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大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目录

  
  序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

  (五)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七)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公共文化服务(八)完
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十)普及文化知识(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十三)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新闻事业(十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十五)加强重点新闻单位建设(十六)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十七)发展新兴传播载体五、文化产业(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十九)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二十)重塑一批国有文化市场主体(二十一)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十二)推进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六、文化创新(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二十四)加强专业文艺院团建设

  (二十五)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文化创新主体

  (二十六)加快推进文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二十八)加强传统文化典籍的研究、整理和编撰

  (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三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八、对外文化交流(三十一)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三十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九、人才队伍建设(三十三)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三十四)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三十五)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十、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三十六)加强组织领导(三十七)健全宏观调控(三十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十九)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四十)实施步骤

  “十一五”时期是大连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和谐大连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大连文化发展实际,制定本《纲要》。

  序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正处在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大连的关键时期,老工业基地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既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和谐大连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紧迫工作。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连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整体推进中不断加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明显增强,文艺创作呈现繁荣局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存在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够平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扩大开放的双重机遇,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全国和全省文化发展大格局中谋划大连文化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大连文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率先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构建和谐大连,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二)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推进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完成“十一五”时期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和谐大连赋予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培育大连“开放现代、文明创新”的城市文化精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总体实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

  “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发展的重点是:

  一是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统筹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形成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优先安排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是抓好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大连地域特点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广大市民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培育创新主体,加快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不断提高我市的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全市形成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是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紧培育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六是加快文化人才培养。继续推进大连市“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化艺术、高新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继续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对党的理论的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加强市、区市县党委讲师团或理论学习室建设,加强全市三级宣讲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以“大连讲坛”与基层讲坛、论坛为主的三级宣讲阵地网络。强化大众传媒的理论宣传,注重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理论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党的理论研究基地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多种方式,回答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大连的重大问题,回答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问题,回答干部群众中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推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大众化、通俗化。(五)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工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巩固、调整、优化、发展的原则,加强传统学科建设,扶持和培育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对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支持工程。以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为主题,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和具有大连特色与区域优势的应用性理论研究。重点扶持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项目,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程。全市每年举办一次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市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加强对社科类社团、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和各类研讨会、民间论坛的引导和管理,确保其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持教育、实践、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活跃未成年人校外文化生活。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推介力度,推出一批有益于青少年的优秀文艺作品。推进网吧、网络、网游、荧屏净化和整治工作,提高少儿专题、专栏节目质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重视和加强农村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建设。(七)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展示大连的文明形象。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道德、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社会志愿者活动,为困难群众献爱心、送温暖。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日”活动,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广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提高行业社会公信力,建设“诚信大连”。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树文明乡风、建和谐村屯”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十星级”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户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三下乡”网站的管理,努力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和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市民文化广场、音乐厅、美术馆和营城子汉墓博物馆等代表大连市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研究规划大剧院的建设工作;加强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新建一批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在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一村一室(文化室)和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文化站的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备的目标,使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无线、卫星、有线、微波等多种手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到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8%以上,农村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达到100%,50户以上自然村屯有线电视联网达到5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0万户。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推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工作,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建成以市、区市县图书馆为基础,覆盖农村乡(镇)、村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图书借阅网络体系。加快对欠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鼓励和支持艺术院团到农村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市重点报刊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报道的数量,电台、电视台要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十)普及文化知识。以普及人文社科、文艺欣赏、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为重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知识普及教育。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到社区、到学校。在义务教育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中加大基本文化常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相关人民团体以及各类文化单位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普及文化知识。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富余、离退休演艺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公益性演出和艺术讲座。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文化传播的浓郁氛围。(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广泛开展“一帮一”对口支援活动,帮助基层和农村解决文化产品及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进行文化建设。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提供志愿文化服务。支持和资助优秀文化专业人才支援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或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主办、承办、协办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城市单位、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文化用品。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十三)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群体开放。专业艺术团体、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积极开展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保留一定数量的模拟频道,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惠的资费政策,保证他们的基本收视需求。针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四、新闻事业

