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哈尔滨 更新时间:2012-04-14

 
 
  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迅猛崛起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规划,正确引导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明确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特制定本规划。

  一、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程

  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1979年至1981年恢复发展阶段;1982年至1988年迅速发展阶段;1989年至1991年发展滞缓阶段;1992年至1998年持续平稳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健康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委提出的“鼓励和依靠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的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提前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呈现四大特点:

  1、总量扩大与规模提升并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与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30.7 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占社会投资总额的51.8%。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县经济的主体和农村经济的支柱。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不断提升,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59户,比上年增长23.1%。企业规模的提升加快了资本的集聚与集中,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以上层次、上规模、上水平。

  规模提升与总量扩大,增加了税源,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十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年递增20%左右。2005年,有19户非公有制企业缴税超过千万元,并步入全市财源骨干企业行列。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全市新增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市3个财政收入超6亿元的县(市)均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非公有制企业实缴税金已占本级财政收入的80%以上。

  2、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并重,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安置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到2005年末,已有100户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投入资金11.4亿元,以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共盘活国有资产26亿元。

  民营经济由传统的商业流通服务业、建筑业逐渐进入IT等新兴行业。2005年,全市从事新兴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882户,进入各类工业园区的非公有制企业1411户。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转化科技成果31项,开发新产品245种,实施技改项目1000余项。

  产业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2005年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7户。非公有制企业累计吸纳农村富余劳力61.8万人次和城镇下岗待业人员100多万人次。快速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城市下岗职工及待业人员的一支主体力量。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3、科技进步与质量提高并重,非公有制经济竞争力日益增强。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资达到历史最高。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发展到3800多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80亿元,利税63亿元。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保护体系认证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129 家,创省市名牌产品140个, 国家名牌产品7个。民间科研机构发展到270家。有9户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5.3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21万人,人才队伍状况不断改善。

  技术创新能力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实力日益增强。到2005年末,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已达22万户,注册资本总额604.7亿元。

  4、专业化发展与效益提高并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地域集群协作的基础。

  专业化发展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效益。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依托优势产品、优势企业集团,发展协作配套产业,在互利双赢中延伸产业链条。2005年为哈飞汽车、电站设备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到383家,配套金额近100亿元。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品种、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已发展到26个,其中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3个。

  (三)存在问题

  1、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实力弱,发展速度慢,对全市经济贡献率偏低。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个体工商户多,规模企业少;服务型企业多,加工型企业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少的问题。个体工商户占个体私营企业总数的86.7%,上网统计营业收入5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不足400户,仅占私营企业总数的1.17%,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占0.17%。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和创业时期。企业规模小、集聚效应差,集约化程度低。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纳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偏小,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市人口比重偏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缓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的振兴和社会全面发展。

  2、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竞争能力不强。

  全市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至今还处于创业时期和成长阶段,依靠本市、本省市场的多,打入省外市场和外向型企业少,市场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技术创新,多数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由于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抵押能力弱、信用度不高,融资观念和融资手段落后,形成贷款难、投入少的状况,企业普遍感到资金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同时影响了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和企业扩张。全市平均每户私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名,且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发展环境不宽松,扶持力度弱,难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大发展、大突破。

    近年来,我市虽然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并收到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环境仍然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形成。所有制等级观念派生出来的歧视性行为时有表现,没有完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着政策不够用、不管用和中梗阻现象。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仍需简化,服务效率仍待提高,行政成本仍要降低,一些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需在深层次上加大力度彻底解决。

  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与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服务手段,服务功能与所承担的职责远不匹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的绝好时期。慎时度势,认真分析和把握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1、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为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对老工业基地在制度创新、财政税收、项目建设、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同时要对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让劣势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这些政策与措施不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法律保障,更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助于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振兴,承接各种大项目,扩大投入、吸收资本,尽快做大做强;有助于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整合国有企业生产要素,利用国有企业资源,提升自身的实力与水平;有助于非公有制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迅速进入新行业,实现区域协作;有助于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对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单位进行收购、租赁或参股,拓展发展空间与领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

