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哈尔滨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哈尔滨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既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第二阶段,又是开发区争创全国一流的关键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深入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开发区,推进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商务部、科技部和省市有关“十一五”发展的规划和要求,特制定哈尔滨开发区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国家级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于2001年12月合并,这标志着哈尔滨开发区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十五”时期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第一阶段,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五年来,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发展集中区,努力提高自有经济比重,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龙头带动作用;狠抓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努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省市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重点发展集群经济,努力壮大主导产业的规模,积极发挥省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努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和企业发展服务水平,积极发挥省市投资服务高地作用;重点发展孵化经济,努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挥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全面超额完成了二次创业第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从2003年起,开发区集中区产值连续三年翻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近两年在科技部和商务部的排名稳步上升,为开发区“十一五”发展和全面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按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其中,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1亿元,占哈尔滨市的11%,是2000年末的3.8倍,是两区合并之初的2.65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99%。其中,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02亿元,占哈尔滨市的30%以上,是2000年末的3.5倍,是两区合并之初的2.8倍;税收增长20.77%。其中,2005年实现税收28.2亿元,约占哈尔滨市的14%,是2000年末的2.6倍,是两区合并之初的2.1倍。
  
  2005年,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102亿元,“十五”期间开发区集中区年均增长36%;工业总产值(不含哈飞、东安)210亿元,比2001年新增201亿元,实现连续三年翻番增长。

  ——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开发区累计实现合同外资额11.6亿美元,年均增长21%,占哈尔滨市的50%以上;累计利用外资6.7亿美元,年均增长21.5%,占哈尔滨市的50%以上,是两个开发区前十年的2.2倍和1.85倍。其中,2005年开发区实现合同外资额3.26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26倍和2.73倍;累计新开工254个工业项目,是两个开发区前十年的16.9倍。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到2005年底,全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42家,汽车工业园实现产值130亿元,占全区产值的18.6%,是2001年两区合并之初的1.9倍;食品企业28家,食品工业园实现产值140亿元,为全区产值的20%,是2001年两区合并之初的7倍;医药企业34家,医药工业园实现产值35亿元,为全区产值的5%,是2001年两区合并之初的6.3倍。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开发区累计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总孵化面积17.6万平方米。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780亿元。其中,2005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58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80%以上,是2001年两区合并之初的2.8倍。

  ——投资高地作用凸现。“十五”期间,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3.7亿元,开发建设土地18平方公里,分别是两区前十年总和的1.9倍和4.5倍。绿化覆盖率达到42%,比2001年两区合并之初提高了7个百分点。开发区行政审批事项由合并前的110项精简为10项,精简率为85%,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发区实行了一表制,荣获全国第六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二、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依然存在。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即将结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重要转型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未来五年,开发区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从国际层面看,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加速进行,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继续看好我国市场,开发区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地和重要载体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多的国际资本将目光转向中东部和西部开发区;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对开发区未来发展高度重视,分别对国家级经开区提出了“四个更加”、“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和“四位一体”的发展新要求,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入关键期;从地方层面看,“随着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加速推进、哈尔滨大都市圈建设的启动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的升级,开发区作为承接老工业基地项目的重要承载地、哈大齐走廊的龙头、哈尔滨都市经济圈的主力和对俄合作基地的作用和地位将进一步彰显,增长极功能将进一步强化;从开发区自身层面看,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以来的发展,支柱产业和簇群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和规模不断壮大,开发区的知名度和招商引力不断提升,为开发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家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这对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更多依赖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开发区将产生影响;各兄弟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不断加快,竞相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空前加剧。东北地区的兄弟开发区纷纷抢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先机形势逼人;开发区自身虽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但经济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目前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现有的投入产出比还不高,部分项目还没有投产达产;虽然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仍然存在突出矛盾。主要是第二产业突出,第三产业偏小,2005年,开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区GDP的10%。虽然簇群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但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簇群规模还不大。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均在培育中,机电配套、轻工产品等优势产业,仍只局限于单一园区,没有形成规模发展。虽然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较大,但仍与二次创业的目标和要求仍有不适应的地方。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预期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位一体”(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四个更加”(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更加注重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 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新要求,以外资带动内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构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带动社会的共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处理好开发区与母城发展、开发区新建区与建成区的发展、开发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二)坚持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的原则。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开发区。

