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三农”问题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我国农村的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时也表现在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上,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发展成本提高,农民对市场、对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国家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从这个层面上讲,信息化乃至电子政务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这种战略意义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主体内容来看,服务“三农”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仍然处于电子政务的边缘。“十二金”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十二金”工程中只有“金农”工程一项直接属于农口信息化范畴。而且虽然“金农”工程最早于1994年12月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但是真正开始启动建设进程却是在2000年以后,工程总体规划也是到2002年才基本完成。并且与“十二金”工程中的其他工程相比,“金农”工程普及效果也不甚理想。据调查,“金农”工程中仅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农口的普及程度达到69.2%,而农业气象系统、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农业防灾救助系统的普及率还不到10%。这表明我国农业部门当前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应用明显偏重于信息发布,在农业领域深层次的应用亟待加强。 

    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提供方式来看,服务“三农”问题的应用模式亟待创新,接入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比较重视借助互联网络开展应用服务,这符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但是,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农、林、牧、渔等农口行业的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农口电子政务服务过度依赖互联网络难以取得满意的普遍性。因此,电子政务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具体问题时,信息化的接入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必须注重应用模式的创新,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际效益。

  可以展望,“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在农口的发展将逐渐进入攻坚阶段。我国应在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的交叉点上做好文章,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网络延伸为支撑,完善应用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应重点考虑加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尽快研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确定农口电子政务的使命任务、实施步骤,引导城市资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关键要素服务,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第二,要以“金农”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完善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市场与科技服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良好基础。

  第三,重视发展精准农业,将计算机技术与各项农业专项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环节中资源的使用效率,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第四,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的资源,以此弥补当前农村信息网络的不足,通过电子政务促进服务网络延伸,不断调整服务接入手段,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种植、市场需求等全面的信息服务与指导,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

  第五,必须强调电子政务的带动作用,通过农口电子政务建设,带动教、科、文、卫等资源与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