  2、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形成产业集群的最有利的条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和东北亚重要城市,具有交通运输条件的便利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加快哈尔滨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哈尔滨要当好龙头,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五个卫星城的构建为我市空间拓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的实施,加快了产业的集聚与集中,使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了坚实依托。因此,无论在空间拓展还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都具备了基础平台和市场需求的支撑,我市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必将激励、带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3、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为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少有的机遇。

  入世提高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走势强劲,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市,为非公有制企业吸引外埠资本,承接大项目,发展新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快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接轨。俄罗斯经济正在复苏与扩充,我市作为对俄经贸的大市,有着人才和地缘的优势,为对俄贸易主力军的非公有制企业扩张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4、区划调整与城乡经济的融合,扩大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幅员面积增大,加快了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的建设,使城市功能与活力增强,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打开了门路,提供了新的空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央出台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之后,农业、农村和农民形势十分看好。城乡经济融合加速,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省级开发区及各类工业园区,拓展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关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2006年至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提出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放手发展,积极引导,迅速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拓展发展空间,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快发展、大突破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步伐。突出发展规模化、外向型非公有制企业,重点构筑药业、食品、商服、机械配套加工和高科技五大中小企业集群。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8%;营业收入达到4400亿元,上缴税金达到140亿元,利润总额1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左右;非公有制企业户数达到5.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培育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100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8%。

  (三)发展原则

  根据规划指导思想,为确保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经济规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市场化程度低是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与滞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靠市场机制调整改造,政府进行适度干预和调节。

  2、加快发展,扩张总量的原则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提高。要积极创造条件,降低门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开展城乡全民创业活动,大力创办小企业,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总体规模。

  3、突出重点,集中化与信息化原则

  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在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发展资本集中度与劳动集中度较高的优势产业,在充分体现产业特色中以信息化加以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现代化水平。

  4、不断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创新。要加快构建技术创新载体,要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提高非公有制企业驾驭市场经济的综合能力。推进不同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注重产业集聚发展,催化规模经济的成长和板块经济的发育。

  5、改革开放,多元投入的原则。

  要引导支持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权主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进企业集团成长壮大,形成规模效益和带动效益。加大开放式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质量,拓展招商空间,提升招商层次。

  6、调整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

  强化集群产业集聚力,不断提高集群产业的集聚度和内涵发展水平,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及产业体系。发挥“巨星”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百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带头作用,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优势资源的大跨度整合重组,推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提档升级。

  7、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的根本原则之一。既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不断创办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致富城乡人民,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8、追求效益,多做贡献的原则。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发展是基础,效益是核心。非公有制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纳税意识,提高对财政收入和城乡人民收入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地位和作用。

  (四)发展重点

  1、重点构筑药业产业集群,建设共用平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护环境,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我市非公有制药业企业已呈现实力逐渐聚集的现象,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控制着愈来愈广泛的市场。要引导支持非公有制药业企业的重组与集聚,加快共同销售平台、共用试验平台、共享去污平台的建设,推进信息化、网络化,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培育以葵花、圣泰、华雨等骨干企业为核心的非公有制药业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2、重点构筑食品产业集群,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拓宽发展领域,尽快形成农户、基地、市场和企业之间稳定、合理的联结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互动。

  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构筑食品产业集群的基础。各大食品集团角逐哈尔滨,提高了食品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与壮大。要继续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发展壮大雀巢、正大、大众肉联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使我市形成加工经营型、协会带动型、市场牵动型和品牌效应型等各类食品龙头企业的集中发展基地。在城乡经济融合互动中,使二元经济结构得以逐渐转型。

  3、重点构筑现代商服业产业集群,打响本埠大型企业品牌,支持商服企业的并购、重组与升级,实现商服业合理布局与现代化。

  商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非公有制经济最早进入的行业,在吸纳就业、增加税收、发展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推进商服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为重组、并购与升级创造良好条件。支持本埠规模品牌企业向外扩张,重点发展宏博、曼哈顿、玛克威、哈西服装城、新兴蛋禽批发市场、海城、太平建材市场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仓储业务、零担快运服务、第三方物流业务,加快现代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大型非公有制商业连锁企业、餐饮连锁企业、现代物流配送企业。在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信息咨询、信贷担保、法律维权、研发策划等中介组织。同时,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吸收民间资本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品。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份额要达到60%以上。

  4、重点构筑机械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综合配套水平,使我市成为东三省为大企业服务的零部件协作配套中心。