  (三)坚持资源和生态可承载的原则。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防止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继续做好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努力化解资源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

  (四)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坚持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持续完善和创新管委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综合投资环境。

  三、发展预期

  (一)发展定位

  1、国内一流的双功能开发区。突出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双功能特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投资环境竞争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排名中争先创优;

  2、全省体制机制整合创新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企业服务机制、用人机制、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出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和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开发区成为省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优势不断整合创新、协调配置的服务大平台;

  3、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产业发展的高端。提高自身经济总量和增量,提升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发挥产业发展辐射功能,做强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现代新型工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高端;

  4、母城现代经济产业聚集区和生态型新城区。充分发挥三个集中区优势,努力将南岗集中区其建设成为母城的CBD和孵化经济基地,将迎宾路集中区其建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发、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基地,将哈平路集中区及拓展区建设成为支柱产业明晰、配套产业多样的多功能、环保型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和辐射源。

  (二)发展目标

  以创建全国一流为目标,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切入点,以持续创新为动力,要将战略重点由以招商引资为中心,向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并重转变;由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形态开发为主,向功能开发和形态开发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总量增长,向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转变,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工业走廊建设的龙头、哈尔滨经济都市圈建设的主力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先导,使开发区真正成为省、市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代表、环境建设的高地、循环经济的排头兵、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城区扩张的主力、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最终步入全国一流的开发区行列。

  (三)发展指标

  1、形态和环境发展指标:计划到2010年,投资环境进入一流开发区行列,环境竞争力、未来发展潜力等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中进入前15名。具体指标是:供水能力56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35万立方米/日;供热供汽能力1910吨/时;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小时;供燃气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新开发建设土地面积32.7平方公里,建成20平方公里,实现配套功能完备,形象形态完整。新空间全部规划到位,一期开发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基本摆满项目,配套二产、三产服务功能完善,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轮廊。绿化覆盖率达到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标准,污水处理能力和供电、供水、供蒸汽等综合能力完全满足项目发展需求;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年均增长12.5%。实际利用内资260亿元人民币。

  2、总量和结构发展指标:计划到2010年,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排名进入前15名。具体指标是:生产总值达到461亿元,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年均增长25.5%;工业增加值达到41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40%,年均增长20.59%。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总额达到2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5 %;进口总额达到26亿美元,年均增长22.95%;税收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15.77%。汽车及配套产业、医药产业和食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继续占到全区比重60%--70%左右。三个主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25%;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海航天等新兴工业产值占全区产值30%—40%左右。

  3、技术和创新能力指标:计划到2010年,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关指标在国家级排名中,进入前15名。具体指标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25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当年在孵科技企业达到400家,毕业企业累计达到120家以上,其中有30家以上的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区进行规模生产;开发区技术创新机构数量超过30家;孵化企业累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以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0件以上;全区R&D经费总额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

  4、人力资源指标:计划到2010年,开发区在全省全市成为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具体指标是:教育经费达到GDP的6%;从业人员30.9万人,其中,人才总量14.3万人,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4630人;区内就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11.3万人;区内就业的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人数5.4万人。

  第三章 战略取向和战略重点

  一、发展战略取向

  开发区作为全省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既是母城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母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源。“十一五”期间,开发区要完成引领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率先创建新经济示范区和积极促进母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使命,必须进一步明晰空间战略发展取向和产业发展战略取向。

  (一)空间发展战略取向

  1、建成区要全面提档升级,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现有三个集中区要在循环经济的引领下由求规模、树形象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求产出、创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实现配套功能的再完善,综合资源的再整合。要推动工业集中区的所有项目全部投产见效,使工业集中区的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提升到先进开发区的水平。南岗集中区要建成为集孵化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特色商服经济于一体的母城CBD;迎宾路集中区要建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发、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基地;哈平路集中区要建成为支柱产业明晰、配套产业多样的多功能、环保型现代工业集聚地和辐射源。

