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建行风险控制体系嬗变之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李涛
  作为首家境外上市从而成为公众公司的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的蜕变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下一步改革极具“标本”价值。建行高层深谙,“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业迎接国际资本市场挑战的主要能力”。如何从受“官商文化”熏陶的国有银行转变为按市场原则运作的公众公司,风险管理改革自是其中主脉。

  1 理念先行

  在转型过程中,建行人坚信:风险管理不是游离于业务活动之外的独立体系,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互相作用,要从纯风险的角度转换成在市场、业务、流程中研究风险,发现问题,制定边界

  建行的风险管理也曾走过一波三折的道路。

  1995年《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前,建行的风险管理从属于资产负债扩张,形同虚设,处于缺位状态;到2004年上市前,为治理、整顿多年积累的巨额不良贷款,建行的风险管理转向以规模控制为主,以治理替代风险管理,治标成分居多;上市后,面对市场提出的资本回报和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为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最赚钱的银行”,谋求“风险与收益匹配”的治本之路,建行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实现境外上市后,我们已成为一家总市值排名列世界前10位的银行。但是从风险管理能力来说,与世界一流银行还有不小差距。对于一家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较深的国有大银行来说,改制上市为风险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压力和挑战。”上市后不久,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在全行风险管理暨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一席话,道出了对风险管理的理性认识。

  建行首先将理念转变作为体制转变的突破口。

  过去的风险管理是置身场外的裁判,站在旁边看业务、站在背后盯业务,告诉别人这是“禁区”不能闯,那是“雷区”不能趟。

  与此同时,对粗放经营造成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恶果,人们更是有着切肤之痛,“谈风险色变”。“零风险”一度成为建行人追求的目标。

  在深刻反思后,建行人这样总结:一方面,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通过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获得收益,因此风险是业务、流程当中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更不能消灭风险;另一方面,银行所经营的风险必须是可控的,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并获得和所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