  要充分发挥我市雄厚的机械加工基础及其技术人才作用,有效利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条件,促进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体和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大力培育电站配套、汽车零部件园等为大工业协作配套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各种类型企业分工协作、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东三省的零部件协作配套中心。到2010年,全市为电站设备、汽车和药品生产的协作配套型非公有制企业要发展到1000户,年均增长20%。

  5、重点构筑高科技产业集群,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学研用为一体整体开发,推动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非公有制科技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加快新产品开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和社会各界投资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和人才引进等服务。重点支持亿阳、光宇、新中新、九州等高科技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科技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或硕士试验基地,使高科技产业集群得以形成。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科技企业达到64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

  6、重点发展规模化、外向型非公有制企业,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经营国际化进程和总体规模的扩张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外向化发展可以致稳增效。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国际技术、资金、市场和资源,以外向化推动民营企业集约化,积累资金,壮大规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我市对俄经贸的独特优势,加强与俄罗斯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方式,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吸引国内外发达地区资本到我市投资创业,在招商引资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总体规模的扩张,加强出口企业建设。要认真抓好规模企业培育,下力气发展一批立区、立县、立街、立乡非公有制企业群体。在培育壮大规模非公有制企业中,树立非公有制企业形象,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柱,形成规模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五)主要工作

  1、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在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一是在调整改造中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导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竞争实力强的非公有制企业,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快速扩张规模和总量。借助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采取不同的方式,创办一批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资源配置效应最大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到2010年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应达到80%左右。

  二是在“国退民进”,整合国有企业资源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和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按照“优进劣退、合理流动、平稳过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快速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空间和领域。依托优势产业,按照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协作配套型企业。以参股、兼并、租赁、购买等形式,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在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中发展自己,达到高起点、快起步、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三是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的实际问题。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大突破、快发展的切入点,统一谋划,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精心推进。准确把握国有企业改革走势和非公有制企业大户的发展方向,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搞好对接。认真研究解决思想观念陈旧、债务负担过重、职工处置艰难、改革成本过高等具体问题。在解决制约“瓶颈”过程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2、实施城乡创业工程,在大办企业、多办企业上实现突破。

  一是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分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因此而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加强具体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村富余人员在本地或进入县、乡工业园区,或进入城镇开展创业活动。

  二是加强创业辅导,引导城区各类人员参与创业。对城区下岗职工,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部分有条件的退职退休职工,进城农民和其他待业人员,以街、委为单位组织他们进入创业中心或培训班进行培训,各街道和社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培训和创业规划,编制“创业指南”,对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实施创业过程的全程服务。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活动健康发展。及时了解城乡创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创业人员的实际困难,对城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扶持和有效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认真抓好各类创业基地、创业中心、创业园区和孵化器建设,全力推进,持之以恒,力争在本规划期内创办小型民营企业2万户以上,使企业家在创业工程中涌现和成长起来,使1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和10万城市下岗待业人员通过创业工程实现就业。

  3、实施总量扩张战略,在培育规模企业上实现突破。

  一是积极扶持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扩张经济规模。实施百强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非公有制企业,确保到2010年达到骨干规模非公有制企业年销售额超300亿元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制定百强非公有制企业评选细则及培育规划,对入选的百强非公有制企业在媒体上给予大力宣传,在发展上给予积极扶持,在资金、土地、项目上实行重点倾斜,为优势企业快速壮大提供条件。

  二是确定不同层次的规模企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群体。各区、县(市)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规模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规划,在动态变化,梯次发展中培养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立区、立县、立乡、立街骨干企业群体。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示范带动作用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

  三是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建立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协商对话制度,倾听企业的呼声,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点问题。提高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对纳税大户予以重奖,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予以表彰,积极营造创业有功、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

  一是加快发展科技“巨星”企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壮大企业规模。制定非公有制科技“巨星”企业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非公有制科技“巨星”企业和种子“巨星”企业,把培育“巨星”企业和培育“小巨人”企业工作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省级非公有制科技“巨星”企业和非公有制科技“种子巨星”企业。力争在3—5年内,每户非公有制科技“巨星”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非公有制科技“种子巨星”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实施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项目发布会,技术成果对接会。抓好征集发明创意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步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积极创办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兴材料等新兴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引导企业开展创建名牌活动,对获得中国名牌和省、市名牌产品的企业要优先扶持,帮助其尽快做大做强。