  (十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的创新,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形成以宣传部门为主导、有关部门相配合、各类媒体齐心协力共同开展工作的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主流媒体和都市类报刊的导向作用,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群体的习惯和特点,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加强典型宣传、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提高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机制、社会舆情快速反应机制、重大舆情专报制度。(十五)加强重点新闻单位建设。加大对大连日报、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大连电视台、天健网的扶持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大连报业集团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稳定主报、主刊发行量,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大连人民广播电台要努力办好有影响的品牌频率。大连电视台要建立起充满活力的频道管理体制,提高栏目、节目的生产制作水平,增强频道、节目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天健网要努力建成东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新闻信息网站。(十六)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健全新闻舆论宏观管理体制,促进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对大连日报、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大连电视台、天健网的管理水平,确保主流舆论强势。加强对大连晚报、新商报、半岛晨报等都市类报刊的管理,发挥其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提升报刊格调和品位,使之成为党报、党刊的补充和主流宣传阵地的延伸。认真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对记者站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舆情汇集机制和研判制度,强化舆情态势分析。强化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机制,坚决遏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等低俗之风。(十七)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我市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手机报刊、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大力扶持我市唯一新闻网站———天健网的发展,将其建成具有图文、广播和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刊播、调查和互动等多种传播手段的现代媒体。加强网站评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健康思想、优秀文化产品的网络化传播。

  五、文化产业

  (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影视制作发行、演出娱乐、传媒产业以及动漫游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和实力。进一步整合资源,注重发挥文化产业集聚示范效应,努力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依托大连的软件产业、人才和区位等优势,重点培育和支持以高新园区“动漫走廊”为龙头的动漫游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特色知名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发挥“北三市”以及金州、长海等地丰富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潜力,积极发展复州皮影戏、庄河剪纸、普兰店传统手工布艺技艺、金州龙舞、长海海洋特色的民俗旅游等特色民间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旅顺、金州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十九)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以传媒产业、动漫游戏、旅游会展、演出娱乐、影视图书音像业等优势文化产业,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传媒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大连报业集团印刷、发行、广告等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发展壮大报业产业,把报业集团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影响力大、综合实力强的报业媒体。积极促进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开发,不断拓展有线电视、移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和手机广播、网络电视和网络广播等新兴媒体产业,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推动广告营业总额有较快增长。

  旅游会展业: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人文历史、自然生态、节庆会展、知识娱乐等传统旅游,深度开发文明时尚、休闲度假、康复理疗、校园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和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培育和支持动漫、图书、旅游以及大型经贸文化、体育赛事等展会活动,使文化会展业成为宣传推介我市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演出娱乐业: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培育演艺经纪商、促进演出中介机构的发展,繁荣大连演出市场,推动演出产业向旅游、商贸、会展、餐饮等领域延伸。支持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支持主业突出、具有竞争力的演艺集团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沿海城市特色、健康向上、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乐主体园区建设。

  动漫游戏业:充分发挥大连作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的优势,加快动漫游戏的研发制作、产业孵化、展览展销和教育培训。开发动漫游戏和衍生产品,提升动漫游戏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和完善我市动漫游产业链,建成集动画、漫画、游戏产品研究开发、策划制作、运营推广、交易展示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形成辐射全国的动漫游研发和制作中心、孵育和测试推广中心、数字娱乐体验中心、产品交易展示中心、数字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养交流中心。

  影视图书音像业:建立健全市场主导、政府监督、企业自主运营的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以电视剧创作生产为主的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衍生产品的生产、开发。进一步完善电影发行“院线制”,不断发展跨地域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加快图书发行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图书连锁经营。推动音像制品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正版音像市场。(二十)重塑一批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二十一)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资金、技术、产权、人才、信息等搭建合理流动的平台。重点培育书报刊、影视剧、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等文化产品市场。扶持和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十二)推进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都可以进入,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制定和实行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民营文化单位发展的环境,加快在影视制作、演艺中介、表演艺术、艺术品经营、图书音像制品发行等业态中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重点支持国家和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单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按照《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关于印发<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允许外资进入相关文化领域,加强对引进文化产品和资金的监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发展文化相关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和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文化创新

