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李斌富 王天相
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新装备作战能力检验。
黄海某海域,夜色如墨。随着一阵尖利的战斗警报,4架新型战机拖着红色尾焰紧急升空,直扑强“敌”来犯空域。
“锁定目标!”、“发射!”……茫茫大洋上,双机编队向“敌”发起猛烈的钳形攻击。瞬间,两架“敌”机凌空解体,灰飞烟灭。
这支部队,就是在我军大“变革”、大“转型”和大“跨越”中叱咤海天的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一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海空劲旅”。
观念重塑:战鹰驶入新航线
这个师的威名,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打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初,该师参加了抗美援朝、解放门头山、一江山等大小上百次战斗,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23架、空飘气球11具的骄人战绩。
当昔日的辉煌穿越时空隧道的时候,该师官兵没有想到,从英雄团队孕育出的“猛冲、猛打”精神,却在沿袭数十年之后的“转型”中遭遇了新挑战。
2005年年底,一批新型战机列装该师。
键盘替换了阀门、按钮取代了手柄、仪表变成了屏显……集高新技术于一身的新型战机亮相营区,让全师官兵欢欣鼓舞,群情振奋。
然而,新型战机的强大引擎,绝非只会拼拼杀杀的勇猛所能驱动!
改装初期,一些有着多年飞行生涯、飞过多种机型的飞行员,凭经验率先要求“放单飞”,结果被拒之门外;有的机务维护人员依然沿用过去“铜发光、铁发亮”的维护模式,受到厂家的警示提醒;部分指教长则按传统的机械化方式组训和教学,被机关业务部门泼了“冷水”……
昔日的成功经验“失灵”了,过去的习惯做法“无效”了……几乎一夜之间,官兵眼前一片茫然。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强烈的使命意识,迫使师政委陈学斌带领党委“一班人”,开始了一场以“洗脑”为先导的“革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抓好新型战机与老旧飞机、飞行训练与后勤保障、战场建设与配套设施、重大任务与日常训练、中心任务与其他工作“五个统筹”的科学理念,在其他常委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005年夏天,该师在所属某团率先展开新机改装筹建工作。由于没有相关技术支撑和足够的信息接口,团里对信息化组训的软硬件建设颇感棘手。情况反映到师部,师长吴海波立即召集机关业务部门人员展开调查论证。
随后的日子,他们进院所、跑厂家,多方学习取经。半年时间,一个集“五大作战要素于一体”的创意诞生了。综合集成的观念,把各项工作领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
2007年夏天,部队飞行训练进入“旺季”,改装也进入攻坚阶段。可是一周内两次出现飞机撞鸟的事故征候,给飞行安全敲响警钟。
师党委及时疏理训练指导思想,突出安全发展的理念,把“鸟情”当“险情”,在部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装备部门出台了“新机空气动力原理与鸟情分析”方案;场站保障部队制定了“季节与鸟情调查与对策”举措,并采取了“除草打药、声光结合”等新方法,有效控制了鸟情再次发生。
师党委还举一反三提出了科学组训“六个符合”的要求,即:符合上级指示精神、符合党委议训原则、符合训练法规大纲、符合指教长实际能力、符合各种保障条件、符合海空实战需要。结果,抓住了新机改装与训练法规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了战斗力的快速生成。
观念一变天地新。去年以来,该师出色完成了超低空攻截击、紧急升空转场以及昼夜间导弹实射等10多个高难科目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检验了新装备的作战能力。
模式转型:鲲鹏亮剑主战场
如同从大刀、长矛向坦克、大炮过渡一样,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这个师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面对新要求,师党委“一班人”首先思考的是,哪些不合时宜的“旧框框”需要打破?哪些适应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需要建立?