  三是加快体制创新,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体制创新。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体制创新以思想与政策支持,使非公有制企业逐步完成从传统的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提升非公用制企业的档次与水平。要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推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组成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局部区域研发中心,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中心,形成哈尔滨市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使之成为东三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创新奖励政策,激发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功能,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创新。

  四是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政策支持和激励。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争取绿色认证,打通进入国际市场之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探索研发循环经济的新技术和新方式,予以资金、人才与技术支持,为企业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奠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5、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现突破。

  一是全方位开展城乡经济技术对接活动。要深化对我市大工业,大农业市情的认识,把中心城市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优势与县(市)丰富的资源、潜在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增加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城乡互补领域,探索城乡互动方式,落实城乡合作项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推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郊县要抓住城区企业退出三环,迁出中心城区的有利机遇,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吸引搬迁企业在县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壮大县乡经济实力。

  二是积极走出市门、省门、国门,拓展引联空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认真研究内商外商的投资热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重点企业到国外招商引资,推进中外项目对接;抓住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伴侣关系和俄罗斯年的机遇,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对俄经贸水平,拓宽经贸合作领域。要充分利用我市各种资源优势,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加强“三江一海”(黑龙江、江苏、浙江、上海)合作,发展与广东、山东、福建的联合,吸引发达地区的民营资本到我市创业投资。

  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要把城乡联合、国内引资和对外招商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新的理念拓展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确定招商重点,完善招商载体,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办法,巩固招商成果。全面实施大品牌、大项目、大集团战略,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进行有方向、有重点、有选择地招商。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载体作用。要全力营造一流的“引商、亲商、尊商、留商”的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聚集的“洼地”效应。要采取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办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6、加快五大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在优化结构升级上实现突破。

  一是抓好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在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扶持南岗、利民、群力、双城、宾西、达连河、尚志、方正等一批重点开发区、科技园区和工业小区,努力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功能,发挥其聚集和辐射作用。要把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业园区成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亮点、非公有制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吸纳外资内商的载体和城乡创业者的成功之地。

  二是抓好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区、县(市)要进一步明晰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做好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文章。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五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加快药业共用平台建设,壮大食品龙头企业,推进商服业合理布局和现代化,提升机械加工业综合配套水平,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整体开发,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时间,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六)保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我市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实现提前翻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和发达地区差距的希望所在,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城乡人民致富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因此,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发展和壮大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力度。完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导机制,组建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政策、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建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责任制,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真抓实干,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氛围。一是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彻底放开国家未禁止进入的全部投资领域,消除实质妨碍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观念障碍,政策歧视,程序阻滞和体制约束。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采取有利于吸引、促进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依法清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部门和收费项目,坚决制止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收费、罚款和摊派,认真解决“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的问题。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依法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全力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三是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公共管理成本,把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作为评价各单位行风的重要内容。四是优化政策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在市场准入、融资投资、创业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解决政策不够用,不管用的问题,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五是优化舆论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发展趋势和民间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国企改革的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尊重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关心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共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在加强和改进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中,用市场机制培育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行业协会、民间商会、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科技咨询、信用担保,社会中介等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组织和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搭建信息、技术、人才、融资、法律等多方面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服务中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5、加速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家的素质与水平,为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提供条件与空间。按照市场经济准则,逐步完善职业经理人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造就专业化职业经理人队伍,全方位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造就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和科技开发能力的科技人员队伍,发挥我市“三大”优势,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推广应用职业技术标准,全面提升职业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专业技术工种的需要,加快创造人才集聚和培育的环境氛围。培育人才市场,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克服人才生成、使用、激励诸方面歧视障碍,多渠道、全方位、多视角地挖掘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靠人才振兴企业,推进发展。

  6、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融资机制

  资金短缺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要完善资本市场,创造新的融资方式,有效利用银行贷款、各类基金以及社会资金和外地资本。除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招商引资和用好银行贷款外,还要发行各种类型的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建立新的资本市场。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贷款支持。扩大资本市场资金供给总量,用好用活有限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设立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保证融资安全和健康的金融秩序。