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仁周: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化对推行电子政务意义的认识,正确把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重大


  推行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改造、优化和重组政府的业务流程,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使政府职能更好地与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对于促进改革和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推行电子政务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有力手段。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最先进、最广泛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党的领导,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要把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推行电子政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更好地实现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在网络环境下,人民对政府的监督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在公开状态下进行,做到政府权力运行到那里,监督就延伸到那里,任何部门都不敢懈怠。因此,推行电子政务对于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措施。在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是手段,但它能够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它的适合扁平化操作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减少机构设置,对传统的行政机构设置层次过多带来了冲击;强大的计算储存能力可以把人力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为解决人员臃肿问题、优化人员结构创造了条件;规范性和客观性运行,有助于消除职能交叉和多重执法的弊端;公开性和透明性特点,有利于消除腐败和非法行为产生的根源;等等。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必须推行电子政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日益频繁,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都面临着及时准确采集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依靠电子政务才能更好地实现。例如,在实行和完善增值税制度中,只有采用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交叉稽核,克服手工操作成本高、无法有效稽核的缺陷,防止不法分子骗税。近年来我国税收大幅度增长,去年突破2万亿元,税务、海关系统电子政务的作用功不可没。


  第三,推行电子政务是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范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企业、居民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十分密切,电子政务对我国信息化全局具有显著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例如,实行“金税”和“金关”工程,众多的企业为了缩短纳税时间,加快通关速度,提高效益,普遍加快了信息化进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政府是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推进电子政务,把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好,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需求是信息产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依据《政府采购法》购买国内信息产品和服务,推行电子政务能够有效地带动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增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四,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加快自己的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推行电子政务。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协议中,绝大部分与政府的立法、决策、执法等活动密切相关,并要求成员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管理经济,做到决策和执行透明化,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这些都必须依靠电子政务来实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是对企业的约束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形象,必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推行电子政务需认真把握四个方面


  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实现的情况下推进信息化的,既要看到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看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推行电子政务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西部地区不足750美元,建设资金普遍短缺。电子政务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建设内容的扩展投入还将不断增加。这就决定了电子政务建设不可能在全国同步展开,必须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要围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认真搞好需求分析,坚持应用主导,尤其要在加强政府监管和改善公共服务最急需的领域加快推进,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实效,使国家和公民能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的那样:“对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有可能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其解决,我们就应当下功夫切实加以推动。”


  二是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政府机构的职能将要得到加强,有些需要弱化甚至被取消,诸多业务流程也将会被重新整合,相关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谨慎推进。否则,将会出现基于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无效投资,甚至会出现固化传统机构设置和职能,阻碍改革的情况。正确的思路应当是,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于既能满足当前实际需要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要优先推进电子政务。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要重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并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巩固和扩大改革取得的成果,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搞好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由于外部联系的广泛性和内部系统的复杂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失败的可能性相当大。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2003年研究结果,世界各国电子政务成功率仅有53%,发展中国家不足40%,主要原因是总体结构不合理或者实施方案脱离实际。我们国家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和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千差万别,又处在体制转轨时期,电子政务建设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既要立足于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既要设计好业务系统、网络体系、数据库和门户网站建设,又要梳理整合好业务流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对于技术方案不成熟和业务流程不清晰的项目,要先试点而后再推广。


  四是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化水平越高,电子政务越发展,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要求也越高。近年来,犯罪分子频频利用政务信息系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以及重要信息系统多次出现故障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进一步说明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要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信息安全管理。要通过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和健全体制等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入侵,防止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信息内容安全、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促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健康发展。


  努力创造有利于推行电子政务的环境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重复建设、应用领域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和基础性工作滞后等问题。要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推行电子政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方面的实践证明,推行电子政务的主要困难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认识和组织协调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都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标准。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防止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工程。要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既要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克服各自为政、拒绝互联互通的做法。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推行电子政务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及时了解和掌握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力度,避免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推行电子政务的根本要求和前提。要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结合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对于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也要尽可能地通过政务网络实行,扩大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各个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属于公共产品,不应归某个部门所有。公开政务信息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不公开只是例外,而且要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要以为公众服务为中心,推动各级政府在网上公开决策程序、服务内容和办事程序,实现电子政务和推行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使广大人民通过政务网络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


  第三,突出抓好现有政务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大多数中央和省级政府机关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这对于推行电子政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些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协同作业,形成了鳞次栉比的“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效益,也有悖于信息化发展方向。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各自的网络整合步伐。


  第四,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要根据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是制定“电子签名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信息安全条例”。要加快建立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鼓励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系统,增强国家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切实搞好公务员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第五,完善决策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正处在改革和变化过程之中,信息技术也处在快速发展之中,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充分发扬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才能保证推行电子政务决策与执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发动社会力量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机制。要建立电子政务建设决策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评估。要搞好各类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监测和跟踪分析,及时向全社会发布,以利于各方面的监督。


  相关链接: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摘自《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站。为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要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由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用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要统一标准,利用统一网络平台,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在运行中逐步完善。


  (二)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为了提高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逐步规范政府业务流程,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快12个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4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税、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业务系统建设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党的工作业务系统建设方案由中共办公厅研究提出。


  (三)规划和开发中亚怕政务信息资源。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要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设计电子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


  (四)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各级政务部门要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在内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近两年重点建设并整合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防伪打假”、“扫黄打非”等服务。


  (五)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组织建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


  (六)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今年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


  (七)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要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地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


  (八)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适时提出比较成熟地的立法建议,推动相关配套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