信息化项目,企业生产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还带来了网上技术市场的红火。到目前为止,义乌网上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已经突破5000万元。

  这些实例说明: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看准了的事情是舍得投入,也敢于投入的。

  “信息化是义乌立市之本”。当前,对民间商业智慧从善如流的义乌市政府已经将整个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洪流。不仅已经走向国内市场,而且已跨出国门走向乌克兰、南非、尼日利亚、泰国、澳洲等近30多座城市,“水淹七军”的商业布局和通连八方的网络体系使这个并不太大的中国城市,已经率先全面融入世界供应链体系。”

  实践,使义乌人看到了网络的威力,明白了“莫愁产品无销路,网上自有大市场的道理。实践也使义乌避开了那种“走进ERP的仙境,看到的是企业家的眼泪”的迷局,充分的显示了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信息化的魅力!威力!

    三、没有高等院校会成为义乌信息化的又一大难点吗?

  当前信息化人才奇缺,这是个现实。

  但是,叫中国的每一个中小城市都拥有高等院校那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因为义乌没有高等院校就说义乌的信息化人才成了“难点”,我看不尽然。

  一个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成为人才的载体,成为人才的沃土。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有良好的吸引人才的引力、人才成长的环境,施展才干的空间和稳定留存的氛围。有一个环渤海的城市,有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但是却用火车向北京流动。这就说明:仅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地域性来当作衡量信息化人才弱、强的标准是一种静态的信息化人才观。

  事实上,信息化人才既是一种可增值性人才,又是一种最易流动的人才。因此,当前解决和防止信息化人才的流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才学上的一个歌德巴赫猜想”。因此,即便有10所大学在义乌,义乌的信息化人才就不是难点了吗?我看也未必。

  这里,关键要看一个城市有没有对信息化人才的强烈吸引力。

  随着义乌这座新兴而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城市的崛起,城市的美誉度在上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更是为广大经济界、商贸界、学者、专业人士研究的课题,关注的热点。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崛起的义乌工业,更是以良好的发展前景显示出无穷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产生了一种“磁石效应”。一大批国内名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及广大本科生都对义乌这块经济热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义乌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义乌已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的社会实践服务站。仅2004年金华地区就来了17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而“浪莎”袜业有限公司一次就吸纳了8名清华博士,另有5名清华博士、MBA、硕士“落雁“梦娜”公司。上海交大还成立了以12名博士为主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就是希望通过走访、座谈、调研既促进义乌信息化发展,又寻找自己今后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的高才生也先后深入义乌企业、机关,开展各类科技对接和商贸调研活动。义乌已经成为各种人才向往的理想去处。雁往南飞的态势已经形成。

  一个城市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是一种多维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是一种多元的复合。它包括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高智商和高商智的复合;更包括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国际商务运做经验的复合。他们对网上信息,应当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判断力,能够由网上一条普通的信息挖掘出“显在”的商业价值才行。

  这样的人才,当然可以引进一些。但最好是由企业内部挑选,在实践中培养、提高。义乌信息化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明确,而且选准了一个成功的切入点,并已经构建了融入世界供应链和国际商圈的信息化构架。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和必将有大量有学识、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长起来。成为信息化的中间和骨干。一支庞大的网络信息人才队伍必将尽快建立起来,适应和满足义乌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怎样看待信息化项目外包的问题

  义乌信息化四大难点的文章,最后谈到了信息化外包的问题。文章说:义乌的很多网站是上海、宁波等外地人才构建和维护的。因此,这也成了一大难点。对这个问题是不是难点,应该进行客观的分析,不能盲目下结论。

  首先,这个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义乌一地和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问题。

  更何况,信息化项目和工程的外包是国外的一种成功经验。因此,不加分析就说义乌因为有的企业搞了信息化外包就成了一大难点,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在信息化外包中是不是注意了保护了企业的商业秘密?

  其二:在于在信息化项目外包以后,是不是注意了技术的转移?如果通过外包已经把技术转移过来,已经能对商务信息的搜索和发布进行自己处理,已经学会了相关的后台管理技术提升了网络管理能力,那就不仅不是难点,而是又一条值得肯定的经验。

  专家简介:

  王汝林,IT168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天津市赛恩师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发表15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仅去年一年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就达150多万字,其中有17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特别是《网络营销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不仅被多所大学选为网络营销教材,而且成为了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教科书。在全国网络经济和营销理论界有较高的声望,深受企业界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