  2、拓展区要超前科学规划,主要工业区形成竞争规模。要统筹考虑开发区建成区和新空间与母城规划设计协调统一,按照老区新区功能互补、格调和谐的格局。启动70平方公里的新拓展区域的建设,要合理设布局整体空间,科学摆布功能分区。同时,要集约开发32.7平方公里土地,建成20平方公里土地,完成各功能分区和专业园区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毕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发区工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并基本摆满项目。为把新空间建设成具有现代经济功能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最适于创业发展,最具有经济活力和最适宜人居的现代生态型经济区打好基础。

  3、合作园区要广泛延伸,部分园区建设完毕。要继续创新区区、区企、区校合作的模式,与周边县市、行政区及名企名校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互补发展。与动力区合作的机电配套园、与平房区合作的对俄合作产业园和与哈东轻厂合作铝板材加工园。要全面建设完毕并摆满项目,与哈工大合作的哈工大高科技园、对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与哈药集团合作的医药工业园的建设要全面加快,形成规模和形象,真正形成与全省各种经济体共同合作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产业发展战略取向

  1、突出发展外向型工业,同时构建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开发区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区和现代经济示范区。“十一五”期间,要在发展现代的新型工业的同时,同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商服经济等作为建成区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将发展现代物流、研发经济等作为新空间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二产三产互动发展的新的大产业发展格局。

  2、突出发展汽车、医药、食品等既有工业,同时推动多元化的主导工业格局加速形成。要做大做强开发区汽车、医药和食品工业园,延伸产业链,在周边区域发展中下游配套产业,形成梯次分布,使其成为全省的汽车、医药和食品制造基地。同时,全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和航海动力相关的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优势产业与新型产业互补互动,同步发展的多元化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使开发区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高端。

  3、突出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同时推动规模经济和企业集团的发展。要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针对行业、产品、市场等特点,进一步整合重中小企业,进行合理产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更加重视企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引导老企业走集团化路子。要倡导企业家文化,更加尊重人才,着力打造一批百年老厂老店。

  二、发展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全力发展集群经济,全面加快二次创业的步伐。

  (一)做强三个既有企业集群

  1、汽车及配套企业集群。抢抓全球汽车制造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微型车、轻型汽车工业整合和发展态势,突出发展“两车一机”战略。在微型车制造方面,巩固开发区在微型车技术领先地位,实施“差异化战略”,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哈飞汽车,提高主机厂整机设计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加强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推出换代新产品。在轻型车制造方面,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全力引进新车型,重点开发经济型轻卡车,重点扶持区内皮卡车等项目,推动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进一步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整车制造能力和竞争力。在发动机制造方面,立足微型发动机制造技术上的优势,重点推动4G、4G1发动机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形成2.0升排量为基础的1.8—2.3升发动机发展平台。在其他零部件配套方面,重点围绕为哈飞汽车提供一流的配套产品,注重系统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的培育,以大的汽车配套企业群等汽车配套企业为依托,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开发水平和配套能力,力争在汽车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系列产品研制生产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做强以“两车一机”为主导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集群。

  2、食品企业集群。抢抓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和产业主辅换位的历史机遇,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构建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以省农垦和部分外商投资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米业、麦业、肉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食品制造业以及茶饮、可乐等软饮料制造业,形成食品加工、食品制造、软饮料制造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3、医药企业集群。以我省“北药开发”战略精神为指导,以市场引导、龙头牵动、科技支撑、规模生产、中介服务为原则,加快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医药产业经营层次,以区内具有牵动能力的医药生产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技术方面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及各类新型小分子药物、新型化学合成药物,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取新型中药及制剂、新型生物保健品,不断推出具有我省特色的医药知名品牌,真正做强医药产业群体。实现抗生素、中药制品、滋补保健品、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保持整合省市医药、人才、信息、中介、服务等综合优势,积极建设医药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中心、医药现代化研发中心、医药信息系统中心以及医药中介服务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建立完善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体系。