  (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立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聚焦人民群众建设和谐大连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大连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实施“五个一工程”等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大连城市形象、具有大连地域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进一步提升“打造文化大连”系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巩固“文化大讲堂”、“特色文艺活动基地”、“高雅艺术进校园”、“周周有演出”等活动,不断创新和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等活动。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

  (二十四)加强专业文艺院团建设。根据城市文化发展和观众欣赏需求,盘活现有艺术生产资源,加大扶持力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大连专业艺术团体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和地位。市直专业剧团每年要创作排演具有一定水准的新剧目,逐渐积累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够代表剧团实力的保留剧目。坚持办好新人新剧目展演和专业技术表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赛事,争取获得好成绩。(二十五)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文化创新主体。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和文化创新主体发展的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艺术创作、服饰创意设计、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类创意企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结成创新型组织。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内容创新和传统企业改造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文化创意成果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技术中介服务,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二十六)加快推进文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方式。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图书、网络图书、手机报刊等新兴业态。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10万户以上。积极研究利用现代信息、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构建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的、能够满足多种新兴业务需求的下一代网络,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各级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制播体系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的能力、质量和效率。到2010年,大连各级电台、电视台采编播要基本实现数字化,节目传输和交换基本实现网络化。建造高清数字电视转播车,积极研究并启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工作,不断提高高清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能力。积极开展依托互联网的网上文化交易、数字远程教育、数字娱乐产品等文化增值业务。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推动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在全社会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播广播影视节目、擅自截传广播影视节目信号的行为,积极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重点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动。完善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和重大案件的查办督办。

  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二十八)加强传统文化典籍的研究、整理和编撰。进一步深化民族民间文化典籍的普查、挖掘、出版,申请国家清史编纂工程课题,翻译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编纂《大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大连图书馆满族金石铭刻集》、《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集》,修复古籍善本,抢救民族文献。加强与公共文化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整理、研究、编纂传统文化典籍的合力。

  (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和大连地区特色民俗活动的作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增强群众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三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大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管理,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加大对大嘴子遗址、小珠山遗址的保护力度。继续实施文物保护维修重点工程,排除文物保护单位险情。维修金州梦真窟等文物保护单位。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建设大连汉墓博物馆,完成老自然博物馆修复工作。完善旅顺博物馆、大连文物总店、现代博物馆、金州博物馆的安全设施。制定并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严格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做好高速公路、铁路、水库、电厂和老城区改造等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保护现状。深入挖掘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做好对已确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八、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一)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大连的文化资源,增进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积极开拓东南亚和欧美文化市场。进一步做好互办文化节、文化周、电影周和文物、艺术展览等工作。广泛参与国际性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文化展会等活动,办好2008年第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积极推介我市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大连的国际影响。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积极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扶持具有民族和大连地方特色的歌舞、戏曲、杂技、图书和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

  (三十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努力培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连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文化产品出口,支持文化企业、文化名人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与国外文化中介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经验,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大连,让大连文化走向世界。

  九、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三)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组织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艰苦环境中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把握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四)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把握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造就一批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高新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我市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加强对高等院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文艺研究与教学的教师培训。鼓励高等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优秀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财经、金融、法律等领域人才进入文化产业。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的开发。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

  (三十五)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不断完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奖励制度。积极推进宣传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德、能、勤、绩、廉为衡量标准,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大胆提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建立优秀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十、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三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驾驭文化工作的能力。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党对文化发展的宏观控制力。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文联、记协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十七)健全宏观调控。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党在文化领域的宏观控制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四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文化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发挥文化统计工作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咨询、监督作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制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逐渐形成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三十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对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制度,降低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大连日报、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大连电视台等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重点扶持其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为宣传业务服务。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发展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基本权益,着力解决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三十九)完善文化发展政策。认真落实有关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政策,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认真落实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考评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建设。设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创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对外招商等。

  (四十)实施步骤。本《纲要》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率先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大连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和目标,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纲要》的要求,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抓紧组织实施。文化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具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