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刘纯银

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出席开通仪式并讲话。(10月1日《人民日报》)

电子政务是一国的各级政府机关或者是有关机构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政府传统的集中管理,分层结构运行模式,以适应数字化社会的需求。电子政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内部的数字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适时通信。实行电子政务有许多优点,如可以节约纸张、提高行政的时效性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决策,有助于减少“跑冒滴漏”等现象,避免所谓的“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降低了进政府办事的“门槛”。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电子政务还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250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网站难以打开,1/3的网站应用价值较低,有的纯粹是报道地方领导活动情况。难怪有人说:在中国,不知有多少政府网站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据《郑州晚报》报道:2005年1月,河南一家公司受郑州市政府委托对该市91个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14个政府网站被计零分,60分以下的网站占61.5%。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是在郑州市“政府网站唤醒工程”实施半年后得出的一个评估结果。其实,郑州现象仅仅是我国政府网站的一个缩影。因此,推行真正意义的电子政务还任重道远。为什么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政府网站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好?我们利用电子政务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那么低呢?那今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认识要提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才可以促进实践。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是“一把手”工程,从一定程度来讲,这样的领导组织体系在信息化推进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从建设期向应用期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推行电子政务。正如曾培炎此次所强调的,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深化应用,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业务网络建设与互联互通,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体制要完善。当前造成我国电子政务难以推广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职能交叉、权责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化领导小组有决策权,但信息办和信息中心都没有足够的权力资源,这是一个头重脚轻的组织权力架构,结果导致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有足够能力将领导小组的决策很好地执行下去。这需要加快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标准化,建设好基础信息库,促进各部门各地区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公开。

第三,能力要跟上。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4年组成的综合调查组展开的“全国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各省市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奇缺,基本满足需求的2.3%,存在97.7%的巨大缺口,这也是我国推广电子政务一大障碍。因此,尽快提高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乃当务之急,否则就难以避免政府网站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这需要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保障网络稳定、规范、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信息安全,搞好日常监管,提高网络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规范业务流程、公布政务信息,为科学民主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

自古以来,信息资源的占有只是少数人的权力。但今天的互联网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分等级地获得了最广泛意义上的信息知情权,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互联网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加快了知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速度,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在全社会的共享程度,普通公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彻底摆脱信息的闭塞。期盼电子政务早日走进普通百姓,别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既为我国进一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创造新的条件,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