2006年6月,该师对所属某团新机组训情况进行检查。一向以从严治训著称的该团,对飞行训练的把关可谓做得“滴水不漏”,曾受到过上级的通报表扬。然而,在对新机训练任务落实情况检查时,副师长刘卫民却发现,尽管全年飞行时间任务完成过半,但科目训练却仅完成了三分之一。飞行训练日一个不少,为啥科目进度却如此缓慢?原来,该团在组训中,不论是战术动作还是基本要领,谁出现一点偏差就得责令从头再来。而对训练进行全程监控的“飞参视频系统”,却被束之高阁。
信息化条件下的飞行训练,软件、硬件如同鸟之双翼,必须坚持“两手抓”。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看到全师的飞行训练出现了许多新亮点。过去飞行员一个动作不标准,就得驾机升空进行“再练习”,现在每个飞行场次结束后,所有参训人员都集中到“飞参视频系统”前,进行“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讲评;以往基础科目训练一律都得“上天作业”,如今他们利用“多功能模拟训练室”进行全方位模拟训练,节约了训练资源,提高了训练效益。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师党委认识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犹如一个闭合的链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危急到整个战争的胜负。
过去该师对高度分散的小台站管理,仅仅停留在拴心留人的层面。直到新机飞行的一次险情处置,才让“一班人”猛然警醒。
那天,某团组织例行性飞行训练。突然,副大队长王建华驾驶的战机在空中单发停车,塔台指挥员通过发报台、定向台及时将战机的方位、高度通过电波传向飞行员,为王建华临机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让师党委重新审视分散小台站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将“经常性教育、经常性管理、经常性建设”进行“捆绑”的基层教育管理模式。
对于“三个经常”,副师长史跃华说,信息化条件下,不能把管理仅仅当成“救火”,办实事、解难题是方法手段,定目标、搞建设才是长远之计。
很快,他们制定出了《党委机关抓小远散单位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抓分散小台站的建设,作为打赢信息化空战的关节点、新机战斗力增长的支撑点、党委机关转变作风的着力点。
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昔日以脏、乱、差闻名的小台站,如今变成了“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小台站官兵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出色完成了“中俄联合演习、实兵对抗演练”等10多项重大保障任务。
一切向“能战”靠拢、一切向“打赢”聚焦。师党委运用科学手段实现保障模式“转型”,同样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机务维护“读卡制”,是这个师的一大发明。
以往,机务人员实施直接机务准备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内容270多项,容易产生“错、忘、漏”现象,新机保障任务的巨大的安全压力,“逼”着官兵们向以科技手段为核心的保障模式发起冲击。
2005年初,某团机务大队专门成立了科研小组,他们查阅了数十本教程,结合维护实际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将直接机务准备和再次出动机务准备工作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编写成卡片,以“唱表”形式完成机务准备工作。
“读卡制”的成功运用,使飞机维护工作实现了“无缝”保障,有力地促进了飞行训练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双赢”。
这,仅仅是该师保障模式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运用图上推演、实战演练,探索出“信息化条件下远程保障”、“机动伴随保障”等40多种保障模式。
模式的转型,让这个师的战斗力建设指数成倍增长,两年来,他们先后出色完成了“诸机种合同抗击空袭”、“合同打击敌护航运输编队”等10余个新课题演练。前不久,上级对该师进行空战攻截击能力考核,他们取得了成功打击“敌”三型先进战机的优异成绩。
素质升级:霹雳威震海天间
曾经,这个师的人才根本不缺。然而,当新型战机列装之后,过去的“放心”指挥员,面对新装备二次雷达屏幕上不停运动的云图、地形和轨迹点线,竟然显得束手无策;首批千挑万选到工厂培训的技术骨干,在刚刚听完第一堂课后,高涨的热情顿时烟消云散。
直面知识的落伍,师党委针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对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发现存在“三个不少、三个不够”:干部现有人数不少,关键岗位人才不够;专业技术人员不少,指挥谋略型人才不够;能干具体事务的不少,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不够。
谈到抓人才队伍建设的难度,政治部主任黄绪君说,精细的分工决定了培训的难度。在这个师,场站保障无论是哪个专业、哪个班排,大多只有5、6个人。如果每个专业都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3年也难以轮训一遍。
副师长陈志鹏和宫红军也有同感:过去,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而新装备入列后,一批技术“状元”和“金牌”勇士,突然与新兵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得从“0”开始。
很快,师党委出台了《关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两部法规性文件,确定了“抓重点部位、抓关键岗位、抓长远战位”的工作思路和“骨干先行、梯次进入、逐步发展、滚动发展”的工作方法。
紧接着,他们又走活了“送出去”和“请进来”两招棋: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官兵到厂家、院所学习技术;邀请专家教授到部队为官兵授课活动。
对于引进“拔尖”人才,师党委格外重视。
副团长危建国是从兄弟部队引进的新机优秀飞行员,他抛家离子从大上海来到这个偏僻山沟的时候,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一个非常隆重欢迎仪式:师常委全部到场列队迎候!他没有让大家失望,半年培养出6名合格教员,而通常培养一名合格飞行教员最少需要1年时间。
就这样,两年多时间里,一批“种子”专业人才诞生了。他们渗透到机务维护、后勤保障等各个专业领域,又催生出更多新的优秀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从此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师党委从建立和完善机制入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两年来,全师破格提拔24名年轻干部,72人提前调职调衔。他们引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了全师人员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辅助评估,实现了人才的最佳配置。
全新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铸造出全面过硬的人才方阵。他们用智慧驱动着强大引擎,用知识驾驭着新型战机,把信息化建设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挟着风雪追赶太阳,肩负祖国的重托在蓝天翱翔;我们眷恋黄河心系长江,唱着和平的鸽哨在云海冲浪。敢打敢拼铸就霹雳雄风,搏击海天练就钢铁脊梁……”该师官兵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铿锵步履,与这首《海军航空兵之歌》一样,如闪电霹雳响彻祖国万里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