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红色网站”红遍全中国
来源:光明观察 更新时间:2012-04-14

倪洋军 

 “‘红色网站’让我们享受到了营养丰富的理论套餐,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与自己面对面、心贴心!”空军航空兵某团机务大队二中队机械员王献涨的网上留言,表达了广大官兵的心声。(2007年10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新华社)

  “红色网站”,顾名思义,就是以“传播和宣传党的思想、贯彻和落实党的
路线、激发和引导群众跟党走”为建站宗旨的网站,党建网站、政府网站等都应该隶属其下。“红色网站”,弘扬的是时代主旋律,倡导的是真善美,摒弃的是假丑恶。应该说,在网络这个浩瀚的大世界里,不乏一些比较成功的“红色网站”,在支撑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占领着虚拟世界的一席之地。但是,这股“红流”还不是太强烈,还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推动。特别是当今中国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红色网站”,也便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10月19日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保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逐渐向网络世界延伸和渗透。目前,网上留言、网上论坛、网上博客、网上举报等,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民意诉求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如何正确地引导网上民意,一方面需要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养成勤上网、善用网的习惯,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红色网站”的建立,来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竭诚为群众解疑答惑,将党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

  二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需要。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何最快速地传递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耳中、脑中、心中,固然可以通过传统的党课、开会等方式。但是,在人员比较分散、思想比较多元的社会大家庭中,党员干部群众听不听、听什么,完全是自愿的。为了更好地引导群众的选择权,使群众能够有一个接受党的先进的、创新的理论和思想熏陶的好去处,“红色网站”便担负起了不可推卸的责任。眼下,网络世界,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沉滓泛起,一些主流的、积极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就容易被一些消极的、腐朽的思想所取代。在“红色网站”上开辟政策法规、理论热点等栏目,将党的建设方面诸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一些重大理论发布到网上,可以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学习和领会,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覆盖面和知晓率。

  三是构建和谐官民关系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党民、官民、政民关系的融洽与和谐。特别是官民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不善于听取和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群众的意愿长期被压抑着,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得不到激发,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流涌动。个别地方群众不相信政府,不支持政府,甚至变相地与政府软抵抗,将构建和谐官民关系推上了紧迫的位置。而通过党建网站、政府网站等一些“红色网站”上开通的政民互动、在线交流等栏目,可以让政府与市民、干部与群众直接面对面、心贴心、背靠背地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的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焕发起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建言献策,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个“红色网站”,如同大千世界的一盏盏明灯,照到哪里,哪里便会一片光明。当打开网络看“红色网站”,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的时候,民族的精神何愁不凝聚,创新的智慧何愁不迸发,和谐的社会何愁不构建。愿“红色网站”红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