  (二)壮大三个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1、光机电一体化企业集群。集中整合区内光机电一体化企业,加大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壮大机电一体化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扩大规模。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焊接成套设备、工程机器人、高性能机电基础产品、内反馈串极调速电机及其控制装置、智能仪表、继电保护与变压系列产品、监控设备及控制装置。重点扶持大型超临界及空冷大电机组、系列微型汽车发动机、大型气轮机组、包装自动化产品、电站配套设备及航天产品,数控火焰等离子切割机、全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生产线等重点项目。

  2、电子信息企业集群。牢固把握国内外信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发展方向。硬件产品重点发展计算机外部设备及零部件、数字及电子产品、自动测试系统及智能化电能计量仪表与系统、数字通信与广播设备、航空航天等军用与民用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汽车电子元器件等产品;软件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以及个人信息需求提供软件产品和技术支持,大力推进转化和应用并行数据库系统、ERP系统、CAD和CIMS系统等软件产品。重点扶持区内信息领域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移动电话网管系统、离子电池、金龙卡后勤管理收费成套装置、全集成红外接收器、电信业务计费帐务系统、车用无触点电子喇叭、全自动空调控制器、移动数据传输系统、电脑稳频汽车电喇叭等重点项目。

  3、新能源和新材料企业集群。围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和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污水处理、消烟除尘脱硫设备、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活垃圾风力分选设备、清洁能源及设备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热管、逆变电源等新型能源和节能产品。重点开发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铜基无银无镉合金材料、高强铝合金材料、轻合金表面陶瓷、钎焊用铝合金双金属复合材料、单氯代苯酐、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硅基纳米和钛基纳米复合材料、耐高温高热导率绝缘陶瓷、氟硅漆、电热膜、玻璃钢系列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大力扶持区内新能源、新材料生产龙头企业,重点推动电站锅炉、余热锅炉、载波集抄系统、电站空冷器、苯酚丙酮、铜基低压电工触头合金材料、工程塑料、改性塑料,高仿真粘胶纤维经轴、化纤原料、化学纤维,铝合金大型锻件等重点项目,带动新能源、高效节能和新材料产业产销增长,壮大产业簇群。

  (三)培育三个潜力企业集群

  1、装备制造配套企业集群。抢抓国际制造业向我国加速转移和国内先进地区制造业加速向外地转移发展机遇,立足省市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着力发展装备配套企业集群。在航空产品配套方面,依托哈航公司,重点推动安东威飞机等航空项目,重点发展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和航空发动机等主机服务配套产品。在电站配套方面,加快建设机电配套工业园和重点引进电站配套企业和辅机生产企业,积极培育一批高起点,市场容量大,推动作用显著的高端机电产品项目,推动已入区企业项目全面投产创效。在船舰动力配套方面,重点发展和引进确保国防安全和重要的各类舰船动系统配套项目,重点推动703所船动项目竣工投产。

  2、孵化和研发企业集群。抢抓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和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等机遇,立足省市著名科研院所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着力发展孵化和开发企业集群。在发展孵化经济方面,完善开发区现有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孵化器和孵化项目质量,以重点扶持中试或试产阶段和进入工业集中区进行批量生产的孵化项目,不断加速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培育一批孵化企业骨干群。在发展研发经济方面,重点扶持优势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项目进行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多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科技研发项目,在区内建设国际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力争引进一批国际著名、实力强劲的研发机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广703所、兽研所整体搬迁入区研发合作模式,重点推动与省内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办研发中试、生产联合体,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研发企业集群。

  3、对俄出口企业集群。抢抓我国与俄罗斯合作战略升级和我省对俄合作全面升级等机遇,立足现有对俄经贸合作良好基础,全力打造对俄合作新优势。重点完善对俄跨国贸易直销通道建设,努力争取将其纳入全省和全国对俄合作大通道的格局中运作,吸引更多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业进入通道运作,积极帮助统一食品、顶益食品、康师傅等著名企业,开拓和占领俄罗斯及远东市场。加速对俄合作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对俄木材采伐、运输、仓储、木材深加工企业,家具制造、木工机械及对俄贸易等相关产业。同时,不断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真正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对俄出口企业集群。

