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7年4月,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研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由以上可见,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网络文化来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重要课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网络文化可成为和谐文化的千里眼,利用网络平台做好观察和考量社会和谐的窗口;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这既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不同阶层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共同进步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来考量社会进步状况,而不能仅凭经济业绩。事实也证明,有的地区经济发展看似较快,GDP增长率较高,但是,这种高速发展却是以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结果。如果按照“绿色GDP”计算,这些地方反而可能没有取得进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要不得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纯根据GDP增长速度考量的模式,而需要更全方位和更深入地考察。而借助网络,为我们多方面采集数据和保留数据,以及适当公开政务数据带来方便,也为政府接受百姓监督及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都带来了方便。我们可以结合网络平台的这些优点,新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量机制,对各部门及行政官员进行全方位地和长期地考察。
譬如,我们可以及时让各政府部门配合,实时公布各地资源及能源消耗,绿色GDP发展,及百姓对政务反馈的记录等各种真实数据,这些数据的公开,可以让地方政府政务业绩公开透明化,让其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兄弟城市的民主监督,并能更长期地保存下去。这种透明的方式,让原来的一些暗箱操作暴露在阳光之下。这也会大大减少某些官员为一己之利而篡改政绩和寅吃卯粮,并能有效遏制特殊利益集团的欺诈行为。如果各地的干部的工作业绩及各方面成绩都能长期网络上直接接受所有干部群众的监督,群众也一定能发现其中虚假不实的地方,这样,我们也能更好地实现在工作中实事求是,避免弄虚作假。
借助网络文化建立的这种考量机制,也是对考察干部的长效机制的有效尝试。既能确保各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全面性,也对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有帮助。
目前,一些省市已试点利用网络平台来扩大政务的透明度,更好接受群众监督与自我监督,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新的好的尝试,也是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的延续。
2)网络文化可成为和谐文化的顺风耳,利用网络平台可倾听百姓的声音;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上,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更体现在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让社会进一步全面与和谐地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倾听百姓的声音。
网络,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提供了非常好的窗口。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建设同时,需要进一步了解百姓的呼声,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从根本上入手,找到问题关键所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今天,不少百姓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表在了网络论坛上。温家宝总理曾在07年两会结束期间,介绍说自己浏览了互联网上向总理提问题的留言,并对网民提出的儿童医疗保险问题作出批示。前不久,一篇网上的寻亲贴惊动了中央,这才将一个长期存在的黑煤窑的案件曝光。
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国情复杂的大国,现在又处在发展的攻坚阶段,政府和百姓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就显得愈加重要。通过网络,政府可以及时地了解民情和更及时地发现问题,也因此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更好地引导社会向更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
同时,网上的声音也是丰富的。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了解某些困境中的百姓的呼声,也可以用来倾听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的声音。不少地方政府也结合电子政务平台,将老百姓的建议作为施政的重要参考。去年底,国家发改委还曾在网上公开征集医疗改革建议。
这些也在说明,政府从了解民意到主动倾听民声,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借助网络文化的发展来顺利进行。进一步说,我们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综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让更多群众和党员干部共同思考和建言献策,来确保我们工作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网络文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可以更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也能更好地促进言论自由和社会主义民主等的进步。
3)政府可以更好地占据网络文化发展的高地,引导网络舆论及网络文明的发展
前段时期,方永刚的事迹引起了广大关注。当我们从google等搜索引擎上输入“方永刚”的名字,总能显示数以万计的大量相关网页,不少网民还将方永刚的事迹放在了自己的博客等网站上,为宣传方永刚精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网络文化为我们文化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途径,一个好的主题,往往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快速传播,网络具有以往宣传工具所无法比拟的速度和广度优势。
同时,我也注意到我们网络文化的发展目前仍缺乏思路。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主动建设网络文化呢?这里我抛砖引玉,提个建议:正如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住址或工作单位地址,这给邮政系统的信件交流带来了方便。那么,政府能否为公民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免费网络地址系统呢?
通过这个系统,百姓和政府之间可以更快捷地交互,百姓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迅速向政府提供建议和提交问题,架起百姓和政府的桥梁,让这个系统成为百姓登陆网络的重要桥头堡,成为百姓的网上家园。借助这个家园,一些重大市政方针和宣传工作能够更加便捷地做到每个百姓手里。只要百姓一上该家园的网站,就能获得最新的一些政府信息、便民工程及时事信息等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和谐文化的一些宣传工作可以借助该平台来展开。百姓在自己的网上家园能实时看到重要的信息,把过去被动上网接受信息变成主动上网获取信息。让和谐文化随着网络平台深入人心。
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广大百姓能与政府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其中缺少一种文化的默契,和缺少沟通机制都不行。而网络平台则为政府和百姓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是一种新的交流文化。努力挖掘好网络平台上的新的交流沟通机制,一定会有利于政府和百姓的互通、互信和互助,也一定会给和谐文化的发展创造新时期下的土壤和有利条件。当然,网络文化也有自身的缺点,如果缺乏适当引导,也可能会在庸俗化方向带来危害。因此,网络文化的耕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和百姓共同付出汗水和智慧,来耕耘这个新时代的美好新家园。
综上所述,和谐文化的发展能从现代的网络文化中找到新鲜的土壤。新时代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应是一种能合百家文化之长,促进共同和谐发展的文化。同时,网络文化在新时代一枝独秀,为各个不同阶层百姓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为东西方文化等的交流提供了新鲜的土壤,为政府理解民意和倾听民声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文化必然能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能为我们和谐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