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滞后,等于把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完全割裂开来。
笔者调查发现,海南今年因受“香蕉致癌”虚假信息的影响香蕉收入大幅减少。截至目前,该省香蕉产量虽与去年持平,蕉农却亏损8.22亿元。近年来,国内虚假信息伤农事件屡屡发生。由于农业信息化进程滞后,导致虚假信息大行其道,严重干扰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因此,我国未来要规避虚假信息风险,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虚假信息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
近年来,我国虚假信息伤农事件不断发生。2006年,国内传播“西瓜注入艾滋水”的虚假信息,给安徽瓜农带来毁灭性打击。同年7月,“西瓜注入红药水”的虚假信息,导致海南瓜农损失达3000万元。同年10月,“香蕉乙烯催熟有毒”的虚假信息,导致海南香蕉价格下跌,蕉农损失过亿元。
最为严重的是,今年3月份的“香蕉致癌”虚假信息,给海南以及两广的香蕉产业造成重伤。今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发表文章《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称广东大面积香蕉因感染巴拿马病毒,香蕉几乎灭绝,该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在互联网广为传播。3月21日,《广州日报》称“香蕉等十二种水果有毒残余,有致癌物残余,成了毒水果”,也在互联网上传播。
此时正是海南香蕉上市销往岛外的时候,虚假信息导致蕉价下跌、销量大减。从3月21日起,香蕉以每天0.1-0.3元的速度下跌,一度跌破0.1元/斤。在乌鲁木齐,海南香蕉每件(15公斤装)降到40元,而去年同期每件价格为70元。到3月底,每天销往岛外的香蕉减至3000吨,全国消费海南的香蕉量减少6000吨。
虚假信息在短时间内令蕉农一年的投入化为乌有。3月21日-31日的10天内,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多万元。一个月内,6万蕉农减收超过5亿元。蕉农种蕉成本约25元/株,而实际只能收获3元/株,一些蕉农因此面临破产。
据海南省农业厅南亚办主任蒙绪儒介绍,海南香蕉因受“香蕉致癌”虚假信息的影响,收入大幅减少,截至目前,香蕉产量虽与去年相平,蕉农却亏损8.22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虚假信息波及随后上市的广西、广东的香蕉,尽管两广的香蕉在上市之前,国内主流媒体已经出面辟谣,但依然不能挽回香蕉价格的跌势。香蕉产量占全国香蕉总产量40%的广东省,其香蕉最高售价仅0.2元/斤,质量差一点的,每斤只能卖0.03元。直到近日,全国香蕉销售进入尾声,需求远大于供给,香蕉价格才得以回升。
此外,“香蕉致癌”虚假信息还导致其他许多不能估算的损失,如蕉农的劳动成本,经销商、零售商的损失,运输业、饮食业萧条的损失,银行贷款出现逾期还款等,引发整个香蕉产业链出现多处断裂,产业进入危急状态。
按理说,海南香蕉产业历经十几年发展,应是有竞争力的。海南是全国最适宜种植香蕉的地区,目前生产面积稳定在3.3万公顷、产量8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2%和8.4%;全省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300亩以上的蕉园占全省蕉业的40%;口感好、品质高,深受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的消费者青睐。颇具竞争力的香蕉产业,为何在虚假信息面前,却不堪一击,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