  (四)发展三个第三产业企业集群

  1、总部经济企业集群。立足南岗集中区第三产业发达和跨国公司总部众多等优势,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服务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重点吸引省农垦、森工、煤碳、石油、化工等大企业集团的总部落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国际投资趋势,在我市投资建厂、国内著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重点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在东北地区的总部落户,努力培育出一批利税多、形象好的国际国内著名企业总部集群。

  2、会展经济企业集群。抓住省市每年举办哈洽会、冰洽会等国际盛会以及承办各种世界级大型会展的契机,立足毗邻国际会展中心区位优势,积极整合全市会展服务资源,规范汽车、机电及电子产品展销等各企业,特别是以发展服务于会展经济的中介组织和餐饮业为主,不断提高开发区整体会展设计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省市会展经济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会展服务企业群。

  3、房地产开发企业集群。立足南岗集中区房地产开发的优势,推广顺迈集团、金马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整合规范区内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努力打造新的具有高资质、强实力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重点在工业集中区和新发展空间有选择的发展专家公寓、员工寓所、休闲广场等现代房地产业,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支撑和服务条件,积极为第二产业主体人群生存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战略策略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综合环境提升和差异环境优化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区位竞争能力
环境出生产力,一流的环境是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依托。要在进一步填平补齐,提升现有综合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国际投资环境标准,遵循贴近于服务产业特色的原则,在硬环境上南岗集中区要通过建设宽带网络,搭建专项服务平台、企业门户平台、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手段,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以国际会展、房产交易、高级餐饮和科技孵化为核心的特色发展环境。迎宾路集中区要通过不断完善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信用融资、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现代科技服务网络,努力提升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以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哈平路集中区要通过更多建设工业标准厂房,药业集中萃取车间以及强化产业专项支持服务体系等手段,重点打造以汽车及配套产业、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为核心的优势产业环境和以建设外向型、园林式及生态型新城区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区域环境;新发展空间要根据按照现代新城区和新经济区的新摸式、新理念和新手段科学规划,规划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构建多元化发展,精细化分工的完整产业轮廓,高标准、高水平的搞好新区征地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推进路桥、地下管网、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及绿化、彩化、美化环境等工程建设,打造出有利于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环境。在软环境上,要继续按照“提高工作层次、强化服务功能、树立产业形象、打造环境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服务理念,突出提升特色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开发区的服务工作实现“服务体系完整化、服务功能模块化、服务流程科学化、服务过程公开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努力实现新的“九通一平”。

  (二)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承载和理性招商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项目掌控能力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是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载体。要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沿海资金加快向北方流动等机遇,继续深化理性招商,按照投资者的思路来对接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尖端技术和专业人才。不断创新招商理念、机制和手段,通过创新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常规方式,不断完善大项目生成、推进和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科学招商体系。要立足资源产业,科技区位等优势,加强与科研主体、社会城市与政府间合作,引进建设一批资源型、合作型的组团项目,构建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大格局。要立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承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重点吸引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的大项目,重点推动一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合资合作大项目,创建和发展壮大一批园区式的工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使开发区成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与国内外投资者合资合作的平台,成为振兴哈尔滨和龙江经济的增长点。

  (三)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核心技术先导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功能保障。要充分发挥省市的资源、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通过整合创新,建立官、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要围绕中小科技企业这个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网络化的原则,继续集中力量办好高科技创业中心等各具特色的孵化器,保持创业中心全国十佳的荣誉。积极鼓励和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利用开发区政策环境等优势,入区创办或与企业合资、合作创办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工程中心等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技术创新先导群。要围绕资金这个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构筑资金支持平台。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用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好开发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继续架设企业对外融资桥梁。进一步利用好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积极配合企业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广泛吸收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资金及国内外民间组织的资助。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利用财政政策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要围绕人才这个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努力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搭建智力保障平台。继续完善开发区人才政策体系,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新机制,开辟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继续搞好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在不断优化人才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积极建立开发区专家库和博士后工作总站,完善出台有关人才激励政策,不断加强国际间人才合作,重点引进俄罗斯高新技术人才和科研专家,重点培育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人才、擅长组织实施的管理人才。

  (四)实施提高对外开放度与对俄合作升级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外向发展能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战略。要充分发挥我市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在东北经济圈经济合作优势,全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在俄罗斯建设合作基地。对俄合作区位、产业、人文等综合优势,立足我市对俄科技合作重要基地的定位和全国对俄人才交流合作基地和窗口的战略构想,充分利用好开发区与俄罗斯及远东地区科技名校、名院和科研机构良好合作关系,力求引进俄罗斯科技人才和尖端技术,加大投入和服务力度,进一步办好中俄国际企业孵化器,加快哈工大中俄科技合作产业化中心的建设,促进对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对俄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要立足我市“对俄进出口贸易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对俄经贸跨国直销贸易通道建设,重点推动哈尔滨对俄合作产业园的建设,加大资金、政策及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推动以开发区和哈工大国际科技合作城为核心的起步区建设,完成木材仓储物流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化、机械综合、电站及动力设备配套产业区等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开发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特色经济品牌,努力成为全省及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桥头堡。

  (五)实施资源集约开发和循环发展经济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资源整合能力

  集约整合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措施。要立足母城腹地的各类资源优势,集约整合全省优质要素,要在充分利用好母城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打好资源招商和科技招商牌的同时,不断扩大视野,拓展思路,有规划、有目的的深研母城腹地的区位资源优势、产业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市场资源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等各种生产力要素,将其集约整合,形成有特色的新的比较优势。要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以集约开发利用土地为重点,以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为手段,努力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产业效益好、发展质量高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要加大集约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力度,提高项目门槛,完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优先选择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等指标挂钩,提供土地,选择项目。实行供地量与建筑密度,容积率挂钩,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对区内企业进行再规范和再提升无法提档升级的项目,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项目归并,或二次改造开发。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创建国家环境示范区的要求,完善项目环保审控制度,不断提高区内企业能源、原材料利用率,高标准控制和治理废水、废气、固体污梁等的生成和排放。要积极引导和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区内企业原材料、产品等的小循环利用,推动全市大循环经济的形成,并努力成为全市循环经济的核心和示范区。
  
  (六)实施优势整合推进和错位发展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带头和带动能力

  发展合作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途径。要将开发区的发展置于省市的资源、产业、科技及人才等整体优势之中,注重加强与不同社会主体和周边区域的合作发展,采取组团推进的方式,推动与各行政区、企业集团、科研院校及优势行业系统的共建合作项目。加强与沿海经济带和不同国家经济区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和建设一批组团项目,不断提升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利用好母城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打好资源招商和科技招商牌的同时,要扩大视野,拓展思路,有规划、有目的的深研母城腹地的区位资源优势、产业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市场资源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等各种生产力要素,将其集约整合,形成有特色的新的比较优势。要科学处理开发区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关系,在科学确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巩固产业龙头的地位和保持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按照专业化、现代化思路摆布中下游配套项目,向周边区域延伸产业链,形成互补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开发区在发展工业项目的同时,推动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选择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梯次升级,成为全省产业发展高端,系统提升开发区带头带动发展的能力。
  (七)实施管理体制适度超前和运行机制动态创新战略,系统提升开发区的经济驾驭能力
  科学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是开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效能、服务、公正、发展”原则,不断完善现有行政管理和保障体系,要按照“人本、和谐、公平、竞争”的原则,继续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平台。进一步调整“职能相近,业务相同”部门,压缩对外办公机构,重新整合人力资源。要继续创新干部培养机制,建立培训新模式,提高干部素质和修养。要继续改革干部考评、任用办法,实行“荣誉退出机制”,拓展干部成长空间。尝试采取内部“助理制”办法,提高干部的待遇。实行“老人新办法、新人新机制”,明确人员身份管理模式。采取内部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招聘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任用干部要。进一步做强区内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国际著名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加大中介招商、引智、融资等各方面的力度,使其充分发挥连续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作用。要继续帮助和推进区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投资新规律和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理念,搞经营、抓管理,创品牌,树形象,提升国际竞争力。要着力塑造现代企业文化,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人才、激励员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品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